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關燈
、魏也’⒅,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⒆,即坐而城盡。

    來年秦複求割地,王将與之乎?弗與,是棄前功而挑秦禍也;與之,則無地而給之。

    語曰‘強者善攻,弱者不能守’。

    今坐而聽秦,秦兵不而多得地[20],是強秦而弱趙也。

    以益強之秦而割愈弱之趙,其計故不止矣[21]。

    且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22],以有盡之地而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

    ” ①秦既解邯鄲圍:指秦兵進圍趙國都邯鄲久攻不下,于前257年在趙軍的頑強抵抗和魏、楚兩國援軍的夾擊下大敗,秦将鄭安平率卒二萬降趙,遂解圍而去。

    ②趙王入朝:指趙王懼怕強秦而去拜訪秦王。

    入朝,拜訪。

    ③約事于秦:到秦國訂約結交。

    ④割六縣而媾: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趙策》謂‘秦破趙長平歸,使人索六城于趙而講’……邯鄲之圍,非秦德趙而解,趙賴魏之力耳。

    何事朝秦而講以六城?《策》以長平破,懼而賂之,是也。

    ”錄以備考。

    ⑤倦:疲頓。

    ⑥助秦自攻:幫助秦國進攻自己。

    ⑦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虞卿真的能全部搞清秦國兵力的底細嗎?⑧内:内地,腹地。

    ⑨任:擔當,承擔。

    ⑩他日:往昔。

    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春秋末,晉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各立為國,故稱“三晉”。

    ?事:奉事。

    ?解負親之攻:解除因背棄與秦的親善關系而招緻的進攻。

    事見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前262年秦伐韓之野王,韓之上一黨一道絕,其守馮亭率民歸趙,趙受之,後招緻長平之禍。

    [13]開關通币:開啟關卡,互通貿易。

    币,财物、貨币。

    [14]齊:相等。

    [15]自盡之術:自取滅亡的辦法。

    [16]罷:通“疲”。

    疲憊。

    [17]孰與坐而割地:這與白白地割讓土地……相比,怎麼樣?坐,空。

    [18](以為韓魏不救趙也……):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隐正義劄記》引《雜志》雲:“十六字衍。

    《趙策》及《新序·善謀篇》并無。

    ”[19]歲:每年。

    [20]:疲勞,疲困。

    [21]計:算計,謀劃。

    [22]無已:沒有止境。

     趙王計未定,樓緩從秦來,趙王與樓緩計之,曰:“予秦地(何)如毋予①,孰吉②?”緩辭讓曰③:“此非臣之所能知也。

    ”王曰:“雖然,試言公之私④。

    ”樓緩對曰:“王亦聞夫公甫文伯母乎⑤?公甫文伯仕于魯,病死,女子為自一殺于房一中者二人⑥。

    其母聞之,弗哭也。

    其相室曰⑦:‘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賢人也,逐于魯,而是人不随也⑧。

    今死而婦人為之自一殺者二人,若是者必其于長者薄而于婦人厚也⑨。

    ’故從母言之⑩,是為賢母;從妻言之,是必不免為妒妻。

    故其言一也,言者異則人心變矣?。

    今臣新從秦來而言勿予,則非計也;言予之,恐王以臣為為秦也:故不敢對。

    使臣得為大王計,不如予之。

    ”王曰:“諾?。

    ” 虞卿聞之,入見王曰:“此飾說也[13],王昚勿予[14]!”樓緩聞之,往見王。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樓緩。

    樓緩對曰:“不然。

    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

    夫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說[15],何也?曰‘吾且因強而乘弱矣’[16]。

    今趙兵困于秦,天下之賀戰勝者則必盡在于秦矣。

    故不如亟割地為和[17],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18]。

    不然,天下将因秦之(強)怒[19],乘趙之[20],瓜分之。

    趙且亡,何秦之圖乎[21]?故曰虞卿得其一,不得其二。

    願王以此決之,勿複計也。

    ” ①予秦地(何)如毋予:給秦國土地與不給。

    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隐正義劄記》引《雜志》雲:“‘何’字衍。

    如者,與也。

    《新序》作‘予秦地與無予孰吉’。

    ”②孰吉:哪種做法好。

    ③辭讓:謹虛地推讓。

    ④私:指個人的意見、看法。

    ⑤公甫文伯母:指魯定公時大夫公甫文伯的母親。

    《禮記·檀弓》:“文伯之喪,敬姜據其一床一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将為賢人也,吾未嘗以就公室。

    今及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涕者,而内人皆行哭失聲。

    斯子也,必多曠于禮矣夫!’”樓緩所言公甫文伯母一之事與《檀弓》所載有出入。

    ⑥女子:指妻妾。

    ⑦相室:古代保育貴族子女的老年人,如保姆之類。

    ⑧是人:此人。

    指公甫文伯。

    因其母不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兒子,故稱“是人”。

    ⑨薄:指情義淡薄。

    厚:指情義深厚。

    ⑩從母言之:由母親來說這樣的話。

    ?人心:指說話人的用心、用意。

    ?諾:答應的聲音。

    [13]飾說:虛僞、粉飾的言辭。

    [14]昚(shèn,慎):同“慎”。

    表示告誡,相當于“千萬”、“切切”。

    [15]構難:結下怨仇,引起兵禍。

    說:同“悅”。

    [16]且:将。

    因強而乘弱:借強國來欺弱國。

    乘:欺壓、侵淩。

    [17]亟:急,趕快。

    [18]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用割地來使天下諸侯懷疑秦、趙已交好而又能撫一慰秦國。

    [19](強)怒: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隐正義劄記》:“疑‘怒’字一作‘強’,旁注誤并。

    ”[21]乘:趁着。

    [21]何秦之圖:圖謀什麼秦國。

     虞卿聞之,往見王曰:“危哉,樓子之所以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獨不言其示天下弱乎①?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②。

    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賂齊③。

    齊,秦之深雠也④,得王之六城,并力西擊秦,齊之聽王,不待辭之畢也⑤。

    則是王失之于齊而取償于秦也。

    而齊、趙之深雠可以報矣,而示天下有能為也⑥。

    王以此發聲⑦,兵未窺于境⑧,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于王也⑨。

    從秦為媾⑩,韓、魏聞之,必盡重王?;重王,必出重寶以先于王?。

    則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13],而與秦易道也[14]。

    ”趙王曰:“善。

    ”則使虞卿東見齊王,與之謀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趙矣。

    樓緩聞之,亡去。

    趙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居頃之,而魏請為從[15]。

    趙孝成王召虞卿謀。

    過平原君[16],平原君曰:“願卿之論從也[17]。

    ”虞卿入見王。

    王曰:“魏請為從。

    ”對曰:“魏過[18]。

    ”王曰:“寡人固未之許[19]。

    ”對曰:“王過。

    ”王曰:“魏請從,卿曰魏過,寡人未之許,又曰寡人過,然則從終不可乎?”對曰:“臣聞小一柄一之與大國從事也[20],有利則大國受其福,有敗則小一柄一受其禍。

    今魏以小一柄一請其禍,而王以大國辭其福[21],臣故曰王過,魏亦過。

    竊以為從便[22]。

    ”王曰:“善。

    ”乃合魏為從。

     虞卿既以魏齊之故[23],不重萬戶侯卿相之印,與魏齊間行[24],卒去趙,困于梁。

    魏齊已死,不得意,乃著書,上采《春秋》[25],下觀近世,曰《節義》、《稱号》、《揣摩》、《政謀》,凡八篇。

    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26]。

     ①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偏偏不說這樣做就是拿趙國的軟弱給天下諸侯們看。

    ②固:堅決。

    ③賂:奉送。

    ④雠:仇敵。

    ⑤不待辭之畢:不等話說完。

    ⑥有能為:有能力、有作為。

    ⑦發聲:發表,聲揚。

    ⑧窺:觀察,偵探。

    ⑨反媾于王:反而向大王您求和。

    ⑩從:順從,聽從。

    ?重:尊重,敬重。

    ?先:争先緻意。

    [13]結三國之親:指與韓、魏、齊三國結交親善。

    [14]易道:改換了處事的位置。

    [15]從:同“縱”,指“合縱”。

    [16]過:拜訪。

    [17]論從:論述合縱之道。

    [18]過:錯誤。

    [19]固:本來。

    未之許:沒有答應他的請求。

    [20]從事:辦事,處理事情。

    [21]辭:辭卻。

    [22]便:有利。

    [23]以魏齊之故:因魏相魏齊的緣故。

    《索隐》:“魏齊,魏相,與應侯(指秦相範睢)有仇,秦求之急,乃抵虞卿。

    卿棄相印,乃與(魏)齊間行亡歸梁,以托信陵君。

    信陵君疑未決,(魏)齊自一殺。

    ”[24]間行:從小路走。

    [25]《春秋》:編年體史書,為儒家經典之一。

    相傳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起于魯隐公元年(前722),終于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凡二百四十二年。

    為後代編年史的濫觞。

    叙事極簡約,相傳寓有褒貶之意。

    [26]《虞氏春秋》:《漢書·藝文志》著錄《虞氏春秋》十五篇,今佚,有清馬國翰輯本。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①,然未睹大體②。

    鄙語曰“利令智昏”③,平原君貪馮亭邪說④,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衆,邯鄲幾亡⑤。

    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⑥,何其工也⑦!及不忍魏齊,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⑧,況賢人乎?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于後世雲⑨。

     ①翩翩:形容舉止灑脫,風采美好。

    濁世:亂世。

    ②大體:有關大局的道理。

    ③鄙語:俗語。

    利令智昏:貪圖私利使頭腦發昏而喪失理智,不辨是非。

    ④貪馮亭邪說:指前262年,秦伐韓之野王:韓上一黨一守馮亭因迫于上一黨一道絕,願歸附趙。

    趙孝成王召平陽君、平原君計議,平陽君主張不受,平原君則謂:“無故得一郡,受之便。

    ”于是趙受上一黨一,并封馮亭為華陽君。

    此後秦、趙交惡,前260年秦攻長平,趙軍大敗,四十餘萬士卒被秦将白起坑殺。

    其事并見卷四十三《趙世家》、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

    ⑤邯鄲幾亡:指趙國幾乎滅亡。

    ⑥畫策:謀劃。

    ⑦工:巧妙、周全。

    ⑧庸夫:指能力低或能力平常的人。

    ⑨見:同“現”。

    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