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辦不到的。
而且燕國發生動亂,君臣束手無策,上下迷惑,栗腹帶領十萬大軍在國外連續打了五次敗仗,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卻被趙國包一皮一皮圍,土地削減,國君被困,被天下人恥笑。
國家衰敗,禍患叢起,民心浮動。
如今,您又用聊城疲憊的軍民抵抗整個齊國軍隊的進攻,這如同墨翟一樣地善于據守了。
缺乏糧食吃人肉充饑,沒有柴燒,燒人的骨頭,士兵卻沒有叛離之心,這如同孫膑一樣擅長帶兵啊。
您的本領已在天下顯現。
雖然如此,可是替您考慮,不如保全兵力用來答謝燕國。
兵力完好回歸燕國,燕王一定高興;身一體完好地回歸本國,百姓好像重見父母,朋友們到一起都會振奮地稱贊、推崇,功業可得以顯揚。
對上,輔佐國君統率群臣;對下,既養百姓又資遊說之士,矯正國事,更換風俗,事業名聲都可以建立。
如果沒有回歸燕國的心志,就放棄燕國,摒棄世俗的議論,向東到齊國來,齊國會割裂土地予以分封,使您富貴得可以和魏冉、商鞅相比,世世代代稱孤道寡,和齊國長久并存,這也是一種辦法。
這兩種方案,是顯揚名聲豐厚實惠的好主意,希望您仔細地考慮,審慎地選擇其中一條。
我聽說,謀求小節的人不能成就榮耀的名聲,以小恥為恥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業。
從前管仲射中桓公的衣帶鈎,是犯上;放棄公子糾而不能随他去死,是怯懦;身帶刑具被囚禁,是恥辱。
具有這三種情況的人,國君不用他作臣子而鄉親們不會跟他來往。
當初假使管子長期囚禁死在牢獄而不能返回齊國,那麼也不免落個行為恥辱、卑賤的名聲。
連奴卑和他同名都感到羞恥,何況社會上的輿論呢!所以管仲不因為身在牢獄感到恥辱,卻以天下不能太平感到恥辱,不以未能随公子糾去死感到恥辱,卻以不能在諸侯中顯揚威名感到恥辱,因此他雖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過失,卻輔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他的名聲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輝照耀着鄰國。
曹沫作魯國的将領,多次打仗多次失敗,丢掉了五百裡的土地。
當初假使曹沫不反複仔細地考慮,倉促計議就刎頸自一殺,那麼,也不免落個被擒敗将的醜名了。
曹沫不顧多次戰敗的恥辱,卻回來和魯君計議。
趁桓公大會天下諸侯的機會,曹沫憑借一把短劍,在壇台上一逼一十近桓公的心窩,臉色不變,談吐從容,多次戰敗丢掉的土地,一會兒功夫收回來,使天下振動,諸侯驚駭,使魯國的威名在吳、越之上。
像這二位志士,不是不顧全小的名節和廉恥,認為一死了之,身亡名滅,功業不能建立,不是聰明的做法。
所以摒棄一時的憤怒,樹立終身的威名;放棄一時的憤怒,奠定世世代代的功業。
所以這些業績和三王的功業争相流傳而名聲和天地共存。
希望您選擇其中一個方案行動吧!” 燕将看了魯仲連的信,哭了好幾天,猶豫不能自斷。
想要回歸燕國,已經産生了嫌隙,怕被誅殺;想要投降齊國,殺死和俘虜的齊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後被污辱。
長長地歎息說:“與其讓别人殺死我,不如自一殺。
”就自一殺了。
聊城大亂,于是田單進軍血洗聊城。
歸來向齊王報告魯仲連的事,齊王想要封他爵位。
魯仲連聽後潛逃到海邊隐居起來,他說:“我與其富貴而屈身侍奉于人,還不如貧賤而輕視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
” 鄒陽,是齊國人。
客遊梁國,和原吳國人莊忌、淮陰人枚乘等人往來。
上書自達在羊勝、公孫詭之間同為粱孝王門客。
羊勝等人妒嫉鄒陽,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
孝王很生氣,把鄒陽交給下屬官吏辦罪,想要殺死他。
鄒陽在梁國客遊,因為遭到诽謗被抓起來,擔心死後承擔莫須有的罪名,就從牢獄裡寫信給梁孝王,信中寫道: 我聽說忠誠的人無不得到回報,信實的人不被懷疑,過去我總認為是對的,今天看來不過是一句空話罷了。
從前荊轲仰慕燕丹的高義前去行刺秦王,盡避天空出現白虹貫日的征兆,可是燕太子丹仍然擔心荊轲害怕不能成行;衛先生替秦王謀劃長平之事,也出現了金星遮掩昴星的預兆,而秦昭王仍然疑慮重重。
他們的一精一誠所至感天動地顯示出征兆,卻不被燕丹、昭王兩主所理解,這難道不是可悲的嗎!如今我竭盡忠誠,盡其計議,希望大王采納。
您周圍的人不了解情況,終于把我交給官吏審訊,被世人誤解,即使讓荊轲、衛先生複一活,而燕丹、秦昭王也不會醒悟。
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這種情況。
從前卞和進獻寶玉,楚王砍掉他的腳;李斯竭盡忠誠,胡亥卻把他處以極刑。
因此箕子裝瘋,接輿避世,他們都怕遭到這種災禍啊。
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卞和、李斯的誠意,不用楚王、胡亥偏聽偏信的錯誤,不要讓我被箕子、接輿恥笑。
我聽說比幹被剖心,伍子胥的一屍一體被裝進皮袋子沉入江裡,當初我并不相信,現在我才了解了真情。
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略微給我一點憐憫吧! 俗話說:“有的人相處到老,如同新識;有的人偶然相遇,卻一見如故。
”這是為什麼呢?相知還是不相知,不在相處時間長短啊。
所以,從前樊於期從秦國逃往燕國,把首級借給荊轲用來奉行燕丹的使命;王奢離開齊國前往魏國,在城上自刎用來退去齊軍保全魏國。
王奢、樊於期不是因為齊、秦是新交,燕、魏是老相識,他們離開齊國和秦國,為燕、魏二君去死,是行為和志向相合而對正義無限仰慕的原因啊。
所以蘇秦不被天下人信任卻對燕國像尾生一樣的信實;白圭戰敗丢掉六國城池,卻為魏國奪取了中山。
這是為什麼呢?實在是遇到知遇的原因啊。
蘇秦出任燕國的宰相,燕國有人在國君面前诽謗他,燕王手按寶劍發怒,還是殺了一匹駿馬給他吃;白圭在中山名聲顯揚,中山有人到魏文侯面前毀謗他,文侯卻拿出夜光璧贈給他。
這是為什麼呢?兩主二臣之間,剖心披膽,深信不疑,怎麼能聽到流言蜚語就變心呢! 所以女子不論美醜,進入宮廷就被妒嫉,士子不論賢還是不肖,入朝作官就被嫉妒。
從前司馬喜在宋國遭到割去膝蓋骨的刑罰終于出任了中山國的宰相,範睢在魏國被折斷肋骨,打掉牙齒,終于被秦國封為應侯。
這兩個人,都信守一定之規,摒去結一黨一營私的勾當,處于孤獨的地位,所以不能身免嫉妒小人的迫害。
申徒狄所以投河自盡,徐衍抱着石頭投海,是因為他們不被當世所容,信守正義不苟且迎一合,不在朝廷裡結一黨一營私,來動搖一柄一君的心志。
所以百裡奚在路上行乞,秦穆公把國政托付給他;甯戚在車下喂牛,齊桓公把國事交給他治理。
這兩個人,難道是在朝中借助官宦的保舉、左右親信的吹捧,才博得穆公、桓公重用他們嗎?感召在心,相合在行,親密如同膠漆,像親兄弟一樣不能分開,難道還能被衆多的讒言迷惑嗎?所以,隻聽一面之詞就要産生邪惡,隻任用個别人就要釀成禍亂。
從前魯君隻聽信季孫的話,趕走了孔子;宋君隻相信子罕的計策,囚禁了墨翟。
像孔子、墨子的辯才,都不能自免讒言的傷害,因而魯、宋兩國出現了危機。
這是為什麼呢?衆口一詞,就是金石也會熔化,毀謗聚集多了,就是親骨肉的關系也會銷毀。
所以秦穆公任用了戎人由餘,而稱霸中國,齊國任用了越人蒙,而使威王、宣王兩代強盛。
秦、齊兩國,難道是拘泥于流俗,牽累于世風,束縛于阿谀偏執的讒言嗎?他們能公正地聽取意見,全面地觀察事情,在當世一直保持好的名聲。
所以心意相合,就是胡人越人,也可以親如兄弟,由餘和越人蒙就是這樣的;心意不能相合,就是至親骨肉也趕走不留,朱、象、管、蔡就是這樣的。
如今,國君如果能用齊、秦合宜的做法,摒棄宋、魯偏聽偏信的錯誤,那麼,五霸的功業就不值得稱頌,三王的功業是容易實現的。
因此,英明的國君醒悟,摒棄子之虛僞的心腸,喜歡田常的賢能;封賞比幹的後代,整修被剖腹孕婦的墳墓,所以功業回歸于天下。
這是為什麼呢?要從善如流是沒有滿足的。
晉文公親近他的仇人,就能夠在諸侯中稱霸;齊桓公任用他原來的仇人,卻能使天下納入正軌。
這是為什麼呢?心地仁慈,對人懇切,用真誠感化人心,不是用虛浮的言詞能代替的。
到秦國任用商鞅推行變法,向東削弱了韓、魏,他的軍隊在天下稱強,而終于把他車裂而死;越國采納大夫種的計謀,攻滅了強大的吳國,稱霸中國,而終于遭到殺身之禍。
因此,孫叔敖三次離開相位而不懊悔;于陵子仲推辭了三公的職位去替别人澆水灌園。
如 今國君果真能去掉倨傲的情緒,心裡存有讓别人效力的意念,披露心腹,以見真情,披肝瀝膽,施以厚德,始終和别人共甘苦,一愛一戴士子,那麼,就是桀養的狗也可以讓它咬堯,而蹠的門客可以讓他行刺許由;何況您依仗大國的權勢,憑借聖王的才能呢?既然如此,那麼荊轲甘冒滅七族的大禍,要離燒死妻子兒女,難道還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嗎! 我聽說把月明珠或夜光璧,在黑夜的路上抛向行人,人們沒有不驚異地按劍斜着眼睛看他。
為什麼呢?是因為寶物無端地被抛到面前。
盤曲的樹根,屈曲奇特,卻可以成為國君鑒賞的器物。
為什麼呢?是因為周圍的人事先把它雕刻、容飾了。
所以寶物無端地抛到眼前,即使抛出的是随候明珠,夜光之璧,還是要結怨而不讨好,所以事先有人予以推薦,就是枯木朽株也會有所建樹而不被忘掉。
如今那些平民百姓和窮居陋巷的士人,處在貧賤的環境下,即使有堯、舜的治國之道,持有伊尹、管仲那樣的辯才,懷有龍逢、比幹那樣的心志,打算盡忠于當世的國君,而平素沒有被推薦的根底,即使是用盡心思,獻出自己的忠信,輔佐國君治國安邦,那麼,國君一定會像對待投擲寶物的人那樣按劍斜視你了,這是使平民百姓不能起到枯木朽株那樣的作用啊。
所以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如同陶人運鈞自有治國之道,教化天下,而不被鄙亂的議論所左右,不被衆多口舌贻誤大事。
所以秦始皇聽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話,才相信了荊轲謊話,荊轲才能乘人不備偷偷地取出行刺的匕首;周文王在泾、渭地區狩獵,用車載回呂尚,才能夠在天下稱王。
所以秦王偏聽了近臣的話,險些被殺;周文王卻事出偶合而王天下。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能超越拘系的言詞,縱橫于園囿以外的議論,卓然獨立地看到寬宏豁達的光明大道。
如今,國君沉湎于阿谀讒媚的言詞之中,牽制于姬妾近侍的包一皮一皮圍之下,使卓異超群的士人,混同于駿馬和老牛同槽。
這就是鮑焦為什麼對世道忿懑不平,對富貴毫不留戀的原因啊。
我聽說莊重嚴整上朝的人,不會貪圖利祿而玷污道義;追求名譽的人,不會放縱私欲敗壞自己的品行,因此,縣名叫作“勝母”而曾子就不進去;城邑的名字叫“朝歌”而墨子就回車離去。
如今,讓抱負遠大的人,被威重的權勢所震懾,被高位大勢
而且燕國發生動亂,君臣束手無策,上下迷惑,栗腹帶領十萬大軍在國外連續打了五次敗仗,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卻被趙國包一皮一皮圍,土地削減,國君被困,被天下人恥笑。
國家衰敗,禍患叢起,民心浮動。
如今,您又用聊城疲憊的軍民抵抗整個齊國軍隊的進攻,這如同墨翟一樣地善于據守了。
缺乏糧食吃人肉充饑,沒有柴燒,燒人的骨頭,士兵卻沒有叛離之心,這如同孫膑一樣擅長帶兵啊。
您的本領已在天下顯現。
雖然如此,可是替您考慮,不如保全兵力用來答謝燕國。
兵力完好回歸燕國,燕王一定高興;身一體完好地回歸本國,百姓好像重見父母,朋友們到一起都會振奮地稱贊、推崇,功業可得以顯揚。
對上,輔佐國君統率群臣;對下,既養百姓又資遊說之士,矯正國事,更換風俗,事業名聲都可以建立。
如果沒有回歸燕國的心志,就放棄燕國,摒棄世俗的議論,向東到齊國來,齊國會割裂土地予以分封,使您富貴得可以和魏冉、商鞅相比,世世代代稱孤道寡,和齊國長久并存,這也是一種辦法。
這兩種方案,是顯揚名聲豐厚實惠的好主意,希望您仔細地考慮,審慎地選擇其中一條。
我聽說,謀求小節的人不能成就榮耀的名聲,以小恥為恥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業。
從前管仲射中桓公的衣帶鈎,是犯上;放棄公子糾而不能随他去死,是怯懦;身帶刑具被囚禁,是恥辱。
具有這三種情況的人,國君不用他作臣子而鄉親們不會跟他來往。
當初假使
連奴卑和他同名都感到羞恥,何況社會上的輿論呢!所以管仲不因為身在牢獄感到恥辱,卻以天下不能太平感到恥辱,不以未能随公子糾去死感到恥辱,卻以不能在諸侯中顯揚威名感到恥辱,因此他雖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過失,卻輔佐齊桓公成為五霸之首,他的名聲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輝照耀着鄰國。
曹沫作魯國的将領,多次打仗多次失敗,丢掉了五百裡的土地。
當初假使曹沫不反複仔細地考慮,倉促計議就刎頸自一殺,那麼,也不免落個被擒敗将的醜名了。
曹沫不顧多次戰敗的恥辱,卻回來和魯君計議。
趁桓公大會天下諸侯的機會,曹沫憑借一把短劍,在壇台上一逼一十近桓公的心窩,臉色不變,談吐從容,多次戰敗丢掉的土地,一會兒功夫收回來,使天下振動,諸侯驚駭,使魯國的威名在吳、越之上。
像這二位志士,不是不顧全小的名節和廉恥,認為一死了之,身亡名滅,功業不能建立,不是聰明的做法。
所以摒棄一時的憤怒,樹立終身的威名;放棄一時的憤怒,奠定世世代代的功業。
所以這些業績和三王的功業争相流傳而名聲和天地共存。
希望您選擇其中一個方案行動吧!” 燕将看了魯仲連的信,哭了好幾天,猶豫不能自斷。
想要回歸燕國,已經産生了嫌隙,怕被誅殺;想要投降齊國,殺死和俘虜的齊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後被污辱。
長長地歎息說:“與其讓别人殺死我,不如自一殺。
”就自一殺了。
聊城大亂,于是田單進軍血洗聊城。
歸來向齊王報告魯仲連的事,齊王想要封他爵位。
魯仲連聽後潛逃到海邊隐居起來,他說:“我與其富貴而屈身侍奉于人,還不如貧賤而輕視世俗放任自己的心志啊。
” 鄒陽,是齊國人。
客遊梁國,和原吳國人莊忌、淮陰人枚乘等人往來。
上書自達在羊勝、公孫詭之間同為粱孝王門客。
羊勝等人妒嫉鄒陽,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
孝王很生氣,把鄒陽交給下屬官吏辦罪,想要殺死他。
鄒陽在梁國客遊,因為遭到诽謗被抓起來,擔心死後承擔莫須有的罪名,就從牢獄裡寫信給梁孝王,信中寫道: 我聽說忠誠的人無不得到回報,信實的人不被懷疑,過去我總認為是對的,今天看來不過是一句空話罷了。
從前荊轲仰慕燕丹的高義前去行刺秦王,盡避天空出現白虹貫日的征兆,可是燕太子丹仍然擔心荊轲害怕不能成行;衛先生替秦王謀劃長平之事,也出現了金星遮掩昴星的預兆,而秦昭王仍然疑慮重重。
他們的一精一誠所至感天動地顯示出征兆,卻不被燕丹、昭王兩主所理解,這難道不是可悲的嗎!如今我竭盡忠誠,盡其計議,希望大王采納。
您周圍的人不了解情況,終于把我交給官吏審訊,被世人誤解,即使讓荊轲、衛先生複一活,而燕丹、秦昭王也不會醒悟。
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這種情況。
從前卞和進獻寶玉,楚王砍掉他的腳;李斯竭盡忠誠,胡亥卻把他處以極刑。
因此箕子裝瘋,接輿避世,他們都怕遭到這種災禍啊。
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卞和、李斯的誠意,不用楚王、胡亥偏聽偏信的錯誤,不要讓我被箕子、接輿恥笑。
我聽說比幹被剖心,伍子胥的一屍一體被裝進皮袋子沉入江裡,當初我并不相信,現在我才了解了真情。
希望大王仔細地審察,略微給我一點憐憫吧! 俗話說:“有的人相處到老,如同新識;有的人偶然相遇,卻一見如故。
”這是為什麼呢?相知還是不相知,不在相處時間長短啊。
所以,從前樊於期從秦國逃往燕國,把首級借給荊轲用來奉行燕丹的使命;王奢離開齊國前往魏國,在城上自刎用來退去齊軍保全魏國。
王奢、樊於期不是因為齊、秦是新交,燕、魏是老相識,他們離開齊國和秦國,為燕、魏二君去死,是行為和志向相合而對正義無限仰慕的原因啊。
所以蘇秦不被天下人信任卻對燕國像尾生一樣的信實;白圭戰敗丢掉六國城池,卻為魏國奪取了中山。
這是為什麼呢?實在是遇到知遇的原因啊。
蘇秦出任燕國的宰相,燕國有人在國君面前诽謗他,燕王手按寶劍發怒,還是殺了一匹駿馬給他吃;白圭在中山名聲顯揚,中山有人到魏文侯面前毀謗他,文侯卻拿出夜光璧贈給他。
這是為什麼呢?兩主二臣之間,剖心披膽,深信不疑,怎麼能聽到流言蜚語就變心呢! 所以女子不論美醜,進入宮廷就被妒嫉,士子不論賢還是不肖,入朝作官就被嫉妒。
從前司馬喜在宋國遭到割去膝蓋骨的刑罰終于出任了中山國的宰相,範睢在魏國被折斷肋骨,打掉牙齒,終于被秦國封為應侯。
這兩個人,都信守一定之規,摒去結一黨一營私的勾當,處于孤獨的地位,所以不能身免嫉妒小人的迫害。
申徒狄所以投河自盡,徐衍抱着石頭投海,是因為他們不被當世所容,信守正義不苟且迎一合,不在朝廷裡結一黨一營私,來動搖一柄一君的心志。
所以百裡奚在路上行乞,秦穆公把國政托付給他;甯戚在車下喂牛,齊桓公把國事交給他治理。
這兩個人,難道是在朝中借助官宦的保舉、左右親信的吹捧,才博得穆公、桓公重用他們嗎?感召在心,相合在行,親密如同膠漆,像親兄弟一樣不能分開,難道還能被衆多的讒言迷惑嗎?所以,隻聽一面之詞就要産生邪惡,隻任用個别人就要釀成禍亂。
從前魯君隻聽信季孫的話,趕走了孔子;宋君隻相信子罕的計策,囚禁了墨翟。
像孔子、
這是為什麼呢?衆口一詞,就是金石也會熔化,毀謗聚集多了,就是親骨肉的關系也會銷毀。
所以秦穆公任用了戎人由餘,而稱霸中國,齊國任用了越人蒙,而使威王、宣王兩代強盛。
秦、齊兩國,難道是拘泥于流俗,牽累于世風,束縛于阿谀偏執的讒言嗎?他們能公正地聽取意見,全面地觀察事情,在當世一直保持好的名聲。
所以心意相合,就是胡人越人,也可以親如兄弟,由餘和越人蒙就是這樣的;心意不能相合,就是至親骨肉也趕走不留,朱、象、管、蔡就是這樣的。
如今,國君如果能用齊、秦合宜的做法,摒棄宋、魯偏聽偏信的錯誤,那麼,五霸的功業就不值得稱頌,三王的功業是容易實現的。
因此,英明的國君醒悟,摒棄子之虛僞的心腸,喜歡田常的賢能;封賞比幹的後代,整修被剖腹孕婦的墳墓,所以功業回歸于天下。
這是為什麼呢?要從善如流是沒有滿足的。
晉文公親近他的仇人,就能夠在諸侯中稱霸;齊桓公任用他原來的仇人,卻能使天下納入正軌。
這是為什麼呢?心地仁慈,對人懇切,用真誠感化人心,不是用虛浮的言詞能代替的。
到秦國任用商鞅推行變法,向東削弱了韓、魏,他的軍隊在天下稱強,而終于把他車裂而死;越國采納大夫種的計謀,攻滅了強大的吳國,稱霸中國,而終于遭到殺身之禍。
因此,孫叔敖三次離開相位而不懊悔;于陵子仲推辭了三公的職位去替别人澆水灌園。
如 今國君果真能去掉倨傲的情緒,心裡存有讓别人效力的意念,披露心腹,以見真情,披肝瀝膽,施以厚德,始終和别人共甘苦,一愛一戴士子,那麼,就是桀養的狗也可以讓它咬堯,而蹠的門客可以讓他行刺許由;何況您依仗大國的權勢,憑借聖王的才能呢?既然如此,那麼荊轲甘冒滅七族的大禍,要離燒死妻子兒女,難道還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嗎! 我聽說把月明珠或夜光璧,在黑夜的路上抛向行人,人們沒有不驚異地按劍斜着眼睛看他。
為什麼呢?是因為寶物無端地被抛到面前。
盤曲的樹根,屈曲奇特,卻可以成為國君鑒賞的器物。
為什麼呢?是因為周圍的人事先把它雕刻、容飾了。
所以寶物無端地抛到眼前,即使抛出的是随候明珠,夜光之璧,還是要結怨而不讨好,所以事先有人予以推薦,就是枯木朽株也會有所建樹而不被忘掉。
如今那些平民百姓和窮居陋巷的士人,處在貧賤的環境下,即使有堯、舜的治國之道,持有伊尹、管仲那樣的辯才,懷有龍逢、比幹那樣的心志,打算盡忠于當世的國君,而平素沒有被推薦的根底,即使是用盡心思,獻出自己的忠信,輔佐國君治國安邦,那麼,國君一定會像對待投擲寶物的人那樣按劍斜視你了,這是使平民百姓不能起到枯木朽株那樣的作用啊。
所以聖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如同陶人運鈞自有治國之道,教化天下,而不被鄙亂的議論所左右,不被衆多口舌贻誤大事。
所以秦始皇聽信了中庶子蒙嘉的話,才相信了荊轲謊話,荊轲才能乘人不備偷偷地取出行刺的匕首;周文王在泾、渭地區狩獵,用車載回呂尚,才能夠在天下稱王。
所以秦王偏聽了近臣的話,險些被殺;周文王卻事出偶合而王天下。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能超越拘系的言詞,縱橫于園囿以外的議論,卓然獨立地看到寬宏豁達的光明大道。
如今,國君沉湎于阿谀讒媚的言詞之中,牽制于姬妾近侍的包一皮一皮圍之下,使卓異超群的士人,混同于駿馬和老牛同槽。
這就是鮑焦為什麼對世道忿懑不平,對富貴毫不留戀的原因啊。
我聽說莊重嚴整上朝的人,不會貪圖利祿而玷污道義;追求名譽的人,不會放縱私欲敗壞自己的品行,因此,縣名叫作“勝母”而曾子就不進去;城邑的名字叫“朝歌”而墨子就回車離去。
如今,讓抱負遠大的人,被威重的權勢所震懾,被高位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