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關燈
衍的學說。

    指用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德一性一相生相克的循環變化,來解釋王朝興廢的原因。

    《文選·齊故安陸昭王碑》注引《鄒子》曰:“五德從所不勝,虞(舜)土,夏木,殷金,周火。

    ”鄒衍認為曆史的發展是按照“五行轉移”的循環順序進行的,每個王朝的出現都體現了五行中的某一種勢力居統治地位,從而為統治階級改朝換代提一供依據。

    ⒄符應:古代迷信,把天降祥瑞與人事相應稱為“符應”。

    茲:此。

    ⒅儒者:即儒家。

    崇奉孔子學說的重要學派。

    孔子學說其思想核心是“仁”,在政治上主張禮治和德政,重視倫理道德教育。

    ⒆不得為州數: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數目。

    ⒇裨(pí,皮)海:小海。

    裨:細小。

    (21)瀛海:大海。

    (22)際:邊際。

    (23)要:總括。

    歸:歸要,要領。

    (24)止:歸結。

    (25)六親:曆來說法不一。

    據卷六十二《管晏列傳》《正義》釋“六親”引王弼雲“父、母、兄、弟、妻、子也”。

    (26)濫:泛而無節,泛濫。

    (27)懼然:驚異的樣子。

    懼,通“瞿”(jù,據),驚視貌。

    顧化:内心思謀,用于教化。

     是以驺子重于齊。

    适梁,惠王郊迎,執賓主之禮。

    适趙,平原君側行撇席①。

    如燕,昭王擁彗先驅②,請列弟子之座而受業,築碣石宮③,身親往師之。

    作《主運》④。

    其遊諸侯見尊禮如此⑤,豈與仲尼菜色陳、蔡⑥,孟轲困于齊、梁同乎哉⑦!筆武王以仁義伐纣而王⑧,伯夷餓不食周粟⑨;衛靈公問陳⑩,而孔子不答;梁惠王謀欲攻趙,孟轲稱大王去邠?。

    此豈有意阿世俗苟合而已哉?!持方枘欲内圜鑿⒀,其能入乎?或曰,伊尹負鼎而勉湯以王⒁,百裡奚飯牛車下而缪公用霸⒂,作先合⒃,然後引之大道。

    驺衍其言雖不軌⒄,倘亦有牛鼎之意乎⒅? ①側行:側着身一子走。

    表示謙讓。

    撇席:拂拭席位。

    撇,拂、輕擦。

    ②擁彗(huì,慧)先驅:拿着掃帚清掃道路為他作先導。

    表示尊敬。

    彗,掃帚。

    ③碣石宮:宮名。

    在燕國都城薊。

    ④《主運》:《索引》按:劉向《别錄》雲鄒子書有《主運篇》。

    ⑤見:被。

    ⑥仲尼菜色陳、蔡:指孔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挨餓。

    菜色,饑民的臉色。

    這裡是挨餓的意思。

    事出《論語·衛靈公篇》:“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

    ”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記載尤詳。

    ⑦困:困窘。

    指孟子不見用于齊、梁。

    ⑧王:稱王,統治天下。

    ⑨伯夷餓不食周粟:事見《史記·伯夷列傳》。

    周武王讨伐商纣,伯夷表示反對;武王滅商後,伯夷逃避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

    ⑩衛靈公問陳:事出《論語·衛靈公篇》:“衛靈公問陳于孔子。

    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嘗學也。

    ’明日遂行。

    ”陳,同“陣”。

    交戰時的戰鬥隊列。

    ?孟轲稱大(tài,太)王去邠(bīn,賓):孟轲稱說太一王離開邠地。

    事出《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回答滕文公問“齊人将築薛”時說:“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與此處所記“梁惠王謀欲攻趙”有異。

    大王,指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

    大,同“太”。

    ?阿:迎一合。

    苟合:随便附合。

    ⒀持方枘(ruì,銳)欲内圜(yuán,圓)鑿:拿着方榫頭想要放入圓榫眼。

    枘,榫頭;内,同“納”,放進;圜,通“圓”,圓形;鑿,榫眼。

    語出《楚辭》宋玉《九辯》:“圜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難入。

    ”⒁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伊尹背着鼎去給湯烹饪,卻勉勵湯行王道而統一了天下。

    負,背;鼎,古代烹煮的器物。

    事出《孟子·萬章上》:“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yāo,夭)湯’有諸?”《史記·殷本紀》載:“(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緻于王道。

    ”⒂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百裡奚在車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他)因而稱霸諸侯。

    飯牛,喂牛;用,因;霸,稱霸。

    事出《孟子·萬章上》:“或曰,‘百裡奚自鬻于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

    ’信乎?”《史記·商君列傳》:“(百裡奚)聞秦缪公之賢而願望見,行而無資,自粥(yù,玉)于秦客,被褐食牛。

    期年,缪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

    ”⒃作先合:行為先要投合人主的意願。

    ⒄不軌:越出常理,不合常情。

    ⒅牛鼎之意:指伊尹負鼎、百裡奚飯牛以幹求人主之意。

     自驺衍與齊之稷下先生①,如淳于髡、慎到、環淵、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書言治亂之事②,以幹世主③,豈可勝道哉④! 淳于髡,齊人也。

    博聞強記⑤,學無所主。

    其谏說⑥,慕晏嬰之為人也⑦,然而承意觀色為務⑧。

    客有見髡于梁惠王⑨,惠王屏左右⑩,獨坐而再見之?,終無言也。

    惠王怪之,以讓客曰?:“子之稱淳于先生⒀,管、晏不及,及見寡人,寡人未有得也。

    豈寡人不足為言邪?何故哉?”客以謂髡。

    髡曰:“固也。

    吾前見王,王志在驅逐⒁;後複見王,王志在音聲⒂:吾是以默然。

    ”客具以報王,王大駭,曰:“嗟乎,淳于先生誠聖人也!前淳于先生之來,人有獻善馬者,寡人未及視,會先生至。

    後先生之來,人有獻讴者,未及試,亦會先生來。

    寡人雖屏人,然私心在彼⒃,有之。

    ”後淳于髡見,壹語連三日三夜無倦⒄。

    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謝去⒅。

    于是送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