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列傳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張鳳嶺譯注
【說明】
本篇是著名軍事家樂毅的專傳并附其子樂間及同宗後輩樂乘傳。
燕國原是戰國七雄的弱者,無端遭到強齊的侵淩。
燕昭王即位後,招賢納士,發憤圖強,決心報仇雪恥。
當複仇時機到來時,樂毅向燕昭王冷靜、客觀地分析了時局,提出了正确的戰略主張:聯合楚、趙、韓、魏四國,利用秦國,共同伐齊。
昭王虛心采納了樂毅的意見,命樂毅任上将軍,率五國軍隊,大敗齊軍,取得了以弱勝強,報仇雪恥的輝煌勝利。
故《太史公自序》說:“率行其謀,連五國兵,為弱燕報強齊之仇,雪其先君之恥,作樂毅列傳第二十。
”太史公為樂毅立傳的意旨于此可見——肯定其戰略主張,頌揚其曆史功績。
但這位戰功赫赫的将軍卻無端被黜,被迫逃往趙國,其原因就是新君惠王嫉賢妒能并為齊國所利用。
惠王擔憂樂毅會借趙伐燕,派人指責樂毅并強作辯解,樂毅作書回答。
傳中不惜筆墨地引錄了回信全文。
在這封信裡,樂毅着重緬懷昭王的知遇之恩,剖白自己對燕國的一片忠心,委婉地駁斥了惠王,并表示決不因個人恩怨,借趙伐燕。
太史公引錄全信的意圖是清楚的,一方面揭露惠王的昏庸無能,另一方面展現樂毅坦蕩寬闊的胸襟,說明惠王的擔憂純系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人、君子兩相比照更加突出了樂毅的高尚人格。
這篇傳記在寫法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概略介紹樂毅生平事迹而詳錄其回信全文,這種寫法可謂别具一格。
作者引錄全信固然與這封信本身文情并茂有關,更重要的是信中全是思想的吐露,這樣的記述樂毅外在軍事活動的同時将其内在的一精一神世界揭示出來,從而把樂毅既長于軍事又具有政治頭腦和高尚情懷的一性一格特點表現得更加充分而富有光彩。
【譯文】 樂毅,他的祖先叫樂羊。
樂羊曾擔任魏文侯的将領,他帶兵攻下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靈壽封給了樂羊。
樂羊死後,就葬在靈壽,他的後代子孫們就在那裡安了家。
後來中山複國了,到趙武靈王的時候又滅掉了中山國,而樂家的後代出了個有名人物叫樂毅。
樂毅很賢能,喜好軍事,趙國人曾舉薦他出來做官。
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
後來他聽說燕昭王因為子之執政,燕國大亂而被齊國乘機戰敗,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齊國,不曾一天忘記向齊國報仇雪恨。
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地處偏遠,國力是不能克敵制勝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借以招攬天下賢士。
正在這個時候,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以賓客的禮節接待他。
樂毅推辭謙讓,後來終于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他擔任這個職務的時間很長。
當時,齊湣王很強大,南邊在重丘戰敗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垮了魏國和趙國,随即又聯合韓、趙、魏三國攻打秦國,還曾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展了一千多裡地的領土。
他與秦昭王共同争取尊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東帝的稱号,仍歸稱王。
各諸侯國都打算背離秦國而歸服齊國。
可是齊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
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就向樂毅詢問有關攻打齊國的事情。
樂毅回答說:“齊國,它原來就是霸國如今仍留着霸國的基業,土地廣闊人口衆多,可不能輕易地單獨攻打它。
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起攻擊它。
”于是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另派别人去聯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以攻打齊國的好處去誘勸秦國。
由于諸侯們認為齊湣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争着跟燕國聯合共同讨伐齊國。
樂毅回來彙報了出使情況,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将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
樂毅于是統一指揮着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水西邊大敗齊國軍隊。
這時各路諸侯的軍隊都停止了攻擊,撤回本國,而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
齊湣王在濟水西邊被打敗後,就逃跑到莒邑并據城固守。
樂毅單獨留下來帶兵巡行占領的地方,齊國各城邑都據城堅守不肯投降。
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财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餅來并把它們運到燕國去。
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獎賞并用酒肉犒勞軍隊将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号叫昌國君。
當是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隻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
這時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兒子立為燕惠王。
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隻兩個城邑罷了。
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
齊國所擔憂的,隻怕别的将領來。
”
燕國原是戰國七雄的弱者,無端遭到強齊的侵淩。
燕昭王即位後,招賢納士,發憤圖強,決心報仇雪恥。
當複仇時機到來時,樂毅向燕昭王冷靜、客觀地分析了時局,提出了正确的戰略主張:聯合楚、趙、韓、魏四國,利用秦國,共同伐齊。
昭王虛心采納了樂毅的意見,命樂毅任上将軍,率五國軍隊,大敗齊軍,取得了以弱勝強,報仇雪恥的輝煌勝利。
故《太史公自序》說:“率行其謀,連五國兵,為弱燕報強齊之仇,雪其先君之恥,作樂毅列傳第二十。
”太史公為樂毅立傳的意旨于此可見——肯定其戰略主張,頌揚其曆史功績。
但這位戰功赫赫的将軍卻無端被黜,被迫逃往趙國,其原因就是新君惠王嫉賢妒能并為齊國所利用。
惠王擔憂樂毅會借趙伐燕,派人指責樂毅并強作辯解,樂毅作書回答。
傳中不惜筆墨地引錄了回信全文。
在這封信裡,樂毅着重緬懷昭王的知遇之恩,剖白自己對燕國的一片忠心,委婉地駁斥了惠王,并表示決不因個人恩怨,借趙伐燕。
太史公引錄全信的意圖是清楚的,一方面揭露惠王的昏庸無能,另一方面展現樂毅坦蕩寬闊的胸襟,說明惠王的擔憂純系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小人、君子兩相比照更加突出了樂毅的高尚人格。
這篇傳記在寫法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概略介紹樂毅生平事迹而詳錄其回信全文,這種寫法可謂别具一格。
作者引錄全信固然與這封信本身文情并茂有關,更重要的是信中全是思想的吐露,這樣的記述樂毅外在軍事活動的同時将其内在的一精一神世界揭示出來,從而把樂毅既長于軍事又具有政治頭腦和高尚情懷的一性一格特點表現得更加充分而富有光彩。
【譯文】 樂毅,他的祖先叫樂羊。
樂羊曾擔任魏文侯的将領,他帶兵攻下了中山國,魏文侯把靈壽封給了樂羊。
樂羊死後,就葬在靈壽,他的後代子孫們就在那裡安了家。
後來中山複國了,到趙武靈王的時候又滅掉了中山國,而樂家的後代出了個有名人物叫樂毅。
樂毅很賢能,喜好軍事,趙國人曾舉薦他出來做官。
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
後來他聽說燕昭王因為子之執政,燕國大亂而被齊國乘機戰敗,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齊國,不曾一天忘記向齊國報仇雪恨。
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地處偏遠,國力是不能克敵制勝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借以招攬天下賢士。
正在這個時候,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以賓客的禮節接待他。
樂毅推辭謙讓,後來終于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他擔任這個職務的時間很長。
當時,齊湣王很強大,南邊在重丘戰敗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垮了魏國和趙國,随即又聯合韓、趙、魏三國攻打秦國,還曾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展了一千多裡地的領土。
他與秦昭王共同争取尊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東帝的稱号,仍歸稱王。
各諸侯國都打算背離秦國而歸服齊國。
可是齊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
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就向樂毅詢問有關攻打齊國的事情。
樂毅回答說:“齊國,它原來就是霸國如今仍留着霸國的基業,土地廣闊人口衆多,可不能輕易地單獨攻打它。
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起攻擊它。
”于是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另派别人去聯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以攻打齊國的好處去誘勸秦國。
由于諸侯們認為齊湣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争着跟燕國聯合共同讨伐齊國。
樂毅回來彙報了出使情況,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将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
樂毅于是統一指揮着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水西邊大敗齊國軍隊。
這時各路諸侯的軍隊都停止了攻擊,撤回本國,而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
齊湣王在濟水西邊被打敗後,就逃跑到莒邑并據城固守。
樂毅單獨留下來帶兵巡行占領的地方,齊國各城邑都據城堅守不肯投降。
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财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餅來并把它們運到燕國去。
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獎賞并用酒肉犒勞軍隊将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号叫昌國君。
當是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隻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
這時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兒子立為燕惠王。
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隻兩個城邑罷了。
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
齊國所擔憂的,隻怕别的将領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