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關燈
做就是向天下諸侯昭示趙國軟弱可欺呢?再說我所主張不給秦國土地,并不是堅決不給土地就算了。

    秦國向大王索取六個城邑,而大王則把這六個城邑送給齊國。

    齊國,是秦國的死對頭,得到大王的六個城邑,就可以與我們合力攻打秦國,齊王傾聽大王的計謀,不用等話說完,就會同意。

    這就是大王雖然在齊國方面失去六個城邑卻在秦國方面得到補償。

    這樣做,齊國、趙國的深仇大恨都可以報複了,而且又向天下諸侯顯示趙王是有作為的。

    大王把齊、趙兩國結盟的事聲揚出去,我們的軍隊不必到邊境偵察,我就會看到秦國的貴重财禮送到趙國來而反過來向大王求和了。

    一旦跟秦王講和,韓、魏兩國聽到消息,必定盡力敬重大王;既要敬重大王,就必定拿出珍貴的寶物争先向大王緻意。

    這樣大王的一個舉動可以與韓、魏、齊三國結交親善,從而與秦國改換了處事的位置。

    ”趙王聽後說:“好極了。

    ”就派虞卿向東去拜見齊王,與齊王商議攻打秦國的問題。

    虞卿還沒返回齊國,秦國的使臣已經在趙國了。

    樓緩得知這個消息,立即逃跑了。

    趙王于是把一座城邑封給了虞卿。

     過了不久,魏國請求與趙國合縱盟約。

    趙孝成王就召虞卿來商議這件事。

    虞卿先去拜訪平原君,平原君說:“希望聽您論述一下合縱之道。

    ”虞卿入宮拜見趙王。

    趙王說:“魏國請求合縱盟約。

    ”虞卿說:“魏國錯了。

    ”趙王說:“我本來也沒答應它。

    ”虞卿說:“大王錯了。

    ”趙王說:“魏國請求合縱,您說魏國錯了;我沒有答應它,您又說我錯了。

    既然這樣,那麼合縱盟約是終歸不可以了嗎?”虞卿回答說:“我聽說小一柄一跟大國一起辦事,有好處就由大國享用成果,有壞處就由小一柄一承擔災禍。

    現在的情況是魏國以小一柄一的地位情願擔當災禍,而您是以大國的地位辭卻享用成果。

    我所以說大王錯了,魏國也錯了。

    我私下認為合縱盟約有利。

    ”趙王說:“好。

    ”于是就同魏國合縱盟約。

     虞卿因為魏國宰相魏齊的緣故,甯願抛棄萬戶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與魏齊一起從小路逃走,最後離開趙國,在魏國大梁遭到困厄。

    魏齊死後,虞卿更加不得意,就著書立說,采集《春秋》的史實,觀察近代的世情,寫了《節義》、《稱号》、《揣摩》、《政謀》共八篇。

    用來批評國家政治的成功與失敗,世上流傳,稱為《虞氏春秋》。

     太史公說:平原君,是個亂世之中風采翩翩有才氣的公子,但是不能識大局。

    俗話說:“貪圖私利便喪失理智”,平原君相信馮亭的邪說,貪圖他獻出的上一黨一,緻使趙國兵敗長平,趙軍四十多萬人被坑殺,趙國幾乎滅亡。

    虞卿分析事理推測情勢,為趙國出謀劃策,是多麼周密巧妙啊!到後來不忍心看着魏齊被人追殺,終于在大梁遭到困厄,平常人尚且知道不能這麼做,何況賢能的人呢?但是虞卿若不是窮困憂愁,也就不能著書立說而使自己的名聲表露于世,流傳後代了。

     【原文】【注解】 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①。

    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②。

    平原君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複位,封于東武城。

     平原君家樓臨民家③。

    民家有躄者④,槃散行汲⑤。

    平原君美人居樓上,臨見,大笑之。

    明日,躄者至平原君門,請曰:“臣聞君之喜士,士不遠千裡而至者,以君能貴士而賤妾也。

    臣不幸有罷癃之病⑥,而君之後宮臨而笑臣⑦,臣願得笑臣者頭。

    ”平原君笑應曰:“諾。

    ”躄者去,平原君笑曰:“觀此豎子⑧,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不亦甚乎!”終不殺。

    居歲餘,賓客門下舍人稍稍引去者過半⑨。

    平原君怪之,曰:“勝所以待諸君者未嘗敢失禮,而去者何多也?”門下一人前對曰:“以君之不殺笑躄者,以君為一愛一色而賤士,士即去耳。

    ”于是平原君乃斬笑躄者美人頭,自造門進躄者⑩,因謝焉?。

    其後門下乃複稍稍來。

    是時齊有孟嘗?,魏有信陵⒀,楚有春申⒁,故争相傾以待士⒂。

     ①諸公子:衆公子。

    這裡指在衆公子之列。

    公子,古時稱諸侯國君的兒女或兄弟叫“公子”,趙勝是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故稱之。

    ②蓋:大概,大約。

    ③臨:居于高處朝向低處。

    ④躄者:兩一腿瘸的人,即跛子。

    ⑤槃散:行走時一瘸一拐的樣子。

    也作“蹒跚”。

    行汲:出外取水。

    ⑥罷癃:身一體殘疾。

    罷,通“疲”,廢置;癃,體弱多病。

    ⑦後宮:宮中妃嫔居處,借指姬妾。

    ⑧豎子:如今之蔑稱“小子”、“家夥”。

    ⑨門下舍人:指寄食門下派有一定差役的食客。

    稍稍:逐漸地。

    引去:離去。

    ⑩造門:登門。

    進:獻。

    ?謝:謝罪,道歉。

    ?孟嘗:指孟嘗君田文。

    ⒀信陵:指信陵君魏無忌。

    ⒁春申:指春申君黃歇。

    ⒂傾:超越。

    待:款待,禮遇。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①,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②。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③,則善矣。

    文不能取勝,則歃血于華屋之下④,必得定從而還⑤。

    士不外索⑥,取于食客門下足矣。

    ”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

    門下有一毛一遂者,前⑦,自贊于平原君曰⑧:“遂聞君将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⑨。

    ”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于此矣?”一毛一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⑩,其末立見?。

    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

    ”一毛一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

    使遂蚤得處囊中⒀,乃穎脫而出⒁,非特其末見而已⒂。

    ”平原君竟與一毛一遂偕。

    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⒃。

     ①合從于楚:指拟推楚為盟主,訂合縱盟約以聯兵抗秦。

    從,同“縱”。

    ②約:約定。

    食客:指投靠強宗貴族并為其服務以謀取食衣的人。

    偕:一起去。

    ③使:假使。

    文:指客氣地談判。

    勝:成功。

    ④歃血:古代舉行盟會時,以口微吸盤中牲畜之血,以表示誠意。

    一說,以指蘸血,塗于口旁。

    華屋:豪華的廳堂。

    指盟會、議事的地方。

    ⑤定從:确定合縱盟約。

    ⑥士不外索:(這些)文武之士不必到外面去找。

    索,求取。

    ⑦前:徑自走到前面。

    ⑧自贊:自我推薦。

    ⑨備員:湊數,充數。

    ⑩錐之處囊中:錐子放在口袋中。

    ?其末立見:錐子的鋒尖立即會露出來。

    末,錐尖;見,同“現”,顯露。

    以上兩句比喻有才能的人終會顯露頭角,不會長久被埋沒。

    ?稱誦:稱贊薦舉。

    稱,稱贊;誦,述說、宣揚。

    ⒀蚤:通“早”。

    ⒁穎脫而出:指整個錐鋒都脫露出來。

    穎,原指禾穗的芒,這裡指錐鋒。

    ⒂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不僅僅露出一點錐尖就罷了。

    ⒃目笑之:用眼光示意,暗笑一毛一遂。

    廢:當作“發”,發聲。

    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引《正義》:“‘發’字或作‘廢’者非也。

    一毛一遂不由十九人而得廢棄也。

    ” 一毛一遂比至楚①,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

    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

    十九人謂一毛一遂曰:“先生上②。

    ”一毛一遂按劍曆階而上③,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

    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④。

    ”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與而君言⑤,汝何為者也!”一毛一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衆也。

    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國之衆也⑥,王之命縣于遂手⑦。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裡之地王天下⑧,文王以百裡之壤而臣諸侯⑨,豈其士卒衆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⑩。

    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⒀。

    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⒁。

    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衆,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⒂,再戰而燒夷陵⒃,三戰而辱王之先人⒄。

    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⒅。

    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⒆,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⒇。

    ”一毛一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

    ”一毛一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21)。

    ”一毛一遂奉銅槃而跪進之楚王曰(22):“王當歃血而定從(23),次者吾君(24),次者遂(25)。

    ”遂定從于殿上。

    一毛一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于堂下。

    公等錄錄(26)。

    所謂因人成事者也(27)。

    ”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于趙,曰:“勝不敢複相士(28)。

    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一毛一先生而失之也。

    一毛一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29)。

    一毛一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勝不敢複相士。

    ”遂以為上客(30)。

     ①比:及,等到。

    ②上:指登堂。

    ③按劍:握緊劍一柄一,作刺殺之勢。

    曆階:不停足地連續登階,形容急速。

    ④舍人:家臣。

    古時王公貴官的親近侍從。

    ⑤而:你的。

    ⑥恃:依仗。

    ⑦縣:同“懸”,系縛,控制。

    ⑧王天下:統治天下。

    ⑨臣諸侯:使諸侯稱臣而賓服。

    ⑩據:依據。

    奮:振作,發揚。

    ?方:指縱橫長度相等的面積。

    ?持戟:指武裝的士兵。

    戟,古代的一種兵器。

    ⒀霸王之資:争霸稱王所憑借的資本。

    資,憑借。

    ⒁當:擋住,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