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張鳳嶺譯注
【說明】
本篇是戰國末期楚相春申君黃歇的專傳。
春申君是楚國貴族,招攬門客三千餘人,為“戰國四公子”之一。
曾以辯才出使秦國,并上書秦王言秦楚宜相善。
時楚太子完入質于秦,被扣留,春申君以命相抵設計将太子送回,随後亦歸楚,任為楚相。
曾率兵救趙,又率六國諸侯軍攻秦,敗歸。
後因貪圖富貴中李園圈套被謀殺。
對于春申君其人,司馬遷作了大體公允的評述:“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于李園,旄矣。
”春申君“以身徇君”(《太史公自序》)是對暴秦以強淩弱的一種抗争,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楚國的利益,是值得稱道的明智之舉。
但綜觀他的一生所作所為,惟系于“富貴”二字,即如他“招緻賓客,以相傾奪”,無非是把賓客當作顯示富貴的擺設而已,讓賓客“蹑珠履”與趙使競豪奢即為一例。
因此,他不可能得到賢才,即使有朱英那樣的人也隻能“恐禍及身”遠離而去。
他最後落得悲慘下場,正如鐘惺所言“富貴到手,器滿志昏”,具有必然一性一。
至于他的上秦王書,不過是嫁禍于人,求得苟安罷了。
從長遠的觀點看,它等于是獻給秦王滅楚的大計,實在不算“明智”。
明淩稚隆說:“按此傳前叙春申君以智能安楚,而就封于吳,後叙春申君以一奸一謀盜楚,而身死棘門,為天下笑。
模寫情事,春申君殆兩截人。
”(《史記評林》)從行文看,本傳可以春申君任相前後分為兩個時期,前期重點寫其“智”,後期重點寫其“昏”,并各選擇一件事情作具體的描述,兩件事情又都有首有尾,象是獨立成篇的生動故事,而前後兩期又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了春申君由明智而昏聩的一性一格變化,給人以完整而明晰的印象。
【譯文】 春申君是楚國人,名叫歇,姓黃。
曾周遊各地從師學習,知識淵博,奉事楚頃襄王。
頃襄王認為黃歇有口才,讓他出使秦國。
當時秦昭王派白起進攻韓、魏兩國聯軍,在華陽戰敗了他們,捕獲了魏國将領芒卯,韓、魏兩國向秦國臣服并事奉秦國。
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韓國、魏國一起進攻楚國,但還沒出發,這時楚王派黃歇恰巧來到秦國,聽到了秦國的這個計劃。
在這個時候,秦國已經占領了楚國大片領土,因為在這以前秦王曾派白起攻打楚國,奪取了巫郡、黔中郡,攻占了鄢城郢都,向東直打到竟陵,楚頃襄王隻好把都城向東遷到陳縣。
黃歇見到楚懷王被秦國引一誘去那裡訪問,結果上當受騙,扣留并死在秦國。
頃襄王是楚懷王的兒子,秦國根本不把他看在眼裡,恐怕一旦發兵就會滅掉楚國。
黃歇就上書勸說秦王道: 天下的諸侯沒有誰比秦、楚兩國更強大的。
現在聽說大王要征讨楚國,這就如同兩個猛虎互相搏鬥。
兩虎相鬥而劣狗趁機得到好處,不如與楚國親善。
請允許我陳述自己的看法:我聽說事物發展到頂點就必定走向反面,冬季與夏季的變化就是這樣;事物積累到極高處就會危險,堆疊棋子就是這樣。
現在秦國的土地,占着天下西、北兩方邊地,這是從有人類以來,即使天子的領地也不曾有過的。
可是從先帝文王、莊王以及大王自身,三代不忘使秦國土地同齊國連接起來,借以切斷各國合縱結盟的關鍵部位。
現在大王派盛橋到韓國駐守任職,盛橋把韓國的土地并入秦國,這是不動一兵一卒,不施展武力,而得到百裡土地的好辦法。
大王可以說是有才能了。
大王又發兵進攻魏國,堵塞了魏國都城大梁的出入通路,攻取河内,拿下燕、酸棗、虛、桃等地,進而攻入邢地,魏國軍隊如風吹白雲四處逃散而不敢彼此相救。
大王的功績也算夠多了。
大王停止征戰休整部隊,兩年之後再次發兵;又奪取了蒲、衍、首、垣等地,進而兵臨仁、平丘,黃、濟陽則退縮自守,結果魏國屈服降秦;大王又割取了濮磿以北的土地,打通了齊國、秦國的通道,截斷了楚國、趙國聯系的脊梁,天下經過五次聯合而相集的六國諸侯,不敢互相救援。
大王的威勢也可以說發揮到極點了。
大王如果保持功績,掌握威勢,去掉功伐之心,廣施仁義之道,使得沒有以後的禍患,您的事業可與三王并稱,您的威勢可與五霸并舉。
大王如果依仗壯丁的衆多,憑靠軍備的強大,趁着毀滅魏國的威勢,而想以武力使天下的諸侯屈服,我恐怕您會有以後的禍患啊。
《詩經》上說:“沒有人不想有好的開頭,卻很少人能有好的終結”。
《易經》上說:“小狐渡水将渡過時,卻濕了尾巴”。
這些話說的是開始容易,結尾難。
怎麼才能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智伯隻看見攻伐趙襄子的好處卻沒料到自己反在榆次遭到殺身之禍。
吳王夫差隻看到進攻齊國的利益卻沒有想到在幹隧被越王勾踐戰敗。
這兩個國家,不是沒有建樹過巨大功績,由于貪圖眼前的利益,結果換得了後來的禍患。
因為吳王夫差相信了越國的恭維,所以才去攻打齊國,在艾陵戰勝了齊國人之後,回來時卻在三江水邊被越王勾踐擒獲。
智伯相信韓氏、魏氏,因而攻伐趙氏,進攻晉陽城,勝利指日可待了,可是韓氏、魏氏背叛了他,在鑿台殺死了智伯瑤。
現在大王嫉恨楚國不毀滅,卻忘掉毀滅楚國就會使韓、魏兩國更加強大,我替大王考慮,認為不能這樣做。
有詩道:“大軍不遠離自家宅地長途跋涉”。
從這種觀點看,楚國是幫手,鄰國才是敵人。
《詩經》說:“狡兔又蹦又跳,遇到獵犬跑不掉;别人的心思,我能揣摩到”。
現在大王中途相信韓、魏兩國與您親善,這正如同吳國相信越國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敵人不能寬容,時機不能錯過。
我恐怕韓、魏兩國低聲下氣要秦國消除禍患,實際是欺騙秦國。
怎麼見得呢?大王對韓國、魏國沒有幾世的恩德,卻有幾代的仇怨。
韓、魏國君的父子兄弟接連死在秦國刀下的将近十代了。
他們國土殘缺,國家破敗,宗廟焚毀。
上至将領下至士卒,剖腹斷腸,砍頭毀面,身首分離,枯骨暴露在荒野水澤之中,頭顱僵挺,橫一屍一遍野,國内到處可見。
父子老弱被捆着脖子綁着手,成了任人淩一辱的俘虜,一群接一群地走在路上。
百姓無法生活,親族逃離,骨肉分散,流亡淪落為男仆女奴的,充滿海内各國。
所以韓、魏兩國不滅亡,這是秦國最大的憂患,如今大王卻借助他們一起攻打楚國,不也太失當嗎! 再說大王進攻楚國怎麼出兵呢?大王将向仇敵韓國、魏國借路嗎?若是,則出兵之日就是大王憂患他們不能返回之時,這是大王把自己的軍隊借給仇敵韓國、魏國啊。
大王如果不從仇敵韓國、魏國借路,那就必定攻打随水右邊的地區。
而随水右邊地區,都是大川大水,高山密林,深溪幽谷,這樣一些無糧地區,大王即使占領了它,也等于沒有得到土地。
這是大王落個毀滅楚國的惡名聲而沒有得到占領土地的實惠啊。
再說大王從進攻楚國之日起,韓、趙、魏、齊四國必定全都發兵對付大王。
秦、楚兩國一旦交戰
春申君是楚國貴族,招攬門客三千餘人,為“戰國四公子”之一。
曾以辯才出使秦國,并上書秦王言秦楚宜相善。
時楚太子完入質于秦,被扣留,春申君以命相抵設計将太子送回,随後亦歸楚,任為楚相。
曾率兵救趙,又率六國諸侯軍攻秦,敗歸。
後因貪圖富貴中李園圈套被謀殺。
對于春申君其人,司馬遷作了大體公允的評述:“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于李園,旄矣。
”春申君“以身徇君”(《太史公自序》)是對暴秦以強淩弱的一種抗争,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楚國的利益,是值得稱道的明智之舉。
但綜觀他的一生所作所為,惟系于“富貴”二字,即如他“招緻賓客,以相傾奪”,無非是把賓客當作顯示富貴的擺設而已,讓賓客“蹑珠履”與趙使競豪奢即為一例。
因此,他不可能得到賢才,即使有朱英那樣的人也隻能“恐禍及身”遠離而去。
他最後落得悲慘下場,正如鐘惺所言“富貴到手,器滿志昏”,具有必然一性一。
至于他的上秦王書,不過是嫁禍于人,求得苟安罷了。
從長遠的觀點看,它等于是獻給秦王滅楚的大計,實在不算“明智”。
明淩稚隆說:“按此傳前叙春申君以智能安楚,而就封于吳,後叙春申君以一奸一謀盜楚,而身死棘門,為天下笑。
模寫情事,春申君殆兩截人。
”(《
【譯文】 春申君是楚國人,名叫歇,姓黃。
曾周遊各地從師學習,知識淵博,奉事楚頃襄王。
頃襄王認為黃歇有口才,讓他出使秦國。
當時秦昭王派白起進攻韓、魏兩國聯軍,在華陽戰敗了他們,捕獲了魏國将領芒卯,韓、魏兩國向秦國臣服并事奉秦國。
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韓國、魏國一起進攻楚國,但還沒出發,這時楚王派黃歇恰巧來到秦國,聽到了秦國的這個計劃。
在這個時候,秦國已經占領了楚國大片領土,因為在這以前秦王曾派白起攻打楚國,奪取了巫郡、黔中郡,攻占了鄢城郢都,向東直打到竟陵,楚頃襄王隻好把都城向東遷到陳縣。
黃歇見到楚懷王被秦國引一誘去那裡訪問,結果上當受騙,扣留并死在秦國。
頃襄王是楚懷王的兒子,秦國根本不把他看在眼裡,恐怕一旦發兵就會滅掉楚國。
黃歇就上書勸說秦王道: 天下的諸侯沒有誰比秦、楚兩國更強大的。
現在聽說大王要征讨楚國,這就如同兩個猛虎互相搏鬥。
兩虎相鬥而劣狗趁機得到好處,不如與楚國親善。
請允許我陳述自己的看法:我聽說事物發展到頂點就必定走向反面,冬季與夏季的變化就是這樣;事物積累到極高處就會危險,堆疊棋子就是這樣。
現在秦國的土地,占着天下西、北兩方邊地,這是從有人類以來,即使天子的領地也不曾有過的。
可是從先帝文王、莊王以及大王自身,三代不忘使秦國土地同齊國連接起來,借以切斷各國合縱結盟的關鍵部位。
現在大王派盛橋到韓國駐守任職,盛橋把韓國的土地并入秦國,這是不動一兵一卒,不施展武力,而得到百裡土地的好辦法。
大王可以說是有才能了。
大王又發兵進攻魏國,堵塞了魏國都城大梁的出入通路,攻取河内,拿下燕、酸棗、虛、桃等地,進而攻入邢地,魏國軍隊如風吹白雲四處逃散而不敢彼此相救。
大王的功績也算夠多了。
大王停止征戰休整部隊,兩年之後再次發兵;又奪取了蒲、衍、首、垣等地,進而兵臨仁、平丘,黃、濟陽則退縮自守,結果魏國屈服降秦;大王又割取了濮磿以北的土地,打通了齊國、秦國的通道,截斷了楚國、趙國聯系的脊梁,天下經過五次聯合而相集的六國諸侯,不敢互相救援。
大王的威勢也可以說發揮到極點了。
大王如果保持功績,掌握威勢,去掉功伐之心,廣施仁義之道,使得沒有以後的禍患,您的事業可與三王并稱,您的威勢可與五霸并舉。
大王如果依仗壯丁的衆多,憑靠軍備的強大,趁着毀滅魏國的威勢,而想以武力使天下的諸侯屈服,我恐怕您會有以後的禍患啊。
《詩經》上說:“沒有人不想有好的開頭,卻很少人能有好的終結”。
《易經》上說:“小狐渡水将渡過時,卻濕了尾巴”。
這些話說的是開始容易,結尾難。
怎麼才能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智伯隻看見攻伐趙襄子的好處卻沒料到自己反在榆次遭到殺身之禍。
吳王夫差隻看到進攻齊國的利益卻沒有想到在幹隧被越王勾踐戰敗。
這兩個國家,不是沒有建樹過巨大功績,由于貪圖眼前的利益,結果換得了後來的禍患。
因為吳王夫差相信了越國的恭維,所以才去攻打齊國,在艾陵戰勝了齊國人之後,回來時卻在三江水邊被越王勾踐擒獲。
智伯相信韓氏、魏氏,因而攻伐趙氏,進攻晉陽城,勝利指日可待了,可是韓氏、魏氏背叛了他,在鑿台殺死了智伯瑤。
現在大王嫉恨楚國不毀滅,卻忘掉毀滅楚國就會使韓、魏兩國更加強大,我替大王考慮,認為不能這樣做。
有詩道:“大軍不遠離自家宅地長途跋涉”。
從這種觀點看,楚國是幫手,鄰國才是敵人。
《詩經》說:“狡兔又蹦又跳,遇到獵犬跑不掉;别人的心思,我能揣摩到”。
現在大王中途相信韓、魏兩國與您親善,這正如同吳國相信越國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敵人不能寬容,時機不能錯過。
我恐怕韓、魏兩國低聲下氣要秦國消除禍患,實際是欺騙秦國。
怎麼見得呢?大王對韓國、魏國沒有幾世的恩德,卻有幾代的仇怨。
韓、魏國君的父子兄弟接連死在秦國刀下的将近十代了。
他們國土殘缺,國家破敗,宗廟焚毀。
上至将領下至士卒,剖腹斷腸,砍頭毀面,身首分離,枯骨暴露在荒野水澤之中,頭顱僵挺,橫一屍一遍野,國内到處可見。
父子老弱被捆着脖子綁着手,成了任人淩一辱的俘虜,一群接一群地走在路上。
百姓無法生活,親族逃離,骨肉分散,流亡淪落為男仆女奴的,充滿海内各國。
所以韓、魏兩國不滅亡,這是秦國最大的憂患,如今大王卻借助他們一起攻打楚國,不也太失當嗎! 再說大王進攻楚國怎麼出兵呢?大王将向仇敵韓國、魏國借路嗎?若是,則出兵之日就是大王憂患他們不能返回之時,這是大王把自己的軍隊借給仇敵韓國、魏國啊。
大王如果不從仇敵韓國、魏國借路,那就必定攻打随水右邊的地區。
而随水右邊地區,都是大川大水,高山密林,深溪幽谷,這樣一些無糧地區,大王即使占領了它,也等于沒有得到土地。
這是大王落個毀滅楚國的惡名聲而沒有得到占領土地的實惠啊。
再說大王從進攻楚國之日起,韓、趙、魏、齊四國必定全都發兵對付大王。
秦、楚兩國一旦交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