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關燈
所壓抑,有意用邪惡的面目、肮髒的品行來侍奉阿谀獻媚的小人而求得親近于大王左右,那麼有志之士就會老死在岩一穴一之中了,怎麼肯竭盡忠誠信義追随大王呢! 這封信進獻給梁孝王,孝王派人從牢獄中把鄒陽放出來,終于成為梁孝王的貴賓。

     太史公說:魯仲連的議論主要旨意即使不合大義,可是我贊許他能以平民百姓的身份,縱橫快意地放一浪一形骸,不屈服于諸侯,評論當世,卻使大權在握的公卿宰相們折服。

    鄒陽的言詞即使不夠謙遜,可是他連綴相類的事物,進行比較,确實有感人之處,也可以說是坦率耿直不屈不撓了,所以我把他附在這篇列傳裡。

     【原文】【注解】 魯仲連者,齊人也。

    好奇偉俶傥之畫策①,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

    遊于趙。

     ①俶傥(tìtǎng,替倘):同“倜傥”。

    潇灑豪邁,卓異不凡。

     趙孝成王時,而秦王使白起破趙長平之軍前後四十餘萬,秦兵遂東圍邯鄲。

    趙王恐,諸候之救兵莫敢擊秦軍。

    魏安釐王使将軍晉鄙救趙,畏秦,止于蕩陰不進。

    魏王使客将軍新垣衍間入邯鄲①,因平原君謂趙王曰:“秦所為急圍趙者,前與齊湣王争強為帝,已而複歸帝②;今齊(湣王)已益弱,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複求為帝。

    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

    ”平原君猶預未有所決③。

     ①客将軍:他國人在本國為将軍。

    間入:從隐蔽的小路進入。

    ②複歸帝:又取消帝号。

    ③猶預:即猶豫。

     此時魯仲連适遊趙①,會秦圍趙②,聞魏将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勝也何敢言事!前亡四十萬之衆于外,今又内圍邯鄲而不能去。

    魏王使客将軍新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

    勝也何敢言事!”魯仲連曰:“吾始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後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請為君責而歸之。

    ”平原君曰:“勝請為紹介而見之于先生③。

    ”平安君遂見新垣衍曰:“東國有魯仲連先生者,今其人在此,勝請為紹介,交之于将軍。

    ”新垣衍曰:“吾聞魯仲連先生,齊國之高士也。

    衍,人臣也,使事有職④,吾不願見魯仲連先生。

    ”平原君曰:“勝既已洩之矣。

    ”新垣衍許諾。

     ①适:恰好。

    ②會:适逢,正趕上。

    ③紹介:介紹。

    ④使事有職:奉命出使,身負職責。

     魯仲連見新垣衍而無言。

    新垣衍曰:“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觀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魯仲連曰:“世以鮑焦為無從頌而死者①,皆非也。

    衆人不知,則為一身②。

    彼秦者,棄禮儀而上首功之國也③,權使其士④,虜使其民。

    彼即肆然而為帝⑤,過而為政于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所為見将軍者,欲以助趙也。

    ” ①從頌(róng,絨):從容不迫。

    引申為胸懷博大。

    頌,同“容”。

    ②以上二句意思是說,一般人不了解鮑焦恥居濁世的心意,認為他是為個人打算而死。

    ③上:通“尚”。

    崇尚,尊重。

    首功:指戰功。

    秦制:在戰場上以斬首級多少,論功進爵。

    權:欺詐權術。

    ⑤即:如果,假如。

    肆然:縱恣、放肆,無所忌憚的樣子。

     新垣衍曰:“先生助之将奈何?”魯仲連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齊、楚則固助之矣。

    ”新垣衍曰:“燕則吾請以從矣;若乃梁者,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①?”魯仲連曰:“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耳。

    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

    ” 新垣衍曰:“秦稱帝之害何如?”魯仲連曰:“昔者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

    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

    居歲餘②,周烈王崩,齊後往,周怒,赴于齊曰:‘天崩地坼③,天子下席④。

    東藩之臣因齊後至⑤,則斮⑥。

    ’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為天下笑。

    故生則朝周,死則叱之,誠不忍其求也。

    彼天子固然,其無足怪。

    ” ①惡:怎麼。

    ②居歲餘:過了一年多。

    ③天崩地坼(chè,澈):天崩地裂。

    以喻帝王之死。

    坼:裂開。

    ④下席:離開宮室居喪守禮,睡在草席上。

    ⑤東藩:東方屬國。

    ⑥斮(zhuó,酌):斬,殺。

     新垣衍曰:“先生獨不見夫仆乎?十人而從一人者,甯力不勝而智不若邪①?畏之也。

    ”魯仲連曰:“嗚呼;梁之比于秦若仆邪?”新垣衍曰:“然。

    ”魯仲連曰:“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②。

    ”新垣衍怏然不悅,曰:“噫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吾将言之。

    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九侯有子而好③,獻之于纣,纣以為惡④,醢九侯。

    鄂侯争之強,辯之疾,故脯鄂侯⑤。

    文王聞之,喟然而歎,故拘之牖裡之庫百日⑥,欲令之死。

    曷為與人俱稱王,卒就脯醢之地?齊湣王之魯,夷維子為執策而從,謂魯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魯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⑦。

    ’夷維子曰:‘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

    天子巡狩,諸侯辟舍⑧,納管龠⑨,攝衽抱機⑩,視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聽朝也。

    ’魯人投其龠,不果納?。

    不得入于魯,将之薛,假途于鄒。

    當是時,鄒君死,湣王欲入吊,夷維子謂鄒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棺?,設北面于南方,然後天子南面吊也。

    ’鄒之群邯曰:‘必若此,吾将伏劍而死。

    ’固不敢入于鄒。

    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死則不得赙襚(13),然且欲行天子之禮于鄒、魯,鄒、魯之臣不果納。

    今秦萬乘之國也,梁亦萬乘之國也。

    俱據萬乘之國,各有稱王之名,睹其一戰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14)、魯之仆妾也。

    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

    彼将奪其所不肖而與其所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一愛一。

    彼又将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粱之宮。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軍又何以得故一寵一乎?” ①甯:難道,豈。

    ②烹醢(hǎi,海):古代嚴酷刑罰。

    烹,下鍋煮。

    醢,剁成肉醬。

    ③子:女兒。

    好:姣美。

    ④惡:醜陋。

    ⑤脯:做成肉幹。

    ⑥庫:原指儲藏兵甲戰車的屋舍。

    此指牢獄。

    ⑦太牢:牛羊豬各一頭為一太牢。

    十太牢是款待諸侯之禮。

    ⑧辟舍:遷出正宮。

    辟,同“避”躲開。

    ⑨納管龠:交出鑰匙。

    納:交出。

    ⑩攝衽:撩一起衣襟。

    抱機:安排幾桌。

    機,通“幾”。

    ?不果納:不讓進入。

    ?倍:通“背”。

    背向。

    (13)赙襚:送給喪家的貨财衣被。

    其中“赙”指貨财,“襚”指衣被。

    (14)三晉:由晉分化立國的韓、趙、魏三國。

     于是新垣衍起,再拜謝曰:“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吾請出,不敢複言帝秦。

    ”秦将聞之,為卻軍五十裡①。

    适會魏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軍,秦軍遂引而去。

     于是平原君欲封魯連,魯連辭讓(使)者三,終不肯受。

    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②。

    魯連笑曰:“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③,而連不肯為也。

    ”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複見。

     ①卻:退卻,撤離。

    ②壽:敬酒或用禮物贈人,表示祝人長壽。

    ③商賈(gǔ,古)之事:生意人的行為。

    商,往來販運。

    賈,坐地經營。

     其後二十餘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讒之燕,燕将懼誅,因保守聊城,不敢歸。

    齊田單攻聊城歲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仲連乃為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将。

    書曰: 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卻死而滅名①,忠臣不先身而後君。

    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齊②,非勇也;功敗名滅,後世無稱焉③,非智也。

    三者世主不臣,說士不載,故智者不再計④,勇士不怯死。

    今死生榮辱,貴賤尊卑,此時不再至,願公詳計而無與俗同。

     ①卻:避,回避。

    ②信(shēn,申):通“伸”,伸展。

    ③稱:稱述。

    ④再計:猶豫不能決斷。

     且楚攻齊之南陽,魏攻平陸,而齊無南面之心,以為亡南陽之害小,不如得濟北之利大,故定計審處之。

    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衡秦之勢成①,楚國之形危;齊棄南陽,斷右壤,定濟北,計猶且為之也。

    且夫齊之必決于聊城,公勿再計。

    今楚魏交退于齊,而燕救不至。

    以全齊之兵,無天下之規②、與聊城共據期年之敝,則臣見公之不能得也。

    且燕國大亂,君臣失計,上下迷惑,栗腹以十萬之衆五折于外,以萬乘之國被圍于趙,壤削主困,為天下僇笑③。

    國敝而禍多,民無所歸心。

    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是墨翟之守也。

    食人炊骨,士無反外之心,是孫膑之兵也。

    能見于天下。

    雖然,為公計者,不如全車甲以報于燕。

    車甲全而歸燕,燕往必喜;身全而歸于國,士民如見父母,交遊攘臂而議于世,功業可明。

    上輔孤主以制群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更俗④,功名可立也。

    亡意亦捐燕棄世⑤,東遊于齊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衛,世世稱孤,與齊久存,又一計也。

     此兩計者,顯名厚實也,願公詳計而審處一焉。

     ①衡秦:與秦“連衡”。

    衡,通“橫”。

    指六國東西聯合共同奉事秦國。

    ②規:謀求,貪求。

    ③僇:侮辱。

    ④矯國更俗:矯正國事,改變弊俗。

    ⑤亡:通“無”。

     且吾聞之,規小節者不能成榮名,惡小恥者不能立大功。

    昔者管夷吾射桓公中其鈎①,篡也;遺公子糾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②,辱也。

    若此三行者,世主不臣而鄉裡不通。

    鄉使管子幽囚而不出③,身死而不反于齊④,則亦名不免為辱人賤行矣。

    臧獲且羞與之同名矣⑤,況世俗乎!筆管子不恥身在缧绁之中而恥天下之不治⑥,不恥不死公子糾而恥威之不信于諸侯,故兼三行之過而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燭鄰國⑦。

    曹子為魯将,三戰三北⑧,而亡地五百裡。

    鄉使曹子計不反顧,議不還踵⑨,刎頸而死,則亦名不免為敗軍禽将矣⑩。

    曹子棄三北之恥,而退與魯君計。

    桓公朝天下,會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壇坫之上?,顔色不變,詞氣不悖,三戰之所亡一朝而複之,天下震動,諸侯驚駭,威加吳、越。

    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節也,以為殺身亡軀,絕世滅後,功名不立,非智也。

    故去感忿之怨,立終身之名;棄忿悁之節,定累世之功。

    是以業與三王争流,而名與天壤相也?。

    願公擇一而行之。

     ①鈎:指衣帶鈎。

    ②桎梏:腳鐐手一铐。

    指管仲被囚。

    ③鄉:同“向”。

    從前,過去。

    ④反:同“返”。

    返回。

    ⑤臧獲:奴婢的賤稱。

    ⑥缧绁:拘系犯人的繩索。

    引申為牢獄。

    ⑦燭:照,照耀。

    ⑧北:打了敗仗往回跑。

    ⑨還(xuān,旋)踵:旋轉腳根。

    極言時間短促。

    還:旋轉。

    ⑩禽:同“擒”。

    捕捉。

    ?枝:拟,一逼一十近。

    ?名與天壤相:名聲和天地一道死。

    意思是永垂不朽。

    天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