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列傳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信把我的心意告訴您。
希望君王留意吧。
于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于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
樂毅死于趙國。
樂間住在燕國三十多年,燕王喜采用他的宰相栗腹的計策,打算攻打趙國,便詢問昌國君樂間。
樂間說:“趙國,是同四方交戰的國家,它的百姓熟悉軍事,攻打它是不行的。
”燕王喜不聽,于是攻打趙國。
趙國廉頗還擊燕軍,在鄗(hào,耗)地把栗腹的軍隊打得大敗,擒獲了栗腹、樂乘。
樂乘,與樂間是同祖。
于是樂間逃到趙國,趙國于是攻燕國。
燕國割讓了許多土地向趙國求和。
趙軍才解圍而去。
燕王悔恨沒聽用樂間的建議,樂間已經在趙國,就給樂間寫了一封信說:“殷纣王時,箕子不被任用,但他敢于冒犯君王,直言谏诤,毫不懈怠,希望纣王聽信;商容因勸谏纣王而被貶谪,他身受侮辱,仍希望纣王改弦更張。
等到民心渙散,獄中的囚犯紛紛逃出,國家已不可救藥,然後兩位先生才辭官隐居。
因此纣王背上了兇暴的惡名,兩位先生卻不失忠誠、高尚的美譽。
這是為什麼呢?他竭盡了為君為國而憂慮的責任。
現在我雖然愚鈍,但還不像殷纣那麼兇暴;燕國百姓雖不安定,但也不像殷朝百姓那麼嚴重。
有道是,家庭内部有了紛争,不盡述自己的意見,卻去告訴鄰裡。
這兩種做法,我認為是不可取的。
” 樂間、樂乘怨恨燕王不聽從他們的計策,兩個人終于留在趙國。
趙國封樂乘為武襄君。
第二年,樂乘、廉頗為趙國圍困燕國,燕國用厚禮向趙國求和,趙軍才解圍。
五年之後,趙孝成王去世。
悼襄王派樂乘代替廉頗的官職。
廉頗攻打樂乘,樂乘逃奔,廉頗也逃到魏國。
此後十六年秦國滅掉趙國。
二十年之後,漢高帝經過原來趙國屬地,問那裡的人說:“樂毅有後代嗎?”回答說:“有個樂叔。
”漢高帝把樂卿封賜給他,封号稱華成君。
華成君就是樂毅的孫子。
樂氏家族還有樂瑕公、樂臣公,他們是在趙國将要被秦國滅掉時逃到齊國高密的。
樂臣公長于研究黃帝、老子的學說,在齊國很有名氣,人們稱他為賢師。
太史公說:“當初齊人蒯通和主父偃讀樂毅給燕王的那封信時,都曾不禁放下書信掉下眼淚來。
樂臣公鑽研黃帝、老子的學說,他的宗師叫做河上丈人,現在還不清楚河上丈人是那裡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一毛一翕公,一毛一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
樂臣教蓋公。
蓋公在齊地高密、膠西一帶執教,是曹相國的老師。
【原文】【注解】 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
樂羊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
樂羊死,葬于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
中山複國,至趙武靈王時複滅中山,而樂氏後有樂毅。
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
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①,乃去趙适魏。
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②,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
燕國小,辟遠③,力不能制④,于是屈身下士⑤,先禮郭隗以招賢者⑥。
樂毅于是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禮待之。
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⑦,燕昭王以為亞卿,久之。
①沙丘之亂:指前295年,主父武靈王與少子惠文王同遊沙丘,長子章乘機作亂,欲殺惠文王以自立,公子成等發兵平亂,章敗,逃入武靈王行宮,公子成率兵圍困,殺章,武靈王被餓死。
②子之之亂:指前315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讓給國相子之,子之為政三年燕大亂。
前314年齊宣王襲燕,殺燕王哙及子之。
③辟:同“僻”。
偏僻。
④制:制勝。
⑤屈身:降抑身分。
⑥先禮郭隗:指燕昭王聽從郭隗建議,先禮尊郭隗自己,為其築宮,拜其為師以招攬天下賢士。
⑦委質:古代臣下向君主敬獻禮物,表示獻身稱“委質”。
質,通“贽”。
當是時,齊湣王強,南敗楚相唐眛于重丘①,西摧三晉于觀津②,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裡。
與秦昭王争重為帝③,已而複歸之④。
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齊。
湣王自矜⑤,百姓弗堪⑥。
于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
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⑦,地大人衆,未易獨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⑧。
”于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别使連楚、魏,令趙?說秦以伐齊之利⑨。
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⑩,皆争合從與燕伐齊?。
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将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
樂毅于是并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
諸侯兵罷歸⒀,而燕軍樂毅獨追,至于臨菑。
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于莒。
樂毅獨留徇齊⒁,齊皆城守⒂。
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财物祭器輸之燕。
燕昭王大說⒃,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飨士⒄,封樂毅于昌國,号為昌國君。
于是燕昭王收齊鹵獲以歸⒅,而使樂毅複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
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
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
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于樂毅,及即位,齊之田單聞之,乃縱反間于燕⒆,曰:“齊城不下者兩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⒇,欲連兵且留齊(21),南面而王齊
希望君王留意吧。
于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于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
樂毅死于趙國。
樂間住在燕國三十多年,燕王喜采用他的宰相栗腹的計策,打算攻打趙國,便詢問昌國君樂間。
樂間說:“趙國,是同四方交戰的國家,它的百姓熟悉軍事,攻打它是不行的。
”燕王喜不聽,于是攻打趙國。
趙國廉頗還擊燕軍,在鄗(hào,耗)地把栗腹的軍隊打得大敗,擒獲了栗腹、樂乘。
樂乘,與樂間是同祖。
于是樂間逃到趙國,趙國于是攻燕國。
燕國割讓了許多土地向趙國求和。
趙軍才解圍而去。
燕王悔恨沒聽用樂間的建議,樂間已經在趙國,就給樂間寫了一封信說:“殷纣王時,箕子不被任用,但他敢于冒犯君王,直言谏诤,毫不懈怠,希望纣王聽信;商容因勸谏纣王而被貶谪,他身受侮辱,仍希望纣王改弦更張。
等到民心渙散,獄中的囚犯紛紛逃出,國家已不可救藥,然後兩位先生才辭官隐居。
因此纣王背上了兇暴的惡名,兩位先生卻不失忠誠、高尚的美譽。
這是為什麼呢?他竭盡了為君為國而憂慮的責任。
現在我雖然愚鈍,但還不像殷纣那麼兇暴;燕國百姓雖不安定,但也不像殷朝百姓那麼嚴重。
有道是,家庭内部有了紛争,不盡述自己的意見,卻去告訴鄰裡。
這兩種做法,我認為是不可取的。
” 樂間、樂乘怨恨燕王不聽從他們的計策,兩個人終于留在趙國。
趙國封樂乘為武襄君。
第二年,樂乘、廉頗為趙國圍困燕國,燕國用厚禮向趙國求和,趙軍才解圍。
五年之後,趙孝成王去世。
悼襄王派樂乘代替廉頗的官職。
廉頗攻打樂乘,樂乘逃奔,廉頗也逃到魏國。
此後十六年秦國滅掉趙國。
二十年之後,漢高帝經過原來趙國屬地,問那裡的人說:“樂毅有後代嗎?”回答說:“有個樂叔。
”漢高帝把樂卿封賜給他,封号稱華成君。
華成君就是樂毅的孫子。
樂氏家族還有樂瑕公、樂臣公,他們是在趙國将要被秦國滅掉時逃到齊國高密的。
樂臣公長于研究黃帝、老子的學說,在齊國很有名氣,人們稱他為賢師。
太史公說:“當初齊人蒯通和主父偃讀樂毅給燕王的那封信時,都曾不禁放下書信掉下眼淚來。
樂臣公鑽研黃帝、老子的學說,他的宗師叫做河上丈人,現在還不清楚河上丈人是那裡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一毛一翕公,一毛一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
樂臣教蓋公。
蓋公在齊地高密、膠西一帶執教,是曹相國的老師。
【原文】【注解】 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
樂羊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
樂羊死,葬于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
中山複國,至趙武靈王時複滅中山,而樂氏後有樂毅。
樂毅賢,好兵,趙人舉之。
及武靈王有沙丘之亂①,乃去趙适魏。
聞燕昭王以子之之亂而齊大敗燕②,燕昭王怨齊,未嘗一日而忘報齊也。
燕國小,辟遠③,力不能制④,于是屈身下士⑤,先禮郭隗以招賢者⑥。
樂毅于是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禮待之。
樂毅辭讓,遂委質為臣⑦,燕昭王以為亞卿,久之。
①沙丘之亂:指前295年,主父武靈王與少子惠文王同遊沙丘,長子章乘機作亂,欲殺惠文王以自立,公子成等發兵平亂,章敗,逃入武靈王行宮,公子成率兵圍困,殺章,武靈王被餓死。
②子之之亂:指前315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讓給國相子之,子之為政三年燕大亂。
前314年齊宣王襲燕,殺燕王哙及子之。
③辟:同“僻”。
偏僻。
④制:制勝。
⑤屈身:降抑身分。
⑥先禮郭隗:指燕昭王聽從郭隗建議,先禮尊郭隗自己,為其築宮,拜其為師以招攬天下賢士。
⑦委質:古代臣下向君主敬獻禮物,表示獻身稱“委質”。
質,通“贽”。
當是時,齊湣王強,南敗楚相唐眛于重丘①,西摧三晉于觀津②,遂與三晉擊秦,助趙滅中山,破宋,廣地千餘裡。
與秦昭王争重為帝③,已而複歸之④。
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齊。
湣王自矜⑤,百姓弗堪⑥。
于是燕昭王問伐齊之事。
樂毅對曰:“齊,霸國之餘業也⑦,地大人衆,未易獨攻也。
王必欲伐之,莫如與趙及楚、魏⑧。
”于是使樂毅約趙惠文王,别使連楚、魏,令趙?說秦以伐齊之利⑨。
諸侯害齊湣王之驕暴⑩,皆争合從與燕伐齊?。
樂毅還報,燕昭王悉起兵,使樂毅為上将軍,趙惠文王以相國印授樂毅。
樂毅于是并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
諸侯兵罷歸⒀,而燕軍樂毅獨追,至于臨菑。
齊湣王之敗濟西,亡走保于莒。
樂毅獨留徇齊⒁,齊皆城守⒂。
樂毅攻入臨菑,盡取齊寶财物祭器輸之燕。
燕昭王大說⒃,親至濟上勞軍,行賞飨士⒄,封樂毅于昌國,号為昌國君。
于是燕昭王收齊鹵獲以歸⒅,而使樂毅複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
樂毅留徇齊五歲,下齊七十餘城,皆為郡縣以屬燕,唯獨莒、即墨未服。
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
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不快于樂毅,及即位,齊之田單聞之,乃縱反間于燕⒆,曰:“齊城不下者兩城耳。
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⒇,欲連兵且留齊(21),南面而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