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關燈
張鳳嶺譯注 【說明】 本篇是戰國末期兩位著名秦國将領白起和王翦的合傳。

     在秦滅六國過程中,白起和王翦起了重要作。

    傳文全面、簡要地記述了他們的事迹:白起是秦昭王時的國尉,一精一于用兵,屢戰獲勝,奪取韓、趙、魏、楚大片領土,攻克楚都郢,特别是在長平之戰中,他采取迂回、運動的戰略戰術,大敗趙軍,坑殺俘虜四十餘萬人,舉世震驚。

    後遭秦相範睢嫉妒,遂稱病不起,先被貶為士卒,後被迫自一殺。

    王翦是秦始皇的一員宿将,與其子王贲先後滅掉趙、魏、楚、燕、齊五國,頗受秦始皇的推重。

    在平楚過程中,秦始皇先用李信被楚戰敗,改用王翦大獲全勝。

    二世時王翦死去,其孫王離被項羽俘虜。

    作者為白、王立傳,一方面肯定他們的赫赫戰功,“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破荊滅趙,王翦之計”(《太史公自序》);另一方面也尖銳指出他們各有所短,白起“不能救患于應侯”,死于非命,王翦則“不能輔秦建德”,殃及後代。

    從這裡不難看出,司馬遷贊同秦統一中國的戰争,但他反對虐民、暴政。

     “取事貴約”(劉勰《文心雕龍》),這是叙事一性一作品寫作的一個原則。

    司馬遷記寫白、王的戰績,各選擇了一個重點采用橫剖面的寫法,詳細記載,即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王翦指揮的破楚之戰。

    而司馬遷匠心獨運之處則在于同是重點記載的事件,在一篇文章中采用兩副筆墨寫出,毫不雷同又各有千秋。

    寫白起指揮的長平之戰,着重叙述戰争的具體過程,尤其不惜筆墨地對雙方采取的戰略戰術,戰鬥的進展情況以及戰争的結果作确切的說明。

    這是因為長平之戰是戰國史上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次戰争,作為史書不能輕描淡寫;也是因為這次戰争最能反映白起的軍事才能及其殘忍的一性一格。

    而寫王翦指揮的破楚之戰,則側重于描述戰前的秦國情況,特别對王翦提出的作戰計劃被秦始皇先否定後肯定的變化過程以及兩人的活動細節作細緻入微,繪聲繪影的描寫,至于戰争的進展情況隻作概括介紹。

    惟其如此,才能顯示出王翦作為宿将計出萬全,老謀深算的一性一格,也才能表現出王翦何以為秦始皇所推重。

    這樣兩種不同寫法,便産生了兩種不同的效果:前者以“真”取勝,後者以“活”見長。

     【譯文】 白起,是郿地人。

    他善于用兵,奉事秦昭王。

    昭王十三年(前294),白起封為左庶長,帶兵攻打韓國的新城。

    這一年,穰侯擔任秦國的丞相。

    他舉用任鄙做了漢中郡守。

    第二年,白起又封為左更,進攻韓、魏兩國聯軍,在伊阙交戰,斬敵二十四萬人,又俘虜了他們的将領公孫喜,拿下五座城邑。

    白起升為國尉。

    他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韓國安邑以東直到幹河的大片土地。

    第三年,白起再封為大良造。

    戰敗魏國軍隊,奪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一座。

    第四年白起與客卿錯進攻垣城,随即拿了下來。

    此後的第五年上,白起攻打趙國,奪下了光狼城。

    這以後的第七年,白起攻打楚國,占領了鄢、鄧等五座城邑。

    第二年,再次進攻楚國,占領了楚國都城郢,燒毀了楚國先王的墓地,一直向東到達竟陵。

    楚王逃離郢都,向東奔逃遷都到陳。

    秦國便把郢地設為南郡。

    白起被封為武安君,他趁勢攻取楚地,平定了巫、黔中兩郡。

    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進攻魏,拔取華陽,使芒卯敗逃,并且俘獲了趙、魏将領,斬敵十三萬人。

    當時,白起與趙國将領賈偃交戰,把趙國兩萬士兵沉到黃河裡。

    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進攻韓國的陉城,奪取了五個城邑,斬敵五萬人。

    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韓國的南陽太行道,把這條通道堵死。

     昭王四十五年(前262),白起發兵進擊韓國的野王城,野王投降,使韓國的上一黨一郡同韓國的聯系被切斷。

    上一黨一郡守馮亭便同百姓們謀劃說:“通往都城鄭的道路被切斷,韓國肯定不能管我們了。

    秦國軍隊一天天一逼一十進,韓國不能救應,不如把上一黨一歸附趙國。

    趙國如果接受我們,秦國惱怒,必定攻打趙國。

    趙國遭到武力攻擊,必定親近韓國。

    韓、趙兩國聯合起來,就可以抵擋秦國。

    ”于是便派人通報趙國。

    趙孝成王跟平陽君和平原君一起研究這件事,平陽君說:“不如不接受。

    接受它,帶來的殃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得多。

    ”平原君表示異議說:“平白得到一郡,接受它有利。

    ”結果趙王接受了上一黨一,就封馮亭為華陽君。

     昭王四十六年(前261),秦國攻占了韓國的缑氏和蔺邑。

     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國派左庶長王龁攻韓國,奪取了上一黨一。

    上一黨一的百姓紛紛往趙國逃。

    趙國在長平屯兵,據以接應上一黨一的百姓。

    四月,王龁借此進攻趙國。

    趙國派廉頗去統率軍隊。

    秦趙兩軍士兵時有交手,趙軍士兵侵害了秦軍偵察兵,秦軍偵察兵又斬了趙軍名叫茄的副将,戰事逐步擴大。

    六月,秦軍攻破趙軍陣地,奪下兩個城堡,俘虜了四個尉官。

    七月,趙軍高築圍牆,堅壁不出。

    秦軍實施攻堅,俘虜了兩個尉官,攻破趙軍陣地,奪下西邊的營壘。

    廉頗固守營壘,采取防禦态勢與秦軍對峙,秦軍屢次挑戰,趙兵堅守不出。

    趙王多次指責廉頗不與秦軍交戰。

    秦國丞相應侯又派人到趙國花費千金之多施行反間計,大肆宣揚說:“秦國最傷腦筋的,隻是怕馬服君的兒子趙括擔任将領而已,廉頗容易對付,他就要投降了。

    ”趙王早已惱怒廉頗軍隊傷亡很多,屢次戰敗,卻又反而堅守營壘不敢出戰,再加上聽到許多反間謠言,信以為真,于是就派趙括取代廉頗率兵攻擊秦軍,秦國得知馬服君的兒子充任将領,就暗地裡派武安君白起擔任上将軍,讓王龁擔任尉官副将,并命令軍隊中有敢于洩露白起出任最高指揮官的,格殺勿論。

    趙括一到任上,就發兵進擊秦軍。

    秦軍假裝戰敗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