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侯列傳第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張鳳嶺譯注
【說明】
本篇是戰國末期秦國穰侯魏冉的專傳。
魏冉是秦宣太後之弟,運用殺伐手段擁立宣太後之子昭王即位,又憑着他與昭王的特殊關系在秦國獨攬大權,被封為穰侯,四次為相,起用名将白起,連續東伐,攻城略地,戰績卓著。
太史公為其立傳既着眼于“苞河山,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的功績;又有意揭示其最後“身折勢奪而以憂死”的原因。
傳文中對穰侯由發迹到憂死的全過程作了确切而簡要的記述。
這樣一位權勢赫赫的人物何以“一夫開說”而“身折勢奪”呢?傳文中揭示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他假秦國的武力專注于攻齊。
“以廣其陶邑”,經營自家的地盤,擴大自己的勢力,這是與秦孝公之後的曆代秦王着眼于統一中國的戰略目标背道而馳的。
其二,他“擅權于諸侯”,“富于王室”,對秦王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因而,他的垮台具有必然一性一,太史公的記述無疑是深刻的。
清吳見思對本傳曾作過如下評論:“穰侯事大都備于《範睢傳》,此隻用點次法,以須賈說詞及蘇代書詞,兩篇出色,前後以簡略相配,以成章法。
”(《史記論文》)從本傳的章法特點看,吳氏的說法是正确的,但他沒有指明太史公何以不惜篇幅插一入這兩大段說詞和書詞,而這恰恰是太史公行文的周到、細密之處。
其實引入大段的說詞和書詞旨在說明處于飛黃騰達時期的穰侯已經露出了垮台的肇端。
須賈已經看到穰侯一味經營陶邑的用心,所以勸穰侯不可圍攻大梁,否則“陶邑必亡,則前功必棄”。
蘇代的書詞則正是後來範睢“一夫開說”的注腳。
因此,這兩段說詞和書詞在傳文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表達傳旨不可或缺的部分。
【譯文】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後的弟弟。
他的先世是楚國人,姓芈。
秦武王死後,沒有兒子,所以立武王的弟弟為國君,就是昭王。
昭王的母親原是宮内女官稱為芈八子,等到昭王即位,芈八子才稱為宣太後。
宣太後并不是武王的生母。
武王的母親稱惠文後,死在武王去世之前。
宣太後有兩個弟弟:她的異父長弟叫穰侯,姓魏,名冉;她的同父弟弟叫芈戎,就是華陽君。
昭王還有兩個同母弟弟:一個叫高陵君,一個叫泾陽君。
諸多人中,魏冉最為賢能,從惠王、武王時即已任職掌權。
武王死後,他的弟弟們争相繼承王位,隻有魏冉有能力物色并擁立了昭王。
昭王即位後,便任命魏冉為将軍,衛戍鹹陽。
他曾經平定了季君公子壯及一些大臣們的叛亂,并且把武王後驅逐到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圖謀不軌的全部誅滅,魏冉的聲威一時震動秦國。
當時昭王年紀還輕,宣太後親自主持朝政,讓魏冉執掌大權。
昭王七年(前300),樗裡子死去,秦國派泾陽君到齊國作人質。
趙國人樓緩來秦國任相,這對趙國顯然不利,于是趙國派仇液到秦國遊說,請求讓魏冉擔任秦相。
仇液即将上路,他的門客宋公對仇液說:“假如秦王不聽從您的勸說,樓緩必定怨恨您。
您不如對樓緩說‘請為您打算,我勸說秦王任用魏冉為相将會有所保留。
’秦王見趙國使者請求任用魏冉并不急切,必感奇怪,将會不聽從您的勸說。
您這麼說了,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乃用樓緩為相,您會得到樓緩的好感;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為相,那麼魏冉當然會感激您了。
于是,仇液聽從了宋公的意見。
秦國果然免掉了樓緩,魏冉做了丞相。
秦昭王要誅殺呂禮,呂禮逃到齊國。
昭王十四年(前293),魏冉舉用白起為将軍,派他代替向壽領兵攻打韓國和魏國,在伊阙戰敗了它們,斬敵二十四萬人,俘虜了魏将公孫喜。
第二年,又奪取了楚國的宛、葉兩座城邑。
此後,魏冉托病免職,秦王任用客卿壽燭為丞相。
第二年,壽燭免職,又起用魏冉任丞相,于是賜封魏冉于穰地,後來又加封陶邑,稱為穰侯。
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擔任秦國将領進攻魏國。
魏國被迫獻出河東方圓四百裡的土地。
其後,又占領了魏國的河内地區,奪取了大小城邑六十餘座。
昭王十九年(前288),由魏冉一操一持,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
過了一個多月,呂禮又來到秦國,齊、秦兩國國君取消了帝号仍舊稱王。
魏冉再度任秦國丞相後,第六年上便免職了。
免職後二年,第三次出任秦國丞相。
在第四年時,派白起攻取了楚國的郢都,秦國設置了南郡。
于是賜封白起為武安君。
白起,是穰侯所舉薦的将軍,兩人關系很好。
當時,穰侯私家的豪富,超過了國君之家。
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穰侯任相國,帶兵進攻魏國,使魏将芒卯戰敗而逃,進入北宅,随即圍攻大梁。
魏國大夫須賈勸說穰侯道:“我聽魏國的一位長吏對魏王說:‘從前梁惠王攻打趙國,取得了三梁,拿下了邯鄲;而趙王雖然戰敗也不肯割地,後來邯鄲終于被收複。
齊國人攻打衛國,拿下了國都,殺死了子良;而衛人即使受辱也決不割地,後來喪失的國都仍歸衛人所有。
衛、趙兩國之所以國家完整,軍隊強勁,土地不被諸侯兼并,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忍受苦難,一愛一惜每一寸土地。
宋國、
魏冉是秦宣太後之弟,運用殺伐手段擁立宣太後之子昭王即位,又憑着他與昭王的特殊關系在秦國獨攬大權,被封為穰侯,四次為相,起用名将白起,連續東伐,攻城略地,戰績卓著。
太史公為其立傳既着眼于“苞河山,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的功績;又有意揭示其最後“身折勢奪而以憂死”的原因。
傳文中對穰侯由發迹到憂死的全過程作了确切而簡要的記述。
這樣一位權勢赫赫的人物何以“一夫開說”而“身折勢奪”呢?傳文中揭示的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他假秦國的武力專注于攻齊。
“以廣其陶邑”,經營自家的地盤,擴大自己的勢力,這是與秦孝公之後的曆代秦王着眼于統一中國的戰略目标背道而馳的。
其二,他“擅權于諸侯”,“富于王室”,對秦王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因而,他的垮台具有必然一性一,太史公的記述無疑是深刻的。
清吳見思對本傳曾作過如下評論:“穰侯事大都備于《範睢傳》,此隻用點次法,以須賈說詞及蘇代書詞,兩篇出色,前後以簡略相配,以成章法。
”(《
其實引入大段的說詞和書詞旨在說明處于飛黃騰達時期的穰侯已經露出了垮台的肇端。
須賈已經看到穰侯一味經營陶邑的用心,所以勸穰侯不可圍攻大梁,否則“陶邑必亡,則前功必棄”。
蘇代的書詞則正是後來範睢“一夫開說”的注腳。
因此,這兩段說詞和書詞在傳文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表達傳旨不可或缺的部分。
【譯文】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親宣太後的弟弟。
他的先世是楚國人,姓芈。
秦武王死後,沒有兒子,所以立武王的弟弟為國君,就是昭王。
昭王的母親原是宮内女官稱為芈八子,等到昭王即位,芈八子才稱為宣太後。
宣太後并不是武王的生母。
武王的母親稱惠文後,死在武王去世之前。
宣太後有兩個弟弟:她的異父長弟叫穰侯,姓魏,名冉;她的同父弟弟叫芈戎,就是華陽君。
昭王還有兩個同母弟弟:一個叫高陵君,一個叫泾陽君。
諸多人中,魏冉最為賢能,從惠王、武王時即已任職掌權。
武王死後,他的弟弟們争相繼承王位,隻有魏冉有能力物色并擁立了昭王。
昭王即位後,便任命魏冉為将軍,衛戍鹹陽。
他曾經平定了季君公子壯及一些大臣們的叛亂,并且把武王後驅逐到魏國,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圖謀不軌的全部誅滅,魏冉的聲威一時震動秦國。
當時昭王年紀還輕,宣太後親自主持朝政,讓魏冉執掌大權。
昭王七年(前300),樗裡子死去,秦國派泾陽君到齊國作人質。
趙國人樓緩來秦國任相,這對趙國顯然不利,于是趙國派仇液到秦國遊說,請求讓魏冉擔任秦相。
仇液即将上路,他的門客宋公對仇液說:“假如秦王不聽從您的勸說,樓緩必定怨恨您。
您不如對樓緩說‘請為您打算,我勸說秦王任用魏冉為相将會有所保留。
’秦王見趙國使者請求任用魏冉并不急切,必感奇怪,将會不聽從您的勸說。
您這麼說了,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乃用樓緩為相,您會得到樓緩的好感;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魏冉為相,那麼魏冉當然會感激您了。
于是,仇液聽從了宋公的意見。
秦國果然免掉了樓緩,魏冉做了丞相。
秦昭王要誅殺呂禮,呂禮逃到齊國。
昭王十四年(前293),魏冉舉用白起為将軍,派他代替向壽領兵攻打韓國和魏國,在伊阙戰敗了它們,斬敵二十四萬人,俘虜了魏将公孫喜。
第二年,又奪取了楚國的宛、葉兩座城邑。
此後,魏冉托病免職,秦王任用客卿壽燭為丞相。
第二年,壽燭免職,又起用魏冉任丞相,于是賜封魏冉于穰地,後來又加封陶邑,稱為穰侯。
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擔任秦國将領進攻魏國。
魏國被迫獻出河東方圓四百裡的土地。
其後,又占領了魏國的河内地區,奪取了大小城邑六十餘座。
昭王十九年(前288),由魏冉一操一持,秦昭王自稱西帝,尊齊湣王為東帝。
過了一個多月,呂禮又來到秦國,齊、秦兩國國君取消了帝号仍舊稱王。
魏冉再度任秦國丞相後,第六年上便免職了。
免職後二年,第三次出任秦國丞相。
在第四年時,派白起攻取了楚國的郢都,秦國設置了南郡。
于是賜封白起為武安君。
白起,是穰侯所舉薦的将軍,兩人關系很好。
當時,穰侯私家的豪富,超過了國君之家。
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穰侯任相國,帶兵進攻魏國,使魏将芒卯戰敗而逃,進入北宅,随即圍攻大梁。
魏國大夫須賈勸說穰侯道:“我聽魏國的一位長吏對魏王說:‘從前梁惠王攻打趙國,取得了三梁,拿下了邯鄲;而趙王雖然戰敗也不肯割地,後來邯鄲終于被收複。
齊國人攻打衛國,拿下了國都,殺死了子良;而衛人即使受辱也決不割地,後來喪失的國都仍歸衛人所有。
衛、趙兩國之所以國家完整,軍隊強勁,土地不被諸侯兼并,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忍受苦難,一愛一惜每一寸土地。
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