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列傳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一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将領,并召回樂毅。
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
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号叫望諸君。
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一寵一借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齊國田單後來與騎劫交戰,果然設置騙局用計謀迷惑燕軍,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着輾轉戰鬥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邊上,收複了齊國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都城臨淄。
燕惠王很後悔派騎劫代替樂毅,緻使燕軍慘敗損兵折将喪失了占領的齊國土地;可是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着燕國兵敗疲困之機攻打燕國。
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委托給将軍,将軍為燕國戰敗齊國,替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沒有不震動的,我哪裡有一天敢忘記将軍的功勞呢!正遇上先王辭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誤了我。
我所以派騎劫代替将軍,是因為将軍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此召回将軍暫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計。
不想将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抛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
将軍從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麼對得住先王待将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樂毅寫了一封回信給惠王,信中說: 臣下沒有才幹,不能恭奉您的命令,來順從您左右那些人的意願,我恐怕回國有不測之事因而有損先王的英明,有害您的道義,所以逃到趙國。
現在您派人來指責我的罪過,我怕先王的侍從不能體察先王收留、一寵一信我的道理,又不清楚我用來奉事先王的誠心,所以冒昧地用信來回答。
我聽說賢能聖明的君主不拿爵祿偏賞給親近的人,功勞多的就獎賞他,能力勝任的就舉用他。
所以考察才能然後授給官職的,是能成就功業的君主。
衡量品行然後交往的,是能樹立聲譽的賢士。
我暗中觀察先王的舉止,看到他有超出一般君主的心志,所以我借為魏國出使之機,到燕國獻身接受考察。
先王格外擡舉我,先把我列入賓客之中,又把我選拔一出來高居群臣之上,不同父兄宗親大臣商議,就任命我為亞卿。
我自己也缺乏自知之明,自認為隻要執行命令接受教導,就能僥幸免于犯罪,所以接受任命而不推辭。
先王指示我說:“我跟齊國有積久的怨仇,深深惱恨齊國,不去估量燕國的弱小,也要把向齊國複仇作為我在位的職分。
”我說:“那個齊國,至今保留着霸國的基業,而又有多次作戰取勝的經驗。
士兵訓練有素,谙熟攻戰方略。
大王若要攻打它,必須與天下諸侯聯合共同圖謀它。
若要與天下諸侯圖謀它,不如先與趙國結盟。
而且淮北,原屬宋國的地區是楚、魏兩都想得到的地方,趙國如果答應結盟就約好四國聯合攻打它,這樣齊國就可以被徹底打敗。
”先王認為我的主張對,就準備了符節派我南去趙國。
很快我就歸國複命,随即發兵攻打齊國。
靠着上天的引導,先王的神威,黃河以北地區的趙、魏兩國軍隊随着先王全部到達濟水岸上。
濟水岸上的軍隊接受命令攻擊齊軍,把齊國人打得大敗。
我們的輕快一精一銳部隊,長一驅一直一入直抵齊國國都。
齊王隻身逃跑奔向莒邑,僅他一人免于身亡;珠玉财寶戰車盔甲以及珍貴的祭祀器物全部繳獲送回燕國。
齊國的祭器擺設在甯台,大呂鐘陳列在元英殿;被齊國掠去的原燕國寶鼎又從齊國取來放回磿室,薊丘的植物中種植着齊國汶水出産的竹子,自五霸以來功業沒有趕上先王的。
先王認為自己的志向得到滿足,所以劃出一塊地方賞賜給我,使我能比同小一柄一的諸侯。
我聽說賢能聖明的君主,功業建立而不廢馳,所以能寫在《春秋》一類的史書上;有預見的賢士,名聲取得而不毀棄,所以能被後人稱頌。
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恥,平定了具有萬輛兵車的強大國家,繳獲了齊國八百多年所積存的珍貴寶物,等到先王辭世之日,還留下政令訓示,指示執政掌權的臣屬,修整法令,慎重地對待庶出子弟,把恩澤推及到百姓身上,這些都可以用來教導後代。
我聽過這種說法,善于開創的不一定善于完成,開端好的不一定結局好。
從前伍子胥的主張被吳王阖闾采納,吳王帶兵一直打到楚國郢都;吳王夫差不采納伍子胥的正确建議,卻賜給他馬革囊袋一逼一十他自一殺,把他的一屍一骨裝在袋子裡扔到江裡漂流。
吳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張能夠建立功業,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裡而不後悔;伍子胥也不能預見君主的氣量、抱負各不相同,因此緻使被沉入江裡而死不瞑目。
免遭殺身之禍而建功立業,彰明發揚先王的事迹,這是我的上策。
遭到侮辱以至诽謗,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
面臨難以預測的罪過,把幸免于殺身之禍作為個人漁利的機會,這是恪守道義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絕交時不說别人的壞話;忠良的臣子離開原來的國家,不洗雪自己的罪過和冤屈。
我雖然無能,但多次聆聽君子的教導了。
我恐怕先王侍從聽信左右近臣的讒言,不體察被疏遠人的行為。
所以獻上這封
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
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号叫望諸君。
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一寵一借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齊國田單後來與騎劫交戰,果然設置騙局用計謀迷惑燕軍,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着輾轉戰鬥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邊上,收複了齊國的全部城邑,并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都城臨淄。
燕惠王很後悔派騎劫代替樂毅,緻使燕軍慘敗損兵折将喪失了占領的齊國土地;可是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着燕國兵敗疲困之機攻打燕國。
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委托給将軍,将軍為燕國戰敗齊國,替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沒有不震動的,我哪裡有一天敢忘記将軍的功勞呢!正遇上先王辭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誤了我。
我所以派騎劫代替将軍,是因為将軍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此召回将軍暫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計。
不想将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抛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
将軍從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麼對得住先王待将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樂毅寫了一封回信給惠王,信中說: 臣下沒有才幹,不能恭奉您的命令,來順從您左右那些人的意願,我恐怕回國有不測之事因而有損先王的英明,有害您的道義,所以逃到趙國。
現在您派人來指責我的罪過,我怕先王的侍從不能體察先王收留、一寵一信我的道理,又不清楚我用來奉事先王的誠心,所以冒昧地用信來回答。
我聽說賢能聖明的君主不拿爵祿偏賞給親近的人,功勞多的就獎賞他,能力勝任的就舉用他。
所以考察才能然後授給官職的,是能成就功業的君主。
衡量品行然後交往的,是能樹立聲譽的賢士。
我暗中觀察先王的舉止,看到他有超出一般君主的心志,所以我借為魏國出使之機,到燕國獻身接受考察。
先王格外擡舉我,先把我列入賓客之中,又把我選拔一出來高居群臣之上,不同父兄宗親大臣商議,就任命我為亞卿。
我自己也缺乏自知之明,自認為隻要執行命令接受教導,就能僥幸免于犯罪,所以接受任命而不推辭。
先王指示我說:“我跟齊國有積久的怨仇,深深惱恨齊國,不去估量燕國的弱小,也要把向齊國複仇作為我在位的職分。
”我說:“那個齊國,至今保留着霸國的基業,而又有多次作戰取勝的經驗。
士兵訓練有素,谙熟攻戰方略。
大王若要攻打它,必須與天下諸侯聯合共同圖謀它。
若要與天下諸侯圖謀它,不如先與趙國結盟。
而且淮北,原屬宋國的地區是楚、魏兩都想得到的地方,趙國如果答應結盟就約好四國聯合攻打它,這樣齊國就可以被徹底打敗。
”先王認為我的主張對,就準備了符節派我南去趙國。
很快我就歸國複命,随即發兵攻打齊國。
靠着上天的引導,先王的神威,黃河以北地區的趙、魏兩國軍隊随着先王全部到達濟水岸上。
濟水岸上的軍隊接受命令攻擊齊軍,把齊國人打得大敗。
我們的輕快一精一銳部隊,長一驅一直一入直抵齊國國都。
齊王隻身逃跑奔向莒邑,僅他一人免于身亡;珠玉财寶戰車盔甲以及珍貴的祭祀器物全部繳獲送回燕國。
齊國的祭器擺設在甯台,大呂鐘陳列在元英殿;被齊國掠去的原燕國寶鼎又從齊國取來放回磿室,薊丘的植物中種植着齊國汶水出産的竹子,自五霸以來功業沒有趕上先王的。
先王認為自己的志向得到滿足,所以劃出一塊地方賞賜給我,使我能比同小一柄一的諸侯。
我聽說賢能聖明的君主,功業建立而不廢馳,所以能寫在《春秋》一類的史書上;有預見的賢士,名聲取得而不毀棄,所以能被後人稱頌。
像先王那樣報仇雪恥,平定了具有萬輛兵車的強大國家,繳獲了齊國八百多年所積存的珍貴寶物,等到先王辭世之日,還留下政令訓示,指示執政掌權的臣屬,修整法令,慎重地對待庶出子弟,把恩澤推及到百姓身上,這些都可以用來教導後代。
我聽過這種說法,善于開創的不一定善于完成,開端好的不一定結局好。
從前伍子胥的主張被吳王阖闾采納,吳王帶兵一直打到楚國郢都;吳王夫差不采納伍子胥的正确建議,卻賜給他馬革囊袋一逼一十他自一殺,把他的一屍一骨裝在袋子裡扔到江裡漂流。
吳王夫差不明白先前伍子胥的主張能夠建立功業,所以把伍子胥沉入江裡而不後悔;伍子胥也不能預見君主的氣量、抱負各不相同,因此緻使被沉入江裡而死不瞑目。
免遭殺身之禍而建功立業,彰明發揚先王的事迹,這是我的上策。
遭到侮辱以至诽謗,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
面臨難以預測的罪過,把幸免于殺身之禍作為個人漁利的機會,這是恪守道義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
我聽說古代的君子,絕交時不說别人的壞話;忠良的臣子離開原來的國家,不洗雪自己的罪過和冤屈。
我雖然無能,但多次聆聽君子的教導了。
我恐怕先王侍從聽信左右近臣的讒言,不體察被疏遠人的行為。
所以獻上這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