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列傳第二十

關燈
:指曾被齊掠走的燕國寶鼎。

    磿室:燕國宮殿名,在甯台之下。

    ?汶篁:齊國汶水出産的竹子。

    ?五伯:又作“五霸”。

    春秋時稱霸一時的五個諸侯盟主。

    其說不一,通行的說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⒀慊(qiè,竊):滿足。

    ⒁裂地:割地以封。

    ⒂比:比同,并列。

     臣聞賢聖之君,功立而不廢,故著于《春秋》①;蚤知之士②,名成而不毀,故稱于後世。

    若先王之報怨雪恥,夷萬乘之強國③,收八百歲之蓄積④,及至棄群臣之日,餘教未衰⑤,執政任事之臣,脩法令⑥,慎庶孽⑦,施及乎萌隸⑧,皆可以教後世。

     臣聞之,善作者不必善成⑨,善始者不必善終。

    昔伍子胥說聽于阖闾⑩,而吳王遠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鸱夷而浮之江?。

    吳王不寤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⒀;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⒁,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①《春秋》: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是儒家經典之一。

    這裡泛指史書。

    ②蚤知:先知,有預見。

    蚤,通“早”。

    ③夷:平定。

    萬乘:萬輛兵車。

    古代一車四馬叫“乘”。

    ④八百歲之積蓄:指齊自開國至燕昭王破齊約八百年間積存的珍寶财物。

    ⑤餘教:留下的政令、訓示。

    ⑥脩:通“修”。

    ⑦慎庶孽:慎重地對待妾生子弟。

    ⑧施(yì,義):推及。

    萌隸:百姓。

    ⑨作:創作,開孔。

    ⑩說:主張。

    聽:聽從,接受。

    ?鸱夷:馬革做的囊袋,形似鸱鳥,用以收斂骸鼻。

    ?寤:通“悟”。

    明白。

    先論:指伍子胥早先的建議,即拒絕越王請降,停止對齊用兵。

    ⒀沈:同“沉”。

    ⒁不同量:有不同的氣量、抱負。

    入江而不化:《索隐》雲:“言子胥懷恨,故雖投江而神不化,故雖投江而神不化,猶為波濤之神也。

    ” 夫免身立功①,以明先王之迹②,臣之上計也。

    離毀辱之诽謗③,堕先王之名④,臣之所大恐也。

    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⑤,義之所不敢出也。

     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⑥;忠臣去國,不絜其名⑦。

    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⑧。

    恐侍禦者之親左右之說,不察疏遠之行⑨,故敢獻書以聞⑩,唯君王之留意焉。

    于是燕王複以樂毅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複通燕?。

     燕、趙以為客卿。

    樂毅卒于趙。

     ①免身:免遭自身災禍。

    ②迹:事迹,功績。

    ③離:通“罹”。

    遭遇。

    ④堕:同“隳”。

    毀壞。

    ⑤以幸為利:把幸免于殺身之禍作為漁利的機會。

    指為趙害燕以謀取蚌人名利。

    ⑥不出惡聲,不說他人壞話。

    ⑦不絜其名:不洗雪自己的罪名或冤屈。

    絜,同“潔”。

    ⑧數:多次。

    ⑨疏遠:指被疏遠的人。

    行:行為。

    ⑩聞:使聽到。

    ?通:交好。

     樂間居燕三十餘年,燕王喜用其相栗腹之計,欲攻趙,而問昌國君樂間。

    樂間曰:“趙,四戰之國也①,其民習兵,伐之不可。

    ”燕王不聽,遂伐趙。

    趙使廉頗擊之,大破栗腹之軍于鄗,禽栗腹、樂乘②。

    樂乘者,樂間之宗也③。

    于是樂間奔趙,趙遂圍燕。

    燕重割地以與趙和④,趙乃解而去。

     燕王恨不用樂間,樂間既在趙,乃遺樂間書曰:“纣之時,箕子不用,犯谏不怠⑤,以冀其聽;商容不達⑥,身祇辱焉⑦,以冀其變。

    及民志不入⑧,獄囚自出⑨,然後二子退隐。

    故纣負桀暴之累⑩,二子不失忠聖之名。

    何者?其憂患之盡矣。

    今寡人雖愚,不若纣之暴也;燕民雖亂,不若殷民之甚也。

    室有語,不相盡,以告鄰裡?。

    二者?,寡人不為君取也。

    ” 樂間、樂乘怨燕不聽其計,二人卒留趙。

    趙封樂乘為武襄君。

     其明年,樂乘、廉頗為趙圍燕,燕重禮以和,乃解。

    後五歲,趙孝成王卒。

    襄王使樂乘代廉頗。

    廉頗攻樂乘,樂乘走,廉頗亡入魏。

    其後十六年而秦滅趙。

     ①四戰之國:指趙國多次與四方之敵作戰。

    ②禽:同“擒”。

    ③宗:同祖稱“宗”。

    ④重:多。

    ⑤犯:冒犯。

    ⑥商容不達:指殷纣時商容因谏被貶。

    達,顯達。

    ⑦祇(zhǐ,紙):同“隻”。

    ⑧民志不入:民心渙散。

    ⑨獄囚自出:獄中囚犯逃出。

    喻政局混亂,法令廢棄。

    ⑩負:擔負。

    桀:兇暴。

    ?以上三句的意思是說:家庭内部有紛争不盡述己意卻把它告訴鄰裡。

    喻指樂間未能盡陳伐趙之害卻出奔趙國。

    ?二者:指樂間未能犯顔直谏和背燕奔趙這兩種做法。

     其後二十餘年,高帝過趙,問:“樂毅有後世乎?”對曰:“有樂叔。

    ”高帝封之樂卿,号曰華成君。

    華成君,樂毅之孫也。

    而樂氏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①,趙且為秦所滅,亡之齊高密②。

    樂臣公善修黃帝、老子之言③,顯聞于齊,稱賢師。

     ①樂臣公:《索隐》:“本亦作‘巨公’也。

    ”②亡:逃亡。

    ③黃帝、老子之言:即“黃老之學”。

    戰國、漢初道家以傳說中的黃帝同老子相配,并同尊為道家創始人,形成黃老學派。

    言:學說。

     太史公曰: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①。

    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号曰河上丈人②,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一毛一翕公,一毛一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

    蓋公教于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①廢:放下。

    ②本師: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