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侯列傳第十二

關燈
中山國屢遭進犯又屢次割地,結果國家随即滅亡。

    我認為衛國、趙國值得效法,而宋國、中山國則當引以為戒。

    秦國是個貪婪無厭,兇惡暴戾的國家,切勿親近。

    它蠶食魏國,吞盡原屬晉國之地,戰勝暴鸢,割取八個縣之多,土地來不及全部并入,可是軍隊又耀武揚威地出動了。

    秦國哪有什麼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又使芒卯敗逃,開進了北宅,這并不是敢于進攻魏都,而是威脅大王要求多多割讓土地。

    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

    現在若大王背棄楚國、趙國而與秦國講和,楚、趙兩國必定怨恨而背離大王,而與大王争着買好秦國,秦國必定接受它們的做法。

    秦國挾制楚、趙兩國的軍隊再攻魏都,那麼魏國想要不亡國是不可能的。

    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講和。

    大王若打算講和,也要少割地并且要有人質作保;不然,必定上當受騙。

    ’這是我在魏國所聽到的,希望您據此來考慮圍攻大梁的事。

    《周書》上說‘要想到上天的意旨不是固定不變的。

    ’這就是說天賜幸運是不可多次得到的。

    秦國戰勝暴鸢,割取八縣,并非是兵力一精一良,也非計謀的高超巧妙,而靠的主要是運氣。

    現在秦國又打敗了芒卯,兵入北宅,進而圍攻大梁,以此看來是自己把徼天之幸當作了常規,聰明的人不是這樣的。

    據我所知魏國已經調集了全部上百個縣的一精一兵良将來保衛大梁,看來不少于三十萬人。

    以三十萬的大軍來守衛七丈高的城垣,我認為即使商湯、周武王死而複生,也是難以攻下的。

    輕易的背着楚、趙兩國軍隊,要登七丈高的城垣,與三十萬大軍對壘,而且志在必得,我看從開天辟地以來直到今天,是不曾有過的。

    攻而不克,秦軍必然疲憊不堪,大梁攻不下而陶邑卻定要喪失,那就會前功盡棄了。

    現在魏國正猶疑未決,可以讓它少割土地先攏住它。

    希望您抓住楚、趙援軍尚未到達大梁的時機,趕快以少割土地來收服魏國。

    魏國正當猶疑之際,會把得到以少割土地換取大梁解圍的做法看作是有利的上策,一定想這麼辦,那麼您的願望就會實現了。

    楚、趙兩國對于魏國搶先與秦國媾和會大為惱火,必定争着讨好秦國,合縱便因此瓦解,而後您再從容地選擇對象個個攻破。

    況且,您要取得土地也不一定非用軍事手段呀!邦取了原來的晉國土地,秦軍不必攻堅,魏國就會乖乖地獻出绛、安邑兩城。

    這樣又為您打開了河西、河東兩條通道,原來的宋國土地也将全部為秦國所有,随即衛國必會獻出單父。

    秦軍不動一兵一卒,而您卻能控制全面局勢,有什麼索取不能得到,有什麼作為不能成功呢!希望您仔細考慮圍攻大梁這件事而不要使自己的行動冒險。

    ”穰侯說:“好。

    ”于是停止攻梁,解圍而去。

     第二年,魏國背離了秦國,同齊國合縱交好。

    秦王派穰侯進攻魏國,斬敵四萬人,使魏将暴鸢戰敗而逃,取得了魏國的三個縣。

    穰侯又增加了封邑。

     第三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再次攻打趙國、韓國和魏國,在華陽城下,大敗芒卯,斬敵十萬人,奪取了魏國的卷、蔡陽、長社,趙國的觀津。

    接着又把觀津還給了趙國,并且給趙國增加了兵力,讓它去攻打齊國。

    齊襄王懼怕被伐,就讓蘇代替齊國暗地裡送給穰侯一封信說:“我聽來往人們傳說‘秦國将要給趙國增援四萬士兵來攻打齊國’,我私下一定對我們國君說‘秦王一精一明而谙熟謀略,穰侯機智而一精一通軍事,一定不會這麼做’。

    為什麼這麼說呢?韓、趙、魏三國友好結盟,這是秦國的深仇大敵。

    它們三國之間的關系非同一般,盡避有上百次的背棄,上百次的相騙,但都不算是背信棄義,一旦對外它們是互信不疑的。

    現在要戰敗齊國會使趙國強盛起來。

    趙國是秦國所仇視的大敵,顯然對秦國不利。

    這是第一點。

    秦國的謀臣策士們,一定會說‘打敗齊國,先削弱三晉和楚國的力量,然後再戰而勝之’。

    其實,齊國是個勢單力薄的疲憊之國,調集天下諸侯的兵力攻打齊國,就如同用千釣強弓去沖開潰爛的癰疽,齊國必亡無疑,怎麼能削弱三晉和楚國呢?這是第二點。

    秦國若出兵少,那麼三晉和楚國就不相信秦國;若出兵多,就會讓三晉和楚國擔憂将被秦國控制。

    齊國懼怕被伐,不會投靠秦國,而必定投靠三晉和楚國。

    這是第三點。

    秦國以瓜分齊國來引一誘三晉和楚國,而三晉和楚國派兵進駐加以扼守,秦國反而會腹背受敵。

    這是第四點。

    這種做法就是讓三晉和楚國借秦國之力謀取齊國,拿齊國之地對付秦國,怎麼三晉、楚國如此聰明而秦國、齊國如此愚蠢?這是第五點。

    因此,取得安邑把它治理好,也就一定沒有禍患了。

    秦國占據了安邑,韓國也就必定無法控制上一黨一了。

    奪取天下的中心區域,與出兵而擔憂其不能返回比較起來,哪個有利?這些道理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才說秦國一精一明而谙熟謀略,穰侯機智而一精一通軍事,肯定不會給趙國四萬士兵讓他攻打齊國了。

    ”于是穰侯不再進軍,領兵回國了。

     昭王三十六年(前271),當時相國穰侯與客卿竈商議,要攻打齊國奪取罷、壽兩城,借以擴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

    這時有個魏國人叫範睢自稱張祿先生,譏笑穰侯竟然越過韓、魏等國去攻打齊國,他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