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關燈
張鳳嶺譯注 【說明】 本篇是戰國末期秦國兩位國相範睢和蔡澤的合傳。

     範睢和蔡澤同是辯士出身,在任秦相之前都曾走過一段坎坷的道路。

    範睢在魏國被魏相魏齊屈打幾乎緻死,蔡澤遊說諸侯四處碰壁,但他們并不因此而氣餒,後來“羁旅入秦”,憑着能言善辯,足智多謀,終于成為秦相。

    範睢任相後在外交上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在國内打擊外戚勢力加強王室集權,為秦國成就帝業奠定了基礎,在秦國曆史上有一定功績。

    但他的緻命弱點是“每飯之德必賞,眦睚之怨必報”,感情用事,因小失大,以緻害死名将白起,又任用親信,造成惡果。

    蔡澤說服範睢讓位後被命為國相,他的志向是個人長享富貴,因而一旦得到滿足便不再進取,所以難有大的作為。

    作者全面地記述了他們的事迹,而為其立傳的主旨則取“能忍訽于魏齊,而信威于強秦”這一角度,頌揚他們不因遭受困辱而沮喪,能夠激勵意志以奮發的一精一神,這或許是“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劉熙載《藝概》)吧。

     這是一篇相當生動,富于藝術魅力的傳記作品,它的寫法幾乎近于小說。

    首先,叙事波瀾起伏,具有很強的故事一性一。

    如寫範睢脫險一節,由範睢遭到毒打到他佯裝死去,再到他被抛到荒野,最後隐姓埋名躲藏起來,情節一波三折,而範睢頑強、機智的一性一格便在情節的展開中刻畫出來。

    再如,寫範睢入秦巧避穰侯,以及他喬裝引一誘須賈入宮等也都極盡曲折之妙,讀來引人入勝。

    其次,運用肖像、心理等描寫手法刻畫形象。

    如唐舉為蔡澤看相,戲言其貌不揚,寥寥幾筆一副朝天鼻,凸額頭,塌鼻梁,端肩膀,羅圈腿的容貌體态便漫畫般地活現在讀者面前。

    再如,範睢與蔡澤互相辯難,各自揣摩對方心理,你來我往,争長論短,從中不難看出範睢筆意狡辯以逞其強,而蔡澤胸有成竹必欲戰而勝之的各自心态。

    讀它簡直無異于讀一篇小說。

     【譯文】 範睢是魏國人,字叔。

    他曾周遊列國希圖那裡的國君接受自己的主張而有所作為,但沒有成功,便回到魏國打算給魏王任職服務,可是家境貧寒又沒有辦法籌集活動資金,就先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混事。

     有一次,須賈為魏昭王出使到齊國辦事,範睢也跟着去了。

    他們在齊國逗留了幾個月,也沒有什麼結果。

    當時齊襄王得知範睢很有口才,就派專人給範睢送去了十斤黃金以及牛肉美酒之類的禮物,但範睢一再推辭不敢接受。

    須賈知道了這件事,大為惱火,認為範睢必是把魏國的秘密出賣給齊國了,所以才得到這種饋贈,于是他讓範睢收下牛肉美酒之類的食品,而把黃金送回去。

    回到魏國後,須賈心裡惱怒嫉恨範睢,就把這件事報告給魏國宰相。

    魏國的宰相是魏國公子之一,叫魏齊。

    魏齊聽了後大怒,就命令左右近臣用闆子、荊條一抽一打範睢,打得範睢脅折齒斷。

    當時範睢假裝死去,魏齊就派人用席子把他卷了卷,扔在廁所裡。

    又讓宴飲的賓客喝醉了,輪番往範睢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借以懲一警百,讓别人不準再亂說。

    卷在席裡的範睢還活着就對看守說:“您如果放走我,我一日後必定重重地謝您。

    ”看守有意放走範睢就向魏齊請示把席子裡的死人扔掉算了。

    可巧魏齊喝得酩酊大醉,就順口答應說:“可以吧。

    ”範睢因而得以逃脫。

    後來魏齊後悔把範睢當死人扔掉,又派人去搜索範睢。

    魏國人鄭安平聽說了這件事,于是就帶着範睢一起逃跑了,他們隐藏起來,範睢包改了姓名叫張祿。

     在這個時候,秦昭王派出使臣王稽正到魏國。

    鄭安平就假裝當差役,侍候王稽。

    王稽問他:“魏國有賢能的人士可願跟我一起到西邊去嗎?”鄭安平回答說:“我的鄉裡有位張祿先生,想求見您,談談天下大事。

    不過,他有仇人,不敢白天出來。

    ”王稽說:“夜裡你跟他一起來好了。

    ”鄭安平就在夜裡帶着張祿來拜見王稽。

    兩個人的話還沒談完,王稽就發現範睢是個賢才,便對他說:“先生請在三亭岡的南邊等着我。

    ”範睢與王稽暗中約好見面時間就離去了。

     王稽辭别魏國上路後,經過三亭岡南邊時,載上範睢便很快進入了秦國國境。

    車到湖邑時,遠遠望見有一隊車馬從西邊奔馳而來。

    範睢便問:“那邊過來的是誰?”王稽答道:“那是秦國國相穰侯去東邊巡行視察縣邑。

    ”範睢一聽是穰侯便說:“我聽說穰侯獨攬秦國大權,他最讨厭收納各國的說客,這樣見面恐怕要侮辱我的,我甯可暫在車裡躲藏一下。

    ”不一會兒,穰侯果然來到,向王稽道過問候,便停下車詢問說:“關東的局勢有什麼變化?”王稽答道:“沒有。

    ”穰侯又對王稽說:“使臣先生該不會帶着那般說客一起來吧?這種人一點好處也沒有,隻會擾亂别人的國家罷了。

    ”王稽趕快回答說:“臣下不敢。

    ”兩人随即告别而去。

    範睢對王稽說:“我聽說穰侯是個智謀之士,處理事情多有疑惑,剛才他懷疑車中藏着人,可是忘記搜查了。

    ”于是範睢就跳下車來奔走,說:“這件事穰侯不會甘休必定後悔沒有搜查車子。

    ”大約走了十幾裡路,穰侯果然派騎兵追回來搜查車子,沒發現有人,這才作罷。

    王稽于是與範睢進了鹹陽。

     王稽向秦王報告了出使情況後,趁機進言道:“魏國有個張祿先生,此人是天下難得的能言善辯之士。

    他說‘秦王的國家處境危險已到了層層堆蛋的地步,能采用我的方略便可安全。

    但需面談不能用書信傳達’。

    我所以把他載到秦國來。

    ”秦王不相信這套話,隻讓範睢住在客舍,給他粗劣的飯食吃。

    就這樣,範睢等待秦王接見有一年多。

     當時,秦昭王已經即位三十六年了。

    秦國在南面奪取了楚國的鄢、郢重鎮,楚懷王已在秦國被囚禁而死。

    在東面攻破了齊國。

    此前齊湣王曾經自稱東帝,不久又取消了這個帝号。

    還曾多次圍攻韓、趙、魏三國,擴張了領土。

    昭王武功赫赫,因而讨厭那些說客,從不聽信他們。

     穰侯、華陽君是昭王母親宣太後的弟弟,而泾陽君、高陵君都是昭王的同胞弟弟。

    穰侯擔任國相,華陽君、泾陽君和高陵君更番擔任将軍,他們都有封賜的領地,由于宣太後庇護的緣故,他們私家的富有甚至超過了國家。

    等到穰侯擔任了秦國将軍,他又要越過韓國和魏國去攻打齊國的綱壽,想借此擴大他的陶邑封地。

    為此,範睢就上書啟奏秦王說: 我聽說聖明的君主推行政事,有功勞的不可以不給獎賞,有才能的不可以不授官職,勞苦大的俸祿多,功績多的爵位高,能管衆多事務的官職大。

    所以沒有才能的不敢擔當官職,有才能的也不會被埋沒。

    假使您認為我的話可用,希望您推行并進一步使這種主張得以實現;如果認為我的話不可用,那麼長久留我在這裡也沒有意義。

    俗話說:“庸碌的君主獎賞他一寵一愛一的人而懲罰他厭惡的人;聖明的君主就不這樣,獎賞一定施給有功的人,刑罰一定判在有罪人的身上。

    ”如今我的胸膛耐不住鍘刀和砧闆,我的腰也承受不了小矮和大斧,怎麼敢用毫無根據疑惑不定的主張來試探大王呢?即使您認為我是個微賤的人而加以輕蔑,難道就不重視推薦我的人對您的擔保嗎? 況且我聽說周室有砥砨,宋國有結緣,魏國有縣藜,楚國有和氏璞玉,這四件寶玉,産于土中,而著名的工匠卻誤認為是石頭,但它們終究成為天下的名貴器物。

    既然如此,那麼聖明君主所抛棄的人,難道就不能夠使國家強大嗎? 我聽說善于中飽私囊的大夫,是從諸侯國中取利;善于使一國富足的諸侯,是從其他諸侯國中取利。

    而天下有了聖明的君主那麼諸侯就不得獨自豪富,這是為什麼?是因為它們會削割國家而使自我顯貴。

    高明的醫生能知道病人的生死,聖明的君主能洞察國事的成敗,認為于國家有利的就實行,有害的就舍棄,有疑惑的就稍加試驗,即使舜和禹死而複生,也不能改變這種方略。

    要說的至深話語,我不敢寫在書信上,一些淺露的話又不值得您一聽。

    想來是我愚笨而不符合大王的心意吧?還是推薦我的人人賤言微而不值得聽信呢?如果不是這樣,我希望您賜給少許遊覽觀賞的空閑時間,讓我拜見您一次。

    如果一次談話沒有效果,我請求伏罪受死刑。

     讀了這封書信,秦昭王心中大喜,便向王稽表示了歉意,派他用專車去接範睢。

     這樣,範睢才得以去離宮拜見秦昭王,到了宮門口,他假裝不知道是内宮的通道,就往裡走。

    這時恰巧秦昭王出來,宦官發了怒,驅趕範睢,喝斥道:“大王來了!”範睢筆意亂嚷着說:“秦國哪裡有王?秦國隻有太後和穰侯罷了。

    ”他想用這些話激怒秦昭王。

    昭王走過來,聽到範睢正在與宦官争吵,便上前去迎接範睢,并向他道歉說:“我本該早就向您請教了,正遇到處理義渠事件很緊迫,我早晚都要向太後請示,現在義渠事件已經處理完畢,我才得機會向您請教。

    我這個人很糊塗、不聰敏,讓我向您敬行一禮。

    ”範睢客氣地還了禮。

    這一天凡是看到範睢谒見昭王情況的文武百官,沒有一個不是肅然起敬的。

     秦昭王喝退了左右近臣,宮中沒有别的人。

    這時秦昭王長跪着向範睢請求說:“先生怎麼賜教我?”範睢說:“嗯嗯。

    ”停了一會,秦昭王又長跪着向範睢請求說:“先生怎麼賜教我?”範睢說:“嗯嗯。

    ”像這樣詢問連續三次。

    秦昭王長跪着說:“先生終究也不賜教我了嗎?”範睢說:“不敢這樣。

    我聽說從前呂尚遇到周文王時,他隻是個渭水邊上釣魚的漁夫罷了。

    像他們這種關系,就屬于交情生疏。

    但文王聽完他的一席話便立他為太師,并立即用車載着他一起回宮,就是因為他的這番話說到了文王的心坎裡。

    因此文王便得到呂尚的輔佐而終于統一了天下。

    假使當初文王疏遠呂尚而不與他深談,這樣周朝就沒有做天子的德望,而文王、武王也就無人輔佐來成就他們統一天下的大業了。

    如今我是個寄居異國他鄉的臣子,與大王交情生疏,而我所希望陳述的都是匡扶補正國君的大事,我處在大王與親人的骨肉關系之間來談這些大事,本願進獻我的一片愚誠的忠心可不知大王心裡是怎麼想的。

    這就是大王連續三次詢問我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

    我并不是害怕什麼而不敢說出來。

    我明知今天向您陳述主張明天就可能伏罪受死,可是我決不想逃避。

    大王果真照我的話辦了,受死不值得我憂患,流亡不值得我苦惱,就是漆身生癞,披發裝瘋我也不會感到羞恥。

    況且,像五帝那樣的聖明終不免死去,三王那樣的仁一愛一也不免死去,春秋五霸那樣的賢能都死了,烏獲、任鄙那樣力大無比難免一死,成荊、孟贲、王慶忌、夏育那樣勇一猛威武也一個個死去了。

    由此可見,死亡這是每個人必不可免的。

    處于明了必然死去的形勢下,能夠對秦國有少許補益,這就是我的最大願望,我又擔憂什麼呢!餅去伍子胥被裝在口袋裡逃出了昭關,路上夜裡行走,白天隐藏,走到陵水,連飯也吃不上了,隻好爬着行走,一裸一出上身,叩着響頭,鼓起肚皮吹笛子,在吳國街市上到處行乞讨飯,可後來終于振興了吳國,使阖闾成為霸主。

    假使我能像伍子胥一樣極盡智謀效忠秦國,就是再把我囚禁起來,終身不再見大王,這樣我的主張實行了,我又擔憂什麼呢?過去箕子、接輿漆身生癞,披發裝瘋,可是對君主毫無益處。

    假使我也跟箕子有同樣的遭遇披發裝瘋,可是能夠對我認為賢能的君主有所補益,這是我的最大榮幸,我又有什麼恥辱的?我所擔憂的,隻是怕我死後,天下人看見我為君主盡忠反而遭到死罪,因此閉口停步,沒有誰肯向秦國來罷了。

    現在您在上面害怕太後的威嚴,在下面被一奸一佞臣子的惺惺作态所迷惑,自己身居深宮禁院,離不開左右近臣的把持,終身迷惑不清,也沒人幫助您辨出邪惡。

    長此下去,從大處說國家覆亡,從小處說您孤立無援岌岌可危,這是我所擔憂的,隻此而已。

    至于說困窮、屈辱一類的事情,處死、流亡之類的憂患,我是從不害怕的。

    如果我死了而秦國得以大治,這是我死了比活着更有意義。

    ”秦昭王長跪着說:“先生這是怎麼說呢!秦國偏僻遠處一隅,我本人愚笨無能,先生竟屈尊光臨此地,這是上天恩準我煩勞先生來保存我的先王的遺業啊。

    我能受到先生的教誨,這正是上天恩賜我的先王,而不抛棄他們的這個後代啊。

    先生怎麼說這樣的話呢!從這以後,事情無論大小,上至太後,下到大臣,有關問題希望先生毫無保留地給我以指教,不要再懷疑我了。

    ”範睢聽了後打躬行禮,秦昭王也連忙還禮。

     範睢說:“大王的國家,四面都是堅固的要塞,北面有甘泉高山、谷口險隘,南面環繞着泾、渭二水,右邊是隴山、蜀道,左邊是函谷關、殽阪山,雄師百萬,戰車千輛,有利就進攻,不利就退守,這是據以建立王業的好地方啊。

    百姓不敢因私事而争鬥,卻勇敢地為國家去作戰,這是據以建立王業的好百姓啊。

    現在大王同時兼有地利、人和這兩種有利條件。

    憑着秦國士兵的勇一猛,戰車的衆多,去制伏諸侯,就如同放出韓國壯犬去捕捉跛足的兔子那樣容易,建立霸王的事業是完全能夠辦到的,可是您的臣子們卻都不稱職。

    秦國到現今閉關固守已經十五年,之所以不敢伺機向崤山以東進兵,這都是因為穰侯為秦國出謀劃策不肯竭盡忠心,而大王的計策也有失誤之處啊,”秦昭王長跪着說:“我願意聽一聽我的失策之處。

    ” 可是範睢發覺談話時周圍有不少偷一聽的人,心裡惶惑不安,不敢談宮廷内部太後專權的事,就先談穰侯對諸侯國的外交謀略,借以觀察一下秦王的态度。

    于是湊向昭王面前說:“穰侯越過韓、魏兩國去進攻齊國綱壽,這不是個好計策。

    出兵少就不能損傷齊國,出兵多反會損害秦國自己。

    我猜想大王的計策,是想自己少出兵而讓韓、魏兩國盡遣兵力來協同秦國,這就違背情理了。

    現在已經看出這兩個友國實際并不真正親善,您卻要越過他們的國境去進攻齊國,合适嗎?這在計策上考慮太欠周密了。

    況且曾有過這種失算的先例,先前齊湣王向南攻打楚國,殺楚軍、斬楚将,開辟了千裡之遙的領土,可是最後齊國連寸尺大小的土地也沒得到,難道是不想得到土地嗎,是形勢迫使它不可能占有啊。

    各諸侯國看到齊國已經疲憊困頓國力大衰,國君與臣屬又不和,便發兵進攻齊國,結果大敗齊國。

    齊國将士受辱潰不成軍,上下一片責怪齊王之一聲,說:‘策劃攻打楚國的是誰?’齊王說:‘是田文策劃的。

    ’于是齊國大臣發動叛亂,田文被迫逃亡出走。

    由此可見齊國大敗的原因,就是因為它耗盡兵力攻打遠方的楚國反而使韓、魏兩國從中獲得厚利。

    這就叫做把兵器借給強盜,把糧食送給竊賊啊。

    大王不如結交遠邦而攻伐近國,這樣攻取一寸土地就成為您的一寸土地,攻取一尺土地也就成為您的一尺土地。

    如今放棄近國而攻打遠邦,不也太荒謬了嗎?再說,過去中山國領土有方圓五百裡,趙國獨自把它吞并了,功業建成,名聲高楊,利益到手,天下沒有誰能侵害它。

    現在韓、魏兩國,地處中原是天下的中心部位,大王如果打算稱霸天下,就必須先親近中原國家把它作為掌握天下的關鍵,以此威脅楚國、趙國。

    楚國強大您就親近趙國,趙國強大您就親近楚國,楚國、趙國都親附您,齊國必然恐懼了。

    齊國恐懼,必定低聲下氣拿出豐厚财禮來奉事秦國。

    齊國親附了秦國,那麼韓、魏兩國便乘勢可以收服了。

    ”昭王說:“我早就想親近魏國了,可是魏國是個翻雲覆雨變化無常的國家,我無法同它親近。

    請問怎麼才能親近魏國?”範睢回答道:“大王可以先說好話送厚禮來靠攏它,不行的話,就割讓土地收買它;再不行,尋找機會發兵攻打它。

    ”昭王說:“我就恭候您的指教了。

    ”于是授給範睢客卿官職,同他一起謀劃軍事。

    終于聽從了範睢的謀略,派五大夫绾帶兵攻打魏國,拿下了懷邑。

    兩年後,又奪取了邢丘。

     客卿範睢後來又勸說昭王道:“秦、韓兩國的地形,犬牙交錯簡直就像交織的刺繡一樣。

    秦國境内伸進韓國的土地,就如同樹幹中生了蛀蟲,人身内患了心病一樣。

    天下的形勢沒有變化就罷了,一旦發生變化,給秦國造成禍患的還有誰能比韓國大呢?大王不如攏往韓國。

    ”昭王說:“我本來就想攏住韓國,可是韓國不聽從,對它該怎麼辦才好?”範睢回答道:“韓國怎麼能不聽從呢?您進兵去攻荥陽,那麼韓國由鞏縣通成臯的道路被堵住;在北面切斷太行山要道,那麼上一黨一的軍隊就不能南下。

    大王一旦發兵進攻荥陽,那麼韓國就會被分割成三塊孤立的地區。

    韓國眼見必将滅亡,怎麼能不聽從呢?如果韓國服帖了,那麼就可乘勢盤算稱霸的事業了。

    ”昭王說:“好的。

    ”就準備派使臣到韓國去。

     範睢一天比一天得到秦昭王信任,轉眼間受到秦昭王的信用就有幾年了,一次範睢請求昭王在閑暇方便之時進言議事說:“我住在山東時,隻聽說齊國有田文,從沒聽說齊國有齊王;隻聽說秦國有太後、穰侯、華陽君以及高陵君、泾陽君,從沒聽說秦國有秦王。

    獨掌國家大權的稱做王,能夠興利除害的稱做王,掌握生殺予奪權勢的稱做王。

    如今太後獨斷專行毫無顧忌,穰侯出使國外從不報告,華陽君、泾陽君等懲處斷罰随一心一所一欲,高陵君任免官吏也從不請示。

    這四種權貴湊在一起而國家卻沒有危險,那是從來沒有過的。

    人們處在這四種權貴的統治下,就是我所說的沒有秦王啊。

    既然如此,那麼大權怎麼能不旁落,政令又怎麼能由大王發出呢?我聽說善于治國的,就是要在國内使自己的威勢牢固而對國外使自己的權力集中。

    穰侯的使臣一操一持着大王的重權,對諸侯國發号施令,他又向天下遍派持符使臣訂盟立約,征讨敵方,攻伐别國,沒有誰不敢聽命。

    如果打了勝仗,奪取了城地就把好處歸入陶邑,國家一旦遭到困厄他便可在諸侯國中用事;如果打了敗仗就會讓百姓怨恨國君,而把禍患推給國家。

    有詩說:‘樹上結果太多就要壓折樹枝,樹枝斷了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