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關燈
支菊生譯注 【說明】 本篇為合傳,以廉頗、蔺相如為主,并記述了趙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

    廉頗與蔺相如的故事今天已是家喻戶曉,并在特定的曆史時期起過重要的教育作用,這不能不歸功于司馬遷的這篇傳記。

     蔺相如是太史公所景仰的曆史人物之一,因而在這篇傳記中對這位傑出人物大力表彰、熱情歌頌。

    一方面表彰他的大智大勇,通過“完璧歸趙”、“渑池會”兩個曆史故事,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他面對強一暴而無所畏懼的大無畏一精一神,也表現了他戰勝強秦的威一逼一十淩一辱、維護趙國尊嚴的機智與果敢。

    另一方面又表彰了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的高尚品格。

    在“廉蔺交一歡”一段中生動地記述了蔺相如對蓄意羞辱他的廉頗保持了極大的克制與忍讓,終于感動了廉頗,實現了将相和好,一團一結對敵。

    此後的十幾年中,秦國沒敢大規模對趙用兵,這與蔺相如主動維護趙國内部的安定有密切的關系。

    與此成為鮮明對照的是,趙惠文王之後的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罷免廉頗,任用趙括,造成長平之役的慘敗,趙國元氣大傷。

    最後,趙王遷一寵一信讒臣郭開,捕殺名将李牧,加速了趙國的滅亡。

    其中的曆史教訓是值得後人深思的。

     廉頗是本篇的另一主要人物。

    作為戰國後期的名将之一,作者雖然也記述了一些有關他善于用兵的事迹,但都着墨不多。

    而對他的“負荊請罪”卻作了細緻的描寫,因為這正是這位戰功赫赫的名将身上難能可貴的美德。

    居功自傲,對相如不服,固然表現了他的狹隘,而一旦認識到錯誤,立即“肉袒負荊”前去謝罪,這比戰場殺敵需要一種更大的勇氣,因而為司馬遷所敬佩。

    經過作者的一精一心編撰,這段故事已成為流傳千古的曆史佳話,“負荊請罪”也成了後人常用的典故和成語。

     趙奢、李牧雖不是主要人物,但作者也着力突出他們各自的特點。

    如趙奢既善治賦又善治兵,李牧不求虛名,隻重實績,都給讀者留下了鮮明印象。

    尤其是趙括,經司馬遷的記述之後,早已成為一個紙上談兵的典型,後人常常引以為戒。

     本篇的結構很有特色。

    七十列傳中合傳占半數以上,多數合傳實際上是以分為主,幾個人物各自獨立。

    本篇卻是幾人互相穿插,前後鈎連。

    廉頗一人貫穿全篇,另外幾人都由他引出,有分有合,若斷若續。

    全文首尾一片,幾乎天衣無縫,所以深得後人贊賞。

    後世章回小說如《水浒》,叙寫英雄故事所用的連鎖結構的方法,應該說就是這篇《廉蔺列傳》結構方法的繼承和發展。

     【譯文】 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将領。

    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廉頗率領趙軍征讨齊國,大敗齊軍,奪取了陽晉,被封為上卿,他以勇氣聞名于諸侯各國。

    蔺相如是趙國人,是趙國宦者令缪賢家的門客。

     趙惠文王的時候,得到了楚國的和氏璧。

    秦昭王聽說了這件事,就派人給趙王一封書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交換這塊寶玉。

    趙王同大将軍廉頗及大臣們商量:要是把寶玉給了秦國,秦國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騙;要是不給呢,就怕秦軍馬上來攻打。

    怎麼解決沒有确定,想找一個能派到秦國去回複的使者,沒能找到。

    宦者令缪賢說:“我的門客蔺相如可以派去。

    ”趙王問:“你怎麼知道他可以呢?”缪賢回答說:“為臣曾犯過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國去,我的門客相如阻攔我,說:‘您怎麼會了解燕王呢?’我對他說:‘我曾随從大王在國境上與燕王會見,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說“願意跟您交個朋友”。

    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想往他那裡去。

    ’相如對我說:‘趙國強,燕國弱,而您受一寵一于趙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結交。

    現在您是逃出趙國奔到燕國,燕國怕趙國,這種形勢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還會把您捆一綁起來送回趙國。

    您不如脫掉上衣,露出肩背,伏一在斧刃之下請求治罪,這樣也許僥幸被赦免。

    ’臣聽從了他的意見,大王也開恩赦免了為臣。

    為臣私下認為這人是個勇士,有智謀,派他出使很适宜。

    ”于是趙王立即召見,問蔺相如說:“秦王用十五座城請求交換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給他?”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能不答應它。

    ”趙王說:“得了我的寶璧,不給我城邑,怎麼辦?”相如說:“秦國請求用城換璧,趙國如不答應,趙國理虧;趙國給了璧而秦國不給趙國城邑,秦國理虧。

    兩種對策衡量一下,甯可答應它,讓秦國來承擔理虧的責任。

    ”趙王說:“誰可以派為使臣?”相如說:“大王如果确實無人可派,臣願捧護寶璧前往出使。

    城邑歸屬趙國了,就把寶璧留給秦國;城邑不能歸趙國,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帶回趙國。

    ”趙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帶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見蔺相如,相如捧璧獻給秦王。

    秦王大喜,把寶璧給妻妾和左右侍從傳看,左右都高呼萬歲。

    相如看出秦王沒有用城邑給趙國抵償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說:“璧上有個小紅斑,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把璧交給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後幾步站定,身一體靠在柱子上,怒發沖冠,對秦王說:“大王想得到寶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集全體大臣商議,大家都說:‘秦國貪得無厭,倚仗它的強大,想用空話得到寶璧,給我們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

    ’商議的結果不想把寶璧給秦國。

    我認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何況是大國呢!況且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就使強大的秦國不高興,也是不應該的。

    于是趙王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寶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國書。

    為什麼要這樣呢?是尊重大國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

    如今我來到貴國,大王卻在一般的台觀接見我,禮節非常傲慢;得到寶璧後,傳給姬妾們觀看,這樣來戲一弄我。

    我觀察大王沒有給趙王十五城的誠意,所以我又收回寶璧。

    大王如果一定要一逼一十我,我的頭今天就同寶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寶璧,斜視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

    秦王怕他真把寶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如此,并召來主管的官員查看地圖,指明從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交割給趙國。

    相如估計秦王不過用欺詐手段假裝給趙國城邑,實際上趙國是不可能得到的,于是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物,趙王懼怕貴國,不敢不奉獻出來。

    趙王送璧之前,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賓大典,我才敢獻上寶璧。

    ”秦王估量此事,畢竟不可強力奪取,于是就答應齋戒五天,請相如住在廣成賓館。

    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但必定背約不給城邑,便派他的随從穿上粗麻布衣服,懷中藏好寶璧,從小路逃出,把寶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賓大典,去請趙國使者蔺相如。

    相如來到後,對秦王說:“秦國從穆公以來的二十幾位君主,從沒有一個堅守盟約的。

    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王,所以派人帶着寶璧回去,從小路已到趙國了。

    況且秦強趙弱,大王派一位使臣到趙國,趙國立即就把寶璧送來。

    如今憑您秦國的強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讓給趙國,趙國怎麼敢留下寶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之罪應被誅殺,我情願下油鍋被烹,隻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仔細考慮此事。

    ”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并有驚怪之一聲。

    侍從有人要把相如拉下去,秦王趁機說:“如今殺了相如,終歸還是得不到寶璧,反而破壞了秦趙兩國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趙國,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嗎!”最終還是在殿堂上接見相如,完成了大禮讓他回國。

     相如回國後,趙王認為他是一位稱職的大夫,身為使臣不受諸侯的欺辱,于是封相如為上大夫。

    秦國沒有把城邑給趙國,趙國也始終不給秦國寶璧。

     此後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石城。

    第二年,秦國再次攻趙,殺死兩萬人。

     秦王派使者通告趙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與趙王進行一次友好會見。

    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

    廉頗、蔺相如商議道:“大王如果不去,就顯得趙國既軟弱又膽小。

    ”趙王于是前往赴會,相如随行。

    廉頗送到邊境,和趙王訣别說:“大王此行,估計路程和會見禮儀結束,再加上返回的時間,不會超過三十天。

    如果三十天還沒回來,就請您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