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關燈
張鳳嶺譯注 【說明】 本篇是儒家大師孟子和荀卿的合傳,但所記載的内容卻包一皮一皮括了戰國時期陰陽、道德、法、名、墨各家的代表人物如鄒衍等十二人,極似類傳。

    它是一篇研究我國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獻,彌足珍貴。

     《太史公自序》說:“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紀,絕惠王利端,列往世興衰,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就是說本傳的傳旨是通過記寫孟、荀的事迹,肯定他們的“明禮義”、“絕利端”的思想學說,并說明這種思想學說的淵源及影響。

    作者站在總結諸家思想的高度,綜合思想學說和為人兩個方面對諸子的事迹作了比較客觀、公允的評述。

    對于孟子,着重強調了他是直接繼承孔子思想的人,具有守道不阿,執着追求的一精一神;同時,也指出他的仁政主張不合時宜。

    對于荀卿,則突出了他總結儒、墨、道三家得失從而改造儒學的功績,并說明他同樣遭遇坎坷而堅守正道。

    由于他們的思想學說有着承襲關系,影響巨大,特别是他們都發憤著述,不以自己的學說阿世媚主,慕榮求利,所以作者才将他們并稱,并在傳序中予以推重,試讀“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何以異哉?”這固然是對現實的譏刺,但從現實的一派污濁中不正反襯出孟、荀學說及為人的拔一出流俗,難能可貴嗎?傳文中,還以較大篇幅記載了驺衍,驺衍的“五德終始”說本受孟子的影響,曾流行一時,作者肯定其“止乎仁義”的目的,而批評其荒誕怪異的内容,對于他的為人則論以有“阿世俗”之嫌。

    至于淳于髡等稷下先生,他們的主張雖不同程度地與儒、墨思想相關,但他們卻無一例外地“幹世主”、慕權貴。

    其地位和為人遠不及孟、荀。

    文末隻用一語點出墨子的主張,以回應上文,因其與儒家并稱顯學故毋庸多言。

     這篇傳記在寫法上有兩個特點:一是形散神聚。

    叙寫十四人,以孟、荀為主,時而三驺,時而稷下,錯錯落落,似是漫不經心,而實際全由傳序統領,正如清徐與喬所說:“叙諸子斜斜整整,離離合合,每回顧《孟子傳》。

    首讀《孟子書》數筆,間間散散,空領一篇。

    謂諸子之陰以利于當世而遇,孟子獨不遇,故盛稱諸子,卻是反形孟子,……蓋賓主參互變化出沒之妙,至此篇極矣。

    ”二是比照襯托。

    寫傳主孟、荀用筆少,而叙諸子則潑墨多,主虛賓實,以實襯虛,更見孟、荀地位之高,人格之貴。

     太史公說:“我讀《孟子》,每當讀到梁惠王問“怎樣才對我的國家有利”時,總不免放下書本而有所感歎。

    說:唉,謀利的确是一切禍亂的開始呀!孔夫子極少講利的問題,其原因就是經常防備這個禍亂的根源。

    所以他說“依據個人的利益而行動,會招緻很多怨恨”。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好利的弊病都存在,有什麼不同呢? 【譯文】 孟轲,是鄒國人。

    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學習。

    當通曉孔道之後,便去遊說齊宣王,齊宣王沒有任用他。

    于是到了魏國,梁惠王不但不聽信他的主張,反而認為他的主張不切實情,遠離實際。

    當時,各諸侯國都在實行變革,秦國任用商鞅,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楚國、魏國也都任用過吳起,戰勝了一些國家,削弱了強敵;齊威王和宣王舉用孫膑和田忌等人,國力強盛,使各諸侯國都東來朝拜齊國。

    當各諸侯國正緻力于“合縱連橫”的攻伐謀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賢能的時候,孟子卻稱述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遊的那些國家的需要。

    于是就回到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詩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

    在他之後,出現了學者鄒子等人。

     齊國有三個鄒子。

    在前的叫鄒忌,他借彈琴的技藝得以求見齊威王,随後便參與了國家政事,封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時代要早于孟子。

     第二個叫鄒衍,生在孟子之後。

    鄒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國之權的諸侯們越來越荒一婬一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不象《詩經·大雅》所要求的那樣先整饬自己,再推及到百姓了。

    于是就深入觀察萬物的陰陽消長,記述了怪異玄虛的變化,如《終始》、《大聖》等篇共十餘萬字。

    他的話宏大廣闊荒誕不合情理,一定要先從細小的事物驗證開始,然後推廣到大的事物,以至達到無邊無際。

    先從當今說起再往前推至學者們所共同談論的黃帝時代,然後再大體上依着世代的盛衰變化,記載不同世代的兇吉制度,再從黃帝時代往前推到很遠很遠,直到天地還沒出現的時候,真是深幽玄妙不能稽考而追究它的本源。

    他先列出中國的名山大川,長谷、禽一獸,水土所生的,各種物類中最珍貴的,一概俱全,并由此推廣開去,直到人們根本看不到的海外。

    他稱述開天辟地以來,金、木、水、火、土的五種德一性一相生相克,而曆代帝王的更替都正好與它們相配合。

    天降祥瑞與人事相應就是這樣的。

    他認為儒家所說的中國,隻不過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罷了。

    中國稱做“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之内又有九州,就是夏禹按次序排列的九個州,但不能算是州的全部數目。

    在中國之外,像是赤縣神州的地方還有九個。

    這才是所謂的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