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關燈
擋。

    ⒂一戰而舉鄢、郢:指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國鄢、鄧五城及前278年攻取郢都。

    ⒃夷陵:楚國先王的墓地。

    ⒄辱王之先人:侮辱您的祖先。

    指楚屢為秦所敗,祖先陵廟被毀,又被迫遷都等。

    ⒅惡:羞愧。

    ⒆唯唯:表示應答的聲音。

    相當于“嗯嗯”,“是是”。

    ⒇謹奉社稷而以從:一定盡全國之力來履行合縱盟約。

    謹,嚴;奉,獻出,傾盡全力。

    (21)雞狗馬之血:古代舉行盟會歃血所用的牲畜之血。

    《索隐》:“盟之所用牲貴賤不同,天子用牛及馬,諸侯用犬及豭,大夫以下用雞。

    今此總言盟之用血,故雲‘取雞狗馬之血來’耳。

    ”(22)奉:雙手捧着。

    槃:通‘盤’。

    (23)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楚王您應先歃血(用馬血)以示合縱的誠意。

    (24)次者吾君:其次是我的主人平原君(用狗血)。

    (25)次者遂:再其次是我一毛一遂(用雞血)。

    (26)錄錄:通“碌碌”。

    平庸,無特殊能力。

    (27)因人成事:依賴他人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28)相士:觀察、識别人才。

    (29)九鼎大呂:極貴重的寶物。

    九鼎,相傳為禹所鑄,象征九州,商、周把它作為傳國之寶;大呂,《正義》謂:“周廟大鐘。

    ”(30)上客:上等賓客。

     平原君既返趙,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趙①,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②,皆未至。

    秦急圍邯鄲,邯鄲急,且降③,平原君甚患之。

    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曰④:“君不憂趙亡邪?”平原君曰:“趙亡則勝為虜,何為不憂乎?”李同曰:“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⑤,可謂急矣,而君之後宮以百數,婢妾被绮縠⑥,餘粱肉⑦,而民褐衣不完⑧,糟糠不厭⑨。

    民困兵盡⑩,或剡木為矛矢?,而君器物鐘磬自若?。

    使秦破趙⒀,君安得有此?使趙得全,君何患無有?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于士卒之間,分功而作⒁,家之所有盡散以飨士⒂,士方其危苦之時,易德耳⒃。

    ”于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裡。

    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邯鄲複存。

    李同戰死,封其父為李侯。

     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平原君請封⒄。

    公孫龍聞之,夜駕見平原君曰⒅:“龍聞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君請封,有之乎?”平原君曰:“然。

    ”龍曰:“此甚不可。

    且王舉君而相趙者,非以君之智能為趙國無有也⒆。

    割東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為有功也,而以國人無勳⒇,乃以君為親戚故也。

    君受相印不辭無能(21),割地不言無功者(22),亦自以為親戚故也。

    今信陵君存邯鄲而請封,是親戚受城而國人計功也(23)。

    此甚不可。

    且虞卿一操一其兩權(24),事成,一操一右券以責(25);事不成,以虛名德君(26)。

    君必勿聽也。

    ”平原君遂不聽虞卿。

     平原君以趙孝成王十五年卒(27)。

    子孫代(28),後竟與趙俱亡。

     平原君厚待公孫龍。

    公孫龍善為堅白之辯(29),及鄒衍過趙言至道(30),乃绌公孫龍(31)。

     ①将:率領,統率。

    ②矯奪晉鄙軍:指信陵君假借魏王的命令取代魏将晉鄙來統率軍隊,晉鄙視破其計,破朱亥擊殺。

    矯:假借,假稱。

    ③且:将要④傳舍吏子:賓客住所的吏員的兒子。

    傳舍,古代供來往行人居住的旅舍,這裡指一般賓客的居所。

    ⑤炊骨:用死人枯骨作柴燒飯。

    易子而食:指人們不忍吃自己孩子的肉而互相交換當飯吃。

    ⑥婢妾:侍女。

    被:同“披”。

    穿在身上。

    绮:織有花紋的素地絲織物。

    縠:绉紋紗。

    ⑦粱:指飯食。

    ⑧褐衣:粗布短衣。

    不完:不能遮體。

    ⑨厭:同“餍”。

    吃飽。

    ⑩兵:兵器。

    ?剡(yǎn,眼)削尖。

    ?鐘:古代青銅制敲擊樂器。

    磬:古代石或玉制敲擊樂器。

    自若:照舊。

    ⒀使:假使。

    ⒁分功:分别承擔工作。

    功,工作、事情。

    ⒂飨士:給士卒享用。

    ⒃易:容易。

    德:感激。

    ⒄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趙保存了邯鄲為由替平原君向趙王請求增加封邑。

    按:平原君系信陵君的姊丈,憑親戚關系曾力請信陵君出兵救趙,邯鄲解圍當有平原君之功,故虞卿為其請封。

    ⒅夜駕:連夜駕車前往。

    ⒆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并非因為您的智慧才能是趙國所沒有的。

    ⒇勳:特殊的功勞。

    (21)這一句的意思是說:您接受相印并不以自己無能而推辭。

    (22)割地:即指劃出東武城封給平原君。

    (23)這一句的意思是說:這是(無功時)作為親戚接受了封邑,而(有功時)又要求按照普通人來論功計賞。

    (24)一操一其兩權:掌握着事情兩頭的主動權。

    (25)一操一右券以責:拿着索債的契券來索取報償。

    右券,古代借債契券分左右兩半,雙方各執一半作為憑證,左半叫左券,左半叫右券。

    右券為債權人所執。

    責,索取。

    (26)德:施恩德,使感激。

    (27)趙孝成王十五年:即前251年。

    《索隐》:“《六國年表》及世家并雲十四年卒,與此不同。

    ”(28)代:世代。

    這裡是世代相襲的意思。

    (29)堅白之辯:指公孫龍關于“離堅白”命題的論辯。

    公孫龍的《堅白論》認為,眼看不到石頭的堅度,隻能看到石頭的白色;手摸不着石頭的白色,隻能觸及其堅度,因而得出結論:“堅”和“白”是互相分離,各自獨立的。

    這種觀點誇大了感官對事物感受方式的特殊一性一,而割裂了人的認識作用的統一一性一,最終導緻而上學的詭辯。

    (30)鄒衍過趙言至道:鄒衍訪問趙國時談論正大道理。

    據《集解》引劉向《别錄》載:齊國派鄒衍出訪趙國,平原君曾就公孫龍與其門徒談論“白馬非馬”的名辯命題而詢問鄒衍。

    鄒衍認為名辯者的高談闊論使人迷惑,有害于正大的道理。

    他說:“煩文以相假,飾辭以相惇(dūn,敦),巧譬以相移,引人聲使不得及其意。

    如此,害大道。

    ”過,訪;至道,大道理;一說“至道”當為鄒衍著作《主運》之誤。

    (31)绌:通“黜”,辭退。

     虞卿者,遊說之士也①,蹑?檐簦說趙孝成王②。

    一見,賜黃金百镒③,白璧一雙;再見,為趙上卿,故号為虞卿。

     秦、趙戰于長平,趙不勝,亡一都尉。

    趙王召樓昌與虞卿曰:“軍戰不勝,尉複死,寡人使束甲而趨之④,何如?”樓昌曰:“無益也,不如發重使為媾⑤。

    ”虞卿曰:“昌言媾者,以為不媾軍必破也。

    而制媾者在秦⑥。

    且王之論秦也⑦,欲破趙之軍乎,不邪⑧?”王曰:“秦不遺餘力矣⑨,必且欲破趙軍⑩。

    ”虞卿曰:“王聽臣,發使出重寶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寶,必内吾使?。

    趙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從,且必恐。

    如此,則媾乃可為也。

    ”趙王不聽,與平陽君為媾⒀,發鄭朱入秦。

    秦内之。

    趙王召虞卿曰:“寡人使平陽君為媾于秦,秦已内鄭朱矣,卿以為奚如?”虞卿對曰:“王不得媾,軍必破矣。

    天下賀戰勝者皆在秦矣。

    鄭朱,貴人也⒁,入秦,秦王與應侯必顯重以示天下⒂。

    楚、魏以趙為媾,必不救王。

    秦知天下不救王,則媾不可得成也。

    ”應侯果顯鄭朱以示天下賀戰勝者,終不肯媾。

    長平大敗,遂圍邯鄲,為天下笑。

     ①遊說之士:戰國時,周遊列國,憑口才勸說君主接受其治國主張以取得官祿的策士。

    ②蹑?(jué,撅)檐簦:腳踏草鞋,肩搭雨傘。

    指遠行。

    ?,通“?”,草鞋;檐,通“擔”,肩荷;簦,古代有一柄一的笠。

    ③镒: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為一镒。

    一說二十四兩為一镒。

    ④束甲:卷甲,以示決戰。

    ⑤重使:重要使臣。

    媾:求和,講和。

    ⑥制媾者:指掌握講和與否的主動權的一方。

    ⑦論:推論,估計。

    ⑧不:相當于“否”。

    ⑨不遺餘力:竭盡全力,毫不保留。

    ⑩且:将。

    ?附:依附。

    指聯合。

    ?内:同“納”,接納。

    ⒀平陽君:即趙豹。

    ⒁貴人:顯貴之人。

    ⒂應侯:即範雎。

    必顯重以示天下:一定把趙國重臣在秦國這件事大加宣揚而給天下諸侯看。

    顯,顯揚。

     秦既解邯鄲圍①,而趙王入朝②,使趙郝約事于秦③,割六縣而媾④。

    虞卿謂趙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歸乎⑤?王以其力尚能進,一愛一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⑥。

    來年秦複攻王,王無救矣。

    ”王以虞卿之言告趙郝。

    趙郝曰:“虞卿誠能盡秦力之所至乎⑦?誠知秦力之所不能進,此彈丸之地弗予,令秦來年複攻王,王得無割其内而媾乎⑧?”王曰:“請聽子割矣,子能必使來年秦之不複攻我乎?”趙郝對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⑨。

    他日三晉之交于秦⑩,相善也。

    今秦善韓、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韓、魏也?。

    今臣為足下解負親之攻?,開關通币⒀,齊交韓、魏⒁,至來年而王獨取飽于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韓、魏之後也。

    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 王以告虞卿。

    虞卿對曰:“郝言‘不媾,來年秦複攻王,王得無割其内而媾乎’。

    今媾,郝又以不能必秦之不複攻也。

    今雖割六城,何益!來年複攻,又割其力之所不能取而媾,此自盡之術也⒂,不如無媾。

    秦雖善攻,不能取六縣;趙雖不能守,終不失六城。

    秦倦而歸,兵必罷⒃。

    我以六城收天下以攻罷秦,是我失之于天下而取償于秦也。

    吾國尚利,孰與坐而割地⒄,自弱以強秦哉?今郝曰‘秦善韓、魏而攻趙者,必(以為韓魏不救趙也而王之軍必孤有以)王之事秦不如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