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刀或斧頭。
?胥:通“須”,等待。
這句的意思是,等以後回到邯鄲聽趙王的命令。
按:《索隐》斷“胥後令”為一句,認為“邯鄲”是“欲戰”的誤字,并應連下句讀為“欲戰,許曆複請戰。
”《資治通鑒》則斷“邯鄲”與“胥後令”連為一句。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引錢大昕的意見說:“‘胥後令邯鄲’是五字句。
趙都邯鄲,謂當待趙王之令也。
” 後四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①,時趙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②,趙使廉頗将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
秦數挑戰,廉頗不肯。
趙王信秦之間。
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③,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将耳。
”趙王因以括為将,代廉頗。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④。
括徒能讀其父書傳⑤,不知合變也⑥。
”趙王不聽,遂将之。
①距:通“拒”,抵禦。
②病笃:病重,病危。
笃:重。
③惡:憎恨,畏忌。
④膠柱:柱是琴瑟類樂器上卷弦的木柱。
“膠柱”就是把卷弦的木柱粘死,不能轉動,也就無法調節弦的高低。
“膠柱鼓瑟”比喻但守死法,不知變通。
⑤書傳:書本。
⑥合變:應變。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①。
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②,然不謂善。
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趙不将括即已③,若必将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将,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④,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
今括一旦為将,東向而朝⑤,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
”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⑥,妾得無随坐乎⑦?”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⑧,易置軍吏⑨。
秦将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
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⑩,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阬之?。
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脫。
賴楚、魏諸侯來救⒀,乃得解邯鄲之圍。
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
①當:抵敵。
②難(去聲):駁難,反駁。
“不能難”的意思是不能駁倒。
③将括:讓趙括為将。
即:通“則”。
④身:親身。
奉:通“捧”。
進:進獻。
這句指的是被趙奢當做老師尊敬的人。
⑤東向:坐西面東。
古時帝王以南向為尊,公侯将相則以東向為尊。
⑥稱:稱職。
⑦随坐:連坐。
⑧約束:此指軍中的各種規定。
⑨易置:撤換。
⑩銳卒:一精一兵。
?阬:坑殺,活埋。
?以上關于長平之戰的情況,卷五《秦本紀》、卷四十三《趙世家》有簡略記載,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有更為詳盡的記載,可參看。
⒀楚軍來救指的是平原君趙勝帶領門客到楚國求救,楚春申君答應派兵。
見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
魏軍來救即指信陵君竊符救趙事,見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
自邯鄲圍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謀,曰“趙壯者盡于長平,其孤未壯①”,舉兵擊趙。
趙使廉頗将,擊,大破燕軍于鄗,殺栗腹,遂圍燕。
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②。
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③。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
及複用為将,客又複至。
廉頗曰:“客退矣!”客曰:“籲!君何見之晚也④?夫天下以市道交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拔之。
①孤:指死于長平之戰的趙軍士卒的遺孤。
②栗腹伐趙兵敗事,可參見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三《趙世家》及《戰國策.燕策三》。
③假:代理。
④見:見解。
晚:遲鈍,落後。
⑤市道:商人做生意的手段。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
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
廉頗遂奔魏之大梁。
其明年,趙乃以李牧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
趙以數困于秦兵,趙王思複得廉頗,廉頗亦思複用于趙。
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
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①。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②,以示尚可用。
趙使還報王曰:“廉将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③。
”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
廉頗一為楚将,無功,曰:“我思用趙人。
”廉頗卒死以壽春。
①毀:诋毀,說壞話。
②被:同“披”。
③矢:同“屎”。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将也。
常居代雁門①,備匈奴。
以便宜置吏②,市租皆輸入莫府③,為士卒費。
日擊數牛飨士④,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
為約曰:“匈奴即入盜⑤,急入收保⑥,有敢捕虜者斬。
”匈奴每入,烽火謹,辄入收保⑦,不敢戰。
如是數歲,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将怯。
趙王讓李牧⑧,李牧如故。
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歲餘,匈奴每來,出戰。
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⑨。
複請李牧。
牧杜門不出,固稱疾。
趙王乃複強起使将兵⑩。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
匈奴數歲無所得。
終以為怯。
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
于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⒀,悉勒習戰⒁。
大縱畜牧,人民滿野。
匈奴小入,詳北不勝⒂,以數千人委之⒃。
單于聞之⒄,大率衆來入。
李牧多為奇陣⒅,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
滅襜褴,破東胡⒇,降林胡(21),單于奔走。
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①代雁門:代地的雁門郡。
②便宜:按照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③莫府:即幕府,“莫”通“幕”。
古代将帥出征時,辦公機構設在帳幕中,稱為幕府。
後世地方最高的文武官員的官署也稱為幕府。
④飨:用酒食招待。
⑤入盜:入寇,入侵。
⑥收保:收攏人馬物資退入營壘。
保,同“堡”。
⑦辄(zhé,哲):立即。
⑧讓:責備。
⑨田畜:種田和畜牧。
⑩乃複:一再。
強:勉強。
起:起用。
?具:準備。
選車:一精一選的戰車。
?百金之士:《集解》引《管子》:“能破敵擒将者賞百金。
”這裡即指能沖鋒陷陣的勇士。
⒀彀者:善于射箭的人。
彀,把弓拉滿。
⒁悉:全部。
勒:組織起來。
⒂北:敗走。
⒃委:抛棄。
⒄單于:匈奴的君主稱為單于。
⒅陳:同“陣”。
⒆襜褴:部族名,在代地的北面。
⒇東胡:部族名,在匈奴之東,故稱東胡。
是後世烏桓、鮮卑的祖先。
(21)林胡:部族名,活動地區在今山西朔縣以北至内蒙古境内。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居二年,龐煖破燕軍,殺劇辛。
後七年,秦破殺趙将扈辄于武遂,斬首十萬。
趙乃以李牧為大将軍,擊秦軍于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将桓?①。
封李牧為武安君。
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禦之。
秦多與趙王一寵一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
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将顔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②,斬之③。
廢司馬尚。
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打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将顔聚,遂滅趙。
①走:趕跑。
②微捕:暗中查訪,緝捕。
③關于李牧之死,《戰國策.秦策四、五》所記與此不同,可參閱。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①。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②。
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③,退而讓頗,名重太山④,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①處死:如何對待死。
處,處理,對待。
②發:發作,表現。
③信:伸張。
這句的意思是,威力伸張出來壓倒敵國。
④太山:即泰山。
?胥:通“須”,等待。
這句的意思是,等以後回到邯鄲聽趙王的命令。
按:《索隐》斷“胥後令”為一句,認為“邯鄲”是“欲戰”的誤字,并應連下句讀為“欲戰,許曆複請戰。
”《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引錢大昕的意見說:“‘胥後令邯鄲’是五字句。
趙都邯鄲,謂當待趙王之令也。
” 後四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
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①,時趙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②,趙使廉頗将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
秦數挑戰,廉頗不肯。
趙王信秦之間。
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③,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将耳。
”趙王因以括為将,代廉頗。
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④。
括徒能讀其父書傳⑤,不知合變也⑥。
”趙王不聽,遂将之。
①距:通“拒”,抵禦。
②病笃:病重,病危。
笃:重。
③惡:憎恨,畏忌。
④膠柱:柱是琴瑟類樂器上卷弦的木柱。
“膠柱”就是把卷弦的木柱粘死,不能轉動,也就無法調節弦的高低。
“膠柱鼓瑟”比喻但守死法,不知變通。
⑤書傳:書本。
⑥合變:應變。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①。
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②,然不謂善。
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趙不将括即已③,若必将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将,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④,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
今括一旦為将,東向而朝⑤,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
”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⑥,妾得無随坐乎⑦?”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⑧,易置軍吏⑨。
秦将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
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⑩,秦軍射殺趙括。
括軍敗,數十萬之衆遂降秦,秦悉阬之?。
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
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脫。
賴楚、魏諸侯來救⒀,乃得解邯鄲之圍。
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
①當:抵敵。
②難(去聲):駁難,反駁。
“不能難”的意思是不能駁倒。
③将括:讓趙括為将。
即:通“則”。
④身:親身。
奉:通“捧”。
進:進獻。
這句指的是被趙奢當做老師尊敬的人。
⑤東向:坐西面東。
古時帝王以南向為尊,公侯将相則以東向為尊。
⑥稱:稱職。
⑦随坐:連坐。
⑧約束:此指軍中的各種規定。
⑨易置:撤換。
⑩銳卒:一精一兵。
?阬:坑殺,活埋。
?以上關于長平之戰的情況,卷五《秦本紀》、卷四十三《趙世家》有簡略記載,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有更為詳盡的記載,可參看。
⒀楚軍來救指的是平原君趙勝帶領門客到楚國求救,楚春申君答應派兵。
見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傳》。
魏軍來救即指信陵君竊符救趙事,見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
自邯鄲圍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謀,曰“趙壯者盡于長平,其孤未壯①”,舉兵擊趙。
趙使廉頗将,擊,大破燕軍于鄗,殺栗腹,遂圍燕。
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②。
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相國③。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
及複用為将,客又複至。
廉頗曰:“客退矣!”客曰:“籲!君何見之晚也④?夫天下以市道交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拔之。
①孤:指死于長平之戰的趙軍士卒的遺孤。
②栗腹伐趙兵敗事,可參見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三《趙世家》及《
③假:代理。
④見:見解。
晚:遲鈍,落後。
⑤市道:商人做生意的手段。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
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
廉頗遂奔魏之大梁。
其明年,趙乃以李牧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
趙以數困于秦兵,趙王思複得廉頗,廉頗亦思複用于趙。
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
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①。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②,以示尚可用。
趙使還報王曰:“廉将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③。
”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
廉頗一為楚将,無功,曰:“我思用趙人。
”廉頗卒死以壽春。
①毀:诋毀,說壞話。
②被:同“披”。
③矢:同“屎”。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将也。
常居代雁門①,備匈奴。
以便宜置吏②,市租皆輸入莫府③,為士卒費。
日擊數牛飨士④,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
為約曰:“匈奴即入盜⑤,急入收保⑥,有敢捕虜者斬。
”匈奴每入,烽火謹,辄入收保⑦,不敢戰。
如是數歲,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将怯。
趙王讓李牧⑧,李牧如故。
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歲餘,匈奴每來,出戰。
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⑨。
複請李牧。
牧杜門不出,固稱疾。
趙王乃複強起使将兵⑩。
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
匈奴數歲無所得。
終以為怯。
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
于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⒀,悉勒習戰⒁。
大縱畜牧,人民滿野。
匈奴小入,詳北不勝⒂,以數千人委之⒃。
單于聞之⒄,大率衆來入。
李牧多為奇陣⒅,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
滅襜褴,破東胡⒇,降林胡(21),單于奔走。
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①代雁門:代地的雁門郡。
②便宜:按照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③莫府:即幕府,“莫”通“幕”。
古代将帥出征時,辦公機構設在帳幕中,稱為幕府。
後世地方最高的文武官員的官署也稱為幕府。
④飨:用酒食招待。
⑤入盜:入寇,入侵。
⑥收保:收攏人馬物資退入營壘。
保,同“堡”。
⑦辄(zhé,哲):立即。
⑧讓:責備。
⑨田畜:種田和畜牧。
⑩乃複:一再。
強:勉強。
起:起用。
?具:準備。
選車:一精一選的戰車。
?百金之士:《集解》引《
”這裡即指能沖鋒陷陣的勇士。
⒀彀者:善于射箭的人。
彀,把弓拉滿。
⒁悉:全部。
勒:組織起來。
⒂北:敗走。
⒃委:抛棄。
⒄單于:匈奴的君主稱為單于。
⒅陳:同“陣”。
⒆襜褴:部族名,在代地的北面。
⒇東胡:部族名,在匈奴之東,故稱東胡。
是後世烏桓、鮮卑的祖先。
(21)林胡:部族名,活動地區在今山西朔縣以北至内蒙古境内。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
居二年,龐煖破燕軍,殺劇辛。
後七年,秦破殺趙将扈辄于武遂,斬首十萬。
趙乃以李牧為大将軍,擊秦軍于宜安,大破秦軍,走秦将桓?①。
封李牧為武安君。
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禦之。
秦多與趙王一寵一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
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将顔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得李牧②,斬之③。
廢司馬尚。
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打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将顔聚,遂滅趙。
①走:趕跑。
②微捕:暗中查訪,緝捕。
③關于李牧之死,《戰國策.秦策四、五》所記與此不同,可參閱。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①。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②。
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③,退而讓頗,名重太山④,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①處死:如何對待死。
處,處理,對待。
②發:發作,表現。
③信:伸張。
這句的意思是,威力伸張出來壓倒敵國。
④太山:即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