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關燈
萦也。

    蓋二邑(指黃、濟陽)環兵自守。

    ”⒇注:灌入,打通。

    要:同“腰”。

    (21)脊:比喻要害之處。

    (22)五合:指五次聯合。

    六聚:指六國聚集。

    (23)單:通“殚”。

    盡。

     王若能持功守威①,绌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②,使無後患,三王不足四③,五伯不足六也④。

    王若負人徒之衆⑤,仗兵革之強⑥,乘毀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⑦,臣恐其有後患也。

    《詩》曰“一靡一不有初,鮮克有終”⑧。

    《易》曰“狐涉水,濡其尾”⑨。

    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⑩,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幹隧之敗?。

    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于前而易患于後也?。

    吳之信越也⒀,從而伐齊,既勝齊人于艾陵,還為越王禽三渚之浦⒁。

    智氏之信韓、魏也,從而伐趙,攻晉陽城,勝有日矣,韓、魏叛之,殺智伯瑤于鑿台之下⒂。

    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強韓、魏也,臣為王慮而不取也。

     ①持功:保持功績。

    守威:掌握威勢。

    ②绌:減損,去掉。

    肥:增厚,增廣。

    地:道。

    ③三王不足四:夏禹、商湯、周文周武三代君王并舉是不夠的,還有第四代君王。

    這裡指秦昭王的功績可與三王并舉。

    ④五伯:又作“五霸”。

    春秋時在諸侯中勢力強大,稱霸一時的五個諸侯盟主。

    其說不一,通行的說法是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⑤負:依恃。

    人徒:指從事農業生産又從事戰争的人即壯丁。

    ⑥兵革:軍備。

    ⑦臣:使臣服。

    主:社稷主,指諸侯。

    ⑧《詩》:即《詩經》。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先秦稱《詩》,漢代尊為儒家經典之一,故稱《詩經》。

    “一靡一不有初,鮮克有終”:出自《大雅·蕩》。

    一靡一:無;鮮:少;克:能夠。

    ⑨《易》:即《易經》。

    我國古代含有哲學思想、具有社會史料價值的占蔔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

    “狐涉水,濡其尾”:出自《未濟》卦:“小狐汔濟,濡其尾。

    ”濡:浸一濕。

    ⑩榆次之禍:指晉國四卿兼并中,知伯率同韓氏、魏氏圍困趙襄子,韓、魏恐趙亡殃及自身,反而聯合趙襄子謀殺知伯于榆次,知氏遂亡。

    ?便:利益。

    幹隧之敗:指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戰敗後在幹隧自一殺。

    ?沒:沉溺,貪圖。

    ⒀吳之信越:指吳王夫差準備伐齊,越王勾踐率群臣朝見并厚贈财物以示支持,使夫差放棄了對勾踐的防備。

    ⒁三渚之浦《集解》:“《戰國策》曰‘三江之浦’。

    ”浦,水邊。

    ⒂鑿台:榆次城下的台名。

    名。

     《詩》曰“大武遠宅而不涉”①。

    從此觀之,楚國,援也;鄰國,敵也。

    《詩》雲““趯趯毚兔②,遇犬獲之。

    他人有心,餘忖度之”。

    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③,此正吳之信越也。

    臣聞之,敵不可假④,時不可失。

    臣恐韓、魏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國也。

    何則?王無重世之德于韓、魏⑤,而有累世之怨焉。

    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

    本國殘,社稷壞,宗廟毀。

    刳腹絕腸⑥,折頸摺頤⑦,首身分離,暴骸鼻于草澤,頭顱僵仆⑧,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為群虜者相及于路⑨。

    鬼神孤傷,無所血食⑩。

    人民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仆妾者,盈一滿海内矣。

    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資之攻楚?,不亦過乎! 且王攻楚将惡出兵⑿?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韓、魏乎⒀?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返也,是王以兵資于仇雠之韓、魏也⒁。

    王菲不借路于仇雠之韓、魏,必攻随水右壤⒂。

    随水右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也,王雖有之,不為得地。

    是王有毀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也。

     ①《詩》:《戰國策·秦四》姚宏謂“逸《詩》”。

    一說,古書引《書》或通稱《詩》。

    大武遠宅而不涉:《正義》:“言大軍不遠跋涉攻伐。

    ”宅:住地。

    ②趯趯毚(chán,纏)兔:見《小雅·巧言》:“他人有心,餘忖度之。

    躍躍毚兔,遇犬獲之。

    ”度:揣度;趯趯,同“躍躍”,疾跳的樣子;遇犬:獵犬。

    ③中道:中途。

    ④假:寬容。

    ⑤重世:數世,累世。

    ⑥刳:剖開。

    ⑦摺:折斷,毀損。

    頤:面頰。

    ⑧僵仆:僵斃。

    ⑨脰:脖子。

    ⑩血食:接受祭祀。

    古時殺牲取血,用以祭祀。

    ?資:借助。

    ?惡:怎麼。

    ⒀仇雠:仇人,仇敵。

    ⒁資:資助。

    ⒂右壤:右邊區域。

     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兵以應王①。

    秦、楚之兵構而不離②,魏氏将出而攻留、方與、铚、湖陵、砀、蕭、相,故宋必盡③。

    齊人南面攻楚,泗上必舉。

    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而使獨攻。

    王破楚以肥韓、魏于中國而勁齊④。

    韓、魏之強,足以校于秦⑤。

    齊南以泗水為境,東負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國莫強于齊、魏,齊、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⑥,一年之後,為帝未能,其于禁王之為帝有餘矣。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衆,兵革之強,壹舉事而樹怨于楚,遲令韓、魏歸帝重于齊⑦,是王失計也。

    臣為王慮,莫若善楚。

    秦、楚合而為一以臨韓,韓必斂手。

    王施以東山之險⑧,帶以曲河之利⑨,韓必為關内之侯⑩。

    若是而王以十萬戍鄭,梁氏寒心?,許、鄢陵嬰城,而上蔡、召陵不往來也,如此而魏亦關内侯矣。

    王壹善楚,而關内兩萬乘之主注地于齊?,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

    王之地一經兩海⒀,要約天下⒁,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

    然後危動燕、趙⒂,直搖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⒃。

     昭王曰:“善”。

    于是乃止白起而謝韓、魏⒄。

    發使賂楚,約為與國⒅。

     ①四國:指韓、趙、魏、齊。

    應:對付。

    ②構而不離:兵連禍結,交戰不休。

    構:交接。

    ③故宋:指原來宋國的土地。

    ④中國:即中原。

    勁:使強勁有力。

    ⑤校:對抗,較量。

    ⑥葆:通“保”。

    保護,保持。

    詳事:審慎治理。

    事,治。

    ⑦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就會讓韓、魏尊齊稱帝。

    遲(zhí,直):當,乃。

    ⑧施:設置,布置。

    ⑨帶:環繞。

    ⑩關内之侯:即“關内侯”。

    秦國爵位之一。

    這裡是臣屬的意思。

    ?梁氏:指魏國。

    寒心:因恐懼而驚心。

    ?關内兩萬乘之主:關内兩個擁有萬輛戰車的君主。

    指韓、魏兩國。

    注:倒入,這裡是割取的意思。

    ⒀一經:橫貫。

    兩海:指西海和東海。

    ⒁要約:約束。

    ⒂危動:以危亡震懾。

    ⒃痛:急攻。

    ⒄謝:辭卻。

    ⒅與國:友好的國家。

     黃歇受約歸楚,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于秦,秦留之數年。

    楚頃襄王病,太子不得歸。

    而楚太子與秦相應侯善①,于是黃歇乃說應侯曰:“相國誠善楚太子乎?”應侯曰:“然。

    ”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歸其太子。

    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②,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③。

    若不歸,則鹹陽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

    夫失與國而絕萬乘之和,非計也。

    願相國孰慮之④。

    ”應侯以聞秦王⑤。

    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⑥,返而後圖之。

    ”黃歇為楚太子計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

    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憂之甚。

    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⑦,王若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