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夫文種,可是您的官職爵位顯貴至大,自家的富有超過了他們三位,而自己不知引退,恐怕您遭到禍患要比他們三位更慘重,我私下替您感到危險。
俗話說‘太陽升到正中就要逐漸偏斜,月亮達到圓滿就要開始虧缺’。
事物發展到鼎盛就要衰敗,這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常規。
進退伸縮,附合時勢的變化,這是聖人恪守的常理。
所以‘國家政治清明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黑暗就隐退不幹’。
聖人說‘明君在位,有作為的人就應當輔佐以施展報負’。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如同浮雲一樣’。
現在您的怨仇已經報複,恩德已經報答,心願滿足了,可是卻沒有應變的謀劃,我私下認為您不該采取這種态度。
再說了,翠鳥、鴻鹄、犀牛、大象這些動物,它們所處的形勢位置,不是不遠離死亡的,可是它們之所以死亡,其原因就是被誘餌所迷惑。
像蘇秦、智伯那樣的機智多謀,不是不能夠避開恥辱遠離死亡,可是他們之所以死于非命,其原因就是被貪得無厭所迷惑。
因此聖人才制定禮法,節制欲一望,向百姓征收财物要有限度,使用百姓要按時節,也要有節制,所以心志不過分強求,行動不驕橫無理,時時事事嚴守制禮節欲的原則而不失掉它,因此天下才承繼他們的事業而永不斷絕。
從前,齊桓公曾九次盟會諸侯,制止混戰使天下歸正,但到葵丘盟會時,他有驕橫自大之意,結果許多國家叛離了他。
吳王夫差的軍隊無敵于天下,依仗勇一猛強悍而輕視各個諸侯,侵犯齊國、晉國,所以終于自己被殺,國家滅亡。
夏育、太史嗷勇一猛異常一聲呼喊可以吓退大軍,但是最後死在平庸之輩的手下。
這些都是到了名功極為煊赫時而不能回到常規常理上來,不能自甘謙下、自我節制所造成的禍患啊。
商鞅為秦孝公制法令昭示全國,禁絕一奸一邪的根源,崇尚封爵制度有功必定獎賞,有罪必定懲罰,劃一權、衡,統一度、量,調節商品、貨币流通等輕重關系,鏟除縱橫交錯的田埂,允許認墾荒田,使百姓生活安甯而一民同俗,鼓勵百姓耕作,使土地發揮效益,一家不一操一二業,努力種田積貯糧食,平時演練軍事戰陣,因此軍隊發動就能擴展領土,軍隊休整就可使國家富足,所以秦國無敵于天下,在諸侯中揚威,奠定了秦國的基業。
功業告成,結果身遭車裂而死。
楚國地域方圓幾千裡,士兵有百萬之多,白起率領幾萬人的部隊與楚軍交戰,第一次交戰就攻克了鄢、郢,燒毀了夷陵祖墳,第二次交戰在南面兼并了蜀漢地區。
後來又越過韓國和魏國去進攻強大的趙國,在北面坑殺了馬服子趙括的軍隊,把四十多萬人,全部屠一殺在長平城下,血流成河,血水咆哮如同雷鳴,進而圍攻邯鄲,使秦國形成帝王的事業。
楚國、趙國是天下的強大國家卻是秦國的仇敵,從此之後,楚國、趙國都因恐懼而屈服不敢再進攻秦國,這是白起殺出的威風啊。
他親自征服了七十多座城邑,功業告成,卻終于在杜郵被賜劍自一殺。
吳起為楚悼王制定法令降低削弱大臣的權力,罷免庸才,廢黜無用之輩,裁減可有可無的官員,杜絕豪門貴族的請托,整饬劃一了楚國風俗,禁止遊民無業遊蕩,選練既能耕田又能作戰的農民士兵,向南收取了楊越,向北兼并了陳、蔡兩小一柄一,拆穿縱橫機謀的無用辯說,讓那些往來遊說的人無法開口,禁止結一黨一營私而鼓勵百姓為國耕戰,使楚國政治安定,兵力震動天下,威懾諸侯各國。
功業告成,可是最後慘遭肢解而死。
大夫文種為越國國君深謀遠慮,避免了會稽被困亡國在即的危急,采用屈降計策來圖謀生存,借着君臣受辱而求得複國的光榮,開墾荒地,招募遊民充實城邑,開辟農田,種植谷物,率領全國各地的民衆,把上一上一下一下的力量集中起來,輔助勾踐這樣賢能的君王,報了夫差滅越的仇恨,終于滅掉了強勁吳國,使越國成為霸主。
功業彰明而獲得信望,可是勾踐終于忘恩負義把他殺了。
這四位先生,功業告成卻不離開官職,遭禍竟至于如此悲慘。
這就是所說的能伸而不能屈,能往而不能返啊。
範蠡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超脫世俗遠避世事,永做個悠然自樂的陶朱公。
您難道沒見過那些賭一博的人嗎?有時要下大賭注,有時要分次下小賭注,這些都是您所明明白白知道的。
現在您任秦國相國,出計不必離開座位,策劃不必走出朝廷,坐而指揮即可控制諸侯,謀取三川之地,展開威勢,用來增強宜陽實力,打通羊腸坂道的天險,堵塞太行山的通路,切斷範、中行氏這些韓、魏領土上的要道,使六國諸侯不能聯合,棧道連綿千裡,可通往蜀漢地區,使天下諸侯都畏懼秦國,秦國的欲一望滿足了。
您的功業也到了頂點了,這也就到了秦國要分次下小賭注的時候了。
若在這個時候卻不引退,那麼您就是商鞅、白起、吳起、大夫文種的結局。
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用水來照鏡,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用别人作借鑒,可以明知事情的兇吉’。
《書》上說‘功成名就之下,是不能久留的’。
這四位先生的災禍,您何必再去經受呢?您為什麼不在這個時候送回相印,把它讓給賢能的人,自己引退而隐居山林觀覽流水,一定有伯夷正直廉潔的美名,長享應侯爵位,世世代代稱侯,而且有許由、延陵季子謙讓的聲譽,像王喬、赤松子一樣的高壽,這麼做比起終遭災禍來怎麼樣?那麼您看處于哪種情況好呢?忍耐不能自動離去,猶疑不能自我決斷,必定會遭到四位先生的災難。
《易經》上說‘龍飛得過高達到頂點既不能上升又不能下降因而後悔’,這句話說的就是能上不能下,能伸不能屈,能往不能自覺返回所造成的狀态,讓人們警惕。
希望仔細考慮這個問題!”應侯說:“好的。
我聽說‘有欲一望而不知道滿足,就會失去欲一望;要占有而不知節制,就會喪失占有’。
承蒙先生教導,我恭聽從命。
”于是便請蔡澤入坐,待為上客。
幾天之後,應侯上朝,對秦昭王進言說:“有位新從山東過來的客人叫蔡澤,此人是個很有口才的人,對三王的典事,五霸的業績以及世俗的變遷他都了如指掌,秦國的大政完全可以托付給他。
我見到的人很多,還沒有誰趕得上他,我也不如。
我冒昧地把這個情況報告給您。
”秦昭王便召見了蔡澤,跟他談話後,很喜歡他,授給他客卿職位。
應侯趁機推托有病請求送回相印。
昭王還是竭力讓他執事,應侯于是稱說病重。
範睢被免掉了相國官職,昭王初次召見蔡澤就很賞識他的謀劃,于是任命蔡澤擔任秦國相國。
向東滅掉了周朝。
蔡澤在秦國做了幾個月的相國,就有人惡語中傷,他害怕被殺,便推托有病送回了相印,他被賜給封号叫綱成君。
蔡澤在秦國居住了十多年,曾奉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
最後奉事秦始皇,曾為秦國出使燕國,三年後燕國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
太史公說:韓非子說“袖子長的人善于舞蹈,錢多的人善于做生意”。
這話說的很實在啊!範睢、蔡澤是人們所說的一代辯士,然而那些遊說諸侯直至白發蒼蒼也沒遇到知音的,并不是計策謀略拙劣,而是使遊說獲得功效的條件不夠。
到了他們二人寄居秦國,能夠相繼取得卿相地位,功名流傳天下,其原因本是國家強弱的形勢不同啊。
但是辯士也有偶然的機遇,許多象範睢、蔡澤一樣賢能的人,由于沒有機遇,不盡施展才能,這些人哪能說得盡呢!然而他們二人如果不遭到困厄境遇,又怎麼能奮發有為呢? 【原文】【注解】 範睢者,魏人也,字叔。
遊說諸侯①,欲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②,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
須賈為魏昭王使于齊,範睢從。
留數月,未得報③。
齊襄王聞睢辯口④,乃使人賜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辭謝不敢受。
須賈知之,大怒,以為睢持魏國陰事告齊⑤,故得此饋⑥,令睢受其牛酒,還其金。
既歸,心怒睢,以告魏相。
魏相,魏之諸 公子,曰魏齊。
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睢⑦,折脅摺齒⑧。
睢詳死⑨,即卷以箦⑩,置廁中。
賓客飲者醉,更溺睢?,故僇辱以懲後?,令無妄言者。
睢從箦中謂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謝公。
”守者乃請出棄箦中死人。
魏齊醉,曰:“可矣。
”範睢得出。
後魏齊悔,複召求之。
魏人鄭安平聞之,乃遂一操一範睢亡(13),伏匿(14),更名姓曰張祿。
①遊說:古時策士奔走各國,憑口才勸說君主接受其政治主張。
說:勸說。
②自資:自己籌集費用。
③報:回報,結果。
④辯口:有口才。
⑤陰事:密秘事情。
⑥饋:贈送的禮物。
⑦笞:用竹闆、荊條一抽一打。
⑧摺(lā,拉):折斷,毀掉。
⑨詳:通“佯”。
假裝。
⑩箦(zé,責):竹席。
?溺:同“尿”。
?僇:通“戮”,羞辱。
[13]一操一:攜帶。
[14]伏匿:躲藏。
當此時,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
鄭安平詐為卒①,侍王稽。
王稽問:“魏有賢人可與俱西遊者乎?”鄭安平曰:“臣裡中有張祿先生,欲見君,言天下事。
其人有仇,不敢晝見②。
”王稽曰:“夜與俱來。
”鄭安平夜與張祿見王稽。
語未究③,王稽知範睢賢,謂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④。
”與私約而去。
王稽辭魏去,過載範睢入秦。
至湖⑤,望見車騎從西來。
範睢曰:“彼來者為誰?”王稽曰:“秦相穰侯東行縣邑⑥。
”範睢曰:“吾聞穰侯專秦權,惡内諸侯客⑦,此恐辱我,我甯且匿車中。
”有頃,穰侯果至,勞王稽⑧,因立車而語曰⑨:“關東有何變?”曰:“無有。
”又謂王稽曰:“谒君得無與諸侯客子俱來乎⑩?無益,徒亂人國耳。
”王稽曰:“不敢。
”即别去。
範睢曰:“吾聞穰侯智士也,其見事遲?,鄉者疑車中有人?,忘索之。
”于是範睢下車走,曰:“此必悔之。
”行十餘裡,果使騎還索車中,無客,乃已。
王稽遂與範睢入鹹陽。
已報使,因言曰:“魏有張祿先生,天下辯士也。
曰‘秦王之國危于累一卵一[13]得臣則安。
然不可以書傳也’。
臣故載來。
”秦王弗信,使舍食草具[14]。
待命歲餘。
當是時,昭王已立三十六年[15]。
南拔楚之鄢、郢,楚懷王幽死于秦[16]。
秦東破齊。
湣王嘗稱帝[17],後去之。
數困三晉[18]。
厭天下辯士,無所信。
①詐:假裝。
卒:差役。
②見:同“現”。
出現,出來。
③究:到底,完了。
④三亭南:三亭岡的南邊。
三亭:岡名。
一說“三亭南”當為“三亭岡”。
《正義》按:“三亭岡在山部中名也,蓋‘岡’字誤為‘南’。
”⑤湖:函谷關西側城邑名。
⑥穰侯:即魏冉。
行:巡行。
⑦内:同“納”。
收容。
⑧勞:慰問。
⑨立車:停車。
⑩諸侯客子:指諸侯國中的說客遊子。
含輕蔑之意。
?見事遲:處事多疑。
遲:猶疑。
?鄉者:剛才。
鄉,同“向”。
[13]危于累一卵一:比喻情況十分危險。
累:堆;一卵一:蛋。
[14]舍:安置在客舍。
食(sì,寺)草具:給粗劣的飯食吃。
草:粗劣;具:飯食。
[15]昭王已立三十六年:指前271年。
[16]幽:囚禁。
[17]湣王嘗稱帝:指前288年,秦魏冉約齊并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
齊湣王稱帝兩個月即自行取消帝号。
[18]數:屢次。
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春秋末,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各立為國,故稱“三晉”。
穰侯、華陽君①,昭王母宣太後之弟也;而泾陽君、高陵君皆昭王同母弟也②。
穰侯相,三人者更将③,有封邑④,以太後故,私家富重于王室。
及穰侯為秦将,且欲越韓、魏而伐齊綱壽,欲以廣其陶封。
範睢乃上書曰: ①華陽君:即芈戎。
②泾陽君:卷七十二《穰侯列傳》《索隐》謂“名悝”;卷五《秦本紀》《索隐》謂“名市”。
高陵君:卷七十二《穰侯列傳》《索隐》謂“名顯”;卷五《秦本紀》《索隐》謂“悝号高陵君”。
③更将:更番擔任将領。
④封邑:諸侯國君封賜臣屬的領地。
臣聞明主立政①,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衆者其官大②。
故無能者不敢當職焉③,有能者亦不得蔽隐④。
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益利其道⑤;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⑥。
語曰:“庸主賞所一愛一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斷于有罪。
”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⑦,而要不足以待斧钺⑧,豈敢以疑事嘗試于王哉⑨!雖以臣為賤人而輕辱,獨不重任臣者之無反複于王邪⑩? 且臣聞周有砥砨,宋有結綠?,梁有縣藜[13],楚有和樸[14],此四寶者,土之所生,良工之所失也[15],而為天下名一器。
然則聖王之所棄者,獨不足以厚國家乎[16]? 臣聞善厚家者取之于國,善厚國者取之于諸侯。
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者[17],何也?為其割榮也[18]。
良醫知病人之死生,而聖主明于成敗之事,利則行之,害則舍之,疑則少嘗之[19],雖舜、禹複生,弗能改已。
語之至者[20],臣不敢載之于書,其淺者又不足聽也。
意者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21]?亡其言臣者賤而不可用乎[22]?自非然者,臣願得少賜遊觀之間,望見顔色[23]。
一語無效,請伏斧質[24]。
①立政:推行政事。
②治衆:指管理事務多。
③當職:在位任職。
④蔽隐:遮擋,埋沒。
⑤願行:希望推行。
益:更,更加。
利其道:使這種主張達到目的。
利:達。
⑥無為:無作用,無意義。
⑦椹質:砧闆,古代一種用作斬首的刑具。
⑧要:同“腰”。
⑨疑事:疑惑不定的事理、主張。
⑩這一句的意思是說:難道不重視推薦我的王稽對您的擔保嗎?任臣者,薦任我的人,指王稽;無反複:指擔保,負責到底。
《戰國策·秦三》鮑彪注:“保任人必保其後,後不如言,則為反複。
”?砥砨(è,厄):美玉名。
?結綠:美玉名。
[13]縣(xuán,玄)藜:又稱“懸藜”,美玉名。
[14]和樸:楚人卞和所得的璞玉。
樸,通“璞”。
[15]失:指失于鑒别。
[16]厚國家:使國家富強。
厚:富。
[17]擅厚:獨自豪富。
[18]割榮:郭嵩焘《史記劄記》:“謂割削其國以自榮。
”[19]少:稍,微。
[20]至:深。
[21]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想來是我愚笨而不符合大王的心意吧?概,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謂:“概,猶平也。
”[22]亡其:還是。
不可用:不足取信。
[23]望見顔色:指正面拜見。
[24]伏:受到。
斧質:刑具,指斧钺和椹質。
于是秦昭王大說①,乃謝王稽②,使以傳車召範睢③。
于是範睢乃得見于離宮④,詳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⑤。
王來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範睢缪為曰⑥:“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後、穰侯耳。
”欲以感怒昭王⑦。
昭王至,聞其與宦者争言,遂延迎⑧,謝曰:“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⑨,會義渠之事急⑩,寡人旦暮自請太後;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
竊闵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
”範睢辭讓。
是日觀範睢之見者[13],群臣莫不灑然變色易容者[14]。
①說:同“悅”。
②謝:道歉。
③傳車:載送賓客的車。
④離宮:帝王在正式宮殿之外所築供遊處的宮室。
⑤永巷:通往内宮的道路。
⑥缪為:亂說。
缪,通“謬”;為,通“謂”。
⑦感怒:激怒。
⑧延迎:迎接進來。
延:引進。
⑨身:親身。
受命:接受教導。
⑩義渠之事:《戰國策·秦三》吳師道補正鮑彪注曰:“《大事記》,赧王四十四年,秦滅義渠。
《漢·匈奴傳》,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後亂,有二子,太後計殺王于甘泉。
”義渠,古西戎國名。
?闵然:昏昧,糊塗。
敏:聰敏。
?執:行。
[13]見:谒見。
[14]灑(xiǎn,顯)然:敬畏的樣子。
秦王屏左右①,宮中虛無人。
秦王跽而請曰②:“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睢曰:“唯唯③。
”有間④,秦王複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睢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範睢曰:“非敢然也。
臣聞昔者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于渭濱耳。
若是者,交疏也⑤。
已說而立為太師⑥,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
故文王遂收功于呂尚而卒王天下⑦。
鄉使文王疏呂尚而不與深言⑧,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業也。
今臣羁旅之臣也⑨,交疏于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⑩,處人骨肉之間?,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
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者也。
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
臣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後,然臣不敢避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13],漆身為厲被發為狂不足以為臣恥[14]。
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15],三王之仁焉而死[16],五伯之賢焉而死[17],烏獲、任鄙之力焉而死,成荊、孟贲、王慶忌、夏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願也,臣又何患哉!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18],夜行晝伏,至于陵水,無以?其口,厀行蒲伏[19],稽首肉袒[20],鼓腹吹篪[21],乞食于吳市,卒興吳國,阖闾為伯[22]。
使臣得盡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複見,是臣之說行也,臣又何憂?箕子、接輿漆身為厲,被發為狂,無益于主。
假使臣得同行于箕子[23],可以有補于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有何恥?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之盡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24],莫肯鄉秦耳[25]。
足下上畏太後之嚴,下惑于一奸一臣之态,居深宮之中,不離阿保之手[26],終身迷惑,無與昭一奸一[27]。
大者宗廟滅覆[28],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
臣死而
俗話說‘太陽升到正中就要逐漸偏斜,月亮達到圓滿就要開始虧缺’。
事物發展到鼎盛就要衰敗,這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常規。
進退伸縮,附合時勢的變化,這是聖人恪守的常理。
所以‘國家政治清明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黑暗就隐退不幹’。
聖人說‘明君在位,有作為的人就應當輔佐以施展報負’。
‘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如同浮雲一樣’。
現在您的怨仇已經報複,恩德已經報答,心願滿足了,可是卻沒有應變的謀劃,我私下認為您不該采取這種态度。
再說了,翠鳥、鴻鹄、犀牛、大象這些動物,它們所處的形勢位置,不是不遠離死亡的,可是它們之所以死亡,其原因就是被誘餌所迷惑。
像蘇秦、智伯那樣的機智多謀,不是不能夠避開恥辱遠離死亡,可是他們之所以死于非命,其原因就是被貪得無厭所迷惑。
因此聖人才制定禮法,節制欲一望,向百姓征收财物要有限度,使用百姓要按時節,也要有節制,所以心志不過分強求,行動不驕橫無理,時時事事嚴守制禮節欲的原則而不失掉它,因此天下才承繼他們的事業而永不斷絕。
從前,齊桓公曾九次盟會諸侯,制止混戰使天下歸正,但到葵丘盟會時,他有驕橫自大之意,結果許多國家叛離了他。
吳王夫差的軍隊無敵于天下,依仗勇一猛強悍而輕視各個諸侯,侵犯齊國、晉國,所以終于自己被殺,國家滅亡。
夏育、太史嗷勇一猛異常一聲呼喊可以吓退大軍,但是最後死在平庸之輩的手下。
這些都是到了名功極為煊赫時而不能回到常規常理上來,不能自甘謙下、自我節制所造成的禍患啊。
商鞅為秦孝公制法令昭示全國,禁絕一奸一邪的根源,崇尚封爵制度有功必定獎賞,有罪必定懲罰,劃一權、衡,統一度、量,調節商品、貨币流通等輕重關系,鏟除縱橫交錯的田埂,允許認墾荒田,使百姓生活安甯而一民同俗,鼓勵百姓耕作,使土地發揮效益,一家不一操一二業,努力種田積貯糧食,平時演練軍事戰陣,因此軍隊發動就能擴展領土,軍隊休整就可使國家富足,所以秦國無敵于天下,在諸侯中揚威,奠定了秦國的基業。
功業告成,結果身遭車裂而死。
楚國地域方圓幾千裡,士兵有百萬之多,白起率領幾萬人的部隊與楚軍交戰,第一次交戰就攻克了鄢、郢,燒毀了夷陵祖墳,第二次交戰在南面兼并了蜀漢地區。
後來又越過韓國和魏國去進攻強大的趙國,在北面坑殺了馬服子趙括的軍隊,把四十多萬人,全部屠一殺在長平城下,血流成河,血水咆哮如同雷鳴,進而圍攻邯鄲,使秦國形成帝王的事業。
楚國、趙國是天下的強大國家卻是秦國的仇敵,從此之後,楚國、趙國都因恐懼而屈服不敢再進攻秦國,這是白起殺出的威風啊。
他親自征服了七十多座城邑,功業告成,卻終于在杜郵被賜劍自一殺。
吳起為楚悼王制定法令降低削弱大臣的權力,罷免庸才,廢黜無用之輩,裁減可有可無的官員,杜絕豪門貴族的請托,整饬劃一了楚國風俗,禁止遊民無業遊蕩,選練既能耕田又能作戰的農民士兵,向南收取了楊越,向北兼并了陳、蔡兩小一柄一,拆穿縱橫機謀的無用辯說,讓那些往來遊說的人無法開口,禁止結一黨一營私而鼓勵百姓為國耕戰,使楚國政治安定,兵力震動天下,威懾諸侯各國。
功業告成,可是最後慘遭肢解而死。
大夫文種為越國國君深謀遠慮,避免了會稽被困亡國在即的危急,采用屈降計策來圖謀生存,借着君臣受辱而求得複國的光榮,開墾荒地,招募遊民充實城邑,開辟農田,種植谷物,率領全國各地的民衆,把上一上一下一下的力量集中起來,輔助勾踐這樣賢能的君王,報了夫差滅越的仇恨,終于滅掉了強勁吳國,使越國成為霸主。
功業彰明而獲得信望,可是勾踐終于忘恩負義把他殺了。
這四位先生,功業告成卻不離開官職,遭禍竟至于如此悲慘。
這就是所說的能伸而不能屈,能往而不能返啊。
範蠡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超脫世俗遠避世事,永做個悠然自樂的陶朱公。
您難道沒見過那些賭一博的人嗎?有時要下大賭注,有時要分次下小賭注,這些都是您所明明白白知道的。
現在您任秦國相國,出計不必離開座位,策劃不必走出朝廷,坐而指揮即可控制諸侯,謀取三川之地,展開威勢,用來增強宜陽實力,打通羊腸坂道的天險,堵塞太行山的通路,切斷範、中行氏這些韓、魏領土上的要道,使六國諸侯不能聯合,棧道連綿千裡,可通往蜀漢地區,使天下諸侯都畏懼秦國,秦國的欲一望滿足了。
您的功業也到了頂點了,這也就到了秦國要分次下小賭注的時候了。
若在這個時候卻不引退,那麼您就是商鞅、白起、吳起、大夫文種的結局。
我聽說過這樣的話‘用水來照鏡,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用别人作借鑒,可以明知事情的兇吉’。
《書》上說‘功成名就之下,是不能久留的’。
這四位先生的災禍,您何必再去經受呢?您為什麼不在這個時候送回相印,把它讓給賢能的人,自己引退而隐居山林觀覽流水,一定有伯夷正直廉潔的美名,長享應侯爵位,世世代代稱侯,而且有許由、延陵季子謙讓的聲譽,像王喬、赤松子一樣的高壽,這麼做比起終遭災禍來怎麼樣?那麼您看處于哪種情況好呢?忍耐不能自動離去,猶疑不能自我決斷,必定會遭到四位先生的災難。
《易經》上說‘龍飛得過高達到頂點既不能上升又不能下降因而後悔’,這句話說的就是能上不能下,能伸不能屈,能往不能自覺返回所造成的狀态,讓人們警惕。
希望仔細考慮這個問題!”應侯說:“好的。
我聽說‘有欲一望而不知道滿足,就會失去欲一望;要占有而不知節制,就會喪失占有’。
承蒙先生教導,我恭聽從命。
”于是便請蔡澤入坐,待為上客。
幾天之後,應侯上朝,對秦昭王進言說:“有位新從山東過來的客人叫蔡澤,此人是個很有口才的人,對三王的典事,五霸的業績以及世俗的變遷他都了如指掌,秦國的大政完全可以托付給他。
我見到的人很多,還沒有誰趕得上他,我也不如。
我冒昧地把這個情況報告給您。
”秦昭王便召見了蔡澤,跟他談話後,很喜歡他,授給他客卿職位。
應侯趁機推托有病請求送回相印。
昭王還是竭力讓他執事,應侯于是稱說病重。
範睢被免掉了相國官職,昭王初次召見蔡澤就很賞識他的謀劃,于是任命蔡澤擔任秦國相國。
向東滅掉了周朝。
蔡澤在秦國做了幾個月的相國,就有人惡語中傷,他害怕被殺,便推托有病送回了相印,他被賜給封号叫綱成君。
蔡澤在秦國居住了十多年,曾奉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
最後奉事秦始皇,曾為秦國出使燕國,三年後燕國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
太史公說:
這話說的很實在啊!範睢、蔡澤是人們所說的一代辯士,然而那些遊說諸侯直至白發蒼蒼也沒遇到知音的,并不是計策謀略拙劣,而是使遊說獲得功效的條件不夠。
到了他們二人寄居秦國,能夠相繼取得卿相地位,功名流傳天下,其原因本是國家強弱的形勢不同啊。
但是辯士也有偶然的機遇,許多象範睢、蔡澤一樣賢能的人,由于沒有機遇,不盡施展才能,這些人哪能說得盡呢!然而他們二人如果不遭到困厄境遇,又怎麼能奮發有為呢? 【原文】【注解】 範睢者,魏人也,字叔。
遊說諸侯①,欲事魏王,家貧無以自資②,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
須賈為魏昭王使于齊,範睢從。
留數月,未得報③。
齊襄王聞睢辯口④,乃使人賜睢金十斤及牛酒,睢辭謝不敢受。
須賈知之,大怒,以為睢持魏國陰事告齊⑤,故得此饋⑥,令睢受其牛酒,還其金。
既歸,心怒睢,以告魏相。
魏相,魏之諸 公子,曰魏齊。
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睢⑦,折脅摺齒⑧。
睢詳死⑨,即卷以箦⑩,置廁中。
賓客飲者醉,更溺睢?,故僇辱以懲後?,令無妄言者。
睢從箦中謂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謝公。
”守者乃請出棄箦中死人。
魏齊醉,曰:“可矣。
”範睢得出。
後魏齊悔,複召求之。
魏人鄭安平聞之,乃遂一操一範睢亡(13),伏匿(14),更名姓曰張祿。
①遊說:古時策士奔走各國,憑口才勸說君主接受其政治主張。
說:勸說。
②自資:自己籌集費用。
③報:回報,結果。
④辯口:有口才。
⑤陰事:密秘事情。
⑥饋:贈送的禮物。
⑦笞:用竹闆、荊條一抽一打。
⑧摺(lā,拉):折斷,毀掉。
⑨詳:通“佯”。
假裝。
⑩箦(zé,責):竹席。
?溺:同“尿”。
?僇:通“戮”,羞辱。
[13]一操一:攜帶。
[14]伏匿:躲藏。
當此時,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
鄭安平詐為卒①,侍王稽。
王稽問:“魏有賢人可與俱西遊者乎?”鄭安平曰:“臣裡中有張祿先生,欲見君,言天下事。
其人有仇,不敢晝見②。
”王稽曰:“夜與俱來。
”鄭安平夜與張祿見王稽。
語未究③,王稽知範睢賢,謂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④。
”與私約而去。
王稽辭魏去,過載範睢入秦。
至湖⑤,望見車騎從西來。
範睢曰:“彼來者為誰?”王稽曰:“秦相穰侯東行縣邑⑥。
”範睢曰:“吾聞穰侯專秦權,惡内諸侯客⑦,此恐辱我,我甯且匿車中。
”有頃,穰侯果至,勞王稽⑧,因立車而語曰⑨:“關東有何變?”曰:“無有。
”又謂王稽曰:“谒君得無與諸侯客子俱來乎⑩?無益,徒亂人國耳。
”王稽曰:“不敢。
”即别去。
範睢曰:“吾聞穰侯智士也,其見事遲?,鄉者疑車中有人?,忘索之。
”于是範睢下車走,曰:“此必悔之。
”行十餘裡,果使騎還索車中,無客,乃已。
王稽遂與範睢入鹹陽。
已報使,因言曰:“魏有張祿先生,天下辯士也。
曰‘秦王之國危于累一卵一[13]得臣則安。
然不可以書傳也’。
臣故載來。
”秦王弗信,使舍食草具[14]。
待命歲餘。
當是時,昭王已立三十六年[15]。
南拔楚之鄢、郢,楚懷王幽死于秦[16]。
秦東破齊。
湣王嘗稱帝[17],後去之。
數困三晉[18]。
厭天下辯士,無所信。
①詐:假裝。
卒:差役。
②見:同“現”。
出現,出來。
③究:到底,完了。
④三亭南:三亭岡的南邊。
三亭:岡名。
一說“三亭南”當為“三亭岡”。
《正義》按:“三亭岡在山部中名也,蓋‘岡’字誤為‘南’。
”⑤湖:函谷關西側城邑名。
⑥穰侯:即魏冉。
行:巡行。
⑦内:同“納”。
收容。
⑧勞:慰問。
⑨立車:停車。
⑩諸侯客子:指諸侯國中的說客遊子。
含輕蔑之意。
?見事遲:處事多疑。
遲:猶疑。
?鄉者:剛才。
鄉,同“向”。
[13]危于累一卵一:比喻情況十分危險。
累:堆;一卵一:蛋。
[14]舍:安置在客舍。
食(sì,寺)草具:給粗劣的飯食吃。
草:粗劣;具:飯食。
[15]昭王已立三十六年:指前271年。
[16]幽:囚禁。
[17]湣王嘗稱帝:指前288年,秦魏冉約齊并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
齊湣王稱帝兩個月即自行取消帝号。
[18]數:屢次。
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春秋末,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各立為國,故稱“三晉”。
穰侯、華陽君①,昭王母宣太後之弟也;而泾陽君、高陵君皆昭王同母弟也②。
穰侯相,三人者更将③,有封邑④,以太後故,私家富重于王室。
及穰侯為秦将,且欲越韓、魏而伐齊綱壽,欲以廣其陶封。
範睢乃上書曰: ①華陽君:即芈戎。
②泾陽君:卷七十二《穰侯列傳》《索隐》謂“名悝”;卷五《秦本紀》《索隐》謂“名市”。
高陵君:卷七十二《穰侯列傳》《索隐》謂“名顯”;卷五《秦本紀》《索隐》謂“悝号高陵君”。
③更将:更番擔任将領。
④封邑:諸侯國君封賜臣屬的領地。
臣聞明主立政①,有功者不得不賞,有能者不得不官,勞大者其祿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衆者其官大②。
故無能者不敢當職焉③,有能者亦不得蔽隐④。
使以臣之言為可,願行而益利其道⑤;以臣之言為不可,久留臣無為也⑥。
語曰:“庸主賞所一愛一而罰所惡;明主則不然,賞必加于有功,而刑必斷于有罪。
”今臣之胸不足以當椹質⑦,而要不足以待斧钺⑧,豈敢以疑事嘗試于王哉⑨!雖以臣為賤人而輕辱,獨不重任臣者之無反複于王邪⑩? 且臣聞周有砥砨,宋有結綠?,梁有縣藜[13],楚有和樸[14],此四寶者,土之所生,良工之所失也[15],而為天下名一器。
然則聖王之所棄者,獨不足以厚國家乎[16]? 臣聞善厚家者取之于國,善厚國者取之于諸侯。
天下有明主則諸侯不得擅厚者[17],何也?為其割榮也[18]。
良醫知病人之死生,而聖主明于成敗之事,利則行之,害則舍之,疑則少嘗之[19],雖舜、禹複生,弗能改已。
語之至者[20],臣不敢載之于書,其淺者又不足聽也。
意者臣愚而不概于王心邪[21]?亡其言臣者賤而不可用乎[22]?自非然者,臣願得少賜遊觀之間,望見顔色[23]。
一語無效,請伏斧質[24]。
①立政:推行政事。
②治衆:指管理事務多。
③當職:在位任職。
④蔽隐:遮擋,埋沒。
⑤願行:希望推行。
益:更,更加。
利其道:使這種主張達到目的。
利:達。
⑥無為:無作用,無意義。
⑦椹質:砧闆,古代一種用作斬首的刑具。
⑧要:同“腰”。
⑨疑事:疑惑不定的事理、主張。
⑩這一句的意思是說:難道不重視推薦我的王稽對您的擔保嗎?任臣者,薦任我的人,指王稽;無反複:指擔保,負責到底。
《
”?砥砨(è,厄):美玉名。
?結綠:美玉名。
[13]縣(xuán,玄)藜:又稱“懸藜”,美玉名。
[14]和樸:楚人卞和所得的璞玉。
樸,通“璞”。
[15]失:指失于鑒别。
[16]厚國家:使國家富強。
厚:富。
[17]擅厚:獨自豪富。
[18]割榮:郭嵩焘《
”[19]少:稍,微。
[20]至:深。
[21]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想來是我愚笨而不符合大王的心意吧?概,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謂:“概,猶平也。
”[22]亡其:還是。
不可用:不足取信。
[23]望見顔色:指正面拜見。
[24]伏:受到。
斧質:刑具,指斧钺和椹質。
于是秦昭王大說①,乃謝王稽②,使以傳車召範睢③。
于是範睢乃得見于離宮④,詳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⑤。
王來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範睢缪為曰⑥:“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後、穰侯耳。
”欲以感怒昭王⑦。
昭王至,聞其與宦者争言,遂延迎⑧,謝曰:“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⑨,會義渠之事急⑩,寡人旦暮自請太後;今義渠之事已,寡人乃得受命。
竊闵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
”範睢辭讓。
是日觀範睢之見者[13],群臣莫不灑然變色易容者[14]。
①說:同“悅”。
②謝:道歉。
③傳車:載送賓客的車。
④離宮:帝王在正式宮殿之外所築供遊處的宮室。
⑤永巷:通往内宮的道路。
⑥缪為:亂說。
缪,通“謬”;為,通“謂”。
⑦感怒:激怒。
⑧延迎:迎接進來。
延:引進。
⑨身:親身。
受命:接受教導。
⑩義渠之事:《戰國策·秦三》吳師道補正鮑彪注曰:“《大事記》,赧王四十四年,秦滅義渠。
《漢·匈奴傳》,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後亂,有二子,太後計殺王于甘泉。
”義渠,古西戎國名。
?闵然:昏昧,糊塗。
敏:聰敏。
?執:行。
[13]見:谒見。
[14]灑(xiǎn,顯)然:敬畏的樣子。
秦王屏左右①,宮中虛無人。
秦王跽而請曰②:“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睢曰:“唯唯③。
”有間④,秦王複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範睢曰:“唯唯。
”若是者三。
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範睢曰:“非敢然也。
臣聞昔者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于渭濱耳。
若是者,交疏也⑤。
已說而立為太師⑥,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
故文王遂收功于呂尚而卒王天下⑦。
鄉使文王疏呂尚而不與深言⑧,是周無天子之德,而文、武無與成其王業也。
今臣羁旅之臣也⑨,交疏于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⑩,處人骨肉之間?,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
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者也。
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
臣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後,然臣不敢避也。
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13],漆身為厲被發為狂不足以為臣恥[14]。
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15],三王之仁焉而死[16],五伯之賢焉而死[17],烏獲、任鄙之力焉而死,成荊、孟贲、王慶忌、夏育之勇焉而死。
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
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願也,臣又何患哉!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18],夜行晝伏,至于陵水,無以?其口,厀行蒲伏[19],稽首肉袒[20],鼓腹吹篪[21],乞食于吳市,卒興吳國,阖闾為伯[22]。
使臣得盡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不複見,是臣之說行也,臣又何憂?箕子、接輿漆身為厲,被發為狂,無益于主。
假使臣得同行于箕子[23],可以有補于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有何恥?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之盡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24],莫肯鄉秦耳[25]。
足下上畏太後之嚴,下惑于一奸一臣之态,居深宮之中,不離阿保之手[26],終身迷惑,無與昭一奸一[27]。
大者宗廟滅覆[28],小者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若夫窮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
臣死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