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列傳第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22)。
齊之所患,唯恐他将之來。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代将,而召樂毅。
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23),畏誅,遂西降趙。
趙封樂毅于觀津,号曰望諸君。
尊一寵一樂毅以警動于燕、齊。
①楚相:梁玉繩《史記志疑》:“‘楚相’乃‘楚将’之誤。
”當是。
②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春秋末,晉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各立為國,故稱“三晉”。
這裡指魏、趙兩國。
③争重為帝:争取尊為帝号。
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
④已而複歸之:指齊湣王接受蘇代的勸說,稱帝後兩個月即自行取消帝号,仍舊稱王。
⑤自矜:自尊自大。
⑥堪:忍受。
⑦餘業:先人遺下的功業。
⑧與:結交,聯合。
⑨?(dàn,旦):以利益引一誘人。
⑩害:以為禍害。
?合從:當時諸侯國在外交的一種策略,即“合衆弱以攻一強”。
從,同“縱”。
?并護:統一指揮。
⒀罷歸:停止攻擊,撤回本國。
⒁徇:帶兵巡行占領的地方。
⒂城守:據城固守。
⒃說:同“悅”。
⒄飨:用酒食招待人。
⒅鹵獲:奪取繳獲的戰利品。
鹵,通“擄”,掠奪。
⒆縱:施放。
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或用計使敵人内部不一團一結。
(20)隙:感情上的裂痕,怨仇。
(21)連兵:斷斷續續用兵。
(22)王齊:在齊稱王。
(23)不善:不懷好意。
齊田單後與騎劫戰,果設詐诳燕軍①,遂破騎劫于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盡按得齊城,而迎襄王于莒②,入于臨菑。
燕惠王後悔使騎劫代樂毅,以故破軍亡将失齊;又怨樂毅之降趙,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以伐燕③。
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④,且謝之曰⑤:“先王舉國而委将軍,将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雠⑥,天下莫不震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将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⑦,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
寡人之使騎劫代将軍,為将軍久暴露于外⑧,故召将軍且休,計事。
将軍過聽⑨,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⑩。
将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将軍之意乎?”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 ①設詐诳燕軍:指田單先以請降示弱麻痹燕軍,再以“火牛陣”奇襲燕軍。
詐:欺騙;诳:迷惑。
②迎襄王于莒:齊湣王兵敗奔莒,為援齊楚将淖齒所殺,後莒人立湣王子為王,即襄王。
③:疲困。
④讓:責備。
⑤謝:道歉。
⑥雠:仇恨。
⑦棄群臣:抛下了群臣,是死去的委婉說法。
⑧暴(pù,瀑)露:露天食宿。
指戰地生活的辛苦。
⑨過聽:誤聽。
⑩捐:棄。
?遺:給予。
臣不佞①,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
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②,臣恐侍禦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③,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④,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親⑤,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⑥。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⑦,立名之士也。
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主之心⑧,故假節于魏⑨,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過舉⑩,廁之賓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謀父兄?,以為亞卿。
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令承教⒀,可幸無罪⒁,故受令而不辭。
①不佞:沒有才能。
是自謙的說法。
②數:列舉罪狀,指責、數落。
③侍禦者:君主的侍從。
這裡實指燕惠王。
畜:收留。
幸:一寵一信。
④白:明白。
⑤祿:爵祿。
私:偏私。
⑥能當者:指才能勝任官職的人。
處:安排,任用。
⑦論:衡量。
行:品行。
⑧高:超出。
世主:一般的君主。
⑨假:借。
節:符節。
古代君王傳布命令或征調兵将的憑證。
這裡是出使的意思。
⑩過舉:過分地擡舉。
?廁:置身于。
?父兄:這裡指宗室大臣。
⒀承教:接受教導。
⒁幸:僥幸。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①,而欲以齊為事②。
”臣曰:“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③。
練于兵甲,習于戰攻。
王若欲伐之,必與天下圖之。
與天下圖之,莫若結于趙。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
”先王以為然,具符節南使臣于趙④。
顧反命⑤,起兵擊齊。
以天之道⑥,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随先王而舉之濟上⑦。
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
輕卒銳兵,長驅至國。
齊王循而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财寶車甲珍器盡收入于燕。
齊器設于甯台⑧,大呂陳于元英⑨,故鼎反乎磿室⑩,薊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已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為慊于志⒀,故裂地而封之⒁,使得比小一柄一諸侯⒂。
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承教,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
①輕弱:指燕國國力薄弱。
②以齊為事:把向齊國複仇作為自己的職分。
③最勝:多次取勝。
最:積聚。
《戰國策》,“最”作“驟”。
④具:準備。
⑤顧:回顧,回頭。
形容時間之速。
反命:即“返命”,複命。
⑥道:同“導”,引導。
⑦河北之地:指黃河以北的趙、魏地區。
舉:全部。
之:到。
⑧甯台:燕國台名。
⑨大呂:齊國鐘名。
元英:燕國宮殿名,在甯台之下。
⑩故鼎
齊之所患,唯恐他将之來。
”于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代将,而召樂毅。
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23),畏誅,遂西降趙。
趙封樂毅于觀津,号曰望諸君。
尊一寵一樂毅以警動于燕、齊。
①楚相:梁玉繩《
”當是。
②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春秋末,晉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各立為國,故稱“三晉”。
這裡指魏、趙兩國。
③争重為帝:争取尊為帝号。
前288年,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
④已而複歸之:指齊湣王接受蘇代的勸說,稱帝後兩個月即自行取消帝号,仍舊稱王。
⑤自矜:自尊自大。
⑥堪:忍受。
⑦餘業:先人遺下的功業。
⑧與:結交,聯合。
⑨?(dàn,旦):以利益引一誘人。
⑩害:以為禍害。
?合從:當時諸侯國在外交的一種策略,即“合衆弱以攻一強”。
從,同“縱”。
?并護:統一指揮。
⒀罷歸:停止攻擊,撤回本國。
⒁徇:帶兵巡行占領的地方。
⒂城守:據城固守。
⒃說:同“悅”。
⒄飨:用酒食招待人。
⒅鹵獲:奪取繳獲的戰利品。
鹵,通“擄”,掠奪。
⒆縱:施放。
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或用計使敵人内部不一團一結。
(20)隙:感情上的裂痕,怨仇。
(21)連兵:斷斷續續用兵。
(22)王齊:在齊稱王。
(23)不善:不懷好意。
齊田單後與騎劫戰,果設詐诳燕軍①,遂破騎劫于即墨下,而轉戰逐燕,北至河上,盡按得齊城,而迎襄王于莒②,入于臨菑。
燕惠王後悔使騎劫代樂毅,以故破軍亡将失齊;又怨樂毅之降趙,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以伐燕③。
燕惠王乃使人讓樂毅④,且謝之曰⑤:“先王舉國而委将軍,将軍為燕破齊,報先王之雠⑥,天下莫不震動,寡人豈敢一日而忘将軍之功哉!會先王棄群臣⑦,寡人新即位,左右誤寡人。
寡人之使騎劫代将軍,為将軍久暴露于外⑧,故召将軍且休,計事。
将軍過聽⑨,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⑩。
将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将軍之意乎?”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 ①設詐诳燕軍:指田單先以請降示弱麻痹燕軍,再以“火牛陣”奇襲燕軍。
詐:欺騙;诳:迷惑。
②迎襄王于莒:齊湣王兵敗奔莒,為援齊楚将淖齒所殺,後莒人立湣王子為王,即襄王。
③:疲困。
④讓:責備。
⑤謝:道歉。
⑥雠:仇恨。
⑦棄群臣:抛下了群臣,是死去的委婉說法。
⑧暴(pù,瀑)露:露天食宿。
指戰地生活的辛苦。
⑨過聽:誤聽。
⑩捐:棄。
?遺:給予。
臣不佞①,不能奉承王命,以順左右之心,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故遁逃走趙。
今足下使人數之以罪②,臣恐侍禦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③,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④,故敢以書對。
臣聞賢聖之君不以祿私親⑤,其功多者賞之,其能當者處之⑥。
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論行而結交者⑦,立名之士也。
臣竊觀先王之舉也,見有高世主之心⑧,故假節于魏⑨,以身得察于燕。
先王過舉⑩,廁之賓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謀父兄?,以為亞卿。
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令承教⒀,可幸無罪⒁,故受令而不辭。
①不佞:沒有才能。
是自謙的說法。
②數:列舉罪狀,指責、數落。
③侍禦者:君主的侍從。
這裡實指燕惠王。
畜:收留。
幸:一寵一信。
④白:明白。
⑤祿:爵祿。
私:偏私。
⑥能當者:指才能勝任官職的人。
處:安排,任用。
⑦論:衡量。
行:品行。
⑧高:超出。
世主:一般的君主。
⑨假:借。
節:符節。
古代君王傳布命令或征調兵将的憑證。
這裡是出使的意思。
⑩過舉:過分地擡舉。
?廁:置身于。
?父兄:這裡指宗室大臣。
⒀承教:接受教導。
⒁幸:僥幸。
先王命之曰:“我有積怨深怒于齊,不量輕弱①,而欲以齊為事②。
”臣曰:“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③。
練于兵甲,習于戰攻。
王若欲伐之,必與天下圖之。
與天下圖之,莫若結于趙。
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
”先王以為然,具符節南使臣于趙④。
顧反命⑤,起兵擊齊。
以天之道⑥,先王之靈,河北之地随先王而舉之濟上⑦。
濟上之軍受命擊齊,大敗齊人。
輕卒銳兵,長驅至國。
齊王循而走莒,僅以身免;珠玉财寶車甲珍器盡收入于燕。
齊器設于甯台⑧,大呂陳于元英⑨,故鼎反乎磿室⑩,薊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已來?,功未有及先王者也。
先王以為慊于志⒀,故裂地而封之⒁,使得比小一柄一諸侯⒂。
臣竊不自知,自以為奉命承教,可幸無罪,是以受命不辭。
①輕弱:指燕國國力薄弱。
②以齊為事:把向齊國複仇作為自己的職分。
③最勝:多次取勝。
最:積聚。
《
④具:準備。
⑤顧:回顧,回頭。
形容時間之速。
反命:即“返命”,複命。
⑥道:同“導”,引導。
⑦河北之地:指黃河以北的趙、魏地區。
舉:全部。
之:到。
⑧甯台:燕國台名。
⑨大呂:齊國鐘名。
元英:燕國宮殿名,在甯台之下。
⑩故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