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列傳第十

關燈
力合謀,以因乎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弗能止也。

    此臣之所謂危也。

    不如伐蜀完⑦。

    ” ①廣:開拓疆土。

    ②王:統一天下,成就王業。

    ③繕:整治。

    ④拔:攻克,占領。

    ⑤谒:告訴、陳述。

    ⑥宗室:此指宗主,共主。

    ⑦完:完滿,周全。

     惠王曰:“善,寡人請聽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貶蜀王更号為候①,而使陳莊相蜀。

    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

     ①貶蜀王更号為候:卷五《秦本紀》及卷十五《六國年表》均謂伐蜀乃惠文王更元後九年事,此傳叙于惠文王十年以前,不合。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降之。

    儀因言秦複與魏,而使公子繇質于魏①。

    儀因說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

    ”魏因入上郡、少梁②,謝秦惠王。

    惠王乃以張儀為相,更名少梁曰夏陽。

     儀相秦四歲,立惠王為王③。

    居一歲④,為秦将,取陝。

    築上郡塞。

     ①質:做人質。

    ②入:進獻。

    ③立惠王為王:孝公以前秦國國君稱公,惠王即位時稱君,此時始稱王。

    ④居:過,過了。

     其後二年,使與齊、楚之相會齧桑。

    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

    魏王不肯聽儀。

    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複陰厚張儀益甚①。

    張儀漸,無以歸報。

    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哀王立。

    張儀複說哀王,哀王不聽。

    于是張儀陰令秦伐魏。

    魏與秦戰,敗。

     明年,齊又來敗魏于觀津。

    秦複欲攻魏,先敗韓申差軍,斬首八萬,諸侯震恐。

    而張儀複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裡②,卒不過三十萬。

    地四平,諸侯四通輻湊③,無名山大川之限④。

    從鄭至梁二百餘裡,車馳人走,不待力而至。

    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守亭鄣者不下十萬⑤。

    梁之地勢,固戰場也。

    梁南與楚而不與齊⑥,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于韓,則韓攻其西;不親于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①陰:暗中,私下。

    ②地方:縱橫面積。

    ③輻湊:也作“輻辏”。

    車輻集中于軸心。

    比喻人或物集聚一處,故道路平坦、寬廣。

    ④限:阻擋,隔絕。

    ⑤亭鄣:古代邊塞堡壘。

    鄣,也作“障”。

    築壘阻隔。

    ⑥與:和……結交,親附。

     “且夫諸侯之為從者,将以安社稷尊主強兵顯名也①。

    今從者一天下,約為昆弟②,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③,以相堅也。

    而親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錢财,而欲恃詐僞反覆蘇秦之餘謀④,其不可成亦明矣。

     ①社稷:國家的代稱。

    社,土神。

    稷,谷神。

    以往古代帝王都祭祀社稷,故稱。

    ②昆弟:兄弟。

    ③刑:割殺,宰殺。

    ④恃:憑借,依靠。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燕〕、酸棗,劫衛取陽晉①,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

    秦折韓而攻梁,韓怯于秦,秦韓為一,梁之亡可立而須也②。

    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

     ①劫:脅迫,威一逼一十。

    ②立而須:喻時間短暫。

    須,等待。

     “為大王計,莫如事秦。

    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卧①,國必無憂矣。

     ①高枕而卧:墊高了枕頭睡大覺。

    形容無憂無慮。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

    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虛;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①,不能堅戰。

    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勝之必矣。

    割楚而益梁,虧楚而适秦②,嫁禍安國③,此善事也。

    大王不聽臣,秦下甲士而東伐④,雖欲事秦,不可得矣。

     “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少可信⑤,說一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遊談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⑥,以說人主。

    人主賢其辯而牽其說⑦,其得無眩哉⑧。

     “臣聞之,積羽沉舟⑨,群輕折軸⑩,衆口铄金?,積毀銷骨?,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鼻辟魏。

    ” 哀王于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于秦。

    張儀歸,複相秦。

    三歲而魏複背秦為從。

    秦攻魏,取曲沃。

    明年,魏複事秦。

     ①輕走易北:輕易逃跑潰散。

    走,逃跑。

    北,打了敗仗往回跑。

    ②适:歸服。

    ③嫁禍:轉移災難、禍患。

    ④甲士:全付武裝的軍隊。

    ⑤奮辭:盡力以說大話、唱高調遊說。

    ⑥搤腕:握住手腕。

    表示激動、振奮的情态、動作。

    瞋目:怒目,瞪大眼睛。

    ⑦牽:牽引、牽制。

    ⑧眩:迷惑,迷亂。

    ⑨積羽沉舟:喻積輕可為重,積小患可緻大災。

    ⑩群輕折軸:物雖輕,積多量大,可以折斷車軸。

    意猶上句,也是旨在說明不能忽視小事。

    ?衆口铄金:喻輿論影響的強大。

    铄,銷。

    意思是衆口所毀,金石猶可銷熔。

    ?積毀銷骨:讒言诽謗多了,骨肉之親也會銷滅。

    銷骨,一說使人毀滅。

    ⒀賜骸鼻:乞身引退。

    骸鼻,身一體。

    辟:同“避”。

    ⒁倍:通“背”。

    背棄,背叛。

     秦欲伐齊,齊楚從親,于是張儀往相楚。

    楚懷王聞張儀來,虛上舍而自館之①。

    曰:“此僻陋之國,子何以教之?”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于齊②,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裡,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③,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

    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

    ”楚王大說而許之④。

    群臣皆賀,陳轸獨吊之⑤。

    楚王怒曰:“寡人不興師發兵得六百裡地,群臣皆賀,子獨吊,何也?”陳轸對曰:“不然,以臣觀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齊秦合,齊秦合則患必至矣。

    ”楚王曰:“有說乎?”陳轸對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齊也。

    今閉關絕約于齊,則楚孤。

    秦奚貪夫孤國⑥,而與之商於之地六百裡?張儀至秦,必負王⑦,是北絕齊交,西生患于秦也,而兩國之兵必俱至。

    善為王計者,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⑧,使人随張儀。

    苟與吾地,絕齊未晚也;不與吾地,陰合謀計也。

    ”楚王曰:“願陳子閉口毋複言,以待寡人得地。

    ”乃以相印援張儀,厚賂之⑨。

    于是遂閉關絕約于齊,使一将軍随張儀。

     ①虛上舍:空出上等賓館。

    館之:安排他留宿。

    ②閉關:閉塞關門。

    引申為斷絕往來。

    ③箕帚之妾:嫁女謙辭。

    箕帚,簸箕掃帚。

    指做灑掃清除之類的事。

    ④說:同“悅”。

    高興,喜歡。

    ⑤吊:傷悼。

    ⑥奚:何,為什麼。

    ⑦負:違背,背棄。

    ⑧陰合而陽絕:暗中合作而表面上假裝斷絕關系。

    ⑨賂:饋贈财物。

     張儀至秦,詳失綏堕車①,不朝三月。

    楚王聞之,曰:“儀以寡人絕齊未甚邪?”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②,北罵齊王。

    齊王大怒,折節而下秦③。

    秦齊之交一合,張儀乃朝,謂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裡,願以獻大王左右。

    ”楚使者曰:“臣受令于王。

    以商於之地六百裡,不聞六裡。

    ”還報楚王,楚王大怒,發兵而攻秦。

    陳轸曰:“轸可發口言乎④?攻之不如割地反以賂秦,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出地于秦,取償于齊也,王國尚可存。

    ”楚王不聽,卒發兵而使将軍屈匄擊秦。

    秦齊共攻楚,斬首八萬,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

    楚又複益發兵而襲秦⑤,至藍田,大戰,楚大敗,于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⑥。

     ①詳:通“佯”。

    假裝。

    綏:登車時作拉手用的繩子。

    ②借宋之符:梁玉繩《史記志疑》雲:“此語可疑。

    罵齊何必用符?而楚自有符,亦何必借宋符乎?”按梁玉繩此疑可釋。

    在尚無電訊、報紙等傳播媒介的戰國時代,楚國要想淩一辱齊國,就得通過信使。

    但既已閉關絕約,齊楚之間斷絕了“外交關系”,那就隻有通過第三國了。

    是以“乃使勇士至宋”,以宋人的身分使齊。

    而以宋人的身分使齊,當然就得借用宋之符。

    罵齊這樣行為本身固不用符,但它是一種外交活動的憑證,有了這種憑證,楚國派出的這位“勇士”才可能進入齊國,并進而完成他“北罵齊王”的使命。

    是又何疑焉?又張文虎據卷四十《楚世家》“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于秦”之句,認為“‘借宋之符’句當有誤”。

    其實《楚世家》關于此事的記載與此傳此句不僅不矛盾,而且還有互相補充的作用。

    楚國“勇士”雖然通過第三國宋國進入齊國,但要為楚王完成“北罵齊”的使命,當然要現出他的“廬山真面”,出示其所帶楚之符。

    是又何誤焉?揆之以情,度之以理,此傳此句固未誤也,固不必疑也。

    ③折節:折斷符節。

    節,符節。

    這裡指使者用來做憑證的東西。

    下:委屈自己,向别人表示退讓。

    ④發:張開,打開。

    ⑤益:增加。

    ⑥平:媾和,講和。

     秦要楚欲得黔中地①,欲以武關外易之②。

    楚王曰:“不願易地,願得張儀而獻黔中地。

    ”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

    張儀乃請行。

    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負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于子。

    ”張儀曰:“秦強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鄭袖,袖所言皆從。

    且臣奉王之節使楚,楚何敢加誅。

    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願③。

    ”遂使楚。

    楚懷王至則囚張儀,将殺之。

    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于王乎④?”鄭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一愛一張儀而不欲出之⑤,今将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讴者為媵⑥。

    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⑦。

    不若為言而出之。

    ”于是鄭袖日夜言懷王曰:“人臣各為其主用。

    今地未入秦,秦使張儀來,至重王。

    王未有禮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

    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⑧。

    ”懷王後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

     ①要(yāo,腰):要挾、威脅。

    ②易:換,交換。

    ③上願:最高願望。

    ④賤:輕視,鄙棄。

    ⑤不:《索引》謂:“‘不’字當作‘必’。

    時張儀為楚所囚,故必欲出之也。

    ”《正義》則雲:“秦王不欲出張儀使楚,若欲自行,今欲以上庸地及美人贖儀。

    ”按兩說皆可通,但不必徑改原字。

    ⑥媵(yìng,硬)随嫁侍女。

    ⑦斥:被排斥,被廢除。

    ⑧魚肉:任人宰割。

    比喻被人欺淩、屠戮。

     張儀既出,未去,聞蘇秦死,乃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險帶河①,四塞以為固。

    虎贲之士百餘萬②,車千乘、騎萬匹,積粟如丘出。

    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③,主明以嚴,将智以武,雖無出甲,席卷常山之險④,必折天下之脊⑤,天下有後服者先亡。

    且夫為從者,無以異于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⑥。

    今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臣竊以為大王之計過也⑦。

     ①被險帶河:謂秦國四周地勢險要,中有黃河流經。

    被,同“披”,帶,帶子,流經穿過的意思。

    ②虎贲:勇武之士。

    贲,奔跑。

    ③安難樂死:不避艱苦危難,樂于犧牲。

    ④席卷:有如卷席,全部占有。

    ⑤折天下之脊:常山在天下之北,就像人的脊背。

    折,折斷。

    ⑥格:抵擋,抵禦。

    ⑦過:錯誤,過失。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交争,其勢不兩立。

    大王不與秦,秦下甲據宜陽①,韓之上地不通。

    下河東,取城臯,韓必入臣②,梁則從風而動。

    秦攻楚之西,韓、梁攻其北,社稷安得無危? “且夫從者聚群弱而攻至強,不料敵而輕戰,國貧而數舉兵,危亡之術也。

    臣聞之,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

    夫從人飾辯虛辭③,高主之節,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禍,無及為己,是故願大王之孰計之。

     ①甲:古代軍人穿的皮制護身衣。

    此處指代軍隊。

    ②入臣:到秦國去稱臣。

    ③飾辯虛辭:粉飾巧辯,言辭鋪張而空洞。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于汶山,浮江已下①,至楚三千餘裡。

    舫船載卒②,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餘裡,裡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關。

    扞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③,黔中、巫郡非王之有。

    秦舉甲出武關,南面而伐,則北地絕。

    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内,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下相及也。

    夫(待)〔恃〕弱國之救,忘強秦之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

     ①已:通“以”。

    而。

    ②舫船:兩船相并。

    舫,《索引》謂并兩船也。

    ③城守:據城守禦。

     “大王嘗與吳人戰,五戰而三勝,陣卒盡矣;偏守新城,存民苦矣。

    臣聞功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上。

    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強秦之心①,臣竊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齊、趙者,陰謀有合天下之心②。

    楚嘗與秦構難③,戰于漢中,楚人不勝,列候執珪死者七十餘人④,遂亡漢中。

    楚王大怒,興兵襲秦,戰于藍田。

    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

    夫秦楚相敝而韓魏以全制其後,計無危于此者矣。

    願大王孰計之。

     ①逆:背逆,違背。

    ②合:并,吞并。

    ③構難:造成禍患。

    ④執珪:爵位名。

     “秦下甲攻衛陽晉,必大關天下之匈①,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數月而宋可舉,舉宋而東指②,則泗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也③。

     “凡天下而以信約從親相堅者蘇秦,封武安君,相燕,即陰與燕王謀伐破齊而分其地;乃詳有罪出走入齊④,齊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覺,齊王大怒,車裂蘇秦于市⑤。

    夫以一詐僞之蘇秦,而欲經營天下,混一諸侯⑥,其不可成亦明矣。

     “今秦與楚接境壤界,固形親之國也。

    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使秦太子入質于楚,楚太子入質于秦,請以秦女為大王箕帚之妾,效萬室之都以為湯沐之邑⑦,長為昆弟之國,終身無相攻伐。

    臣以為計無便于此者。

    ” ①關:鎖住。

    天下之匈:把衛陽晉看作是天下的胸膛。

    匈,同“胸”,胸膛。

    ②指:趨向,走向。

    ③泗上十二諸侯:指泗水流域的宋、魯、鄒、莒等小的諸侯國。

    十二:虛數。

    ④詳:通“佯。

    假裝。

    ⑤車裂:撕一裂人一體的一種酷刑。

    俗稱五馬分一屍一。

    市:人多聚集的市場,街市。

    ⑥混一:統一。

    ⑦效:送,獻出。

    湯沐之邑:天子賜給諸侯的封邑,邑内收入供諸侯作湯沐之資用。

    湯沐,即沐浴。

     于是楚王已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與秦,欲許之。

    屈原曰:“前大王見欺于張儀,張儀至,臣以為大王烹之①;今縱弗忍殺之②,又聽其邪說,不可。

    ”懷王曰:“許儀而得黔中;美利也。

    後而倍之,不可。

    ”故卒許張儀,與秦親。

     張儀去楚,因遂之韓,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麥③,民之食大抵(飯)菽〔飯〕藿羹④。

    一歲不收,民不餍糟糠⑤。

    地不過九百裡,無二歲之食。

    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而厮徒負養在其中矣⑥。

    除守徼亭鄣塞⑦,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

    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贲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⑧,至不可勝計。

    秦馬之良,戎兵之衆⑨,探前趹後蹄間三尋騰者⑩,不可勝數。

    山東之士被甲蒙胄以會戰?,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

    夫秦卒與山東之卒,猶孟贲之與怯夫;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

    夫戰孟贲、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國,無異垂千釣之重于鳥一卵一之上(13),必無幸矣。

     ①烹:古代用鼎镬煮人的酷刑。

    ②縱:釋放。

    ③非菽而麥:當依《戰國策·韓策一》:“非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