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了。
在這裡都有小海環繞着,人和禽一獸不能與其他州相通,像是一個獨立的區域,這才算是一州。
像這樣的州共有九個,更有大海環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邊際了。
鄒衍的學說都是這一類述說。
然而,總括它的要領,一定都歸結到仁義節儉,并在君臣上下和六親之間施行,不過開始的述說的确泛濫無節了。
王公大人初見他的學說,感到驚異而引起思考,受到感化,到後來卻不能實行。
因此,鄒衍在齊國受到尊重。
到魏國,梁惠王遠接高迎,同他行賓主的禮節。
到趙國,平原君側身陪行,親自為他拂試席位。
到燕國,燕昭王拿着掃帚清除道路為他作先導,并請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學習,還曾為他修建碣石宮,親自去拜他為老師。
他作了《主運》篇。
鄒衍周遊各國受到如此禮尊,這與孔丘陳蔡斷糧面有饑色,孟轲在齊、梁遭到困厄,豈能是相同的嗎!從前周武王用仁義讨伐殷纣王從而稱王天下,伯夷甯肯餓死不吃周朝的糧食;衛靈公問作戰方陣,孔子卻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趙國,孟轲卻稱頌太一王離開邠(Bīn,賓)地的事迹。
這些有名人物的做法,難道是有意迎一合世俗讨好人主就算了嗎?拿着方榫頭卻要放入圓榫眼,哪能放得進去呢?有人說,伊尹背着鼎去給湯烹饪,卻勉勵湯行王道,結果湯統一了天下;百裡奚在車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稱霸諸侯。
他們的做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願,然後引導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上去。
鄒衍的話雖然不合常理常情,或許有伊尹負鼎、百裡奚飯牛的意思吧? 從鄒衍到齊國稷下的諸多學士,如淳于髡(kūn,昆)、慎到、環淵、接子、田骈、鄒奭等人,各自著書立說談論國家興亡治亂的大事,用來求取一柄一君的信用,這些怎能說得盡呢? 淳于髡,是齊國人。
見識廣博,強于記憶,學業不專主一家之言。
從他勸說君王的言談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嬰直言敢谏的為人,然而實際上他專事察顔觀色,揣摩人主的心意。
一次,有個賓客向梁惠王推薦淳于髡,惠王喝退身邊的侍從,單獨坐着兩次接見他,可是他始終一言不發。
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責備那個賓客說:“你稱贊淳于先生,說連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等到他見了我,我是一點收獲也沒得到啊。
難道是我不配跟他談話嗎?到底是什麼緣故呢?”那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于髡。
淳于髡說:“本來麼。
我前一次見大王時,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後一次再見大王,大王的心思卻用在了聲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語。
”那個賓客把淳于髡的話全部報告了惠王,惠王大為驚訝,說:“哎呀,淳于先生真是個聖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來的時候,有個人獻上一匹好馬,我還沒來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來了。
後一次來的時候,又有個人獻來歌伎,我還沒來得及試一試,也遇到淳于先生來了。
我接見淳于先生時雖然喝退了身邊侍從,可是心裡卻想着馬和歌伎,是有這麼回事。
”後來淳于髡見惠王,兩人專注交談一連三天三夜毫無倦意。
惠王打算封給淳于髡卿相官位,淳于髡客氣地推辭不受便離開了。
當時,惠王贈給他一輛四匹馬駕的一精一緻車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镒黃金。
淳于髡終身沒有做官。
慎到,是趙國人。
田骈、接子,是齊國人。
環淵,是楚國人。
他們都專攻黃帝、老子關于道德的理論學說,對黃老學說的意旨進行闡述發揮。
所以他們都有著述,慎到著有十二篇論文,環淵著有上、下篇,田骈、接子也都有論著。
鄒奭,是齊國幾位鄒子中的一個,他較多地采用鄒衍的學說來著述文章。
當時齊王很賞識這些學士,從淳于髡以下的人都任命為列大夫,為他們在人來人往的通衢大道旁建造住宅,高門大屋,以示對他們的尊崇和偏一愛一。
以此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宣揚齊國最能招納天下的賢才。
荀卿,是趙國人。
五十歲的時候才到齊國來遊說講學。
鄒衍的學說曲折誇大而多空洞的論辯;鄒奭的文章完備周密但難以實行;淳于髡,若與他相處日久,時常學到一些一精一辟的言論。
所以齊國人稱頌他們說:“高談闊論的是鄒衍,一精一雕細刻的是鄒奭,智多善辯,議論不絕的是淳于髡。
”田骈等人都已在齊襄王時死去,此時荀卿是年最長,資曆深的宗師。
當時齊國仍在補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卿曾先後三次以宗師的身分擔任稷下學士的祭酒。
後來,齊國有人毀謗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國,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
春申君死後,荀卿被罷官,便在蘭陵安了家。
李斯曾是他的學生,後來在秦朝任丞相。
荀卿憎惡亂世的黑暗政治,亡國昏亂的君主接連不斷地出現,他們不通曉常理正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賜福去災,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瑣碎禮節,再加上莊周等人狡猾多辯,敗壞風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動的成功和失敗,編次著述了幾萬字的文章便辭世了。
死後就葬在蘭陵。
當時趙國也有個公孫龍,他曾以“離堅白”之說,同惠施的“合同異”之說展開論辯,此外還有劇子的著述;魏國曾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勵耕作以盡地力的主張;楚國曾有一屍一子、長盧,齊國東阿還有一位籲子。
自孟子到籲子,世上多流傳着他們的著作,所以不詳叙這些著作的内容了。
在這裡都有小海環繞着,人和禽一獸不能與其他州相通,像是一個獨立的區域,這才算是一州。
像這樣的州共有九個,更有大海環在它的外面,那就到了天地的邊際了。
鄒衍的學說都是這一類述說。
然而,總括它的要領,一定都歸結到仁義節儉,并在君臣上下和六親之間施行,不過開始的述說的确泛濫無節了。
王公大人初見他的學說,感到驚異而引起思考,受到感化,到後來卻不能實行。
因此,鄒衍在齊國受到尊重。
到魏國,梁惠王遠接高迎,同他行賓主的禮節。
到趙國,平原君側身陪行,親自為他拂試席位。
到燕國,燕昭王拿着掃帚清除道路為他作先導,并請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學習,還曾為他修建碣石宮,親自去拜他為老師。
他作了《主運》篇。
鄒衍周遊各國受到如此禮尊,這與孔丘陳蔡斷糧面有饑色,孟轲在齊、梁遭到困厄,豈能是相同的嗎!從前周武王用仁義讨伐殷纣王從而稱王天下,伯夷甯肯餓死不吃周朝的糧食;衛靈公問作戰方陣,孔子卻不予回答;梁惠王想要攻打趙國,孟轲卻稱頌太一王離開邠(Bīn,賓)地的事迹。
這些有名人物的做法,難道是有意迎一合世俗讨好人主就算了嗎?拿着方榫頭卻要放入圓榫眼,哪能放得進去呢?有人說,伊尹背着鼎去給湯烹饪,卻勉勵湯行王道,結果湯統一了天下;百裡奚在車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稱霸諸侯。
他們的做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願,然後引導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上去。
鄒衍的話雖然不合常理常情,或許有伊尹負鼎、百裡奚飯牛的意思吧? 從鄒衍到齊國稷下的諸多學士,如淳于髡(kūn,昆)、慎到、環淵、接子、田骈、鄒奭等人,各自著書立說談論國家興亡治亂的大事,用來求取一柄一君的信用,這些怎能說得盡呢? 淳于髡,是齊國人。
見識廣博,強于記憶,學業不專主一家之言。
從他勸說君王的言談中看,似乎他仰慕晏嬰直言敢谏的為人,然而實際上他專事察顔觀色,揣摩人主的心意。
一次,有個賓客向梁惠王推薦淳于髡,惠王喝退身邊的侍從,單獨坐着兩次接見他,可是他始終一言不發。
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責備那個賓客說:“你稱贊淳于先生,說連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等到他見了我,我是一點收獲也沒得到啊。
難道是我不配跟他談話嗎?到底是什麼緣故呢?”那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于髡。
淳于髡說:“本來麼。
我前一次見大王時,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後一次再見大王,大王的心思卻用在了聲色上:因此我沉默不語。
”那個賓客把淳于髡的話全部報告了惠王,惠王大為驚訝,說:“哎呀,淳于先生真是個聖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來的時候,有個人獻上一匹好馬,我還沒來得及相一相,恰巧淳于先生來了。
後一次來的時候,又有個人獻來歌伎,我還沒來得及試一試,也遇到淳于先生來了。
我接見淳于先生時雖然喝退了身邊侍從,可是心裡卻想着馬和歌伎,是有這麼回事。
”後來淳于髡見惠王,兩人專注交談一連三天三夜毫無倦意。
惠王打算封給淳于髡卿相官位,淳于髡客氣地推辭不受便離開了。
當時,惠王贈給他一輛四匹馬駕的一精一緻車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镒黃金。
淳于髡終身沒有做官。
慎到,是趙國人。
田骈、接子,是齊國人。
環淵,是楚國人。
他們都專攻黃帝、老子關于道德的理論學說,對黃老學說的意旨進行闡述發揮。
所以他們都有著述,慎到著有十二篇論文,環淵著有上、下篇,田骈、接子也都有論著。
鄒奭,是齊國幾位鄒子中的一個,他較多地采用鄒衍的學說來著述文章。
當時齊王很賞識這些學士,從淳于髡以下的人都任命為列大夫,為他們在人來人往的通衢大道旁建造住宅,高門大屋,以示對他們的尊崇和偏一愛一。
以此招攬各諸侯國的賓客,宣揚齊國最能招納天下的賢才。
荀卿,是趙國人。
五十歲的時候才到齊國來遊說講學。
鄒衍的學說曲折誇大而多空洞的論辯;鄒奭的文章完備周密但難以實行;淳于髡,若與他相處日久,時常學到一些一精一辟的言論。
所以齊國人稱頌他們說:“高談闊論的是鄒衍,一精一雕細刻的是鄒奭,智多善辯,議論不絕的是淳于髡。
”田骈等人都已在齊襄王時死去,此時荀卿是年最長,資曆深的宗師。
當時齊國仍在補充列大夫的缺額,荀卿曾先後三次以宗師的身分擔任稷下學士的祭酒。
後來,齊國有人毀謗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國,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
春申君死後,荀卿被罷官,便在蘭陵安了家。
李斯曾是他的學生,後來在秦朝任丞相。
荀卿憎惡亂世的黑暗政治,亡國昏亂的君主接連不斷地出現,他們不通曉常理正道卻被裝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信奉求神賜福去災,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瑣碎禮節,再加上莊周等人狡猾多辯,敗壞風俗,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動的成功和失敗,編次著述了幾萬字的文章便辭世了。
死後就葬在蘭陵。
當時趙國也有個公孫龍,他曾以“離堅白”之說,同惠施的“合同異”之說展開論辯,此外還有劇子的著述;魏國曾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勵耕作以盡地力的主張;楚國曾有一屍一子、長盧,齊國東阿還有一位籲子。
自孟子到籲子,世上多流傳着他們的著作,所以不詳叙這些著作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