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秦治,是臣死賢于生[29]。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辟遠[30],寡人愚不肖[31],先生乃幸辱至于此,是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32]。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是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是!事無大小,上及太後,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
”範睢拜,秦王亦拜。
①屏:使退避。
②跽:長跪,挺一直上身兩一腿跪着。
③唯:表應答的聲音,相當于“嗯”、“是”。
④有間:隔了一會兒。
⑤疏:生疏。
⑥已說:《戰國策·秦三》作“已一說”。
說,陳述、述說。
⑦收功:得到輔佐之力。
⑧鄉使:假使先前。
鄉,通“向”,早先、以前。
⑨羁旅:寄居異國他鄉。
⑩匡:扶正、補救。
?處人骨肉之間:指處在昭王同其母宣太後、其舅穰侯的骨肉關系之間。
?信:果真。
[13]亡:流亡。
[14]漆身為厲(lài,賴):以漆塗身,使遍生癞瘡。
厲,同“癞”。
被發為狂:披頭散發,裝瘋賣傻。
被,同“披”。
[15]五帝:傳說中的五個帝王。
通常指黃帝、颛顼、帝喾、唐堯、虞舜。
⒃三王:通常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⒄五伯:又作“五霸”。
春秋時在諸侯中勢力強大,稱霸一時的五個諸侯盟主。
其說不一,通行的手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⒅橐:口袋。
⒆厀行蒲伏:用手和膝在地上爬行。
厀,一作“膝”;蒲伏,同“匍匐”。
⒇稽首:古代最恭敬的跪拜禮。
肉袒:脫一去上衣露出肢一體。
(21)篪(chí,池):古代竹管樂器,似笛。
(22)伯:諸侯盟主。
(23)同行:同路。
指同樣遭遇。
(24)杜口裹足:閉口不言,止步不前。
杜:堵塞。
(25)鄉:同“向”,面向。
(26)阿保:指近臣。
(27)昭一奸一:辨明邪惡。
昭:顯明。
(28)宗廟:指代國家。
(29)賢:勝過。
(30)辟:偏僻。
(31)不肖:不賢。
(32)慁(hùn,诨):煩勞。
範睢曰:“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泾、渭①,右隴、蜀,左關、阪,奮擊百萬②,戰車千乘③,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民怯于私鬥而勇于公戰,此王者之民也。
王并此二者而有之④。
夫以秦卒之勇,車騎之衆,以治諸侯⑤,譬若施韓盧而搏蹇兔也⑥,霸王之業可緻也,而群臣莫當其位。
至今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于山東者,是穰侯為秦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
”秦王跽曰:“寡人願聞失計。
” 然左右多竊一聽者,範睢恐,未敢言内⑦,先言外事⑧,以觀秦王之俯仰⑨。
因進曰:“夫穰侯越韓、魏而攻齊綱壽,非計也。
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于秦。
臣意王之計⑩,欲少出師而悉韓、魏之兵也?,則不義矣。
今見與國之不親也?,越人之國而攻,可乎?其于計疏矣⒀。
且昔齊湣王南攻楚,破軍殺将,再辟地千裡⒁,而齊尺寸之地無得焉者,豈不欲得地哉,形勢不能有也。
諸侯見齊之罷⒂,君臣之不和也,興兵而伐齊,大破之。
士辱兵頓,皆咎其王⒃,曰:‘誰為此計者乎?’王曰:‘文子為之⒄。
’大臣作亂,文子出走。
故齊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⒅。
此所謂借賊兵而赍盜糧者也⒆。
王不如遠交而近攻⒇,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國地方五百裡,趙獨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21),天下莫之能害也。
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22),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
楚強則附趙(23),趙強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
齊懼,必卑辭重币以事秦(24)。
齊附而韓、魏因可虜也(25)。
”昭王曰:“吾欲親魏久矣,而魏多變之國也,寡人不能親。
請問親魏奈何?”對曰:“王卑詞重币以事之;不可,則割地而賂之;不可,因舉兵而伐之。
”王曰:“寡人敬聞命矣。
”乃拜範睢為客卿,謀兵事。
卒聽範睢謀,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懷。
後二歲,拔邢丘。
客卿範睢按說昭王曰:“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26)。
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27),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天下無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于韓乎?王不如收韓。
”昭王曰:“吾固欲收韓,韓不聽,為之奈何?”對曰:“韓安得無聽乎?王下兵而攻荥陽,則鞏、成臯之道不通;北斷太行之道,則上一黨一之師不下。
王一興兵而攻荥陽,則其國斷而為三(28)。
夫韓見必亡,安得不聽乎?若韓聽,而霸事因可慮矣(29)。
”王曰:“善。
”且欲發使于韓。
①帶:被環繞。
②奮擊:指勇于搏擊的士兵。
③乘:古代四馬一車叫“乘”。
④二者:指地利與人和。
⑤治:制伏。
⑥施:放。
韓盧:韓國的壯犬名。
蹇(jiǎn,減):跛足。
⑦内:指宮廷内部太後擅權事。
⑧外事:指穰侯對外用兵之策等。
⑨俯仰:低頭和擡頭。
這裡喻指動向、态度。
⑩意:意料,猜想。
?悉:盡遣。
?與國:友好國家。
⒀疏:疏忽,不周密。
⒁辟:開辟,擴大。
⒂罷:疲憊困頓。
罷,通“疲”。
:困。
⒃咎:歸罪,責怪。
⒄文子:即孟嘗君田文。
⒅肥:使獲厚利。
⒆借賊兵而赍(jī,汲)盜糧:把兵器借給盜賊,把糧食送給強盜。
⒇遠交而近攻:範睢為秦國謀劃的外交策略,即結交遠邦攻伐近國。
(21)附:歸附。
(22)中國:即中原。
樞:關鍵、中心部位。
(23)楚強則附趙:楚國強大就親近趙國。
附:親附。
(24)币:指禮物,如玉、馬、皮、帛等。
(25)虜:收服。
(26)繡:各種色彩絲線交織的刺繡。
(27)蠹:蛀蟲。
(28)其國斷而為三:韓國被分割為三個孤立的地區。
《正義》:“新鄭已(以)南一,宜陽二,澤、潞三。
”(29)慮:考慮,盤算。
範睢日益親,複說用數年矣①,因請間說曰②:“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
聞秦之有太後、穰侯、華陽、高陵、泾陽,不聞其有王也。
夫擅國之謂王③,能利害之謂王④,制殺生之威之謂王⑤。
今太後擅行不顧⑥,穰侯出使不報,華陽、泾陽等擊斷無諱⑦,高陵進退不請⑧。
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
為此四貴者下⑨,乃所謂無王也。
然則權安得不傾,令安得從王出乎?臣聞善治國者,乃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權⑩。
穰侯使者一操一王之重?,決制于諸侯?,剖符于天下⒀,政适伐國⒁,莫敢不聽。
戰勝攻取則利歸于陶,國禦于諸侯⒂;戰敗則結怨于百姓,而禍歸于社稷。
詩曰⒃:‘木實繁者披其枝⒄,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⒅,尊其臣者卑其主’。
崔杼、淖齒管齊,射王股⒆,擢王筋⒇,縣之于廟梁(21),宿昔而死(22)。
李兌管趙,囚主父于沙丘(23),百日而餓死。
今臣聞秦太後、穰侯用事,高陵、華陽、泾陽佐之,卒無秦王,此亦淖齒、李兌之類也。
且夫三代所以亡國者(24),君專授政(25),縱酒馳騁弋獵(26),不聽政事。
其所授者,妒賢嫉能,禦下蔽上,以成其私,不為主計,而主不覺悟,故失其國。
今自有秩以上至諸大吏(27),下及王左右,無非相國之人者。
見王獨立于朝,臣竊為王恐,萬世之後,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
”昭王聞之大懼,曰:“善。
”于是廢太後,逐穰侯、高陵、華陽、泾陽君于關外(28)。
秦王乃拜範睢為相。
收穰侯之印,使歸陶,因使縣官給車牛以徒(29),千乘有餘。
到關,關閱其寶器(30),寶器珍怪多于王室。
秦封範睢以應,号為應侯。
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31)。
①說用:被信用。
說,同“悅”,悅服。
②請間:請求空閑之時。
指私下晤談。
間,同“閑”。
③擅國:獨攬國家大權。
④利害:興利除害。
⑤制:控制,掌握。
威:威力、權勢。
⑥擅行:獨斷專行。
⑦擊斷無諱:懲處别人随一心一所一欲。
⑧進退:指引薦和罷黜官吏。
⑨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人們處在這四類權貴的統治下。
⑩固:使牢固。
重:使威重、集中。
?一操一王之重:持着君王的重權。
?決制:決斷,裁斷。
指裁斷是非,即發号施令。
⒀剖符:古代帝王調兵遣将,出入征發的憑證。
銅或竹制,剖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以相符為信。
這裡指持符使臣。
⒁政:通“征”。
适(dí,嫡):通“敵”。
⒂國禦于諸侯:國家遭到困厄則可用事于諸侯。
禦,駕馭,用事。
此句解釋,衆說紛纭,疑有脫誤。
梁玉繩《史記志疑》按:“……吳氏據《策》别篇雲‘利盡遍于陶,國之币帛竭入太後家’,疑此有缺誤,當是也……。
”⒃詩:《戰國策》鮑彪謂“逸《詩》”。
一說,古書引《書》或通稱“詩”。
⒄木實:樹木的果實。
披:折。
⒅都:都邑。
國:指國都。
⒆王:指齊莊公。
⒇擢:拔,一抽一。
王:指齊湣王。
(21)縣(xuán,玄):同“懸”。
(22)宿昔:早晚。
比較時間短暫。
(23)主父:即趙武靈王。
他讓國給兒子惠文王,自稱主父。
(24)三代:指夏、商、周。
(25)君專授政:指國君把大權全都交給一寵一臣。
(26)弋獵:射獵。
(27)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從小鄉官到各個大官吏。
(28)關外:指國都之外。
關,這裡指國都之門。
(29)縣官:指朝廷,官府。
(30)關:這裡指守關官吏。
(31)秦昭王四十一年:即前266年。
範睢既相秦,秦号曰張祿,而魏不知,以為範睢已死久矣。
魏聞秦且東伐韓、魏①,魏使須賈于秦。
範睢聞之,為微行②,敝衣間步之邸③,見須賈。
須賈見之而驚曰:“範叔固無恙乎!”範睢曰:“然。
”須賈笑曰:範叔有說于秦邪?”曰:“不也。
睢前日得過于魏相④,故亡逃至此,安敢說乎!”須賈曰:“今叔何事?”範睢曰:“臣為人庸賃⑤。
”須賈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範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賜之⑥。
須賈因問曰:“秦相張君,公知之乎?吾聞幸于王⑦,天下之事皆決于相君。
今吾事之去留在張君⑧。
孺子豈有客習于相君者哉⑨?”範睢曰:“主人翁習知之⑩。
唯睢亦得谒?,睢請為見君于張君。
”須賈曰:“吾馬病,車軸折,非大車驷馬,吾固不出。
”範睢曰:“願為君借大車驷馬于主人翁。
” 範睢遍取大車驷馬,為須賈禦之,入秦相府。
府中望見,有識者皆避匿。
須賈怪之。
至相舍門?,謂須賈曰:“待我,我為君先入通于相君。
”須賈待門下,持車良久,問門下曰:“範叔不出,何也?”門下曰:“無範叔。
”須賈曰:“鄉者與我載而入者。
”門下曰:“乃吾相張君也。
”須賈大驚,自知見賣⒀,乃肉袒厀行,因門下人謝罪。
于是範睢盛帷帳⒁,侍者甚衆,見之。
須賈頓首言死罪,曰:“賈不意君能自緻于青雲之上⒂,賈不敢複讀天下之書,不敢複與天下之事⒃。
賈有湯镬之罪⒄,請自屏于胡貉之地⒅,唯君死生之!”範睢曰:“汝罪有幾?”曰:“擢賈之發以續賈之罪⒆,尚未足。
”範睢曰:“汝罪有三耳。
昔者楚昭王時而申包一皮一皮胥為楚卻吳軍,楚王封之以荊五千戶,包一皮一皮胥辭不受,為丘墓之寄于荊也⒇。
今睢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睢為有外心于齊而惡睢于魏齊(21),公之罪一也。
當魏齊辱我于廁中,公不止,罪二也。
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
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绨袍戀戀(22),有故人之意,故釋公。
”乃謝罷(23)。
入言之昭王,罷歸須賈(24)。
須賈辭于範睢,範睢大供具(25),盡請諸侯使,與坐堂上,食飲甚設(26)。
而坐須賈于堂下,置莝豆其前(27),令兩黥徒夾而馬食之(28)。
數曰(29):“為我告魏王,急持魏齊頭來!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須賈歸,以告魏齊。
魏齊恐,亡走趙,匿平原君所(30)。
①且:将要。
②微行:隐蔽尊貴身分改裝出行。
③間步:伺間隙步行。
之:到。
邸:客館。
④得過:得罪。
⑤庸賃:受雇用的差役。
⑥绨袍:粗絲袍。
⑦幸:一寵一信。
⑧去留:留下或離去,指成功或失敗。
⑨孺子:指年輕人。
習:熟悉。
⑩主人翁:主人。
?谒:求見。
?相舍門:相國辦公地方的門口。
⒀見賣:被賣,被诓騙。
⒁盛帷帳:挂上盛大的帳幕。
⒂自緻:靠自己能力達到。
青雲之上:比喻極高的官位。
⒃與:參與。
⒄湯镬:古代的酷刑,用以煮殺人。
镬:大鍋,用作刑具。
⒅胡:我國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統稱。
貉:通“貊”。
古代居于東北部的一個民族被稱為貊。
⒆續:一說,“續”與“數”音近而誤。
另一說,續:連接。
⒇丘墓:這裡指祖墳。
(21)惡:說别人壞話。
(22)戀戀:形容依戀之情。
(23)謝罪:辭開須賈,結束會見。
(24)罷歸:指不接受來使,令其回國。
(25)大供具:大擺宴席。
(26)甚設:擺設豐盛。
(27)莝豆:鍘碎的草和豆子拌在一起的飼料。
(28)黥徒:受過墨刑的犯人。
黥:古代一種肉刑,用刀刺面并塗上墨。
(29)數:指責。
(30)平原君:即趙勝。
範睢既相,王稽謂範睢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
宮車一日晏駕①,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
君卒然捐館舍②,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
使臣卒然填溝壑③,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宮車一日晏駕,君雖恨于臣④,無可奈何。
君卒然捐館舍,君雖恨于臣,亦無可奈何。
使臣卒然填溝壑,君雖恨于臣,亦無可奈何。
”範睢不怿⑤,乃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關;非大王之賢聖,莫能貴臣。
今臣官至于相,爵在列侯,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為河東守,三歲不上計⑥。
又任鄭安平⑦,昭王以為将軍。
範睢于是散家财物,盡以報所嘗困厄者。
一飯之德必償,睚眦之怨必報⑧。
範睢相秦二年,秦昭王之四十二年⑨,東伐韓少曲、高平,拔之。
①宮車一日晏駕:指帝王一旦死去。
晏駕,《集解》應劭曰:“天子當晨起早作,如方崩殒,故稱晏駕。
”晏:晚、遲。
②卒然:突然。
卒,通“猝”。
捐館舍:離棄住所,指死去。
捐:棄。
③填溝壑:指死去。
④恨:遺憾。
⑤怿:喜悅。
⑥上計:地方官在年終時本人或遣吏至國都将全年人口、錢糧、盜賊、獄訟等事報告朝廷稱“上計”。
⑦任:舉薦。
⑧睚眦:發怒時瞪眼,借代極小的怨恨。
⑨秦昭王之四十二年:即前265年。
秦昭王聞魏齊在平原君所,欲為範睢必報其仇,乃詳為好書遺平原君曰①:“寡人聞君之高義,願與君為布衣之友②,君幸過寡人③,寡人願與君為十日之飲。
”平原君畏秦,且以為然,而入秦見昭王。
昭王與平原君飲數日,昭王謂平原君曰:“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④,今範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範君之仇在君之家,願使人歸取其頭來;不然,吾不出君于關⑤。
”平原君曰:“貴而為交者,為賤也;富而為交者,為貧也。
夫魏齊者,勝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在臣所。
”昭王乃遺趙王書曰:“王之弟在秦⑥,範君之仇魏齊在平原君之家。
王使人疾持其頭來⑦;不然,吾舉兵而伐趙,又不出王之弟于關。
”趙孝成王乃發卒圍平原君家,急,魏齊夜亡出,見趙相虞卿。
虞卿度趙王終不可說⑧,乃解其相印,與魏齊亡,間行⑨,念諸侯莫可以急抵者,乃複走大梁,欲因信陵君以走楚⑩。
信陵君聞之,畏秦,猶豫未肯見,曰:“虞卿何如人也?”時侯嬴在旁,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夫虞卿蹑?檐簦?,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镒?;再見,拜為上卿;三見,卒受相印,封萬戶侯。
當此之時,天下争知之。
夫魏齊窮困過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祿之尊,解相印,捐萬戶侯而間行。
急士之窮而歸公子,公子曰‘何如人’。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慚,駕如野迎之⒀。
魏齊聞信陵君之初難見之,怒而自刭。
趙王聞之,卒取其頭予秦。
秦昭王乃出平原君歸趙。
①詳為好:假裝交好。
遺:送給。
②布衣之友:指不講君臣地位同平民一樣地交朋友。
③過:訪問,造訪。
④仲父:齊桓公禮尊管仲如父,故稱仲父。
⑤關:指函谷關。
⑥王之弟:梁玉繩《史記志疑》引《史記考異》曰:“平原君為惠文王弟,于孝成為叔父,不當更稱弟。
”⑦疾:快,迅速。
⑧度:估計。
⑨間行:潛行,從小路走。
⑩信陵君:即魏無忌。
?蹑(niè,聶)?(jiē,嗟)檐簦:腳踏草鞋,肩搭雨傘。
指遠行。
?:草鞋;檐:通“擔”,肩荷;簦:古代有一柄一的笠。
?镒: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镒。
一說二十四兩為一镒。
⒀如野:到郊外。
昭王四十三年①,秦攻韓汾陉,拔之,因城河上廣武②。
後五年,昭王用應侯謀,縱反間賣趙③,趙以其故,令馬服子代廉頗将④。
秦大破趙于長平,遂圍邯鄲。
已而與武安君白起有隙⑤,言而殺之⑥。
任鄭安平,使擊趙。
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
應侯席稿請罪⑦。
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于是應侯罪當收三族⑧。
秦昭王恐傷應侯之意,乃下令國中:“有敢言鄭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
”而加賜相國應侯食物日益厚,以順适其意。
後二歲,王稽為河東守,與諸侯通,坐法誅⑨。
而應侯日益以不怿。
昭王臨朝歎息,應侯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
今大王中朝而憂⑩,臣敢請其罪。
”昭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
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
夫以遠思慮而禦勇士,吾恐楚之圖秦也。
夫物不素具?,不可以應卒⒀,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畔⒁,内無良将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
”欲以激勵應侯。
應侯懼⒂,不知所出⒃。
蔡澤聞之,往入秦也。
①昭王四十三年:即前264年。
②城:築城。
③縱:放,施。
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或用計使敵人内部不一團一結。
④馬服子:指馬服君趙奢
”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辟遠[30],寡人愚不肖[31],先生乃幸辱至于此,是天以寡人慁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32]。
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是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
先生奈何而言若是!事無大小,上及太後,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
”範睢拜,秦王亦拜。
①屏:使退避。
②跽:長跪,挺一直上身兩一腿跪着。
③唯:表應答的聲音,相當于“嗯”、“是”。
④有間:隔了一會兒。
⑤疏:生疏。
⑥已說:《戰國策·秦三》作“已一說”。
說,陳述、述說。
⑦收功:得到輔佐之力。
⑧鄉使:假使先前。
鄉,通“向”,早先、以前。
⑨羁旅:寄居異國他鄉。
⑩匡:扶正、補救。
?處人骨肉之間:指處在昭王同其母宣太後、其舅穰侯的骨肉關系之間。
?信:果真。
[13]亡:流亡。
[14]漆身為厲(lài,賴):以漆塗身,使遍生癞瘡。
厲,同“癞”。
被發為狂:披頭散發,裝瘋賣傻。
被,同“披”。
[15]五帝:傳說中的五個帝王。
通常指黃帝、颛顼、帝喾、唐堯、虞舜。
⒃三王:通常指夏禹、商湯、周文周武。
⒄五伯:又作“五霸”。
春秋時在諸侯中勢力強大,稱霸一時的五個諸侯盟主。
其說不一,通行的手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⒅橐:口袋。
⒆厀行蒲伏:用手和膝在地上爬行。
厀,一作“膝”;蒲伏,同“匍匐”。
⒇稽首:古代最恭敬的跪拜禮。
肉袒:脫一去上衣露出肢一體。
(21)篪(chí,池):古代竹管樂器,似笛。
(22)伯:諸侯盟主。
(23)同行:同路。
指同樣遭遇。
(24)杜口裹足:閉口不言,止步不前。
杜:堵塞。
(25)鄉:同“向”,面向。
(26)阿保:指近臣。
(27)昭一奸一:辨明邪惡。
昭:顯明。
(28)宗廟:指代國家。
(29)賢:勝過。
(30)辟:偏僻。
(31)不肖:不賢。
(32)慁(hùn,诨):煩勞。
範睢曰:“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泾、渭①,右隴、蜀,左關、阪,奮擊百萬②,戰車千乘③,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民怯于私鬥而勇于公戰,此王者之民也。
王并此二者而有之④。
夫以秦卒之勇,車騎之衆,以治諸侯⑤,譬若施韓盧而搏蹇兔也⑥,霸王之業可緻也,而群臣莫當其位。
至今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于山東者,是穰侯為秦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
”秦王跽曰:“寡人願聞失計。
” 然左右多竊一聽者,範睢恐,未敢言内⑦,先言外事⑧,以觀秦王之俯仰⑨。
因進曰:“夫穰侯越韓、魏而攻齊綱壽,非計也。
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于秦。
臣意王之計⑩,欲少出師而悉韓、魏之兵也?,則不義矣。
今見與國之不親也?,越人之國而攻,可乎?其于計疏矣⒀。
且昔齊湣王南攻楚,破軍殺将,再辟地千裡⒁,而齊尺寸之地無得焉者,豈不欲得地哉,形勢不能有也。
諸侯見齊之罷⒂,君臣之不和也,興兵而伐齊,大破之。
士辱兵頓,皆咎其王⒃,曰:‘誰為此計者乎?’王曰:‘文子為之⒄。
’大臣作亂,文子出走。
故齊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⒅。
此所謂借賊兵而赍盜糧者也⒆。
王不如遠交而近攻⒇,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國地方五百裡,趙獨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21),天下莫之能害也。
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22),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以威楚、趙。
楚強則附趙(23),趙強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
齊懼,必卑辭重币以事秦(24)。
齊附而韓、魏因可虜也(25)。
”昭王曰:“吾欲親魏久矣,而魏多變之國也,寡人不能親。
請問親魏奈何?”對曰:“王卑詞重币以事之;不可,則割地而賂之;不可,因舉兵而伐之。
”王曰:“寡人敬聞命矣。
”乃拜範睢為客卿,謀兵事。
卒聽範睢謀,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懷。
後二歲,拔邢丘。
客卿範睢按說昭王曰:“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26)。
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27),人之有心腹之病也。
天下無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于韓乎?王不如收韓。
”昭王曰:“吾固欲收韓,韓不聽,為之奈何?”對曰:“韓安得無聽乎?王下兵而攻荥陽,則鞏、成臯之道不通;北斷太行之道,則上一黨一之師不下。
王一興兵而攻荥陽,則其國斷而為三(28)。
夫韓見必亡,安得不聽乎?若韓聽,而霸事因可慮矣(29)。
”王曰:“善。
”且欲發使于韓。
①帶:被環繞。
②奮擊:指勇于搏擊的士兵。
③乘:古代四馬一車叫“乘”。
④二者:指地利與人和。
⑤治:制伏。
⑥施:放。
韓盧:韓國的壯犬名。
蹇(jiǎn,減):跛足。
⑦内:指宮廷内部太後擅權事。
⑧外事:指穰侯對外用兵之策等。
⑨俯仰:低頭和擡頭。
這裡喻指動向、态度。
⑩意:意料,猜想。
?悉:盡遣。
?與國:友好國家。
⒀疏:疏忽,不周密。
⒁辟:開辟,擴大。
⒂罷:疲憊困頓。
罷,通“疲”。
:困。
⒃咎:歸罪,責怪。
⒄文子:即孟嘗君田文。
⒅肥:使獲厚利。
⒆借賊兵而赍(jī,汲)盜糧:把兵器借給盜賊,把糧食送給強盜。
⒇遠交而近攻:範睢為秦國謀劃的外交策略,即結交遠邦攻伐近國。
(21)附:歸附。
(22)中國:即中原。
樞:關鍵、中心部位。
(23)楚強則附趙:楚國強大就親近趙國。
附:親附。
(24)币:指禮物,如玉、馬、皮、帛等。
(25)虜:收服。
(26)繡:各種色彩絲線交織的刺繡。
(27)蠹:蛀蟲。
(28)其國斷而為三:韓國被分割為三個孤立的地區。
《正義》:“新鄭已(以)南一,宜陽二,澤、潞三。
”(29)慮:考慮,盤算。
範睢日益親,複說用數年矣①,因請間說曰②:“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
聞秦之有太後、穰侯、華陽、高陵、泾陽,不聞其有王也。
夫擅國之謂王③,能利害之謂王④,制殺生之威之謂王⑤。
今太後擅行不顧⑥,穰侯出使不報,華陽、泾陽等擊斷無諱⑦,高陵進退不請⑧。
四貴備而國不危者,未之有也。
為此四貴者下⑨,乃所謂無王也。
然則權安得不傾,令安得從王出乎?臣聞善治國者,乃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權⑩。
穰侯使者一操一王之重?,決制于諸侯?,剖符于天下⒀,政适伐國⒁,莫敢不聽。
戰勝攻取則利歸于陶,國禦于諸侯⒂;戰敗則結怨于百姓,而禍歸于社稷。
詩曰⒃:‘木實繁者披其枝⒄,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⒅,尊其臣者卑其主’。
崔杼、淖齒管齊,射王股⒆,擢王筋⒇,縣之于廟梁(21),宿昔而死(22)。
李兌管趙,囚主父于沙丘(23),百日而餓死。
今臣聞秦太後、穰侯用事,高陵、華陽、泾陽佐之,卒無秦王,此亦淖齒、李兌之類也。
且夫三代所以亡國者(24),君專授政(25),縱酒馳騁弋獵(26),不聽政事。
其所授者,妒賢嫉能,禦下蔽上,以成其私,不為主計,而主不覺悟,故失其國。
今自有秩以上至諸大吏(27),下及王左右,無非相國之人者。
見王獨立于朝,臣竊為王恐,萬世之後,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
”昭王聞之大懼,曰:“善。
”于是廢太後,逐穰侯、高陵、華陽、泾陽君于關外(28)。
秦王乃拜範睢為相。
收穰侯之印,使歸陶,因使縣官給車牛以徒(29),千乘有餘。
到關,關閱其寶器(30),寶器珍怪多于王室。
秦封範睢以應,号為應侯。
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31)。
①說用:被信用。
說,同“悅”,悅服。
②請間:請求空閑之時。
指私下晤談。
間,同“閑”。
③擅國:獨攬國家大權。
④利害:興利除害。
⑤制:控制,掌握。
威:威力、權勢。
⑥擅行:獨斷專行。
⑦擊斷無諱:懲處别人随一心一所一欲。
⑧進退:指引薦和罷黜官吏。
⑨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人們處在這四類權貴的統治下。
⑩固:使牢固。
重:使威重、集中。
?一操一王之重:持着君王的重權。
?決制:決斷,裁斷。
指裁斷是非,即發号施令。
⒀剖符:古代帝王調兵遣将,出入征發的憑證。
銅或竹制,剖分為二,雙方各執一半,以相符為信。
這裡指持符使臣。
⒁政:通“征”。
适(dí,嫡):通“敵”。
⒂國禦于諸侯:國家遭到困厄則可用事于諸侯。
禦,駕馭,用事。
此句解釋,衆說紛纭,疑有脫誤。
梁玉繩《史記志疑》按:“……吳氏據《策》别篇雲‘利盡遍于陶,國之币帛竭入太後家’,疑此有缺誤,當是也……。
”⒃詩:《戰國策》鮑彪謂“逸《詩》”。
一說,古書引《書》或通稱“詩”。
⒄木實:樹木的果實。
披:折。
⒅都:都邑。
國:指國都。
⒆王:指齊莊公。
⒇擢:拔,一抽一。
王:指齊湣王。
(21)縣(xuán,玄):同“懸”。
(22)宿昔:早晚。
比較時間短暫。
(23)主父:即趙武靈王。
他讓國給兒子惠文王,自稱主父。
(24)三代:指夏、商、周。
(25)君專授政:指國君把大權全都交給一寵一臣。
(26)弋獵:射獵。
(27)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從小鄉官到各個大官吏。
(28)關外:指國都之外。
關,這裡指國都之門。
(29)縣官:指朝廷,官府。
(30)關:這裡指守關官吏。
(31)秦昭王四十一年:即前266年。
範睢既相秦,秦号曰張祿,而魏不知,以為範睢已死久矣。
魏聞秦且東伐韓、魏①,魏使須賈于秦。
範睢聞之,為微行②,敝衣間步之邸③,見須賈。
須賈見之而驚曰:“範叔固無恙乎!”範睢曰:“然。
”須賈笑曰:範叔有說于秦邪?”曰:“不也。
睢前日得過于魏相④,故亡逃至此,安敢說乎!”須賈曰:“今叔何事?”範睢曰:“臣為人庸賃⑤。
”須賈意哀之,留與坐飲食,曰:“範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賜之⑥。
須賈因問曰:“秦相張君,公知之乎?吾聞幸于王⑦,天下之事皆決于相君。
今吾事之去留在張君⑧。
孺子豈有客習于相君者哉⑨?”範睢曰:“主人翁習知之⑩。
唯睢亦得谒?,睢請為見君于張君。
”須賈曰:“吾馬病,車軸折,非大車驷馬,吾固不出。
”範睢曰:“願為君借大車驷馬于主人翁。
” 範睢遍取大車驷馬,為須賈禦之,入秦相府。
府中望見,有識者皆避匿。
須賈怪之。
至相舍門?,謂須賈曰:“待我,我為君先入通于相君。
”須賈待門下,持車良久,問門下曰:“範叔不出,何也?”門下曰:“無範叔。
”須賈曰:“鄉者與我載而入者。
”門下曰:“乃吾相張君也。
”須賈大驚,自知見賣⒀,乃肉袒厀行,因門下人謝罪。
于是範睢盛帷帳⒁,侍者甚衆,見之。
須賈頓首言死罪,曰:“賈不意君能自緻于青雲之上⒂,賈不敢複讀天下之書,不敢複與天下之事⒃。
賈有湯镬之罪⒄,請自屏于胡貉之地⒅,唯君死生之!”範睢曰:“汝罪有幾?”曰:“擢賈之發以續賈之罪⒆,尚未足。
”範睢曰:“汝罪有三耳。
昔者楚昭王時而申包一皮一皮胥為楚卻吳軍,楚王封之以荊五千戶,包一皮一皮胥辭不受,為丘墓之寄于荊也⒇。
今睢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睢為有外心于齊而惡睢于魏齊(21),公之罪一也。
當魏齊辱我于廁中,公不止,罪二也。
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
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绨袍戀戀(22),有故人之意,故釋公。
”乃謝罷(23)。
入言之昭王,罷歸須賈(24)。
須賈辭于範睢,範睢大供具(25),盡請諸侯使,與坐堂上,食飲甚設(26)。
而坐須賈于堂下,置莝豆其前(27),令兩黥徒夾而馬食之(28)。
數曰(29):“為我告魏王,急持魏齊頭來!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須賈歸,以告魏齊。
魏齊恐,亡走趙,匿平原君所(30)。
①且:将要。
②微行:隐蔽尊貴身分改裝出行。
③間步:伺間隙步行。
之:到。
邸:客館。
④得過:得罪。
⑤庸賃:受雇用的差役。
⑥绨袍:粗絲袍。
⑦幸:一寵一信。
⑧去留:留下或離去,指成功或失敗。
⑨孺子:指年輕人。
習:熟悉。
⑩主人翁:主人。
?谒:求見。
?相舍門:相國辦公地方的門口。
⒀見賣:被賣,被诓騙。
⒁盛帷帳:挂上盛大的帳幕。
⒂自緻:靠自己能力達到。
青雲之上:比喻極高的官位。
⒃與:參與。
⒄湯镬:古代的酷刑,用以煮殺人。
镬:大鍋,用作刑具。
⒅胡:我國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統稱。
貉:通“貊”。
古代居于東北部的一個民族被稱為貊。
⒆續:一說,“續”與“數”音近而誤。
另一說,續:連接。
⒇丘墓:這裡指祖墳。
(21)惡:說别人壞話。
(22)戀戀:形容依戀之情。
(23)謝罪:辭開須賈,結束會見。
(24)罷歸:指不接受來使,令其回國。
(25)大供具:大擺宴席。
(26)甚設:擺設豐盛。
(27)莝豆:鍘碎的草和豆子拌在一起的飼料。
(28)黥徒:受過墨刑的犯人。
黥:古代一種肉刑,用刀刺面并塗上墨。
(29)數:指責。
(30)平原君:即趙勝。
範睢既相,王稽謂範睢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
宮車一日晏駕①,是事之不可知者一也。
君卒然捐館舍②,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
使臣卒然填溝壑③,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
宮車一日晏駕,君雖恨于臣④,無可奈何。
君卒然捐館舍,君雖恨于臣,亦無可奈何。
使臣卒然填溝壑,君雖恨于臣,亦無可奈何。
”範睢不怿⑤,乃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關;非大王之賢聖,莫能貴臣。
今臣官至于相,爵在列侯,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為河東守,三歲不上計⑥。
又任鄭安平⑦,昭王以為将軍。
範睢于是散家财物,盡以報所嘗困厄者。
一飯之德必償,睚眦之怨必報⑧。
範睢相秦二年,秦昭王之四十二年⑨,東伐韓少曲、高平,拔之。
①宮車一日晏駕:指帝王一旦死去。
晏駕,《集解》應劭曰:“天子當晨起早作,如方崩殒,故稱晏駕。
”晏:晚、遲。
②卒然:突然。
卒,通“猝”。
捐館舍:離棄住所,指死去。
捐:棄。
③填溝壑:指死去。
④恨:遺憾。
⑤怿:喜悅。
⑥上計:地方官在年終時本人或遣吏至國都将全年人口、錢糧、盜賊、獄訟等事報告朝廷稱“上計”。
⑦任:舉薦。
⑧睚眦:發怒時瞪眼,借代極小的怨恨。
⑨秦昭王之四十二年:即前265年。
秦昭王聞魏齊在平原君所,欲為範睢必報其仇,乃詳為好書遺平原君曰①:“寡人聞君之高義,願與君為布衣之友②,君幸過寡人③,寡人願與君為十日之飲。
”平原君畏秦,且以為然,而入秦見昭王。
昭王與平原君飲數日,昭王謂平原君曰:“昔周文王得呂尚以為太公,齊桓公得管夷吾以為仲父④,今範君亦寡人之叔父也。
範君之仇在君之家,願使人歸取其頭來;不然,吾不出君于關⑤。
”平原君曰:“貴而為交者,為賤也;富而為交者,為貧也。
夫魏齊者,勝之友也,在,固不出也,今又不在臣所。
”昭王乃遺趙王書曰:“王之弟在秦⑥,範君之仇魏齊在平原君之家。
王使人疾持其頭來⑦;不然,吾舉兵而伐趙,又不出王之弟于關。
”趙孝成王乃發卒圍平原君家,急,魏齊夜亡出,見趙相虞卿。
虞卿度趙王終不可說⑧,乃解其相印,與魏齊亡,間行⑨,念諸侯莫可以急抵者,乃複走大梁,欲因信陵君以走楚⑩。
信陵君聞之,畏秦,猶豫未肯見,曰:“虞卿何如人也?”時侯嬴在旁,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
夫虞卿蹑?檐簦?,一見趙王,賜白璧一雙,黃金百镒?;再見,拜為上卿;三見,卒受相印,封萬戶侯。
當此之時,天下争知之。
夫魏齊窮困過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祿之尊,解相印,捐萬戶侯而間行。
急士之窮而歸公子,公子曰‘何如人’。
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慚,駕如野迎之⒀。
魏齊聞信陵君之初難見之,怒而自刭。
趙王聞之,卒取其頭予秦。
秦昭王乃出平原君歸趙。
①詳為好:假裝交好。
遺:送給。
②布衣之友:指不講君臣地位同平民一樣地交朋友。
③過:訪問,造訪。
④仲父:齊桓公禮尊管仲如父,故稱仲父。
⑤關:指函谷關。
⑥王之弟:梁玉繩《史記志疑》引《史記考異》曰:“平原君為惠文王弟,于孝成為叔父,不當更稱弟。
”⑦疾:快,迅速。
⑧度:估計。
⑨間行:潛行,從小路走。
⑩信陵君:即魏無忌。
?蹑(niè,聶)?(jiē,嗟)檐簦:腳踏草鞋,肩搭雨傘。
指遠行。
?:草鞋;檐:通“擔”,肩荷;簦:古代有一柄一的笠。
?镒: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镒。
一說二十四兩為一镒。
⒀如野:到郊外。
昭王四十三年①,秦攻韓汾陉,拔之,因城河上廣武②。
後五年,昭王用應侯謀,縱反間賣趙③,趙以其故,令馬服子代廉頗将④。
秦大破趙于長平,遂圍邯鄲。
已而與武安君白起有隙⑤,言而殺之⑥。
任鄭安平,使擊趙。
鄭安平為趙所圍,急,以兵二萬人降趙。
應侯席稿請罪⑦。
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于是應侯罪當收三族⑧。
秦昭王恐傷應侯之意,乃下令國中:“有敢言鄭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
”而加賜相國應侯食物日益厚,以順适其意。
後二歲,王稽為河東守,與諸侯通,坐法誅⑨。
而應侯日益以不怿。
昭王臨朝歎息,應侯進曰:“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
今大王中朝而憂⑩,臣敢請其罪。
”昭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
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
夫以遠思慮而禦勇士,吾恐楚之圖秦也。
夫物不素具?,不可以應卒⒀,今武安君既死,而鄭安平等畔⒁,内無良将而外多敵國,吾是以憂。
”欲以激勵應侯。
應侯懼⒂,不知所出⒃。
蔡澤聞之,往入秦也。
①昭王四十三年:即前264年。
②城:築城。
③縱:放,施。
反間:使敵人間諜為我所用,或用計使敵人内部不一團一結。
④馬服子:指馬服君趙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