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列傳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王學孟譯注
【說明】
張儀列傳與蘇秦列傳堪稱姊妹篇。
蘇秦遊說六國,張儀也遊說六國;蘇秦合縱以燕為主,張儀連橫以魏為主,文法也一縱一橫。
他們都是以權變之術和雄辯家的姿态,雄心勃勃,一往無前,為追求事功而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物,表現了他們的雄才大略,體現了他們的力量和存在的價值。
張儀除了張揚暴露合縱的短處,用以附會自己的主張而外,借秦國強大的勢力,又多以威脅利誘、欺詐行騙的權術,成為轟動一時的風雲人物。
很多段落,不像史書的人物傳記,卻一逼一十似後世小說。
張儀相楚,以商於之地六百裡行騙楚王就幾乎具備後世小說的全部特征。
幾百字的小文就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餘波;其中又不乏戲劇的沖突和曲折的情節;人物刻畫得鮮明生動而富于個一性一特征。
筆觸靈活,神彩飛揚,又不乏幽默之筆,把一個完整的故事描寫得曲曲折折、有聲有色。
其中張儀的欺詐權變之術,成竹在胸的韬略以及他的氣質、風度,侃侃而談的才能,善于借物轉禍為福的本領;楚王的貪婪愚蠢,剛愎自用,感情的沖動;陳轸的老謀深算、料事如神、耿介衷腸、直面陳言,于嚴肅、莊重氣氛中的诙諧幽默的風采,都在矛盾糾葛的沖突中表現得淋一漓盡緻。
蘇秦激張儀入秦,曆來被人所激賞。
張儀被楚相誣陷“盜璧”,鞭笞數百,投奔蘇秦,卻被拒之門外,又遭羞辱,怒而入秦,憑借不期的資助,得以被惠王任用。
情節曲折多變,故事一性一強。
張儀從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的過程,一性一格逐漸展開,前有蓄勢,後有照應,使故事組織得井然有序,無懈可擊。
人物對話極其簡潔,個一性一化語言刻畫了個一性一化的人物,已為後世小說的楷模。
當張儀被楚相“掠笞數百”,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
”儀曰:“足矣。
”張儀被辱後的幽默、風趣,與妻子戲谑的情狀,對讀書遊說不可動搖的意志,已然再現。
廖廖幾筆,内涵豐富、耐人咀嚼。
本傳語言藝術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說韓時,對秦兵在戰場上舍生忘死,沖鋒陷陣的描寫,對戰馬誇誕放漫的描摹,猶如大筆潑墨,使人感到萬馬奔騰的聲勢。
而說趙時,卻以貌似恪守本分,唯恐督過的語言,竟如語意雙關的外交辭令,處處鋒芒畢露,處處殺機四伏,處處是刀光劍影,處處是包一皮一皮舉天下的雄心。
很多内涵豐富的語言,如“積羽沉舟,群輕折軸,衆口铄金,積毀銷骨”,“卞莊剌虎,一舉兩得”等等,作為成語典故,為今人所習用。
【譯文】 張儀是魏國人。
當初曾和蘇秦一起師事鬼谷子先生,學習遊說之術,蘇秦自認為才學比不上張儀。
張儀完成學業,就去遊說諸侯。
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間,楚相丢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張儀,說:“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
張儀始終沒有承認,隻好釋放了他。
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說:“唉!您要是不讀書遊說,又怎麼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說:“舌頭還在呀。
”張儀說:“這就夠了。
” 那時,蘇秦已經說服了趙王而得以去各國結締合縱相親的聯盟,可是他害怕秦國趁機攻打各諸侯國,盟約還沒結締之前就遭到破壞。
又考慮到沒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國,于是派人暗中引導張儀說:“您當初和蘇秦感情很好,現在蘇秦已經當權,您為什麼不去結交他,用以實現功成名就的願望呢?”于是張儀前往趙國,呈上名帖,請求會見蘇秦。
蘇秦就告誡門下的人不給張儀通報,又讓他好幾天不能離去。
這時蘇秦才接見了他。
讓他坐在堂下,賜給他奴仆侍妾吃的飯菜,還屢次責備他說:“憑着您的才能,卻讓自己窮困潦倒到這樣的地步。
難道我不能推薦您讓您富貴嗎?隻是您不值得錄用罷了。
”說完就把張儀打發走了。
張儀來投奔蘇秦,自己認為都是老朋友了,能夠求得好處,不料反而被羞辱,很生氣,又考慮到諸侯中沒有誰值得侍奉,隻有秦國能侵擾趙國,于是就到秦國去了。
不久蘇秦對他左右親近的人說:“張儀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
如今,幸虧我比他先受重用,而能夠掌握秦國權力的,隻有張儀才行。
然而,他很貧窮,沒有進身之階。
我擔心他以小的利益為滿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業,所以把他召來羞辱他,用來激發他的意志,您替一我暗中侍奉他。
”蘇秦禀明趙王,發給他金錢、财物和車馬,派人暗中跟随張儀,和他投宿同一客棧,逐漸地接近他,還以車馬金錢奉送他,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給他,卻不說明誰給的。
于是張儀才有機會拜見了秦惠王。
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策劃攻打諸侯的計劃。
這時,蘇秦派來的門客要告辭離去,張儀說:“依靠您鼎力相助,我才得到顯貴的地位,正要報答您的恩德,為什麼要走呢?”門客說:“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蘇先生。
蘇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破壞合縱聯盟,認為除了您沒有誰能掌握秦國的大權,所以激怒先生,派我暗中供您錢财,這都是蘇先生謀劃的策略。
如今先生已被重用,請讓我回去複命吧!”張儀說:“唉呀,這些權謀本來都是我研習過的範圍而我卻沒有察覺到,我沒有蘇先生高明啊!況且我剛剛被任用,又怎麼能圖謀攻打趙國呢?請替一我感謝蘇先生,蘇先生當權的時代,我張儀怎麼敢奢談攻趙呢?”張儀出任秦國宰相以後,寫信警告楚國宰相說:“當初我陪着你喝酒,我并沒偷你的玉璧,你卻鞭打我。
你要好好地守護住你的國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苴國和蜀國相互攻打,分别到秦國告急。
秦惠王要出動軍隊讨伐蜀國,又認為道路艱險狹窄,不容易到達。
這時韓國又來侵犯秦國。
秦惠王要先攻打韓國,然後再讨伐蜀國,恐怕有所不利;要先攻打蜀國,又恐怕韓國趁着久一戰疲憊之機來偷襲,猶豫不能決斷。
司馬錯和張儀在惠王面前争論不休,司馬錯主張讨伐蜀國,張儀說:“不如先讨伐韓國。
”惠王說:“我願聽聽你們的理由。
” 張儀說:“我們先和魏國相親,與楚國友好,然後進軍三川,堵絕什谷的隘口,擋住屯留的要道。
這樣,使魏國到南陽的通道斷絕,讓楚國出兵一逼一十近南鄭,秦軍進擊新城和宜陽,徑直一逼一十近西周和東周的城郊,讨伐周王的罪惡,再攻占楚、魏的土地。
周王自己知道沒辦法挽救,一定會獻出傳國的九鼎寶物。
秦國占有了九鼎之寶,依照地圖和戶籍,就可以挾制着周天子而向天下發号施令,天下各國沒有誰敢不聽從的。
這是統一天下的大業啊!如今蜀國是西方偏僻的國家,像戎狄一樣的落後民族,搞得我們士兵疲憊、百姓勞苦,也不能夠揚名天下,奪取了他們的土地也得不到實際的好處。
我聽說追求名位的人要到朝廷去,追求利益的人要到市場去。
如今,三川、周室,如同朝廷和市場,大王卻不到那裡去争奪,反而到戎狄一類的落後地區去争奪,這離帝王的功業就太遠了。
” 司馬錯說:“不是這樣。
我聽說,想使國家富強的人,一定要開拓他的疆土;想使軍隊強大的人,一定要使百姓富足;想要統一天下的人,一定要廣施恩德。
這三種條件具備了,帝王大業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今,大王的疆土還狹小,百姓還貧窮,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做些容易辦到的事情。
蜀國,是西方偏僻的國家,卻是戎狄的首領,已經發生了類似夏桀、商纣的禍亂。
出動秦國強大的軍隊去攻打它,就好像讓豺狼去驅趕羊群一樣。
占領了它的土地就可以擴大秦國的疆域,奪取了它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
用不着損兵折将,他們就已經屈服了。
攻克一個國家,天下人不認為我們殘暴;把西方的全部财富取盡,天下人不認為我們貪婪,我們這一出動軍隊,使得聲望、實利都有增益,還能享有禁止暴亂的好名聲。
如今去攻打韓國,劫持天子,是很壞的名聲,未必就能得到好處,還負有不義的醜名,而又是天下人所不希望攻打的國家,那就危險了。
請讓我陳述一下理由:周王,是天下共有的宗主;是和齊、韓交往密切的國家。
周王自己知道要失掉傳國的九鼎,韓國自己知道将會失去三川,這二國必将通力合謀,依靠齊國和趙國的力量,與楚國、魏國謀求和解。
如果他們把九鼎寶器送給楚國,把土地讓給魏國,大王是不能阻止的,這就是我說的危險所在,所以不如攻打蜀國那樣完滿。
” 惠王說:“說的好,我聽您的。
”終于出兵讨伐蜀國。
當年十月攻占了蜀國。
于是,平定了蜀國的暴亂,貶谪蜀王,改封号為蜀侯,派遣陳莊出任宰相。
蜀國歸秦國後,秦國因此更加強大、富足,更加輕視其他諸侯了。
惠王十年,派遣公子華和張儀圍攻魏國的蒲陽,降服了它。
張儀趁機又勸說秦王把它歸還魏國,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
張儀又趁機勸說魏王道:“秦國對待魏國如此地寬厚,魏國不可不以禮相報。
”魏國因此就把上郡、少梁獻給秦國,用以答謝秦惠王。
惠王就任用張儀為國相,把少梁改名叫夏陽。
張儀出任秦國國相四年,正式擁戴惠王為王。
過了一年,張儀擔任秦國的将軍,奪取了陝邑,修築了上郡要塞。
此後二年,秦王派張儀和齊、楚兩國的國相在齧桑會談。
他從東方歸來,被免去國相的職務,為了秦國的利益,他去魏國擔任國相,打算使魏國首先臣侍秦國而讓其它諸侯國效法它。
魏王不肯接受張儀的建議,秦王大發雷霆,立刻出動軍隊攻克了魏國的曲沃、平周,暗中給張儀的待遇更加優厚。
張儀覺得很慚愧,感到沒有什麼可以回敬來報答秦王。
他留任魏國四年,魏襄侯去世,哀王即位。
張儀又勸說哀王,哀王也不聽從。
于是,張儀暗中讓秦國攻打魏國。
魏國和秦國交戰,失敗了。
第二年,齊國又在觀津打敗了魏軍。
秦國想要再次攻打魏國,先打敗了韓國申差的部隊,殺死了八萬官兵,使得諸侯們震驚慌恐。
張儀再次遊說魏王說:“魏國土地縱橫不到一千裡,士兵超不過三十萬。
四周地勢平坦,像車軸的中心,可以暢通四方的諸侯國,又沒有名山大川的隔絕。
從新鄭到大梁隻有二百多裡,戰車飛馳,士兵奔跑,沒等用多少力氣就已經到了。
魏國的南邊和楚國接境,西邊和韓國接境,北邊和趙國接境,東邊和齊國接境,士兵駐守四面邊疆,光是防守邊塞堡壘的人就不少于十萬。
魏國的地勢,本來就是個戰場。
假如魏國向南與楚國友善而不和齊國友善,那麼齊國就會攻打你的東面;向東與齊國友善而不和趙國友善,那麼趙國就會攻打你的北面;與韓國不合,那麼韓國攻打你的西面;不親附楚國,那麼楚國就會攻打你的南面;這就叫做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勢啊。
“況且,各國諸侯締結合縱聯盟的目的,是為了憑靠它使國家安甯,君主尊崇,軍隊強大,名聲顯赫。
如今,那些主張一合縱的人,想使天下聯合為一體,相約為兄弟手足,在洹水邊上殺白馬,歃血為盟,彼此表示信守盟約的堅定信念。
然而,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還有争奪錢财的,您還打算憑借着蘇秦虛僞欺詐、反複無常的策略,那必将遭到失敗是很明顯的了。
“假如大王不奉事秦國,秦國出兵攻打河外、占領卷地、衍地、燕地、酸棗,劫持衛國奪取陽晉,那麼趙國的軍隊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國,趙國的軍隊不能南下而魏國的軍隊不能北上,魏軍不能北上,合縱聯盟的通道就被斷絕了。
合縱聯盟的道路斷絕,那麼,大王的國家想不遭受危難,就辦不到了。
秦國使韓國屈服,進而攻打魏國,韓國害怕秦國,秦、韓合為一體,那麼魏國的滅亡,快的簡直來不及坐下來等待啊。
這是我替大王擔憂的啊。
“我替大王着想,不如奉事秦國。
如果您奉事秦國,那麼楚國、韓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沒有楚國、韓國的外患,那麼大王就可以墊高了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國家一定沒有什麼可以憂慮的事了。
“況且,秦國想要削弱的莫過于楚國,而能夠削弱楚國的莫過于魏國。
楚國即使有富足強大的名聲,而實際很空虛;它的士兵即使很多,然而總是輕易地逃跑潰散,不能夠艱苦奮戰。
假如魏國發動所有軍隊向南面攻打楚國,勝利是肯定的。
宰割楚國使魏國得到好處,使楚國虧損而歸服秦國,轉嫁災禍,使自己的國家安甯,這是好事啊。
假如大王不聽從我的建議,秦國出動一精一銳部隊向東進攻,那時即使您想要臣侍秦國,恐怕也來不及了。
“況且,那些主張一合縱的人,大多隻會講大話,唱高調,很少讓人信任。
他們隻想遊說一個國君達到封侯的目的,所以天下遊說之士,沒有不日夜激動地緊一握手腕,瞪大眼睛,磨牙鼓舌,大談合縱的好處,用以勸說各國的國君。
國君贊賞他們的口才,被他們的遊說迷惑,難道這不是糊塗嗎? “我聽說,羽一毛一雖輕,集聚多了,可以使船沉沒;貨物雖輕,但裝載多了也可以折斷車軸;衆口所毀,就是金石也可以銷熔;讒言诽謗多了,即使是骨肉之親也會銷滅。
所以我希望大王審慎地拟訂正确的策略,并且請準許我乞身引退,離開魏國。
” 于是,哀王背棄了合縱盟約,依靠張儀請求和秦國和解。
張儀回到秦國,重新出任國相。
三年後,魏國又背棄了秦國加入合縱盟約。
秦國就出兵攻打魏國,奪取了曲沃。
第二年,魏國再次臣事秦國。
秦國想要攻打齊國,然而齊、楚兩國締結了合縱相親的盟約,于是張儀前往楚國出任國相。
楚懷王聽說張儀來,空出上等的賓館,親自到賓館安排他住宿。
說:“這是個偏僻鄙陋的國家,您用什麼來指教我呢?”張儀遊說楚王說:“大王如果真要聽從我的意見,就和齊國斷絕往來,解除盟約,我請秦王獻出商於一帶六百裡的土地,讓秦國的女子作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間娶婦嫁女,永遠結為兄弟國家,這樣向北可削弱齊國而西方的秦國也就得到好處,沒有比這更好的策略了。
”楚王非常高興地應允了他。
大臣們來向楚王祝賀,唯獨陳轸為他傷悼。
楚王很生氣地說:“我用不着調兵遣将就得到六百裡土地,臣子們向我祝賀,唯獨你為我傷悼,這是為什麼?”陳轸回答說:“不是這樣,在我看來,商於一帶的土地不僅不能得到,而且齊國和秦國可能會聯合起來。
齊、秦聯合起來,那麼一定會禍患臨頭。
”楚王說:“能說明理由嗎?”陳轸回答說:“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是因為楚國有結盟的齊國。
如今和齊國斷絕往來,廢除盟約,那麼楚國就孤立了。
秦國為什麼不滿足地追求一個孤立無援的楚國,而給它六百裡土地呢?張儀回到秦國,一定會背棄向大王的承諾,這是向北和齊國斷絕了外交關系,又從西方的秦國招來禍患,兩國的軍隊必然會一塊打到楚國。
我妥善地替大王想出了對策,不如暗中和齊國聯合而表面上斷絕關系,并派人跟随張儀去秦國。
假如秦國
蘇秦遊說六國,張儀也遊說六國;蘇秦合縱以燕為主,張儀連橫以魏為主,文法也一縱一橫。
他們都是以權變之術和雄辯家的姿态,雄心勃勃,一往無前,為追求事功而生死置之度外的人物,表現了他們的雄才大略,體現了他們的力量和存在的價值。
張儀除了張揚暴露合縱的短處,用以附會自己的主張而外,借秦國強大的勢力,又多以威脅利誘、欺詐行騙的權術,成為轟動一時的風雲人物。
很多段落,不像史書的人物傳記,卻一逼一十似後世小說。
張儀相楚,以商於之地六百裡行騙楚王就幾乎具備後世小說的全部特征。
幾百字的小文就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餘波;其中又不乏戲劇的沖突和曲折的情節;人物刻畫得鮮明生動而富于個一性一特征。
筆觸靈活,神彩飛揚,又不乏幽默之筆,把一個完整的故事描寫得曲曲折折、有聲有色。
其中張儀的欺詐權變之術,成竹在胸的韬略以及他的氣質、風度,侃侃而談的才能,善于借物轉禍為福的本領;楚王的貪婪愚蠢,剛愎自用,感情的沖動;陳轸的老謀深算、料事如神、耿介衷腸、直面陳言,于嚴肅、莊重氣氛中的诙諧幽默的風采,都在矛盾糾葛的沖突中表現得淋一漓盡緻。
蘇秦激張儀入秦,曆來被人所激賞。
張儀被楚相誣陷“盜璧”,鞭笞數百,投奔蘇秦,卻被拒之門外,又遭羞辱,怒而入秦,憑借不期的資助,得以被惠王任用。
情節曲折多變,故事一性一強。
張儀從希望到失望再到希望的過程,一性一格逐漸展開,前有蓄勢,後有照應,使故事組織得井然有序,無懈可擊。
人物對話極其簡潔,個一性一化語言刻畫了個一性一化的人物,已為後世小說的楷模。
當張儀被楚相“掠笞數百”,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
”儀曰:“足矣。
”張儀被辱後的幽默、風趣,與妻子戲谑的情狀,對讀書遊說不可動搖的意志,已然再現。
廖廖幾筆,内涵豐富、耐人咀嚼。
本傳語言藝術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說韓時,對秦兵在戰場上舍生忘死,沖鋒陷陣的描寫,對戰馬誇誕放漫的描摹,猶如大筆潑墨,使人感到萬馬奔騰的聲勢。
而說趙時,卻以貌似恪守本分,唯恐督過的語言,竟如語意雙關的外交辭令,處處鋒芒畢露,處處殺機四伏,處處是刀光劍影,處處是包一皮一皮舉天下的雄心。
很多内涵豐富的語言,如“積羽沉舟,群輕折軸,衆口铄金,積毀銷骨”,“卞莊剌虎,一舉兩得”等等,作為成語典故,為今人所習用。
【譯文】 張儀是魏國人。
當初曾和蘇秦一起師事
張儀完成學業,就去遊說諸侯。
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間,楚相丢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張儀,說:“張儀貧窮,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于是,大家一起把張儀拘捕起來,拷打了幾百下。
張儀始終沒有承認,隻好釋放了他。
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說:“唉!您要是不讀書遊說,又怎麼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說:“舌頭還在呀。
”張儀說:“這就夠了。
” 那時,蘇秦已經說服了趙王而得以去各國結締合縱相親的聯盟,可是他害怕秦國趁機攻打各諸侯國,盟約還沒結締之前就遭到破壞。
又考慮到沒有合适的人可以派到秦國,于是派人暗中引導張儀說:“您當初和蘇秦感情很好,現在蘇秦已經當權,您為什麼不去結交他,用以實現功成名就的願望呢?”于是張儀前往趙國,呈上名帖,請求會見蘇秦。
蘇秦就告誡門下的人不給張儀通報,又讓他好幾天不能離去。
這時蘇秦才接見了他。
讓他坐在堂下,賜給他奴仆侍妾吃的飯菜,還屢次責備他說:“憑着您的才能,卻讓自己窮困潦倒到這樣的地步。
難道我不能推薦您讓您富貴嗎?隻是您不值得錄用罷了。
”說完就把張儀打發走了。
張儀來投奔蘇秦,自己認為都是老朋友了,能夠求得好處,不料反而被羞辱,很生氣,又考慮到諸侯中沒有誰值得侍奉,隻有秦國能侵擾趙國,于是就到秦國去了。
不久蘇秦對他左右親近的人說:“張儀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
如今,幸虧我比他先受重用,而能夠掌握秦國權力的,隻有張儀才行。
然而,他很貧窮,沒有進身之階。
我擔心他以小的利益為滿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業,所以把他召來羞辱他,用來激發他的意志,您替一我暗中侍奉他。
”蘇秦禀明趙王,發給他金錢、财物和車馬,派人暗中跟随張儀,和他投宿同一客棧,逐漸地接近他,還以車馬金錢奉送他,凡是他需要的,都供給他,卻不說明誰給的。
于是張儀才有機會拜見了秦惠王。
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策劃攻打諸侯的計劃。
這時,蘇秦派來的門客要告辭離去,張儀說:“依靠您鼎力相助,我才得到顯貴的地位,正要報答您的恩德,為什麼要走呢?”門客說:“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蘇先生。
蘇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破壞合縱聯盟,認為除了您沒有誰能掌握秦國的大權,所以激怒先生,派我暗中供您錢财,這都是蘇先生謀劃的策略。
如今先生已被重用,請讓我回去複命吧!”張儀說:“唉呀,這些權謀本來都是我研習過的範圍而我卻沒有察覺到,我沒有蘇先生高明啊!況且我剛剛被任用,又怎麼能圖謀攻打趙國呢?請替一我感謝蘇先生,蘇先生當權的時代,我張儀怎麼敢奢談攻趙呢?”張儀出任秦國宰相以後,寫信警告楚國宰相說:“當初我陪着你喝酒,我并沒偷你的玉璧,你卻鞭打我。
你要好好地守護住你的國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苴國和蜀國相互攻打,分别到秦國告急。
秦惠王要出動軍隊讨伐蜀國,又認為道路艱險狹窄,不容易到達。
這時韓國又來侵犯秦國。
秦惠王要先攻打韓國,然後再讨伐蜀國,恐怕有所不利;要先攻打蜀國,又恐怕韓國趁着久一戰疲憊之機來偷襲,猶豫不能決斷。
司馬錯和張儀在惠王面前争論不休,司馬錯主張讨伐蜀國,張儀說:“不如先讨伐韓國。
”惠王說:“我願聽聽你們的理由。
” 張儀說:“我們先和魏國相親,與楚國友好,然後進軍三川,堵絕什谷的隘口,擋住屯留的要道。
這樣,使魏國到南陽的通道斷絕,讓楚國出兵一逼一十近南鄭,秦軍進擊新城和宜陽,徑直一逼一十近西周和東周的城郊,讨伐周王的罪惡,再攻占楚、魏的土地。
周王自己知道沒辦法挽救,一定會獻出傳國的九鼎寶物。
秦國占有了九鼎之寶,依照地圖和戶籍,就可以挾制着周天子而向天下發号施令,天下各國沒有誰敢不聽從的。
這是統一天下的大業啊!如今蜀國是西方偏僻的國家,像戎狄一樣的落後民族,搞得我們士兵疲憊、百姓勞苦,也不能夠揚名天下,奪取了他們的土地也得不到實際的好處。
我聽說追求名位的人要到朝廷去,追求利益的人要到市場去。
如今,三川、周室,如同朝廷和市場,大王卻不到那裡去争奪,反而到戎狄一類的落後地區去争奪,這離帝王的功業就太遠了。
” 司馬錯說:“不是這樣。
我聽說,想使國家富強的人,一定要開拓他的疆土;想使軍隊強大的人,一定要使百姓富足;想要統一天下的人,一定要廣施恩德。
這三種條件具備了,帝王大業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今,大王的疆土還狹小,百姓還貧窮,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做些容易辦到的事情。
蜀國,是西方偏僻的國家,卻是戎狄的首領,已經發生了類似夏桀、商纣的禍亂。
出動秦國強大的軍隊去攻打它,就好像讓豺狼去驅趕羊群一樣。
占領了它的土地就可以擴大秦國的疆域,奪取了它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
用不着損兵折将,他們就已經屈服了。
攻克一個國家,天下人不認為我們殘暴;把西方的全部财富取盡,天下人不認為我們貪婪,我們這一出動軍隊,使得聲望、實利都有增益,還能享有禁止暴亂的好名聲。
如今去攻打韓國,劫持天子,是很壞的名聲,未必就能得到好處,還負有不義的醜名,而又是天下人所不希望攻打的國家,那就危險了。
請讓我陳述一下理由:周王,是天下共有的宗主;是和齊、韓交往密切的國家。
周王自己知道要失掉傳國的九鼎,韓國自己知道将會失去三川,這二國必将通力合謀,依靠齊國和趙國的力量,與楚國、魏國謀求和解。
如果他們把九鼎寶器送給楚國,把土地讓給魏國,大王是不能阻止的,這就是我說的危險所在,所以不如攻打蜀國那樣完滿。
” 惠王說:“說的好,我聽您的。
”終于出兵讨伐蜀國。
當年十月攻占了蜀國。
于是,平定了蜀國的暴亂,貶谪蜀王,改封号為蜀侯,派遣陳莊出任宰相。
蜀國歸秦國後,秦國因此更加強大、富足,更加輕視其他諸侯了。
惠王十年,派遣公子華和張儀圍攻魏國的蒲陽,降服了它。
張儀趁機又勸說秦王把它歸還魏國,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
張儀又趁機勸說魏王道:“秦國對待魏國如此地寬厚,魏國不可不以禮相報。
”魏國因此就把上郡、少梁獻給秦國,用以答謝秦惠王。
惠王就任用張儀為國相,把少梁改名叫夏陽。
張儀出任秦國國相四年,正式擁戴惠王為王。
過了一年,張儀擔任秦國的将軍,奪取了陝邑,修築了上郡要塞。
此後二年,秦王派張儀和齊、楚兩國的國相在齧桑會談。
他從東方歸來,被免去國相的職務,為了秦國的利益,他去魏國擔任國相,打算使魏國首先臣侍秦國而讓其它諸侯國效法它。
魏王不肯接受張儀的建議,秦王大發雷霆,立刻出動軍隊攻克了魏國的曲沃、平周,暗中給張儀的待遇更加優厚。
張儀覺得很慚愧,感到沒有什麼可以回敬來報答秦王。
他留任魏國四年,魏襄侯去世,哀王即位。
張儀又勸說哀王,哀王也不聽從。
于是,張儀暗中讓秦國攻打魏國。
魏國和秦國交戰,失敗了。
第二年,齊國又在觀津打敗了魏軍。
秦國想要再次攻打魏國,先打敗了韓國申差的部隊,殺死了八萬官兵,使得諸侯們震驚慌恐。
張儀再次遊說魏王說:“魏國土地縱橫不到一千裡,士兵超不過三十萬。
四周地勢平坦,像車軸的中心,可以暢通四方的諸侯國,又沒有名山大川的隔絕。
從新鄭到大梁隻有二百多裡,戰車飛馳,士兵奔跑,沒等用多少力氣就已經到了。
魏國的南邊和楚國接境,西邊和韓國接境,北邊和趙國接境,東邊和齊國接境,士兵駐守四面邊疆,光是防守邊塞堡壘的人就不少于十萬。
魏國的地勢,本來就是個戰場。
假如魏國向南與楚國友善而不和齊國友善,那麼齊國就會攻打你的東面;向東與齊國友善而不和趙國友善,那麼趙國就會攻打你的北面;與韓國不合,那麼韓國攻打你的西面;不親附楚國,那麼楚國就會攻打你的南面;這就叫做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勢啊。
“況且,各國諸侯締結合縱聯盟的目的,是為了憑靠它使國家安甯,君主尊崇,軍隊強大,名聲顯赫。
如今,那些主張一合縱的人,想使天下聯合為一體,相約為兄弟手足,在洹水邊上殺白馬,歃血為盟,彼此表示信守盟約的堅定信念。
然而,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還有争奪錢财的,您還打算憑借着蘇秦虛僞欺詐、反複無常的策略,那必将遭到失敗是很明顯的了。
“假如大王不奉事秦國,秦國出兵攻打河外、占領卷地、衍地、燕地、酸棗,劫持衛國奪取陽晉,那麼趙國的軍隊就不能南下支援魏國,趙國的軍隊不能南下而魏國的軍隊不能北上,魏軍不能北上,合縱聯盟的通道就被斷絕了。
合縱聯盟的道路斷絕,那麼,大王的國家想不遭受危難,就辦不到了。
秦國使韓國屈服,進而攻打魏國,韓國害怕秦國,秦、韓合為一體,那麼魏國的滅亡,快的簡直來不及坐下來等待啊。
這是我替大王擔憂的啊。
“我替大王着想,不如奉事秦國。
如果您奉事秦國,那麼楚國、韓國一定不敢輕舉妄動;沒有楚國、韓國的外患,那麼大王就可以墊高了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國家一定沒有什麼可以憂慮的事了。
“況且,秦國想要削弱的莫過于楚國,而能夠削弱楚國的莫過于魏國。
楚國即使有富足強大的名聲,而實際很空虛;它的士兵即使很多,然而總是輕易地逃跑潰散,不能夠艱苦奮戰。
假如魏國發動所有軍隊向南面攻打楚國,勝利是肯定的。
宰割楚國使魏國得到好處,使楚國虧損而歸服秦國,轉嫁災禍,使自己的國家安甯,這是好事啊。
假如大王不聽從我的建議,秦國出動一精一銳部隊向東進攻,那時即使您想要臣侍秦國,恐怕也來不及了。
“況且,那些主張一合縱的人,大多隻會講大話,唱高調,很少讓人信任。
他們隻想遊說一個國君達到封侯的目的,所以天下遊說之士,沒有不日夜激動地緊一握手腕,瞪大眼睛,磨牙鼓舌,大談合縱的好處,用以勸說各國的國君。
國君贊賞他們的口才,被他們的遊說迷惑,難道這不是糊塗嗎? “我聽說,羽一毛一雖輕,集聚多了,可以使船沉沒;貨物雖輕,但裝載多了也可以折斷車軸;衆口所毀,就是金石也可以銷熔;讒言诽謗多了,即使是骨肉之親也會銷滅。
所以我希望大王審慎地拟訂正确的策略,并且請準許我乞身引退,離開魏國。
” 于是,哀王背棄了合縱盟約,依靠張儀請求和秦國和解。
張儀回到秦國,重新出任國相。
三年後,魏國又背棄了秦國加入合縱盟約。
秦國就出兵攻打魏國,奪取了曲沃。
第二年,魏國再次臣事秦國。
秦國想要攻打齊國,然而齊、楚兩國締結了合縱相親的盟約,于是張儀前往楚國出任國相。
楚懷王聽說張儀來,空出上等的賓館,親自到賓館安排他住宿。
說:“這是個偏僻鄙陋的國家,您用什麼來指教我呢?”張儀遊說楚王說:“大王如果真要聽從我的意見,就和齊國斷絕往來,解除盟約,我請秦王獻出商於一帶六百裡的土地,讓秦國的女子作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間娶婦嫁女,永遠結為兄弟國家,這樣向北可削弱齊國而西方的秦國也就得到好處,沒有比這更好的策略了。
”楚王非常高興地應允了他。
大臣們來向楚王祝賀,唯獨陳轸為他傷悼。
楚王很生氣地說:“我用不着調兵遣将就得到六百裡土地,臣子們向我祝賀,唯獨你為我傷悼,這是為什麼?”陳轸回答說:“不是這樣,在我看來,商於一帶的土地不僅不能得到,而且齊國和秦國可能會聯合起來。
齊、秦聯合起來,那麼一定會禍患臨頭。
”楚王說:“能說明理由嗎?”陳轸回答說:“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是因為楚國有結盟的齊國。
如今和齊國斷絕往來,廢除盟約,那麼楚國就孤立了。
秦國為什麼不滿足地追求一個孤立無援的楚國,而給它六百裡土地呢?張儀回到秦國,一定會背棄向大王的承諾,這是向北和齊國斷絕了外交關系,又從西方的秦國招來禍患,兩國的軍隊必然會一塊打到楚國。
我妥善地替大王想出了對策,不如暗中和齊國聯合而表面上斷絕關系,并派人跟随張儀去秦國。
假如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