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墨翟,是宋國的大夫,擅長守衛和防禦的戰術,竭力提倡節省費用。
有人說他與孔子同時,也有人說他在孔子之後。
【原文】【注解】 太史公曰:餘讀《孟子書》①,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歎也②。
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③,常防其原也④。
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⑤。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異哉⑥! ①《孟子書》:即《孟子》,儒家經典之一。
一般認為是孟轲和他的學生萬章等共同編著。
主要記載孟轲的政治學說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
②廢:放下。
③夫子罕言利:《論語·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夫子,指孔子。
④原:本源,根源。
⑤引語出自《論語·裡仁》。
放,通“仿”,依照、依據。
⑥:通“弊”。
弊病。
孟轲,驺人也。
受業子思之門人①。
道既通②,遊事齊宣王③,宣王不能用。
适梁④,梁惠王不果所言⑤,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⑥。
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⑦。
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⑧,以攻伐為賢⑨,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⑩,是以所如者不合⑾。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⑿,述仲尼之意⒀,作《孟子》七篇。
其後有驺子之屬⒁。
①受業:跟随老師學習。
門人:弟子。
②道:指孔道。
韓愈《進學解》:“昔者孟轲好辯,孔道以明。
”③遊事:遊說。
④适:到。
⑤果:信。
⑥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反而被認為不切實情,遠離實際。
迂遠,不切實情;闊,遠;事情,事實。
⑦東面:面向東方。
朝齊:朝拜齊國國君。
⑧務:緻力。
合從連衡:戰國時六國諸侯聯合抗秦的謀略,稱為“合縱”;秦國聯合一些諸侯國進攻另外一些諸侯國的謀略,稱為“連橫”。
從,同“縱”;衡,通“橫”。
⑨賢:才能。
⑩述:稱述,提倡。
唐:傳說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堯。
虞:傳說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舜。
三代:指夏、商、周。
德:指德政。
⑾所如者:指孟子所去遊說的諸侯國。
如,往、到。
合:符合。
⑿退:返回。
序:依次排列。
這裡是整理的意思。
《詩》:即《詩經》。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先秦稱《詩》,漢代尊為儒家經典之一,故稱《詩經》。
《書》:即《尚書》,又稱《書經》。
我國現存最早的上古曆史文獻的彙編。
為儒家經典之一。
⒀述:記述,闡述。
⒁驺:姓。
通“鄒”。
子:戰國時對學者、老師的尊稱。
屬:類,輩。
齊有三驺子。
其前驺忌,以鼓琴幹威王①,因及國政②,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後孟子。
驺衍睹有國者益一婬一侈③,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④,施及黎庶矣⑤。
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⑥,《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⑦。
其語闳大不經⑧,必先驗小物⑨,推而大之,至于無垠⑩。
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⑾,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祥度制⒀,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⒁。
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一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⒂,五德轉移⒃,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⒄。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⒆。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環之⒇,人民禽一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21),天地之際焉(22)。
其術皆此類也。
然要其歸(23),必止乎仁義節儉(24),君臣上下六親之施(25),始也濫耳(26)。
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27),其後不能行之。
①鼓琴:彈琴。
幹:求。
②及:參與。
③有國者:指有封地的諸侯。
④《大雅》:《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多是西周王室貴族的作品,主要記叙王政事迹,歌頌周室的統治。
整:整饬,約束。
⑤施(yì,義):推及。
黎庶:百姓。
⑥陰陽: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
後來有些古代哲學家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認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現象變化的根源。
鄒衍則把“陰陽”變成了和“天人感應”說相結合的神秘概念。
消息:消失和增長。
息,滋生。
怪迂:怪異脫離實際。
⑦《終始》:即《鄒子終始》。
據《漢書·藝文志》錄,鄒衍著有《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皆不傳。
⑧闳:宏大。
不經:荒誕不合情理。
⑨驗:驗證。
⑩無垠:無邊無際。
?術:通“述”。
述說。
?大:大體上。
梁玉繩《史記志疑》雲:“《索隐》以大體解之,非。
方氏《補正》曰“大”當作“及”,傳寫誤也。
”錄以備考。
并(bàng,傍):通“傍”。
依随。
⒀祥:泛指吉兇。
,求神賜福去災。
度制:法度,制度。
⒁窈冥:深幽,奧妙。
原:推究根源。
⒂剖判:開辟。
⒃五德轉移:又稱“五德終始”。
鄒
有人說他與孔子同時,也有人說他在孔子之後。
【原文】【注解】 太史公曰:餘讀《孟子書》①,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歎也②。
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③,常防其原也④。
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⑤。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異哉⑥! ①《孟子書》:即《孟子》,儒家經典之一。
一般認為是孟轲和他的學生萬章等共同編著。
主要記載孟轲的政治學說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
②廢:放下。
③夫子罕言利:《
”夫子,指孔子。
④原:本源,根源。
⑤引語出自《論語·裡仁》。
放,通“仿”,依照、依據。
⑥:通“弊”。
弊病。
孟轲,驺人也。
受業子思之門人①。
道既通②,遊事齊宣王③,宣王不能用。
适梁④,梁惠王不果所言⑤,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⑥。
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⑦。
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⑧,以攻伐為賢⑨,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⑩,是以所如者不合⑾。
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⑿,述仲尼之意⒀,作《孟子》七篇。
其後有驺子之屬⒁。
①受業:跟随老師學習。
門人:弟子。
②道:指孔道。
韓愈《進學解》:“昔者孟轲好辯,孔道以明。
”③遊事:遊說。
④适:到。
⑤果:信。
⑥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反而被認為不切實情,遠離實際。
迂遠,不切實情;闊,遠;事情,事實。
⑦東面:面向東方。
朝齊:朝拜齊國國君。
⑧務:緻力。
合從連衡:戰國時六國諸侯聯合抗秦的謀略,稱為“合縱”;秦國聯合一些諸侯國進攻另外一些諸侯國的謀略,稱為“連橫”。
從,同“縱”;衡,通“橫”。
⑨賢:才能。
⑩述:稱述,提倡。
唐:傳說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堯。
虞:傳說中的上古朝代,君主是舜。
三代:指夏、商、周。
德:指德政。
⑾所如者:指孟子所去遊說的諸侯國。
如,往、到。
合:符合。
⑿退:返回。
序:依次排列。
這裡是整理的意思。
《詩》:即《詩經》。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先秦稱《詩》,漢代尊為儒家經典之一,故稱《詩經》。
《書》:即《
我國現存最早的上古曆史文獻的彙編。
為儒家經典之一。
⒀述:記述,闡述。
⒁驺:姓。
通“鄒”。
子:戰國時對學者、老師的尊稱。
屬:類,輩。
齊有三驺子。
其前驺忌,以鼓琴幹威王①,因及國政②,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驺衍,後孟子。
驺衍睹有國者益一婬一侈③,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④,施及黎庶矣⑤。
乃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⑥,《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⑦。
其語闳大不經⑧,必先驗小物⑨,推而大之,至于無垠⑩。
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⑾,大并世盛衰?,因載其祥度制⒀,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⒁。
先列中國名山大川,通谷禽一獸,水土所殖,物類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⒂,五德轉移⒃,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⒄。
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
中國名曰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⒆。
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于是有裨海環之⒇,人民禽一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
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21),天地之際焉(22)。
其術皆此類也。
然要其歸(23),必止乎仁義節儉(24),君臣上下六親之施(25),始也濫耳(26)。
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27),其後不能行之。
①鼓琴:彈琴。
幹:求。
②及:參與。
③有國者:指有封地的諸侯。
④《大雅》:《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多是西周王室貴族的作品,主要記叙王政事迹,歌頌周室的統治。
整:整饬,約束。
⑤施(yì,義):推及。
黎庶:百姓。
⑥陰陽:原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
後來有些古代哲學家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認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現象變化的根源。
鄒衍則把“陰陽”變成了和“天人感應”說相結合的神秘概念。
消息:消失和增長。
息,滋生。
怪迂:怪異脫離實際。
⑦《終始》:即《鄒子終始》。
據《
⑧闳:宏大。
不經:荒誕不合情理。
⑨驗:驗證。
⑩無垠:無邊無際。
?術:通“述”。
述說。
?大:大體上。
梁玉繩《
方氏《補正》曰“大”當作“及”,傳寫誤也。
”錄以備考。
并(bàng,傍):通“傍”。
依随。
⒀祥:泛指吉兇。
,求神賜福去災。
度制:法度,制度。
⒁窈冥:深幽,奧妙。
原:推究根源。
⒂剖判:開辟。
⒃五德轉移:又稱“五德終始”。
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