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裡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張鳳嶺譯注
【說明】
戰國時期秦國武王時樗裡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
本篇即是樗裡子和甘茂的合傳,并附甘茂之孫甘羅傳。
樗裡子和甘茂在對韓、趙、魏、楚等東方各國用兵方面頗有功績,所以《太史公自序》說:“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樗裡、甘茂之策。
作《樗裡甘茂列傳第十一》。
”樗裡子、甘茂并顯于秦而境遇大不相同。
樗裡子是惠王兄弟“以骨肉重”,故秦王信而不疑。
他在惠王時受封,曆任武王、昭王兩代秦相,秦人稱他為“智囊”。
對此,明淩稚隆指出:“夫秦素猜忌而殘忍之國也,非智囊何以周旋其間而結數主之心耶?此太史公意也。
”(《史記評林》)所言當是。
甘茂則是由楚入秦的“羁旅之臣”,盡避他是個“非常之士”,任為左丞相後,卻得不到秦王的真正信任,因而他事事小心、提防,最後乃遭讒逃往齊國。
傳文中反映了這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
同時還對當時秦國于其他諸侯國、秦國統治集一團一内部錯綜複雜的矛盾作了詳細記載。
這篇傳記之所以久傳不衰,主要是它生動地記寫了一位少年政治家甘羅的事迹。
甘羅年僅十二,卻能洞察時局,利用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解決了丞相呂不韋所解決不了的問題,使秦國不費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趙國五個城池。
甘羅少年有為,十二歲成為秦國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能力外,也與當時的客觀環境有關。
誠如贊論所說:“方秦之強時,天下尤趨謀詐哉。
”司馬遷在當時即注意到這個問題,可謂難能可貴。
人物衆多且各具一性一格特征,是這篇傳記在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文中除傳主外涉及曆史人物近二十個,其中富有鮮明個一性一特征的即有十餘人,國君、卿相、文臣、武将、策士、說客無所不有,如同一幅政治舞台上的人物畫廊。
由于作者善于選擇、提煉在特定語言環境中人物的個一性一化語言,所以無論是較長的對話,還是三言兩語,都能把人物的個一性一揭示出來。
如甘茂攻打宜陽向武王的表白,既反映了他作為“羁旅之臣”的後顧之憂,又表現了他攻打宜陽胸有成竹的智謀和才幹;甘羅對丞相呂不韋的反駁則表現出一位少年政治家年少氣盛,敢想敢說敢做的鮮明一性一格。
此外,如樗裡子的預見一性一,武王的貪婪,胡衍的狡狯以及蘇代的縱橫捭阖等,都從他們富有個一性一的語言中表現出來。
【譯文】 樗裡子,名叫疾,是秦惠王的弟弟,與惠王同父異母。
他的母親是韓國女子。
樗裡子待人接物能說會道,足智多謀,所以秦人都稱他是個“智囊”人物。
秦惠王八年(前330),樗裡子封為右更爵位,秦王派他帶兵攻打魏國的曲沃,他把那裡的人全部趕走,占領了城邑,曲沃周圍的土地便并入了秦國。
秦惠王二十五年(前313),秦王任命樗裡子為将軍攻打趙國,俘虜了趙國将軍莊豹,拿下了蔺邑。
第二年,又協助魏章攻打楚國,戰敗楚将屈丐,奪取了漢中地區。
秦王賜封樗裡子,封号是嚴君。
秦惠王死後,太子武王即位,驅逐了張儀和魏章,任命樗裡子和甘茂為左右丞相。
秦王派甘茂進攻韓國,一舉拿下宜陽,同時派樗裡子率領百輛戰車進抵周朝都城。
周王派士兵列隊迎接他,看那意思很是恭敬。
楚王得知後怒不可遏,就責罵周王,因為周王不應當這麼敬重秦國的不速之客。
對此,遊騰替周王勸說楚王道:“先前知伯攻打仇猶時,用贈送大車的辦法,趁機讓軍隊跟在後面,結果仇猶滅亡了。
為什麼?就是沒有防備的緣故啊。
齊桓公攻打蔡國時,聲稱是誅罰楚國,其實是偷襲蔡國。
現在秦國,是個如虎似狼的國家,派樗裡子帶着百輛戰車進入周都,居心叵測,周王是以仇猶、蔡國的教訓來看待這件事的,所以派手持長戟的兵卒位于前面,讓佩帶強弓的軍士列在後面,表面說是護衛樗裡子,實際上是把他看管起來,以防不測。
再說,周王怎能不擔憂周朝的天下呢?恐怕一旦亡國會給大王您帶來麻煩。
”楚王聽後才高興起來。
秦武王死後,昭王即位,樗裡子更加受到尊重了。
昭王元年(前306年),樗裡子率兵攻打蒲城。
蒲城的長官十分恐懼,便請求胡衍出主意。
胡衍便出面替蒲城長官對樗裡子說:“您攻打蒲城,是為了秦國呢,還是為了魏國?如果是為了魏國,那當然好了;如果是為了秦國,那就不算有利了。
因為衛國之所以成為一個國家,就是由于有蒲城存在。
現在您攻打它迫使它投入魏國懷抱,整個衛國就會屈服并依附魏國。
魏國喪失了西河之外的城邑卻沒有辦法奪回來,原因就是兵力薄弱啊。
現在攻打蒲城使衛國并入魏國,魏國必定強大起來。
魏國強大之日,也就是貴國所占城邑的危險之時。
況且,秦王要察看您的此次行動,若有害于秦國而讓魏國得利,秦王定要加罪于您。
”聽了這番話,樗裡子若有所思地說:“怎麼辦才好呢?”胡衍順勢便說:“您放棄蒲城不要進攻,我試着替您到蒲城說說這個意思,讓衛國國君不忘您給予他的恩德。
”樗裡子說:“好吧。
”胡衍進入蒲城後,就對那個長官說:“樗裡子已經掌握蒲城困厄的處境了,他聲言一定拿下蒲城。
不過,我胡衍能讓他放棄蒲城,不再進攻。
”蒲城長官十分恐懼,聽了胡衍的話,象是見到了救星,拜了又拜連聲說:“求您施恩救助。
”于是獻上黃金三百斤,又表示說:“秦國軍隊真的撤退了,請讓我一定把您的功勞報告給衛國國君,讓您享受國君一樣的待遇。
”因此,胡衍從蒲城得到重金而使自己在衛國成了顯貴。
這時,樗裡子已解圍撤離了蒲城,回兵去攻打魏國城邑皮氏,皮氏沒投降,便又撤離了。
昭王七年(前300),樗裡子死去,葬在渭水南邊章台之東。
他臨終前曾預言說:“一百年之後,這裡會有天子的宮殿夾一着我的墳墓。
”樗裡子嬴疾的家在昭王廟西邊渭水之南的陰鄉樗裡,因此人們俗稱他為樗裡子。
到了漢朝興起,所建長樂宮就在他墳墓的東邊,而未央宮則在他墳墓的西邊,武庫正對着他的墳墓,果如所言。
秦國人有句諺語說:“力氣大要算任鄙,智謀多要算樗裡。
” 甘茂,是下蔡人。
曾侍奉下蔡的史舉先生,跟他學習諸子百家的學說。
後來通過張儀、樗裡子的引薦得到拜見秦惠王的機會。
惠王接見後,很喜歡他,就派他帶兵,去幫助魏章奪取漢中地區。
惠王死後,武王即位。
當時張儀、魏章已離開秦國,跑到東邊的魏國。
不久,秦公子蜀侯輝和他的輔相陳壯謀反,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
返回秦國後,武王任命甘茂為左丞相,任命樗裡子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武王對甘茂說:“本人有個心願想乘着垂帷币幔的車子,通過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滿意足了。
”甘茂心領神會,便說:“請允許我到魏國,與魏國相約去攻打韓國,并請讓向壽輔助我一同前往。
”武王應許了甘茂的請求。
甘茂到魏國後,就對向壽說:“您回去,把出使的情況報告給武王說‘魏國聽從我的主張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韓國’。
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勞。
向壽回到秦國,把甘茂的話
本篇即是樗裡子和甘茂的合傳,并附甘茂之孫甘羅傳。
樗裡子和甘茂在對韓、趙、魏、楚等東方各國用兵方面頗有功績,所以《太史公自序》說:“秦所以東攘雄諸侯,樗裡、甘茂之策。
作《樗裡甘茂列傳第十一》。
”樗裡子、甘茂并顯于秦而境遇大不相同。
樗裡子是惠王兄弟“以骨肉重”,故秦王信而不疑。
他在惠王時受封,曆任武王、昭王兩代秦相,秦人稱他為“智囊”。
對此,明淩稚隆指出:“夫秦素猜忌而殘忍之國也,非智囊何以周旋其間而結數主之心耶?此太史公意也。
”(《
甘茂則是由楚入秦的“羁旅之臣”,盡避他是個“非常之士”,任為左丞相後,卻得不到秦王的真正信任,因而他事事小心、提防,最後乃遭讒逃往齊國。
傳文中反映了這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
同時還對當時秦國于其他諸侯國、秦國統治集一團一内部錯綜複雜的矛盾作了詳細記載。
這篇傳記之所以久傳不衰,主要是它生動地記寫了一位少年政治家甘羅的事迹。
甘羅年僅十二,卻能洞察時局,利用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解決了丞相呂不韋所解決不了的問題,使秦國不費一兵一卒便得到了趙國五個城池。
甘羅少年有為,十二歲成為秦國上卿,主要不是靠他的天才,除了他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能力外,也與當時的客觀環境有關。
誠如贊論所說:“方秦之強時,天下尤趨謀詐哉。
”司馬遷在當時即注意到這個問題,可謂難能可貴。
人物衆多且各具一性一格特征,是這篇傳記在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文中除傳主外涉及曆史人物近二十個,其中富有鮮明個一性一特征的即有十餘人,國君、卿相、文臣、武将、策士、說客無所不有,如同一幅政治舞台上的人物畫廊。
由于作者善于選擇、提煉在特定語言環境中人物的個一性一化語言,所以無論是較長的對話,還是三言兩語,都能把人物的個一性一揭示出來。
如甘茂攻打宜陽向武王的表白,既反映了他作為“羁旅之臣”的後顧之憂,又表現了他攻打宜陽胸有成竹的智謀和才幹;甘羅對丞相呂不韋的反駁則表現出一位少年政治家年少氣盛,敢想敢說敢做的鮮明一性一格。
此外,如樗裡子的預見一性一,武王的貪婪,胡衍的狡狯以及蘇代的縱橫捭阖等,都從他們富有個一性一的語言中表現出來。
【譯文】 樗裡子,名叫疾,是秦惠王的弟弟,與惠王同父異母。
他的母親是韓國女子。
樗裡子待人接物能說會道,足智多謀,所以秦人都稱他是個“智囊”人物。
秦惠王八年(前330),樗裡子封為右更爵位,秦王派他帶兵攻打魏國的曲沃,他把那裡的人全部趕走,占領了城邑,曲沃周圍的土地便并入了秦國。
秦惠王二十五年(前313),秦王任命樗裡子為将軍攻打趙國,俘虜了趙國将軍莊豹,拿下了蔺邑。
第二年,又協助魏章攻打楚國,戰敗楚将屈丐,奪取了漢中地區。
秦王賜封樗裡子,封号是嚴君。
秦惠王死後,太子武王即位,驅逐了張儀和魏章,任命樗裡子和甘茂為左右丞相。
秦王派甘茂進攻韓國,一舉拿下宜陽,同時派樗裡子率領百輛戰車進抵周朝都城。
周王派士兵列隊迎接他,看那意思很是恭敬。
楚王得知後怒不可遏,就責罵周王,因為周王不應當這麼敬重秦國的不速之客。
對此,遊騰替周王勸說楚王道:“先前知伯攻打仇猶時,用贈送大車的辦法,趁機讓軍隊跟在後面,結果仇猶滅亡了。
為什麼?就是沒有防備的緣故啊。
齊桓公攻打蔡國時,聲稱是誅罰楚國,其實是偷襲蔡國。
現在秦國,是個如虎似狼的國家,派樗裡子帶着百輛戰車進入周都,居心叵測,周王是以仇猶、蔡國的教訓來看待這件事的,所以派手持長戟的兵卒位于前面,讓佩帶強弓的軍士列在後面,表面說是護衛樗裡子,實際上是把他看管起來,以防不測。
再說,周王怎能不擔憂周朝的天下呢?恐怕一旦亡國會給大王您帶來麻煩。
”楚王聽後才高興起來。
秦武王死後,昭王即位,樗裡子更加受到尊重了。
昭王元年(前306年),樗裡子率兵攻打蒲城。
蒲城的長官十分恐懼,便請求胡衍出主意。
胡衍便出面替蒲城長官對樗裡子說:“您攻打蒲城,是為了秦國呢,還是為了魏國?如果是為了魏國,那當然好了;如果是為了秦國,那就不算有利了。
因為衛國之所以成為一個國家,就是由于有蒲城存在。
現在您攻打它迫使它投入魏國懷抱,整個衛國就會屈服并依附魏國。
魏國喪失了西河之外的城邑卻沒有辦法奪回來,原因就是兵力薄弱啊。
現在攻打蒲城使衛國并入魏國,魏國必定強大起來。
魏國強大之日,也就是貴國所占城邑的危險之時。
況且,秦王要察看您的此次行動,若有害于秦國而讓魏國得利,秦王定要加罪于您。
”聽了這番話,樗裡子若有所思地說:“怎麼辦才好呢?”胡衍順勢便說:“您放棄蒲城不要進攻,我試着替您到蒲城說說這個意思,讓衛國國君不忘您給予他的恩德。
”樗裡子說:“好吧。
”胡衍進入蒲城後,就對那個長官說:“樗裡子已經掌握蒲城困厄的處境了,他聲言一定拿下蒲城。
不過,我胡衍能讓他放棄蒲城,不再進攻。
”蒲城長官十分恐懼,聽了胡衍的話,象是見到了救星,拜了又拜連聲說:“求您施恩救助。
”于是獻上黃金三百斤,又表示說:“秦國軍隊真的撤退了,請讓我一定把您的功勞報告給衛國國君,讓您享受國君一樣的待遇。
”因此,胡衍從蒲城得到重金而使自己在衛國成了顯貴。
這時,樗裡子已解圍撤離了蒲城,回兵去攻打魏國城邑皮氏,皮氏沒投降,便又撤離了。
昭王七年(前300),樗裡子死去,葬在渭水南邊章台之東。
他臨終前曾預言說:“一百年之後,這裡會有天子的宮殿夾一着我的墳墓。
”樗裡子嬴疾的家在昭王廟西邊渭水之南的陰鄉樗裡,因此人們俗稱他為樗裡子。
到了漢朝興起,所建長樂宮就在他墳墓的東邊,而未央宮則在他墳墓的西邊,武庫正對着他的墳墓,果如所言。
秦國人有句諺語說:“力氣大要算任鄙,智謀多要算樗裡。
” 甘茂,是下蔡人。
曾侍奉下蔡的史舉先生,跟他學習諸子百家的學說。
後來通過張儀、樗裡子的引薦得到拜見秦惠王的機會。
惠王接見後,很喜歡他,就派他帶兵,去幫助魏章奪取漢中地區。
惠王死後,武王即位。
當時張儀、魏章已離開秦國,跑到東邊的魏國。
不久,秦公子蜀侯輝和他的輔相陳壯謀反,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
返回秦國後,武王任命甘茂為左丞相,任命樗裡子為右丞相。
秦武王三年(前308年),武王對甘茂說:“本人有個心願想乘着垂帷币幔的車子,通過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滿意足了。
”甘茂心領神會,便說:“請允許我到魏國,與魏國相約去攻打韓國,并請讓向壽輔助我一同前往。
”武王應許了甘茂的請求。
甘茂到魏國後,就對向壽說:“您回去,把出使的情況報告給武王說‘魏國聽從我的主張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韓國’。
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勞。
向壽回到秦國,把甘茂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