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王學孟譯注
【說明】
這是魯仲連與鄒陽的合傳。
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于長平大敗趙軍,坑殺趙卒四十餘萬,繼而圍攻趙都邯鄲。
魏國救趙部隊駐紮湯陰不敢進兵,卻派新垣衍說趙帝秦。
平原君心急如焚,束手無策,形勢岌岌可危。
魯仲連主動去見新垣衍,用具體的事例作比,生動、形象而又透辟地闡明一抽一象的道理,指陳帝秦的弊害,終于讓“使事有職”不願會見魯仲連的新垣衍拜服,不敢複言帝秦。
而“秦将聞之,為卻軍五十裡”。
燕将據守聊城,齊田單攻聊城一年有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仲連一封《遺燕将書》,使燕将讀後,泣三日,終于自一殺身亡。
本傳就是通過這兩件事,刻畫了魯仲連“好奇偉俶傥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的名士形象,他胸羅奇想,志節不凡,他為人排除患難、解決紛亂而一無所取。
邯鄲解圍,平原君欲封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
以千金為魯仲連壽,魯仲連笑曰:“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
”下聊城,欲爵魯仲連,他卻逃隐于海上。
他飄然遠舉、不受羁绁、放一浪一形骸的一性一格,為後世所傳誦。
魯仲連列傳是一篇感情一色彩極濃的傳紀文學。
語言的周回反複,使文勢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從而注入人物形象強烈的感情,使人物清晰可辨而又栩栩如生。
宋·洪邁在《容齋五筆》中寫道:“予每展讀至《魏世家》、蘇秦、平原君、魯仲連傳,未嘗不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然。
……魯仲連見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君曰:‘勝也何敢言事!魏客新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仲連曰:‘吾始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今然後指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魯仲連見新垣衍,衍曰:‘吾視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今吾觀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又曰:‘始以先生者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是數者,重踏熟複,如駿馬下一注千丈坡,其文勢正爾風行于上而水波,真天下之至文也。
” 太史公尤其崇尚感情充沛又具有文采的藝術佳作。
魯仲連、鄒陽合傳,後世多有歧意。
認為二人時代懸隔,事不相類,言語文章亦不相侶。
而作者偏偏把本來可以不立傳的鄒陽“附之列傳焉”,除了其它因素,不正是因為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文采飛揚,比物連類,慷慨陳辭,有足悲者嗎? 【譯文】 魯仲連是齊國人。
長于闡發奇特宏偉卓異不凡的謀略,卻不肯作官任職,願意保持高風亮節。
他曾客遊趙國。
趙孝成王時,秦王派白起在長平前後擊潰趙國四十萬軍隊,于是,秦國的軍隊向東挺一進,圍困了邯鄲。
趙王很害怕,各國的救兵也沒有誰敢攻擊秦軍。
魏安釐王派出将軍晉鄙營救趙國,因為畏懼秦軍,駐紮在湯陰不敢前進。
魏王派客籍将軍新垣衍,從隐蔽的小路進入邯鄲,通過平原君的關系見趙王說:“秦軍所以急于圍攻趙國,是因為以前和齊湣王争強稱帝,不久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齊國已然更加削弱,當今隻有秦國稱雄天下,這次圍城并不是貪圖邯鄲,他的意圖是要重新稱帝。
趙國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為帝,秦王一定很高興,就會撤兵離去。
”平原君猶豫不能決斷。
這時,魯仲連客遊趙國,正趕上秦軍圍攻邯鄲,聽說魏國想要讓趙國尊奉秦昭王稱帝,就去晉見平原君說:“這件事怎麼辦?”平原君說:“我哪裡還敢談論這樣的大事!前不久,在國外損失了四十萬大軍,而今,秦軍圍困邯鄲,又不能使之退兵。
魏王派客籍将軍新垣衍讓趙國尊奉秦昭王稱帝,眼下,那個人還在這兒。
我哪裡還敢談論這樣的大事!”魯仲連說:“以前我認為您是天下賢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賢明的公子。
魏國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兒?我替您去責問他并且讓他回去。
”平原君說:“我願為您介紹,讓他跟先生相見。
”于是平原君見新垣衍說:“齊國有位魯仲連先生,如今他就在這兒,我願替您介紹,跟将軍認識認識。
”新垣衍說:“我聽說魯仲連先生,是齊國志行高尚的人。
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負職責,我不願見魯仲連先生。
”平原君說:“我已經把您在這兒的消息透露了。
”新垣衍隻好應允了。
魯仲連見到新垣衍卻一言不發。
新垣衍說:“我看留在這座圍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為什麼還長久地留在這圍城之中而不離去呢?”魯仲連說:“世人認為鮑焦沒有博大的胸懷而死去,這種看法都錯了。
一般人不了解他恥居濁世的心意,認為他是為個人打算。
那秦國,是個抛棄禮儀而隻崇尚戰功的國家,用權詐之術對待士卒,像對待奴隸一樣役使百姓。
如果讓它無所忌憚地恣意稱帝,進而統治天下,那麼,我隻有跳進東海去死,我不忍心作它的順民,我所以來見将軍,是打算幫助趙國啊。
” 新垣衍說:“先生怎麼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我要請魏國和燕國幫助它,齊、楚兩國本來就幫助趙國了。
”新垣衍說:“燕國嘛,我相信會聽從您的;至于魏國,我就是魏國人,先生怎麼能讓魏國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魏國是因為沒看清秦國稱帝的禍患,才沒幫助趙國。
讓魏國看清秦國稱帝的禍患後,就一定會幫助趙國。
” 新垣衍說:“秦國稱帝後會有什麼禍患呢?”魯仲連說:“從前,齊威王曾經奉行仁義,率領天下諸侯而朝拜周天子。
當時,周天子貧困又弱小,諸侯們沒有誰去朝拜,唯有齊國去朝拜。
過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齊王奔喪去遲了,新繼位的周顯王很生氣,派人到齊國報喪說:“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繼位的天子也得離開宮殿居喪守孝,睡在草席上,東方屬國之臣田嬰齊居然敢遲到,當斬。
”齊威王聽了,勃然大怒,罵道:“呀呸!您母親原先還是個婢女呢!”最終被天下傳為笑一柄一。
齊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時候去朝見,死了就破口大罵,實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
那些作天子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也沒什麼值得奇怪的。
” 新垣衍說:“先生難道沒見過奴仆嗎?十個奴仆侍奉一個主人,難道是力氣趕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嗎?是害怕他啊。
”魯仲連說:“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仆人嗎?”新垣衍說:“是。
”魯仲連說:“那麼,我就讓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醬?”新垣衍很不高興不服氣地說:“哼哼,先生的話,也太過份了!先生又怎麼能讓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醬呢?”魯仲連說:“當然能夠,我說給您聽。
從前,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纣的三個諸侯。
九侯有個女兒長的姣美,把她獻給殷纣,殷纣認為她長的醜陋,把九侯剁成肉醬。
鄂侯剛直诤谏,激烈辯白,又把鄂侯殺死做成肉幹。
文王聽到這件事,隻是長長地歎息,殷纣又把他囚禁在牖裡監牢内一百天,想要他死。
為什麼和人家同樣稱王,最終落到被剁成肉醬、做成肉幹的地步呢?齊湣王前往魯國,夷維子替他趕着車子作随員。
他對魯國官員們說:‘你們準備怎樣接待我們國君?’魯國官員們說:‘我們打算用十副太牢的禮儀接待您的國君。
’夷維子說:‘你們這是按照哪來的禮儀接待我們國君,我那國君,是天子啊。
天子到各國巡察,諸侯例應遷出正宮,移居别處,交出鑰匙,撩一起衣襟,安排幾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後,才可以退回朝堂聽政理事。
’魯國官員聽了,就關閉上鎖,不讓齊湣王入境。
齊湣王不能進入魯國,打算借道鄒國前往薛地。
正當這時,鄒國國君逝世,王想入鏡吊喪,夷維子對鄒國的嗣君說:‘天子吊喪,喪主一定要把靈柩轉換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靈位,然後天子面向南吊喪。
’鄒國大臣們說:‘一定要這樣,我們甯願用劍自一殺。
’所以王不敢進入鄒國。
鄒、魯兩國的臣子,國君生前不能夠好好地侍奉,國君死後又不能周備地助成喪儀,然而想要在鄒、魯行天子之禮,鄒、魯的臣子們終于拒絕齊湣王入鏡。
如今,秦國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魏國也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
都是萬乘大國,又各有稱王的名分,隻看它打了一次勝仗,就要順從地擁護它稱帝,這就使得三晉的大臣比不上鄒、魯的奴仆、卑妾了。
如果秦國貪心不足,終于稱帝,那麼,就會更換諸侯的大臣。
他将要罷免他認為不肖的,換上他認為賢能的人,罷免他憎惡的,換上他所喜一愛一的人。
還要讓他的兒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妾,嫁給諸侯做妃姬,住在魏國的宮廷裡,魏王怎麼能夠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将軍您又怎麼能夠得到原先的一寵一信呢?” 于是,新垣衍站起來,向魯仲連連拜兩次謝罪說:“當初認為先生是個普通的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傑出的高士。
我将離開趙國,再不敢談秦王稱帝的事了。
”秦軍主将聽到這個消息,為此把軍隊後撤了五十裡。
恰好魏公子無忌奪得了晉鄙的軍權率領軍隊來援救趙國,攻擊秦軍,秦軍也就撤離邯鄲回去了。
于是平原君要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最終也不肯接受。
平原君就設宴招待他,喝道酒酣耳熱時,平原君起身向前,獻上千金酬謝魯仲連。
魯仲連笑着說:“傑出之士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為他們能替一人排除禍患,消釋災難,解決糾紛而不取報酬。
如果收取酬勞,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為,我魯仲連是不忍心那樣做的。
”于是辭别平原君走了,終身不再相見。
此後二十多年,燕将攻克聊城。
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說燕将的壞話,燕将害怕被誅殺,就據聊城不敢回去。
齊國田單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們死了很多,卻攻不下聊城。
魯仲連就寫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進城去給燕将。
信上寫道: “我聽說,明智的人不違背時機而放棄有利的行動,勇士不迴避死亡而埋沒名聲,忠臣不先顧及自己後顧及國君。
如今您發洩一時的氣忿,不顧及燕王無法駕馭臣子,是不忠;戰死身亡,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齊國伸張,是不勇;功業失敗,名聲破滅,後世無所稱述,是不智。
有這三條,當世的君主不以之為臣,遊說之士不會為之記載,所以聰明的人不能猶豫不決,勇士是不怕死的。
如今是生死榮辱,貴賤尊卑的關鍵,這時不能決斷,時機不會再來,希望您詳加計議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見識。
況且,楚國進攻齊國的南陽,魏國進攻齊國的平陸,而齊國并沒有向南反擊的意圖,認為丢掉南陽的損失小,比不上奪得濟北的利益大,所以作出這樣的決策來執行。
如今秦國派出軍隊,魏國不敢向東進軍;秦國連橫的局面就形成了,楚國的形勢就危機了;齊國放棄南陽,斷棄右邊的國土而不救,平定濟北,是權衡得失定下的決策。
況且齊國決心奪回聊城,您不要再猶豫了,現在楚、魏兩國軍隊都先後從齊國撤回而燕國救兵又沒到。
齊國全部的兵力,對天下别無謀求,全力攻打聊城,如果還要據守已經圍
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秦于長平大敗趙軍,坑殺趙卒四十餘萬,繼而圍攻趙都邯鄲。
魏國救趙部隊駐紮湯陰不敢進兵,卻派新垣衍說趙帝秦。
平原君心急如焚,束手無策,形勢岌岌可危。
魯仲連主動去見新垣衍,用具體的事例作比,生動、形象而又透辟地闡明一抽一象的道理,指陳帝秦的弊害,終于讓“使事有職”不願會見魯仲連的新垣衍拜服,不敢複言帝秦。
而“秦将聞之,為卻軍五十裡”。
燕将據守聊城,齊田單攻聊城一年有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
魯仲連一封《遺燕将書》,使燕将讀後,泣三日,終于自一殺身亡。
本傳就是通過這兩件事,刻畫了魯仲連“好奇偉俶傥之畫策,而不肯仕宦任職,好持高節”的名士形象,他胸羅奇想,志節不凡,他為人排除患難、解決紛亂而一無所取。
邯鄲解圍,平原君欲封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
以千金為魯仲連壽,魯仲連笑曰:“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
”下聊城,欲爵魯仲連,他卻逃隐于海上。
他飄然遠舉、不受羁绁、放一浪一形骸的一性一格,為後世所傳誦。
魯仲連列傳是一篇感情一色彩極濃的傳紀文學。
語言的周回反複,使文勢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從而注入人物形象強烈的感情,使人物清晰可辨而又栩栩如生。
宋·洪邁在《容齋五筆》中寫道:“予每展讀至《魏世家》、蘇秦、平原君、魯仲連傳,未嘗不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然。
……魯仲連見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君曰:‘勝也何敢言事!魏客新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仲連曰:‘吾始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今然後指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
’魯仲連見新垣衍,衍曰:‘吾視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今吾觀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又曰:‘始以先生者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
’是數者,重踏熟複,如駿馬下一注千丈坡,其文勢正爾風行于上而水波,真天下之至文也。
” 太史公尤其崇尚感情充沛又具有文采的藝術佳作。
魯仲連、鄒陽合傳,後世多有歧意。
認為二人時代懸隔,事不相類,言語文章亦不相侶。
而作者偏偏把本來可以不立傳的鄒陽“附之列傳焉”,除了其它因素,不正是因為鄒陽《獄中上梁王書》文采飛揚,比物連類,慷慨陳辭,有足悲者嗎? 【譯文】 魯仲連是齊國人。
長于闡發奇特宏偉卓異不凡的謀略,卻不肯作官任職,願意保持高風亮節。
他曾客遊趙國。
趙孝成王時,秦王派白起在長平前後擊潰趙國四十萬軍隊,于是,秦國的軍隊向東挺一進,圍困了邯鄲。
趙王很害怕,各國的救兵也沒有誰敢攻擊秦軍。
魏安釐王派出将軍晉鄙營救趙國,因為畏懼秦軍,駐紮在湯陰不敢前進。
魏王派客籍将軍新垣衍,從隐蔽的小路進入邯鄲,通過平原君的關系見趙王說:“秦軍所以急于圍攻趙國,是因為以前和齊湣王争強稱帝,不久又取消了帝号;如今齊國已然更加削弱,當今隻有秦國稱雄天下,這次圍城并不是貪圖邯鄲,他的意圖是要重新稱帝。
趙國果真能派遣使臣尊奉秦昭王為帝,秦王一定很高興,就會撤兵離去。
”平原君猶豫不能決斷。
這時,魯仲連客遊趙國,正趕上秦軍圍攻邯鄲,聽說魏國想要讓趙國尊奉秦昭王稱帝,就去晉見平原君說:“這件事怎麼辦?”平原君說:“我哪裡還敢談論這樣的大事!前不久,在國外損失了四十萬大軍,而今,秦軍圍困邯鄲,又不能使之退兵。
魏王派客籍将軍新垣衍讓趙國尊奉秦昭王稱帝,眼下,那個人還在這兒。
我哪裡還敢談論這樣的大事!”魯仲連說:“以前我認為您是天下賢明的公子,今天我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賢明的公子。
魏國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兒?我替您去責問他并且讓他回去。
”平原君說:“我願為您介紹,讓他跟先生相見。
”于是平原君見新垣衍說:“齊國有位魯仲連先生,如今他就在這兒,我願替您介紹,跟将軍認識認識。
”新垣衍說:“我聽說魯仲連先生,是齊國志行高尚的人。
我是魏王的臣子,奉命出使身負職責,我不願見魯仲連先生。
”平原君說:“我已經把您在這兒的消息透露了。
”新垣衍隻好應允了。
魯仲連見到新垣衍卻一言不發。
新垣衍說:“我看留在這座圍城中的,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而今,我看先生的尊容,不像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為什麼還長久地留在這圍城之中而不離去呢?”魯仲連說:“世人認為鮑焦沒有博大的胸懷而死去,這種看法都錯了。
一般人不了解他恥居濁世的心意,認為他是為個人打算。
那秦國,是個抛棄禮儀而隻崇尚戰功的國家,用權詐之術對待士卒,像對待奴隸一樣役使百姓。
如果讓它無所忌憚地恣意稱帝,進而統治天下,那麼,我隻有跳進東海去死,我不忍心作它的順民,我所以來見将軍,是打算幫助趙國啊。
” 新垣衍說:“先生怎麼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我要請魏國和燕國幫助它,齊、楚兩國本來就幫助趙國了。
”新垣衍說:“燕國嘛,我相信會聽從您的;至于魏國,我就是魏國人,先生怎麼能讓魏國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魏國是因為沒看清秦國稱帝的禍患,才沒幫助趙國。
讓魏國看清秦國稱帝的禍患後,就一定會幫助趙國。
” 新垣衍說:“秦國稱帝後會有什麼禍患呢?”魯仲連說:“從前,齊威王曾經奉行仁義,率領天下諸侯而朝拜周天子。
當時,周天子貧困又弱小,諸侯們沒有誰去朝拜,唯有齊國去朝拜。
過了一年多,周烈王逝世,齊王奔喪去遲了,新繼位的周顯王很生氣,派人到齊國報喪說:“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新繼位的天子也得離開宮殿居喪守孝,睡在草席上,東方屬國之臣田嬰齊居然敢遲到,當斬。
”齊威王聽了,勃然大怒,罵道:“呀呸!您母親原先還是個婢女呢!”最終被天下傳為笑一柄一。
齊威王所以在周天子活着的時候去朝見,死了就破口大罵,實在是忍受不了新天子的苛求啊。
那些作天子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也沒什麼值得奇怪的。
” 新垣衍說:“先生難道沒見過奴仆嗎?十個奴仆侍奉一個主人,難道是力氣趕不上、才智比不上他嗎?是害怕他啊。
”魯仲連說:“唉!魏王和秦王相比魏王像仆人嗎?”新垣衍說:“是。
”魯仲連說:“那麼,我就讓秦王烹煮魏王剁成肉醬?”新垣衍很不高興不服氣地說:“哼哼,先生的話,也太過份了!先生又怎麼能讓秦王烹煮了魏王剁成肉醬呢?”魯仲連說:“當然能夠,我說給您聽。
從前,九侯、鄂侯、文王是殷纣的三個諸侯。
九侯有個女兒長的姣美,把她獻給殷纣,殷纣認為她長的醜陋,把九侯剁成肉醬。
鄂侯剛直诤谏,激烈辯白,又把鄂侯殺死做成肉幹。
文王聽到這件事,隻是長長地歎息,殷纣又把他囚禁在牖裡監牢内一百天,想要他死。
為什麼和人家同樣稱王,最終落到被剁成肉醬、做成肉幹的地步呢?齊湣王前往魯國,夷維子替他趕着車子作随員。
他對魯國官員們說:‘你們準備怎樣接待我們國君?’魯國官員們說:‘我們打算用十副太牢的禮儀接待您的國君。
’夷維子說:‘你們這是按照哪來的禮儀接待我們國君,我那國君,是天子啊。
天子到各國巡察,諸侯例應遷出正宮,移居别處,交出鑰匙,撩一起衣襟,安排幾桌,站在堂下伺候天子用膳,天子吃完後,才可以退回朝堂聽政理事。
’魯國官員聽了,就關閉上鎖,不讓齊湣王入境。
齊湣王不能進入魯國,打算借道鄒國前往薛地。
正當這時,鄒國國君逝世,王想入鏡吊喪,夷維子對鄒國的嗣君說:‘天子吊喪,喪主一定要把靈柩轉換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靈位,然後天子面向南吊喪。
’鄒國大臣們說:‘一定要這樣,我們甯願用劍自一殺。
’所以王不敢進入鄒國。
鄒、魯兩國的臣子,國君生前不能夠好好地侍奉,國君死後又不能周備地助成喪儀,然而想要在鄒、魯行天子之禮,鄒、魯的臣子們終于拒絕齊湣王入鏡。
如今,秦國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魏國也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
都是萬乘大國,又各有稱王的名分,隻看它打了一次勝仗,就要順從地擁護它稱帝,這就使得三晉的大臣比不上鄒、魯的奴仆、卑妾了。
如果秦國貪心不足,終于稱帝,那麼,就會更換諸侯的大臣。
他将要罷免他認為不肖的,換上他認為賢能的人,罷免他憎惡的,換上他所喜一愛一的人。
還要讓他的兒女和搬弄事非的姬妾,嫁給諸侯做妃姬,住在魏國的宮廷裡,魏王怎麼能夠安安定定地生活呢?而将軍您又怎麼能夠得到原先的一寵一信呢?” 于是,新垣衍站起來,向魯仲連連拜兩次謝罪說:“當初認為先生是個普通的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傑出的高士。
我将離開趙國,再不敢談秦王稱帝的事了。
”秦軍主将聽到這個消息,為此把軍隊後撤了五十裡。
恰好魏公子無忌奪得了晉鄙的軍權率領軍隊來援救趙國,攻擊秦軍,秦軍也就撤離邯鄲回去了。
于是平原君要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最終也不肯接受。
平原君就設宴招待他,喝道酒酣耳熱時,平原君起身向前,獻上千金酬謝魯仲連。
魯仲連笑着說:“傑出之士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為他們能替一人排除禍患,消釋災難,解決糾紛而不取報酬。
如果收取酬勞,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為,我魯仲連是不忍心那樣做的。
”于是辭别平原君走了,終身不再相見。
此後二十多年,燕将攻克聊城。
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說燕将的壞話,燕将害怕被誅殺,就據聊城不敢回去。
齊國田單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們死了很多,卻攻不下聊城。
魯仲連就寫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進城去給燕将。
信上寫道: “我聽說,明智的人不違背時機而放棄有利的行動,勇士不迴避死亡而埋沒名聲,忠臣不先顧及自己後顧及國君。
如今您發洩一時的氣忿,不顧及燕王無法駕馭臣子,是不忠;戰死身亡,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齊國伸張,是不勇;功業失敗,名聲破滅,後世無所稱述,是不智。
有這三條,當世的君主不以之為臣,遊說之士不會為之記載,所以聰明的人不能猶豫不決,勇士是不怕死的。
如今是生死榮辱,貴賤尊卑的關鍵,這時不能決斷,時機不會再來,希望您詳加計議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見識。
況且,楚國進攻齊國的南陽,魏國進攻齊國的平陸,而齊國并沒有向南反擊的意圖,認為丢掉南陽的損失小,比不上奪得濟北的利益大,所以作出這樣的決策來執行。
如今秦國派出軍隊,魏國不敢向東進軍;秦國連橫的局面就形成了,楚國的形勢就危機了;齊國放棄南陽,斷棄右邊的國土而不救,平定濟北,是權衡得失定下的決策。
況且齊國決心奪回聊城,您不要再猶豫了,現在楚、魏兩國軍隊都先後從齊國撤回而燕國救兵又沒到。
齊國全部的兵力,對天下别無謀求,全力攻打聊城,如果還要據守已經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