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列傳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中代王,并且殺死他,代王的腦漿流了一地。
趙王的姐姐聽到這件事,磨快了簪子自一殺了,所以至今還有一個名叫摩笄的山名。
代王的死,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
“趙王兇暴乖張,六親不認,大王是有明确見識的,那還能認為趙王可以親近嗎?趙國出動軍隊攻打燕國,兩次圍困燕國首都來劫持大王,大王還要割讓十座城池向他道歉。
如今,趙王已經到渑池朝拜秦王,獻出河間一帶土地奉事秦國。
如今,假如大王不奉事秦國,秦國将出動武裝部隊直下雲中、九原,驅使趙國進攻燕國,那麼易水、長城,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
“而且,現在的趙國對秦國來說,如同郡和縣的關系,不敢胡亂出動軍隊攻打别的國家。
如今,假如大王奉事秦國,秦王一定高興,趙國也不敢輕舉妄動,這就等于西邊有強大秦國的支援,而南邊解除了齊國、趙國的憂慮,所以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 燕王說:“我就像蠻夷之徒一樣處在落後荒遠的地方,這裡的人即使是男子大漢,都僅僅像個嬰兒,他們的言論不能夠産生正确的決策。
如今,承蒙貴客教誨,我願意向西面奉事秦國,獻出恒山腳下五座城池。
”燕王聽信了張儀的建議。
張儀回報秦王,還沒走到鹹陽而秦惠王去世了,武王即位。
武王從作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等到繼承王位,很多大臣說張儀的壞話:“張儀不講信用,反複無定,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恩一寵一。
秦國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
”諸侯們聽說張儀和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紛紛背叛了連橫政策,又恢複了合縱聯盟。
秦武王元年,大臣們日夜不停地诋毀張儀,而齊國又派人來責備張儀。
張儀害怕被殺死,就趁機對武王說:“我有個不成熟的計策,希望獻給大王。
”武王說:“怎麼辦?”回答說:“為秦國國家着想,必須使東方各國發生大的變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
如今,聽說齊王特别憎恨我,隻要我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出動軍隊讨伐它。
所以,我希望讓我這個不成才的人到魏國去,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攻打魏國。
魏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而誰都沒法回師離開的時候,大王利用這個間隙攻打韓國,打進三川,軍隊開出函谷關而不要攻打别的國家,直接挺一進,兵臨周都,周天子一定會獻出祭器。
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戶籍,這是成就帝王的功業啊。
”秦王認為他說的對,就準備了三十輛兵車,送張儀到魏國,齊王果然出動軍隊攻打魏國,梁哀王很害怕。
張儀說:“大王不要擔憂,我讓齊國罷兵。
”就派遣他的門客馮喜到楚國,再借用楚國的使臣到齊國,對齊王說:“大王特别憎恨張儀;雖然如此,可是大王讓張儀在秦國有所依托,也做得夠周到了啊!”齊王說:“我憎恨張儀,張儀在什麼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麼地方,我怎麼讓張儀有所依托呢?”回答說:“這就是大王讓張儀有所依托呀。
張儀離開秦國時,本來與秦王約定說:‘替大王着想,必須使東方各國發生大的變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
如今齊國特别憎恨我,我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派出軍隊攻打哪個國家。
所以我希望讓我這個不成才的人到魏國,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攻打魏國,魏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而誰都沒法回師離開的時候,大王利用這個間隙攻打韓國,打進三川,軍隊開出函谷關而不要攻打别的國家,直接挺一進,兵臨周都,周天子一定會獻出祭器。
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戶籍,這是成就帝王的功業啊。
’秦王認為他說的對,所以準備了兵車三十輛,送張儀去了魏國。
如今,張儀去了魏國,大王果然攻打它,這是大王使國内疲憊困乏而向外攻打與自己建立邦交的國家,廣泛地樹立敵人,禍患殃及自身,卻讓張儀得到秦國的信任。
這就是我所說的‘讓張儀有所依托’呀。
”齊王說:“好。
”就解除了攻打魏國的戰争。
張儀出任魏國宰相一年,就死在魏國了。
陳轸,是遊說的策士。
和張儀共同侍奉秦惠王,都被重用而顯貴,互相競争秦王的一寵一幸。
張儀在秦王面前中傷陳轸說:“陳轸用豐厚的禮物随便地來往于秦楚之間,應當為國家外交工作。
如今楚國卻不曾對秦國更加友好反而對陳轸親善,足見陳轸為自己打算的多而為大王打算的少啊。
而且陳轸想要離開秦國前往楚國,大王為什麼沒聽說呢?”秦王對陳轸說:“我聽說先生想要離開秦國到楚國去,有這樣的事嗎?”陳轸說:“有。
”秦王說:“張儀的話果然可信。
”陳轸說:“不單是張儀知道這回事,就連過路的人也都知道這回事。
從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國君,天下國君都争着要他作臣子,曾參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都希望他作兒子。
所以被出賣的奴仆侍妾不等走出裡巷就賣掉了,因為都是好奴仆;被遺棄的妻子還能在本鄉本土嫁出去,因為都是好女人。
如今,陳轸如果對自己的國君不忠誠,楚國又憑什麼認為陳轸能對他忠誠呢?忠誠卻被抛棄,陳轸不去楚國,到哪兒去呢?”秦王認為他的話說的對,于是就很好地對待他。
陳轸在秦國過了一整年,秦惠王終于任用張儀做宰相,而陳轸投奔楚國,楚王沒有重用他,卻派他出使秦國。
他路過魏國,想要見一見犀首,犀首謝絕不見。
陳轸說:“我有事才來,您不見我,我要走了,不能等到第二天呢。
”犀首便接見了他。
陳轸說:“您為什麼喜歡喝酒呢?”犀首說:“沒事可做。
”陳轸說:“我讓您有很多事做,可以嗎?”犀首說:“怎麼辦?”陳轸說:“田需約集各國合縱相親,楚王懷疑他,還不相信。
您對魏王說:‘我和燕國、趙國的國君有舊交情,多次派人來對我說:“閑着沒事為什麼不互相見見面。
”希望您去晉見我們國君。
’魏王即使答應您去,您不必多要車輛,隻要把三十輛車擺列在庭院裡,公開地說要到燕國、趙國去。
”燕國、趙國的外交人員聽了這個消息,急忙驅車回報他們的國君,派人迎接犀首。
楚王聽了這個消息,很生氣,說:“田需和我相約,而犀首卻去燕、趙,這是欺騙我呀。
”楚王很生氣而不再理睬田需合縱的事。
齊國聽說犀首前往北方,派人把國家的政事托付給他,犀首就去齊國了,這樣三國宰相的事務,都由犀首決斷,陳轸于是回到秦國。
韓國和魏國交戰,整整一年不能解除。
秦惠王打算讓他們和解,問左右親信的意見。
左右親信有的說讓他們和解有利,有的說不和解有利,惠王不能為此事作出決斷。
陳轸正好回到秦國,惠王說:“先生離開我到楚國,也想念我嗎?”陳轸回答說:“大王聽說過越國人莊舃嗎?”惠王說:“沒聽說。
”陳轸說:“越人莊舃在楚國官做到執珪的爵位,不久就生病了。
楚王說:‘莊舃原本是越國一個地位低微的人,如今官做到執珪的爵位,富貴了,也不知想不想越國?’中謝回答說:‘大凡人們思念自己的故鄉,是在他生病的時候,假如他思念越國,就會一操一越國的腔調,要是不思念越國就要一操一楚國的腔調。
’派人前去偷一聽,莊舃還是一操一越國的腔調。
如今我即使被遺棄跑到楚國,難道能沒有了秦國的腔調嗎?”惠王說:“好。
現在韓國和魏國交戰,一整年都沒有解除,有的對我說讓他們和解有利,有的說不讓他們和解有利,我不能夠作出決斷,希望先生為你的國君出謀劃策之餘,替一我出個主意。
”陳轸回答說:“也曾有人把卞莊子剌虎的事講給大王聽嗎?莊子正要剌殺猛虎,旅館有個小子阻止他,說:‘兩隻虎正在吃牛,等它們吃出滋味的時候一定會争奪,一争奪就一定會打起來,一打起來,那麼大的就會受傷,小的就會死亡,追逐着受傷的老虎而剌殺它,這一來必然獲得剌殺雙虎的名聲。
’卞莊認為他說的對,站在旁邊等待它們,不久,兩隻老虎果然打起來,結果大的受了傷,小的死了,莊子追趕上受傷的老虎而殺死了它,這一來果然獲得了殺死雙虎的功勞。
如今,韓、魏交戰,一年不能解除,這樣勢必大國損傷,小一柄一一定危亡,追逐着受到損傷的國家而讨伐它,這一讨伐必然會獲得兩個勝利果實。
這就如同莊子剌殺猛虎一類的事啊。
我為自己的國君出主意和為大王出主意有什麼不同呢?”惠王說:“說的好。
”終于沒有讓它們和解。
大國果然受到損傷,小一柄一面臨着危亡,秦國趁機出兵讨伐它們,大大地戰勝它們,這是陳轸的策略呀。
犀首,是魏國陰晉人。
名叫衍,姓公孫。
和張儀關系不好。
張儀為了秦國到魏國去,魏王任用張儀做宰相。
犀首認為對自己不利,所以他使人對韓國公叔說:“張儀已經讓秦、魏聯合了,他揚言說:‘魏國進攻南陽,秦國進攻三川。
’魏王器重張儀的原因,是想獲得韓國的土地。
況且韓國的南陽已經被占領,先生為什麼不稍微把一些政事委托給公孫衍,讓他到魏王面前請功,那麼秦、魏兩國的交往就會停止了。
既然如此,那麼魏國一定謀取秦國而抛棄張儀,結交韓國而讓公孫衍出任宰相。
”公叔認為有利,因此就把政事委托犀首,讓他獻功。
犀首果然作了魏國宰相,張儀離開魏國。
義渠君前來朝拜魏王。
犀首聽說張儀又出任秦國宰相,迫害義渠君。
犀首就對義渠君說:“貴國道路遙遠,今日分别,不容易再來訪問,請允許我告訴你一件事情。
”他繼續說:“中原各國不聯合起來讨伐秦國,秦國才會焚燒掠奪您的國家,中原各國一緻讨伐秦國,秦國就會派遣輕裝的使臣帶着貴重的禮物事侍您的國家。
”此後,楚、魏、齊、韓、趙五國共同讨伐秦國,正趕上陳轸對秦王說:“義渠君是蠻夷各國中的賢明君主,不如贈送财物用來安一撫他的心志。
”秦王說:“好。
”就把一千匹錦繡和一百名美一女贈送給義渠君,義渠君把群臣招來商量說:“這就是公孫衍告訴我的情形嗎?”于是就起兵襲擊秦國,在李伯城下大敗秦軍。
張儀死了以後,犀首到秦國出任宰相。
曾經佩帶過五個國家的相印,做了聯盟的領袖。
太史公說:三晉出了很多權宜機變的人物,那些主張一合縱、連橫使秦國強大的,大多是三晉人。
張儀的作為比蘇秦有過之,可是社會上厭惡蘇秦的原因,是因為他先死了而張儀張揚暴露了他合縱政策的短處,用來附會自己的主張,促成邊橫政策。
總而言之,這兩個人是真正險詐的人。
【原文】【注解】 張儀者,魏人也。
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①,學術②,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①事:師事,侍奉。
②術:此指遊說之術。
張儀已學而遊說諸侯。
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①,門下意張儀②,曰:“儀貧無行③,必此盜相君之璧。
”共執張儀④,掠笞數百⑤,不服,?之⑥。
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⑦?”其妻笑曰:“舌在也。
”儀曰:“足矣。
” ①亡:丢失。
璧:平而圓,中間有孔的玉。
②意:懷疑。
③無行:品行不端。
④執:拘捕,捉拿。
⑤掠笞:用竹闆或荊條拷打。
⑥?:通“釋”。
釋放。
⑦不:相當于“否”。
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①,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于秦者②,乃使人微感張儀曰③:“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④,子何不往遊,以求通子之願?”張儀于是之趙,上谒求見蘇秦⑤。
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
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仆妾之食。
因而數讓之曰⑥:“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甯不能言而富貴子⑦,子不足收也。
”謝去之。
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⑧,乃遂入秦。
①從親:除秦國而外南北各國合縱相親,相互支援,結為一體共同抗拒秦國。
從,通“縱”。
②念:想。
引申為考慮。
③微感:暗中引導,勸說。
微,隐匿,暗中。
感:感染,感受。
④當路:指當權。
⑤谒:名帖。
一般要寫上姓名、籍貫、官爵和拜見事項。
⑥數:屢次。
讓:責備,責怪。
⑦甯:豈,難道。
⑧苦:困苦。
引申為困擾,侵,擾。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①:“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②。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一柄一者③,獨張儀可耳。
然貧,無因以進。
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為我陰奉之④。
”乃言趙王,發金币車馬,使人微随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傍,而弗告。
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
惠王以為客卿⑤,與謀伐諸侯。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
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
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一柄一,故感怒君⑥,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
今君已用,請歸報。
”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
且蘇君在,儀甯渠能乎⑦!”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⑧,若笞我。
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①舍人:王公顯貴的侍從賓客或左右親近的人。
②殆:大概,恐怕。
③一柄一:權一柄一,權力。
④陰奉之:暗中侍奉張儀。
⑤客卿:别國的人在本國作官,并以客禮待之。
⑥感怒:激怒。
⑦甯渠:哪裡,如何。
《索隐》:“渠音距,古字少,假借耳。
”⑧而:你。
苴蜀相攻擊,各來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韓,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韓襲秦之敝,猶豫未能決。
司馬錯與張儀争論于惠王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王曰:“請聞其說。
” 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①,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②。
據九鼎,案圖籍③,挾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狄之倫也④,敝兵勞衆下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
臣聞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而王不争焉,顧争于戎狄,去王業遠矣。
” ①誅:讨伐、懲罰。
②九鼎寶器: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③案:又寫作“按”。
按照,依照。
圖籍:地圖和戶籍。
④戎狄:古代泛指我國西部和北部的少數民族。
司馬錯曰:“不然。
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①,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②,三資者備而王随之矣。
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有桀纣之亂。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财足以富民繕兵③,不傷衆而彼已服焉。
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④,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
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臣請谒其故⑤:周,天下之宗室也⑥;齊、韓之與國也。
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将二國并
趙王的姐姐聽到這件事,磨快了簪子自一殺了,所以至今還有一個名叫摩笄的山名。
代王的死,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
“趙王兇暴乖張,六親不認,大王是有明确見識的,那還能認為趙王可以親近嗎?趙國出動軍隊攻打燕國,兩次圍困燕國首都來劫持大王,大王還要割讓十座城池向他道歉。
如今,趙王已經到渑池朝拜秦王,獻出河間一帶土地奉事秦國。
如今,假如大王不奉事秦國,秦國将出動武裝部隊直下雲中、九原,驅使趙國進攻燕國,那麼易水、長城,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
“而且,現在的趙國對秦國來說,如同郡和縣的關系,不敢胡亂出動軍隊攻打别的國家。
如今,假如大王奉事秦國,秦王一定高興,趙國也不敢輕舉妄動,這就等于西邊有強大秦國的支援,而南邊解除了齊國、趙國的憂慮,所以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
” 燕王說:“我就像蠻夷之徒一樣處在落後荒遠的地方,這裡的人即使是男子大漢,都僅僅像個嬰兒,他們的言論不能夠産生正确的決策。
如今,承蒙貴客教誨,我願意向西面奉事秦國,獻出恒山腳下五座城池。
”燕王聽信了張儀的建議。
張儀回報秦王,還沒走到鹹陽而秦惠王去世了,武王即位。
武王從作太子時就不喜歡張儀,等到繼承王位,很多大臣說張儀的壞話:“張儀不講信用,反複無定,出賣國家,以謀圖國君的恩一寵一。
秦國一定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恥笑。
”諸侯們聽說張儀和武王感情上有裂痕,都紛紛背叛了連橫政策,又恢複了合縱聯盟。
秦武王元年,大臣們日夜不停地诋毀張儀,而齊國又派人來責備張儀。
張儀害怕被殺死,就趁機對武王說:“我有個不成熟的計策,希望獻給大王。
”武王說:“怎麼辦?”回答說:“為秦國國家着想,必須使東方各國發生大的變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
如今,聽說齊王特别憎恨我,隻要我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出動軍隊讨伐它。
所以,我希望讓我這個不成才的人到魏國去,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攻打魏國。
魏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而誰都沒法回師離開的時候,大王利用這個間隙攻打韓國,打進三川,軍隊開出函谷關而不要攻打别的國家,直接挺一進,兵臨周都,周天子一定會獻出祭器。
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戶籍,這是成就帝王的功業啊。
”秦王認為他說的對,就準備了三十輛兵車,送張儀到魏國,齊王果然出動軍隊攻打魏國,梁哀王很害怕。
張儀說:“大王不要擔憂,我讓齊國罷兵。
”就派遣他的門客馮喜到楚國,再借用楚國的使臣到齊國,對齊王說:“大王特别憎恨張儀;雖然如此,可是大王讓張儀在秦國有所依托,也做得夠周到了啊!”齊王說:“我憎恨張儀,張儀在什麼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麼地方,我怎麼讓張儀有所依托呢?”回答說:“這就是大王讓張儀有所依托呀。
張儀離開秦國時,本來與秦王約定說:‘替大王着想,必須使東方各國發生大的變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
如今齊國特别憎恨我,我在哪個國家,他一定會派出軍隊攻打哪個國家。
所以我希望讓我這個不成才的人到魏國,齊國必然要出動軍隊攻打魏國,魏國和齊國的軍隊在城下混戰而誰都沒法回師離開的時候,大王利用這個間隙攻打韓國,打進三川,軍隊開出函谷關而不要攻打别的國家,直接挺一進,兵臨周都,周天子一定會獻出祭器。
大王就可以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圖戶籍,這是成就帝王的功業啊。
’秦王認為他說的對,所以準備了兵車三十輛,送張儀去了魏國。
如今,張儀去了魏國,大王果然攻打它,這是大王使國内疲憊困乏而向外攻打與自己建立邦交的國家,廣泛地樹立敵人,禍患殃及自身,卻讓張儀得到秦國的信任。
這就是我所說的‘讓張儀有所依托’呀。
”齊王說:“好。
”就解除了攻打魏國的戰争。
張儀出任魏國宰相一年,就死在魏國了。
陳轸,是遊說的策士。
和張儀共同侍奉秦惠王,都被重用而顯貴,互相競争秦王的一寵一幸。
張儀在秦王面前中傷陳轸說:“陳轸用豐厚的禮物随便地來往于秦楚之間,應當為國家外交工作。
如今楚國卻不曾對秦國更加友好反而對陳轸親善,足見陳轸為自己打算的多而為大王打算的少啊。
而且陳轸想要離開秦國前往楚國,大王為什麼沒聽說呢?”秦王對陳轸說:“我聽說先生想要離開秦國到楚國去,有這樣的事嗎?”陳轸說:“有。
”秦王說:“張儀的話果然可信。
”陳轸說:“不單是張儀知道這回事,就連過路的人也都知道這回事。
從前伍子胥忠于他的國君,天下國君都争着要他作臣子,曾參孝敬他的父母,天下的父母都希望他作兒子。
所以被出賣的奴仆侍妾不等走出裡巷就賣掉了,因為都是好奴仆;被遺棄的妻子還能在本鄉本土嫁出去,因為都是好女人。
如今,陳轸如果對自己的國君不忠誠,楚國又憑什麼認為陳轸能對他忠誠呢?忠誠卻被抛棄,陳轸不去楚國,到哪兒去呢?”秦王認為他的話說的對,于是就很好地對待他。
陳轸在秦國過了一整年,秦惠王終于任用張儀做宰相,而陳轸投奔楚國,楚王沒有重用他,卻派他出使秦國。
他路過魏國,想要見一見犀首,犀首謝絕不見。
陳轸說:“我有事才來,您不見我,我要走了,不能等到第二天呢。
”犀首便接見了他。
陳轸說:“您為什麼喜歡喝酒呢?”犀首說:“沒事可做。
”陳轸說:“我讓您有很多事做,可以嗎?”犀首說:“怎麼辦?”陳轸說:“田需約集各國合縱相親,楚王懷疑他,還不相信。
您對魏王說:‘我和燕國、趙國的國君有舊交情,多次派人來對我說:“閑着沒事為什麼不互相見見面。
”希望您去晉見我們國君。
’魏王即使答應您去,您不必多要車輛,隻要把三十輛車擺列在庭院裡,公開地說要到燕國、趙國去。
”燕國、趙國的外交人員聽了這個消息,急忙驅車回報他們的國君,派人迎接犀首。
楚王聽了這個消息,很生氣,說:“田需和我相約,而犀首卻去燕、趙,這是欺騙我呀。
”楚王很生氣而不再理睬田需合縱的事。
齊國聽說犀首前往北方,派人把國家的政事托付給他,犀首就去齊國了,這樣三國宰相的事務,都由犀首決斷,陳轸于是回到秦國。
韓國和魏國交戰,整整一年不能解除。
秦惠王打算讓他們和解,問左右親信的意見。
左右親信有的說讓他們和解有利,有的說不和解有利,惠王不能為此事作出決斷。
陳轸正好回到秦國,惠王說:“先生離開我到楚國,也想念我嗎?”陳轸回答說:“大王聽說過越國人莊舃嗎?”惠王說:“沒聽說。
”陳轸說:“越人莊舃在楚國官做到執珪的爵位,不久就生病了。
楚王說:‘莊舃原本是越國一個地位低微的人,如今官做到執珪的爵位,富貴了,也不知想不想越國?’中謝回答說:‘大凡人們思念自己的故鄉,是在他生病的時候,假如他思念越國,就會一操一越國的腔調,要是不思念越國就要一操一楚國的腔調。
’派人前去偷一聽,莊舃還是一操一越國的腔調。
如今我即使被遺棄跑到楚國,難道能沒有了秦國的腔調嗎?”惠王說:“好。
現在韓國和魏國交戰,一整年都沒有解除,有的對我說讓他們和解有利,有的說不讓他們和解有利,我不能夠作出決斷,希望先生為你的國君出謀劃策之餘,替一我出個主意。
”陳轸回答說:“也曾有人把卞
’卞莊認為他說的對,站在旁邊等待它們,不久,兩隻老虎果然打起來,結果大的受了傷,小的死了,莊子追趕上受傷的老虎而殺死了它,這一來果然獲得了殺死雙虎的功勞。
如今,韓、魏交戰,一年不能解除,這樣勢必大國損傷,小一柄一一定危亡,追逐着受到損傷的國家而讨伐它,這一讨伐必然會獲得兩個勝利果實。
這就如同莊子剌殺猛虎一類的事啊。
我為自己的國君出主意和為大王出主意有什麼不同呢?”惠王說:“說的好。
”終于沒有讓它們和解。
大國果然受到損傷,小一柄一面臨着危亡,秦國趁機出兵讨伐它們,大大地戰勝它們,這是陳轸的策略呀。
犀首,是魏國陰晉人。
名叫衍,姓公孫。
和張儀關系不好。
張儀為了秦國到魏國去,魏王任用張儀做宰相。
犀首認為對自己不利,所以他使人對韓國公叔說:“張儀已經讓秦、魏聯合了,他揚言說:‘魏國進攻南陽,秦國進攻三川。
’魏王器重張儀的原因,是想獲得韓國的土地。
況且韓國的南陽已經被占領,先生為什麼不稍微把一些政事委托給公孫衍,讓他到魏王面前請功,那麼秦、魏兩國的交往就會停止了。
既然如此,那麼魏國一定謀取秦國而抛棄張儀,結交韓國而讓公孫衍出任宰相。
”公叔認為有利,因此就把政事委托犀首,讓他獻功。
犀首果然作了魏國宰相,張儀離開魏國。
義渠君前來朝拜魏王。
犀首聽說張儀又出任秦國宰相,迫害義渠君。
犀首就對義渠君說:“貴國道路遙遠,今日分别,不容易再來訪問,請允許我告訴你一件事情。
”他繼續說:“中原各國不聯合起來讨伐秦國,秦國才會焚燒掠奪您的國家,中原各國一緻讨伐秦國,秦國就會派遣輕裝的使臣帶着貴重的禮物事侍您的國家。
”此後,楚、魏、齊、韓、趙五國共同讨伐秦國,正趕上陳轸對秦王說:“義渠君是蠻夷各國中的賢明君主,不如贈送财物用來安一撫他的心志。
”秦王說:“好。
”就把一千匹錦繡和一百名美一女贈送給義渠君,義渠君把群臣招來商量說:“這就是公孫衍告訴我的情形嗎?”于是就起兵襲擊秦國,在李伯城下大敗秦軍。
張儀死了以後,犀首到秦國出任宰相。
曾經佩帶過五個國家的相印,做了聯盟的領袖。
太史公說:三晉出了很多權宜機變的人物,那些主張一合縱、連橫使秦國強大的,大多是三晉人。
張儀的作為比蘇秦有過之,可是社會上厭惡蘇秦的原因,是因為他先死了而張儀張揚暴露了他合縱政策的短處,用來附會自己的主張,促成邊橫政策。
總而言之,這兩個人是真正險詐的人。
【原文】【注解】 張儀者,魏人也。
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①,學術②,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①事:師事,侍奉。
②術:此指遊說之術。
張儀已學而遊說諸侯。
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①,門下意張儀②,曰:“儀貧無行③,必此盜相君之璧。
”共執張儀④,掠笞數百⑤,不服,?之⑥。
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⑦?”其妻笑曰:“舌在也。
”儀曰:“足矣。
” ①亡:丢失。
璧:平而圓,中間有孔的玉。
②意:懷疑。
③無行:品行不端。
④執:拘捕,捉拿。
⑤掠笞:用竹闆或荊條拷打。
⑥?:通“釋”。
釋放。
⑦不:相當于“否”。
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①,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于秦者②,乃使人微感張儀曰③:“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④,子何不往遊,以求通子之願?”張儀于是之趙,上谒求見蘇秦⑤。
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
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仆妾之食。
因而數讓之曰⑥:“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甯不能言而富貴子⑦,子不足收也。
”謝去之。
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⑧,乃遂入秦。
①從親:除秦國而外南北各國合縱相親,相互支援,結為一體共同抗拒秦國。
從,通“縱”。
②念:想。
引申為考慮。
③微感:暗中引導,勸說。
微,隐匿,暗中。
感:感染,感受。
④當路:指當權。
⑤谒:名帖。
一般要寫上姓名、籍貫、官爵和拜見事項。
⑥數:屢次。
讓:責備,責怪。
⑦甯:豈,難道。
⑧苦:困苦。
引申為困擾,侵,擾。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①:“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②。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一柄一者③,獨張儀可耳。
然貧,無因以進。
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為我陰奉之④。
”乃言趙王,發金币車馬,使人微随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傍,而弗告。
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
惠王以為客卿⑤,與謀伐諸侯。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
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
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一柄一,故感怒君⑥,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
今君已用,請歸報。
”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
且蘇君在,儀甯渠能乎⑦!”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⑧,若笞我。
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 ①舍人:王公顯貴的侍從賓客或左右親近的人。
②殆:大概,恐怕。
③一柄一:權一柄一,權力。
④陰奉之:暗中侍奉張儀。
⑤客卿:别國的人在本國作官,并以客禮待之。
⑥感怒:激怒。
⑦甯渠:哪裡,如何。
《索隐》:“渠音距,古字少,假借耳。
”⑧而:你。
苴蜀相攻擊,各來告急于秦。
秦惠王欲發兵以伐蜀,以為道險狹難至,而韓又來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韓,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韓襲秦之敝,猶豫未能決。
司馬錯與張儀争論于惠王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
”王曰:“請聞其說。
” 儀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王之罪①,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寶器必出②。
據九鼎,案圖籍③,挾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今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狄之倫也④,敝兵勞衆下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
臣聞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
而王不争焉,顧争于戎狄,去王業遠矣。
” ①誅:讨伐、懲罰。
②九鼎寶器: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③案:又寫作“按”。
按照,依照。
圖籍:地圖和戶籍。
④戎狄:古代泛指我國西部和北部的少數民族。
司馬錯曰:“不然。
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①,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②,三資者備而王随之矣。
今王地小民貧,故臣願先從事于易。
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有桀纣之亂。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财足以富民繕兵③,不傷衆而彼已服焉。
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④,利盡西海而天下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
今攻韓,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
臣請谒其故⑤:周,天下之宗室也⑥;齊、韓之與國也。
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将二國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