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關燈
天地。

    ,通“斃”,死亡。

     燕将見魯連書,泣三日,猶豫不能自決。

    欲歸燕,已有隙①,恐誅;欲降齊,所殺虜于齊甚衆,恐已降而後見辱。

    喟然歎曰:“與人刃我,甯自刃。

    ”乃自一殺。

    聊城亂,田單遂屠聊城②。

    歸而言魯連,欲爵之。

    魯連逃隐于海上,曰:“吾與富貴而诎于人③。

    甯貧賤而輕世肆志焉。

    ” ①隙:隔閡、裂痕。

    ②屠:大規模地殘酷屠一殺。

    田單屠城人多疑之。

    《戰國策·齊策》謂燕将得書後罷兵而去,“故解齊國之圍,救百姓之死,仲連之說也。

    ”③诎:屈服。

     鄒陽者,齊人也。

    遊于梁,與故吳人莊忌夫子、淮陰枚生之徒交。

    上書而介于羊勝、公孫詭之間。

    勝等嫉鄒陽,惡之梁孝王①。

    孝王怒,下之吏,将欲殺之。

    鄒陽客遊,以讒見禽,恐死而負累②,乃從獄中上書曰: ①惡:讒言诽謗。

    ②累:這裡指負莫須有的過失、罪名。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

    昔者荊轲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①,太子畏之②;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③,太白蝕昴④,而昭王疑之。

    夫一精一變天地而信不喻兩主⑤,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願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⑥,為世所疑,是使荊轲、衛先生複起,而燕、秦不悟也。

    願大王孰察之。

     ①白虹貫日:白色光帶穿日而過。

    白虹,兵象。

    日,為君。

    古人附會預示君王遇害的天象異兆。

    按卷八十六《刺客列傳》、《戰國策·燕策》載荊轲刺秦王事,均未述及“白虹貫日”的天象問題,倒是《戰國策·魏策四》載唐且為安陵君使臣,唐且對秦王談到士之怒時說過這樣的話:“夫專諸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

    ”其實,這就是使者說士之辭,于史無征也。

    ②畏之:荊轲将入秦,為等一朋友同行,延誤了時間,燕太子以為他害怕了。

    事見卷八十六《刺客列傳》。

    ③《集解》引蘇林語雲:“白起為秦伐趙,破長平君,欲遂滅趙,遣衛先生說昭益兵糧,乃為應侯所害,事不成。

    其一精一誠上達于天,故太白為之蝕昴。

    ”《索隐》引服虔語略同,謂衛先生為秦人,被穰侯所害。

    ④太白蝕昴:指趙國将有兵災的征兆。

    太白,金星的别名,古人認為是天之将軍,主戰争。

    昴,星宿名。

    它的分野在趙地。

    ⑤一精一:一精一誠,真誠。

    ⑥吏訊:刑吏審訊。

     昔卞和獻寶,楚王刖之①;李斯竭忠,胡亥極刑②。

    是以箕子詳狂③,接輿辟世④,恐遭此患也。

    願大王孰察卞和、李斯之意,而後楚王、胡亥之聽,無使臣為箕子、接輿所笑。

    臣聞比幹剖心⑤,子胥鸱夷⑥,臣始不信,乃今知之。

    願大王孰察,少加憐焉。

     ①楚國人卞和得到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獻給楚王。

    玉工鑒定說是石頭,卞和被砍掉右腳。

    後又獻給文王,玉工仍認為是石頭,又被砍掉左腳。

    至楚成王,命玉工剖璞,得寶玉,叫和氏璧。

    見《韓非子·和氏》。

    刖,砍去腳的酷刑。

    ②李斯竭忠而刑。

    見卷八十七《李斯列傳》③殷纣王一婬一亂,比幹強谏。

    纣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

    ”剖比幹,觀其心,箕子懼,佯狂為奴。

    見卷三《殷本紀》。

    詳狂,裝瘋賣傻,假裝瘋魔。

    詳通“佯”。

    ④據《論語·微子》篇載,接輿是楚國的一位狂人,一次,他一邊唱着歌,一邊走過孔子的車子,歌中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通過他的歌辭,可以想見,他當是一位不滿意當時社會現實的隐士。

    曹之升《四書摭餘說》雲,“《論語》所記隐士皆以其事名之,門者謂之‘晨門’,杖者謂之‘丈人’,津者謂之‘沮’、‘溺’,接孔子之輿者謂之‘接輿’,非名亦非字也。

    ”曹說可味。

    又《莊子·逍遙遊》等篇亦及接輿其人其事。

    辟,通“避”。

    ⑤見注③。

    ⑥吳國大臣伍子胥由于太宰嚭的讒害,被吳王夫差賜死,死後“取子胥一屍一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詳見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鸱夷,皮袋子。

     諺曰:“有白頭如新①,傾蓋如故②。

    ”何則?知與不知也。

    故昔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荊轲首以奉丹之事③;王奢去齊之魏,臨城自刭以卻齊而存魏④。

    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齊、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國死兩君者,行合于志而慕義無窮也。

    是以蘇秦不信于天下,而為燕尾生⑤;白圭戰亡六城,為魏取中山⑥。

    何則?誠有以相知也。

    蘇秦相燕,燕人惡之于王,王按劍而怒,食以??⑦;白圭顯于中山,中山人惡之魏文侯,文侯投之以夜光之璧⑧。

    何則?兩主二臣,剖心坼肝相信⑨,豈移于浮辭哉! ①白頭如新:相處到老,如同初識。

    意思是彼此并不了解。

    ②傾蓋如故:路途相遇傾斜車篷,靠近交談。

    蓋,車篷。

    ③曾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逃跑歸燕,“歸而求為報秦者”,以“國小,力不能”。

    不久,秦将樊於期以獲罪秦王,也逃到燕國,燕太子接納了他。

    荊轲為燕太子丹刺殺秦王,行前請樊於期之頭以取信秦王,樊於期“偏袒搤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今乃聞教!’遂自刭”。

    “借荊轲首”,指樊於期“借”給荊轲“首”。

    事見卷八十六《刺客列傳》,《戰國策·燕策三·燕太子丹質于秦亡歸》④《集解》引《漢書音義》曰:王奢,齊人也,七至魏。

    其後齊伐魏,奢登城謂齊将曰:‘今君之來,不過以奢之故也。

    夫義不苟生以為魏累。

    ’遂自刭也。

    ”⑤蘇秦遊說六國,曾佩六國相印,但他無論對哪一國家都不講信用。

    後來合縱之約瓦解,“齊、魏伐趙,趙王讓蘇秦。

    蘇秦恐,請使燕”,時值燕文侯去世,燕易王新立,齊乘機“伐燕,取十城”。

    燕王譏蘇秦以其來燕故,蘇秦大慚,答應為燕取回十城。

    這件事,他總算說到做到了。

    過後有人谮毀蘇秦,蘇秦為了表白對燕王的忠貞和自己的高風亮節,講到一個“信如尾生”的故事。

    尾生與一女子“期于梁(按即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見卷六十九《蘇秦列傳》,《戰國策·燕策一·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莊子·盜跖》亦略及之。

    這裡謂“為燕尾生”,就是說蘇秦做了一次燕國的尾生,即做了一次對燕國講信用的人。

    ⑥《集解》引張晏曰:“白圭為中山将,亡六城,君欲殺之,亡入魏,文侯厚遇之,還拔中山。

    ”《索隐》謂“事見《戰國策》及《呂氏春秋》。

    按白圭又作“白珪”。

    《戰國策》凡三及之,卻均不及此事。

    《呂氏春秋》亦及之,但也不及此事。

    倒是《新序》謂白珪戰,亡六城,中山人惡于魏文侯,魏文侯投以夜光之璧。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載貨殖家白圭,當魏文侯時,不知是否即此傳此處所及之白圭。

    ⑦食:給吃。

    ??:駿馬,良馬。

    《集解》引《漢書音義》雲,??“生七日而超其母。

    敬重蘇秦,雖有讒謗,而更膳以珍奇之味。

    ”按卷六十九《蘇秦列傳》,燕王“益厚遇之”。

    ⑧已見注⑥。

    ⑨坼(chè,撤):分裂,裂開。

     故女無美惡,入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嫉。

    昔者司馬喜髌腳于宋,卒相中山①;範睢摺肋折齒于魏。

    卒為應候②。

    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畫,捐朋一黨一之私③,挾孤獨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

    是以申徒狄自沉于河④,徐衍負石入海⑤。

    不容于世,義不苟取,比周于朝⑥,以移主上之心。

    故百裡奚乞食于路,缪公委之以政⑦;甯戚飯牛車下,而桓公任之以國⑧。

    此二人者,豈借宦于朝,假譽于左右,然後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親于膠漆⑨,昆弟不能離,豈惑于衆口哉?故偏聽生一奸一,獨任成亂。

    昔者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⑩,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于讒谀,而二國以危。

    何則?衆口铄金,積毀銷骨也?。

    是以秦用戎人由餘而霸中國⒀,齊用越人蒙而強威、宣⒁。

    此二國,豈拘于俗⒂,牽于世,系阿偏之辭哉⒃?公聽并觀,垂名當世。

    故意合則胡越為昆弟,由餘、越人蒙是矣;不合,則骨肉出逐不收,朱、象、管、蔡是矣⒄。

    今人主誠能用齊、秦之義,後宋、魯之聽,則五伯不足稱,三王易為也。

     ①司馬喜事,《索隐》謂見《戰國策》及《呂氏春秋》。

    按《戰國策·中山策》有《司馬熹三相中山》事,未及在宋髌腳事。

    《呂氏春秋》亦不及此事。

    髌,去掉髌骨的酷刑。

    ②卷七十九《範睢蔡譯列傳》載,範睢随魏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範睢能言善辯,賜金十斤及牛酒。

    須賈疑範睢得齊王賞贈是因為他把魏國的秘密告訴了齊王,回國後便“使舍人笞擊睢”以緻“折肋摺齒”。

    他設法逃離魏府,更名改姓躲藏起來。

    後經人說項到了秦國,終于做了秦相,被封為應侯。

    其人其事又見《戰國策·秦策》。

    摺(lā,拉)脅:折斷肋骨。

    ③捐:抛棄,放棄。

    ④關于申徒狄“自沉于河”的事,見于多種古代典籍,但他為什麼要“自沉于河”其解釋也就緣文而異了。

    如《莊子·外物篇》商湯想把天下讓給務光,“務光怒之”隐士紀他聽到這件事以後怕商湯把天下傳給自己,就率領弟子們躲到了窾首之濱;諸侯們聽說以後怕他“自沉于水”,就經常去吊慰他:“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

    成玄英疏雲:“狄聞斯事,慕其高名,遂赴長河,自溺而死”。

    《荀子·不苟篇》說:“君子行不貴苟難,說不貴苟察,名不貴苟傳,唯其當其為貴。

    故不負石而赴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

    ”王先謙注雲:“申徒狄恨道不行,發憤而負石自沉于河,又《淮南子·說山訓》說:“申徒狄負石自沉于淵,而溺者不可抗也。

    ”高誘注雲:“申徒狄,殷末人,不忍見纣亂,故自沉于淵,抗商也。

    ”而司馬貞在解釋此傳此事時則說:“申屠狄谏而不用,負石自投河。

    ”⑤徐衍以惡亂世,負石投海而死。

    《文選·鄒陽于獄上書自明書》李善注引《漢書音義》雲:“徐衍,周人末人也。

    ”⑥比周:結一黨一營私。

    ⑦百裡奚事已見卷五《秦本紀》,參見本書卷六十八《商君列傳》“商君相秦十年”段注。

    ⑧甯戚是春秋時衛國人。

    他想取得齊桓公的賞識和信任,又“窮困無以自進”,于是借經商至齊,傍晚“宿于郭門之外”,“飯牛居車下”,恰值桓公從郊外迎客歸來,甯戚“望桓公而悲,擊牛角疾歌”。

    桓公以為“非常人也”,舉之為上卿。

    見《呂氏春秋·離俗覽·舉難》,又見《晏子春秋》内篇《問》下四。

    飯牛,喂牛。

    ⑨膠漆:膠和漆。

    比喻情投意洽,親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