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侯列傳第十二

關燈
嘗有者也。

    攻而不拔,秦兵必罷(25),陶邑必亡(26),則前功必棄矣。

    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27)。

    願君逮楚、趙之兵未至于梁(28),亟以少割收魏。

    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利,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

    楚、趙怒于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從以此散(29),而君後擇焉。

    且君之得地豈必以兵哉!邦晉國,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绛、安邑(30)。

    又為陶開兩道(31),幾盡筆宋(32),衛必效單父。

    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索而不得,何為而不成!願君熟慮之而無行危。

    ”穰侯曰:“善。

    ”乃罷梁圍。

     ①昭王三十二年:即前275年。

    ②走芒卯:使芒卯戰敗而逃。

    走,使敗逃。

    ③說:勸說,說服。

    ④長吏:指高級官吏。

    ⑤故國:舊都。

    指楚丘。

    ⑥反:同“返”,返回,歸還。

    ⑦兵勁:軍隊堅強有力。

    ⑧重出地:舍不得割讓土地。

    重,惜。

    出,拿出。

    ⑨數:多次,屢次。

    ⑩貪戾:貪婪兇暴。

    ?盡:吞盡。

    晉國:這裡指原屬晉國,現屬魏國的土地。

    ?何厭之有:即“有何厭”。

    厭,同“餍”,滿足。

    ⒀劫:威一逼一十、威脅。

    ⒁講:和解。

    ⒂事:奉事。

    ⒃挾:挾制。

    ⒄見:被。

    ⒅《周書》:《尚書》中的組成部分。

    相傳是記載周代史事之書。

    惟命不于常:出自《周書·康诰》。

    意思是,要想到上天的意旨不是固定不變的。

    惟,念;命,天命。

    ⒆幸:幸運。

    ⒇天幸:徼天之幸。

    碰上好運氣。

    (21)悉:竭盡。

    勝甲:強悍的士兵。

    (22)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23)輕:輕易,随便。

    (24)陵:登。

    (25)罷(pí,皮):通“疲”,疲憊。

    (26)亡:丢失。

    (27)收:攏住。

    (28)逮:及。

    (29)從:同“縱”。

    合縱。

    (30)效:獻出。

    (31)兩道:指河西、河東兩條道路。

    (32)幾盡:将全部得到。

    故宋:原宋國的土地。

    此時宋已滅亡。

     明年,魏背秦,與齊從親①。

    秦使穰侯伐魏,斬首四萬,走魏将暴鸢②,得魏三縣。

    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與白起、客卿胡陽複攻趙、韓、魏,破芒卯于華陽下,斬首十萬,取魏之卷、蔡陽、長社,趙氏觀津。

    且與趙觀津③,益趙以兵,伐齊。

    齊襄王懼,使蘇代為齊陰遺穰侯書曰④:“臣聞往來者言曰‘秦将益趙甲四萬以伐齊’,臣竊必之敝邑之王曰⑤‘秦王明而熟于計,穰侯智而習于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

    是何也?夫三晉之相與也⑥,秦之深雠也⑦。

    百相背也,百相欺也,不為不信,不為無行⑧。

    今破齊以肥趙。

    趙,秦之深雠,不利于秦。

    此一也。

    秦之謀者,必曰‘破齊,晉、楚⑨,而後制晉、楚之勝’。

    夫齊,罷國也⑩,以天下攻齊,如以千鈞之一弩一決潰癰也?,必死,安能晉、楚?此二也。

    秦少出兵,則晉、楚不信也;多出兵,則晉、楚為制于秦。

    齊恐,不走秦?,必走晉、楚。

    此三也。

    秦割齊以啖晉、楚⒀,晉、楚案之以兵⒁,秦反受敵。

    此四也。

    是晉、楚以秦謀齊,以齊謀秦也,何晉、楚之智而秦、齊之愚?此五也。

    故得安邑以善事之,亦必無患矣。

    秦有安邑,韓氏必無上一黨一矣。

    取天下之腸胃(15),與出兵而懼其不反也,孰利?臣故曰秦王明而熟于計,穰侯智而習于事,必不益趙甲四萬以伐齊矣。

    ”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歸。

     ①從親:合縱相親。

    ②魏将暴鸢:梁玉繩《史記志疑》:“按:‘魏将’乃‘韓将’之誤。

    ”③與:給予。

    ④陰:暗地裡。

    遺:送給。

    ⑤臣竊必之敝邑之王曰:我私下一定對本國的國君說。

    之,于。

    敝邑:對本國的謙稱。

    ⑥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春秋末,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各立為國,故稱“三晉”。

    相與:相友好。

    ⑦雠:仇敵,仇人。

    ⑧行:道德、道義方面的行為。

    ⑨:困乏,疲憊。

    這裡是使疲憊的意思。

    ⑩罷(pí,皮)國:疲憊的國家。

    ?鈞:古代三十斤為一鈞。

    一弩一:古代一種用機械力量發射箭支的弓。

    決:沖擊。

    ?走:投奔,投靠。

    ⒀啖:喂食,引一誘。

    ⒁案:同“按”。

    壓住,控制。

    ⒂腸胃:比喻中心。

     昭王三十六年①,相國穰侯言客卿竈②,欲伐齊取罷、壽③,以廣其陶邑。

    于是魏人範睢自謂張祿先生④,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一奸一說秦昭王⑤。

    昭王于是用範睢。

    範睢言宣太後****,穰侯擅權于諸侯,泾陽君、高陵君之屬太侈,富于王室。

    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國,令泾陽之屬皆出關,就封邑。

    穰侯出關,辎車千乘有餘⑥。

     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

    秦複收陶為郡。

     ①昭王三十六年:即前271年。

    ②言:議,商議。

    ③剛、壽:卷七十九《範睢蔡澤列傳》作“綱壽”。

    ④自謂:自稱。

    ⑤一奸一(gān,甘)通“幹”。

    請求。

    ⑥辎車:古代用帷扒可載物坐人的車。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親舅也。

    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于天下,天下皆西鄉稽首者①,穰侯之功也。

    及其貴極富溢,一夫開說,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況于羁旅之臣乎②! ①西鄉:面向西。

    鄉,通“向”。

    稽首:古代最恭敬的跪拜禮。

    這裡是表示臣服的意思。

    ②羁旅:寄居異國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