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
關燈
小
中
大
六國從③。
今齊先伐趙,次至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蘇秦大慚,曰:“請為王取之。
” 蘇秦見齊王,再拜,俯而慶,仰而吊④。
齊王曰:“是何慶吊相随之速也?”蘇秦曰:“臣聞饑人所以饑而不食烏喙者⑤,為其愈充腹而與餓死同患也。
今燕雖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
大王利其十城而長與強秦為仇。
今使弱燕為雁行而強秦敝其後⑥,以招天下之一精一兵,是食烏喙之類也。
”齊王愀然變色曰⑦:“然則奈何?”蘇秦曰:“臣聞古之善制事者,轉禍為福,因敗為功。
大王誠能聽臣計,即歸燕之十城。
燕無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已之故而歸燕之十城,亦必喜。
此所謂棄仇雠而得石交者也⑧。
夫燕、秦俱事齊,則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聽。
是王以虛辭附秦,以十城取天下。
此霸王之業也。
”王曰:“善。
”于是乃歸燕之十城。
①讓:責備,責怪。
②資:資助,幫助。
③從:合縱。
從通“縱”。
④吊:對受災禍的人表示哀悼、慰問。
⑤烏喙:一種毒植物,即烏頭。
⑥雁行:大雁飛行有序,或成“一”字形,或成“人”字形,這裡以喻是在前面的行列。
敝:通“蔽”。
遮擋,掩蔽。
⑦愀然:神情變得凄怆而嚴肅。
⑧石交:指感情深厚牢不可破的友誼或友人。
人有毀蘇秦者曰:“左右賣國反覆之臣也,将作亂。
”蘇秦恐得罪,歸,而燕王不複官也。
蘇秦見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①,無有分寸之功,而王親拜之于廟而禮之于廷②。
今臣為王卻齊之兵而(攻)得十城③,宜以益親,今來而王不官臣者④,人必有以不信傷臣于王者。
臣之不信,王之福也。
臣聞忠信者,所以自為也;進取者,所以為人也。
且臣之說齊王,曾非欺之也。
臣棄老母于東周,固去自為而行進取也。
今有孝如曾參,廉如伯夷,信如尾生。
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王曰:“足矣。
”蘇秦曰:“孝如曾參,義不離其親一宿于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裡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義不為孤竹君之嗣⑤,不肯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餓死首陽山下。
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裡而事行進取于齊哉?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⑥,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裡卻齊之強兵哉?臣所謂以忠信得罪于上者也。
”燕王曰:“若不忠信耳⑦,豈有以忠信而得罪者乎?”蘇秦曰:“不然。
臣聞客有遠為吏而其妻私于人者⑧,其夫将來,其私者憂之,妻曰‘勿憂,吾已作藥酒待之矣’。
居三日,其夫果至,妻使妾舉藥酒進之。
妾欲言酒之有藥,則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則恐其殺主父也。
于是乎詳僵而棄酒⑨,主父大怒,笞之五十⑩,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惡在乎忠信之無罪也夫??臣之過,不幸而類是乎!”燕王曰:“先生複就故官。
”益厚遇之。
①鄙人:鄙陋的人。
自我謙辭。
②廟:宗廟。
古代帝王供祀祖宗的所在。
③卻:退卻。
④官:授官。
⑤嗣:繼承人,接續人。
⑥期:約定的時間。
引申為約會。
⑦若:你。
⑧私:私通,指不正當的男一女關系。
⑨詳僵:假裝仆倒。
詳,通“佯”,假裝。
僵,仆倒。
⑩笞:用竹闆或荊條打人脊背或臂、腿的刑罰。
?惡:哪裡,怎麼。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與蘇秦私通。
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
蘇秦恐誅,乃說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①,而在齊則燕必重。
”燕王曰:“唯先生之所為②。
”于是蘇秦詳為得罪于燕王而亡走齊③,齊宣王以為客卿④。
①重:地位提高。
②唯:聽從的樣子,任憑的意思。
③亡:逃。
④客卿:請别國人在本國做官,其位為卿而以客禮待之。
齊宣王卒,湣王即位,說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宮室大苑囿以明得意①,欲破敝齊而為燕②。
燕易王卒,燕哙立為王。
其後齊大夫多與蘇秦争一寵一者,而使人刺蘇秦,不死,殊而走③。
齊王使人求賊,不得。
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于徇于市④,曰‘蘇秦為燕作亂于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
”于是如其言,而殺蘇秦者果自出,齊王因而誅之。
燕聞之曰:“甚矣⑤,齊之為蘇生報仇也!” ①高:使……增高。
大:使……加大。
苑囿:古代帝王畜養禽一獸、種植林木的地方。
②破敝:使……衰敗。
③殊:死。
此指雖未即死,已是緻命傷。
④車裂:以車撕一裂人一體。
俗稱“五馬分一屍一”。
徇:示衆。
⑤甚矣:太過分了啊。
蘇秦既死,其事大一洩。
齊後聞之,乃恨怒燕。
燕甚恐。
蘇秦之弟曰代,代弟蘇厲,見兄遂①,亦皆學。
及蘇秦死,代乃求見燕王,欲襲故事②。
曰:“臣,東周之鄙人也。
竊聞大王義甚高,鄙人不敏,釋鋤耨而幹大王③。
至于邯鄲,所見者绌于所聞于東周④,臣竊負其志⑤。
及至燕廷,觀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
”燕王曰:“子所謂明王者何如也?”對曰:“臣聞明王務聞其過⑥,不欲聞其善,臣請谒王之過⑦。
夫齊、趙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國也。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國,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慮之,此則計過⑧,無以聞者,非忠臣也。
”王曰:“夫齊者固寡人之雠,所欲伐也,直患國敝力不足也。
子能以燕伐齊⑨,則寡人舉國委子⑩。
”對曰:“凡天下戰國七,燕處弱焉。
獨戰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
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韓、魏,韓、魏重。
且苟所附之國重?,此必使王重矣。
今夫齊,長主而自用也?。
南攻楚五年,畜聚竭(13);西困秦三年,士卒罷敝(14);北與燕人戰,覆三軍,得二将。
然而以其餘兵南面舉五千乘之大宋(16),而包一皮一皮十二諸侯(17)。
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惡足取乎!且臣聞之,數戰則民勞,入師則兵敝矣(18)。
”燕王曰:“吾聞齊有清濟、濁河可以為固,長城、距防足以為塞,誠有之乎?”對曰:“天時不與,雖有清濟、濁河,惡足以為固!民力罷敝,雖有長城、距防,惡足以為塞!且異日濟西不師(19),所以備趙也;河北不師,所以備燕也。
今濟西河北盡已役矣,封内敝矣(20)。
夫驕君必好利,而亡國之臣必貪于财。
王誠能無羞從子母弟以為質(21),寶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将有德燕而輕亡宋,則齊可亡已。
”燕王曰:“吾終以子受命于天矣。
”燕乃使一子質于齊。
而蘇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
齊王怨蘇秦,欲囚蘇厲。
燕質子為謝,已遂委質為齊臣(22)。
①遂:這裡指功成名就,遂順心願。
②襲:因襲,繼承。
故事:舊事,舊業。
③耨(nòu):鋤草的農具。
幹:求,求取。
④绌(chù,處):不足,不如。
⑤負:擔負起,承擔起。
⑥務:必須,一定。
谒:說明,告訴,陳述。
⑧計過:策略的錯誤。
⑨子:您。
表示敬意。
⑩舉:全。
委:委托,托付。
?苟:如果,假如。
?長主:年高、位高或輩份高的君主。
自用:自以為是,固執自信,不考慮别人的意見。
(13)畜聚竭:積聚已盡。
畜,同“蓄”。
積聚,儲蓄。
(14)罷(pí,皮)敝:羸弱疲困。
罷,通“疲”。
疲乏、疲勞。
指士卒年老體弱。
(15)以上二句的意思是,齊覆滅三軍,而燕失二将。
(16)舉:此指大敗。
用“舉”字是誇張之言。
(17)包一皮一皮:吞并,囊括。
十二諸侯:指鄒、魯等小一柄一。
(18)入師:當作“久師”。
長時間作戰。
(19)異日:往日,從前。
不師:即不役。
每役免于征發。
(20)封内:封地境内。
(21)從子:侄子。
毋弟:同母所生的弟弟。
質:作為保證的人,即人質。
(22)委質:古人相見,必執贽為禮,如卿以羔,大夫以雁等。
一說“質”為形體。
委質,人臣拜見人君時屈膝委體于地。
燕相子之與蘇代婚,而欲得燕權,乃使蘇代侍質子于齊。
齊使代報燕,燕王哙問曰:“齊王其霸乎?”曰:“不能。
”曰:“何也?”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專任子之,已而讓位,燕大亂。
齊伐燕,殺王哙、子之。
燕立昭王,而蘇代、蘇厲遂不敢入燕,皆終歸齊,齊善待之。
蘇代過魏,魏為燕執代①。
齊使人謂魏王曰:“齊請以宋地封泾陽君,秦必不受。
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不信齊王與蘇子也。
今齊魏不和如此其甚,則齊不欺秦。
秦信齊,齊秦合,泾陽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東蘇子②,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齊秦不合,天下無變,伐齊之形成矣。
”于是出蘇代。
代之宋,宋善待之。
①執:拘捕。
②東蘇子:讓蘇代回東方去。
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①: 夫列在萬乘而寄質于齊②,名卑而權輕;奉萬乘助齊伐宋,民勞而實費;夫破宋,殘楚淮北,肥一大齊③,雠強而國害:此三者皆國之大敗也④。
然且王行之者,将以取信于齊也。
齊加不信于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計過矣。
夫以宋加之淮北,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一齊也⑤。
北夷方七百裡⑥,加之以魯、衛,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二齊也。
夫一齊之強,燕猶狼顧而不能支,今以三齊臨燕,其禍必大矣。
①遺:贈給,緻送。
②寄質于齊:燕前有一子質于齊。
③肥:壯,壯大。
④大敗:失大策,壞大事。
⑤益一齊:使齊國得益于一倍的國力。
⑥方:縱橫面積。
雖然,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齊紫①,敗素也②,而賈十倍③;越王勾踐栖于會稽,複殘強吳而霸天下:此皆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者也。
①齊紫:齊國的紫衣。
當時齊桓公好紫服,一國盡服紫。
②敗素:破舊的白缯。
③賈十倍:商人為牟利,以破舊百缯染為紫色,可獲十倍之利。
賈,通“價”,價格。
今王若欲因禍為福,轉敗為功,則莫若挑霸齊而尊之①,使使盟于周室②,焚秦符③,曰“其大上計,破秦;其次,必長賓之④”。
秦挾賓以待破,秦王必患之。
秦五世伐諸侯,今為齊下,秦王之志苟得窮齊,不憚以國為功⑤。
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言說秦王曰:“燕、趙破宋肥齊,尊之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
燕趙不利而勢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
然則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趙,令泾陽君、高陵君先于燕、趙?秦有變,因以為質,則燕、趙信秦。
秦為西帝,燕為北帝,趙為中帝,立三帝以令于天下。
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則燕、趙伐之,天下孰敢不聽?天下服聽,因驅韓、魏以伐齊,曰‘必反宋地,歸楚淮北’。
反宋地,歸楚淮北,燕、趙之所利也;并立三帝,燕、趙之所願也。
夫實得所利,尊得所願,燕、趙棄齊如脫?矣⑥。
今不收燕、趙,齊霸必成。
諸侯贊齊而王不從,是國伐也⑦;諸侯贊齊而從之,是名卑也。
今收燕、趙,國安而民尊;不收燕、趙,國危而名卑。
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為也。
”秦王聞若說,必若刺心然。
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若言說秦?秦必取,齊必伐矣。
夫取秦,厚交也;代齊,正利也。
尊厚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
①挑:挑一動,慫恿。
②周室:周王室。
室、朝廷。
③符: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
④賓:通“擯”。
遺棄,排斥。
⑤憚:害怕,畏懼。
⑥脫?(xǐ,喜)像脫掉無跟的鞋一樣方便。
?,古代一種拖鞋。
⑦國伐:國被攻伐。
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
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
”乃召蘇代,複善待之,與謀伐齊。
竟破齊,湣王出走。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①:“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雠也。
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
秦之行暴,正告天下②。
①約:阻止。
②正告:明白鄭重地告知。
“告楚曰:‘蜀地之甲①,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漢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
寡人積甲宛東下随,智者不及謀,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②。
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遠乎!’楚王為是故,十七年事秦。
①甲:古代士卒穿的革制護身衣,以此指代軍隊。
②射隼:比喻行動捷速。
隼,一種兇猛的鳥。
也叫鹘。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大行①。
我起乎宜陽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②。
我離兩周而觸鄭③,五日而國舉④。
’韓氏以為然,故事秦。
①大(tài,态)行:即太行。
大,同“太”。
②繇:震撼,動搖。
③離:經曆。
此指通過,穿過。
④國舉:占領整個國家。
舉,攻克,奪取。
“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太原卷。
我下轵,道南陽,封冀,包一皮一皮兩周。
乘夏水,浮輕舟,強一弩一在前,锬戈在後①,決荥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外黃、濟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
陸攻則擊河内,水攻則滅大梁。
’魏氏以為然,故事秦。
①锬(xiān,先)戈:鋒利兵器。
“秦欲攻安邑,恐齊救之,則以宋委于齊。
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寫)〔象〕寡人,射其面。
寡人地絕兵遠①,不能攻也。
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
’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為齊罪。
“秦欲攻韓,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于天下,曰:‘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
有齊無秦,有秦無齊,必伐之,必亡之。
’已得宜陽、少曲,緻蔺、〔離〕石,因以破齊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②,則以南陽委于楚。
曰:‘寡人固與韓且絕矣。
殘均陵,塞?,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
’魏棄與國而合于秦,因以塞?為楚罪。
①絕:遙遠。
②重:敬重,推崇。
“兵困于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于燕,以濟西委于趙。
已得講于魏①,至公子延②,因犀首屬行而攻趙③。
“兵傷于谯石,而遇敗于陽馬,而重魏,則以葉、蔡委于魏。
已得講于趙,則劫魏,〔魏〕不為割。
困則使太後弟穰候為和,赢則兼欺舅與母④。
“适燕者曰‘以膠東’⑤,适趙者曰‘以濟西’,适魏者曰‘以葉、蔡’,适楚者曰‘以塞?’,适齊者曰‘以宋’。
此必令言如循環,用兵如剌蜚⑥,母不能制,舅不能約。
“龍賈之戰⑦,岸門之戰⑧,封陵之戰⑨,高商之戰⑩,趙莊之戰(11),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12),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⒀。
西河之外,上洛之地、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半,秦禍如此其大也。
而燕、趙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說其主,此臣之所大患也。
” ①講:和解,媾和。
②至:當作“質”。
作人質。
③屬行:連兵相續。
屬,相連屬。
行,行列。
指軍隊。
④嬴:通“赢”。
獲勝。
舅與母:指穰候與宣太後。
⑤适(zh︽,哲):通“谪”。
譴責,懲罰。
⑥剌蜚:比喻用兵捷速,易于取勝。
蜚,小飛蟲。
一說當作“韭”、菜。
剌韭,猶如割菜。
⑦龍賈之戰:魏襄王五年(前314),秦惠王派公子卬攻魏,大敗龍賈軍于雕陰。
見卷四十四《魏世家》,卷五《秦本紀》。
⑧岸門之戰:秦惠文王更元後十一年(前314),秦在岸門大敗韓軍。
見卷五《秦本紀》、卷四十四《魏世家》。
⑨封陵之戰:魏哀王十六年(前303),在封陵,秦軍大敗魏軍。
《魏世家》略及其戰。
⑩高商之戰:戰事不詳。
《秦本紀》載有莊襄王三年攻魏高都并拔之事。
?趙莊之戰:卷五《秦本紀》載,秦惠文王更元後十二年(前313),庶長疾攻趙,虜趙将莊”。
卷四十三《趙世家》載,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占蔺,“虜将軍趙莊”,卷十五《六國年表》載同,在趙國欄。
而《趙世家》又載,趙肅候二十二年“趙疵與秦戰,敗,秦殺疵河西”,取趙蔺、離石。
《正義》在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拔我蔺,虜将軍趙莊”句下謂“本一作‘茈’”。
本傳《集解》取趙肅候二十二年載,謂“趙莊與秦戰敗,秦殺趙莊河西”。
綜此,“趙莊”之戰還須另考。
?三晉: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所分,各立為國,史稱三晉。
(13)死秦之孤:抗秦戰争中死者的遺孤。
燕昭王不行。
蘇代複重于燕。
燕使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①,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②。
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①不:相當于“否”。
②宗:推重,尊崇。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于權變①。
而蘇秦被反間以死②,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③。
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夫蘇秦起闾閻④,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
吾固列其行一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⑤。
①權變:機變,随機應變。
②反間:利用間諜離間敵人内部,使其落入自己的圈套。
③諱:回避,顧忌。
④闾閻:指民間。
⑤蒙:受,遭受。
今齊先伐趙,次至燕,以先生之故為天下笑,先生能為燕得侵地乎?”蘇秦大慚,曰:“請為王取之。
” 蘇秦見齊王,再拜,俯而慶,仰而吊④。
齊王曰:“是何慶吊相随之速也?”蘇秦曰:“臣聞饑人所以饑而不食烏喙者⑤,為其愈充腹而與餓死同患也。
今燕雖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
大王利其十城而長與強秦為仇。
今使弱燕為雁行而強秦敝其後⑥,以招天下之一精一兵,是食烏喙之類也。
”齊王愀然變色曰⑦:“然則奈何?”蘇秦曰:“臣聞古之善制事者,轉禍為福,因敗為功。
大王誠能聽臣計,即歸燕之十城。
燕無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已之故而歸燕之十城,亦必喜。
此所謂棄仇雠而得石交者也⑧。
夫燕、秦俱事齊,則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聽。
是王以虛辭附秦,以十城取天下。
此霸王之業也。
”王曰:“善。
”于是乃歸燕之十城。
①讓:責備,責怪。
②資:資助,幫助。
③從:合縱。
從通“縱”。
④吊:對受災禍的人表示哀悼、慰問。
⑤烏喙:一種毒植物,即烏頭。
⑥雁行:大雁飛行有序,或成“一”字形,或成“人”字形,這裡以喻是在前面的行列。
敝:通“蔽”。
遮擋,掩蔽。
⑦愀然:神情變得凄怆而嚴肅。
⑧石交:指感情深厚牢不可破的友誼或友人。
人有毀蘇秦者曰:“左右賣國反覆之臣也,将作亂。
”蘇秦恐得罪,歸,而燕王不複官也。
蘇秦見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①,無有分寸之功,而王親拜之于廟而禮之于廷②。
今臣為王卻齊之兵而(攻)得十城③,宜以益親,今來而王不官臣者④,人必有以不信傷臣于王者。
臣之不信,王之福也。
臣聞忠信者,所以自為也;進取者,所以為人也。
且臣之說齊王,曾非欺之也。
臣棄老母于東周,固去自為而行進取也。
今有孝如曾參,廉如伯夷,信如尾生。
得此三人者以事大王,何若?”王曰:“足矣。
”蘇秦曰:“孝如曾參,義不離其親一宿于外,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裡而事弱燕之危王哉?廉如伯夷,義不為孤竹君之嗣⑤,不肯為武王臣,不受封侯而餓死首陽山下。
有廉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裡而事行進取于齊哉?信如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⑥,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
有信如此,王又安能使之步行千裡卻齊之強兵哉?臣所謂以忠信得罪于上者也。
”燕王曰:“若不忠信耳⑦,豈有以忠信而得罪者乎?”蘇秦曰:“不然。
臣聞客有遠為吏而其妻私于人者⑧,其夫将來,其私者憂之,妻曰‘勿憂,吾已作藥酒待之矣’。
居三日,其夫果至,妻使妾舉藥酒進之。
妾欲言酒之有藥,則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則恐其殺主父也。
于是乎詳僵而棄酒⑨,主父大怒,笞之五十⑩,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然而不免于笞,惡在乎忠信之無罪也夫??臣之過,不幸而類是乎!”燕王曰:“先生複就故官。
”益厚遇之。
①鄙人:鄙陋的人。
自我謙辭。
②廟:宗廟。
古代帝王供祀祖宗的所在。
③卻:退卻。
④官:授官。
⑤嗣:繼承人,接續人。
⑥期:約定的時間。
引申為約會。
⑦若:你。
⑧私:私通,指不正當的男一女關系。
⑨詳僵:假裝仆倒。
詳,通“佯”,假裝。
僵,仆倒。
⑩笞:用竹闆或荊條打人脊背或臂、腿的刑罰。
?惡:哪裡,怎麼。
易王母,文侯夫人也,與蘇秦私通。
燕王知之,而事之加厚。
蘇秦恐誅,乃說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①,而在齊則燕必重。
”燕王曰:“唯先生之所為②。
”于是蘇秦詳為得罪于燕王而亡走齊③,齊宣王以為客卿④。
①重:地位提高。
②唯:聽從的樣子,任憑的意思。
③亡:逃。
④客卿:請别國人在本國做官,其位為卿而以客禮待之。
齊宣王卒,湣王即位,說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宮室大苑囿以明得意①,欲破敝齊而為燕②。
燕易王卒,燕哙立為王。
其後齊大夫多與蘇秦争一寵一者,而使人刺蘇秦,不死,殊而走③。
齊王使人求賊,不得。
蘇秦且死,乃謂齊王曰:“臣即死,車裂臣于徇于市④,曰‘蘇秦為燕作亂于齊’,如此則臣之賊必得矣。
”于是如其言,而殺蘇秦者果自出,齊王因而誅之。
燕聞之曰:“甚矣⑤,齊之為蘇生報仇也!” ①高:使……增高。
大:使……加大。
苑囿:古代帝王畜養禽一獸、種植林木的地方。
②破敝:使……衰敗。
③殊:死。
此指雖未即死,已是緻命傷。
④車裂:以車撕一裂人一體。
俗稱“五馬分一屍一”。
徇:示衆。
⑤甚矣:太過分了啊。
蘇秦既死,其事大一洩。
齊後聞之,乃恨怒燕。
燕甚恐。
蘇秦之弟曰代,代弟蘇厲,見兄遂①,亦皆學。
及蘇秦死,代乃求見燕王,欲襲故事②。
曰:“臣,東周之鄙人也。
竊聞大王義甚高,鄙人不敏,釋鋤耨而幹大王③。
至于邯鄲,所見者绌于所聞于東周④,臣竊負其志⑤。
及至燕廷,觀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
”燕王曰:“子所謂明王者何如也?”對曰:“臣聞明王務聞其過⑥,不欲聞其善,臣請谒王之過⑦。
夫齊、趙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國也。
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國,非所以利燕也。
王自慮之,此則計過⑧,無以聞者,非忠臣也。
”王曰:“夫齊者固寡人之雠,所欲伐也,直患國敝力不足也。
子能以燕伐齊⑨,則寡人舉國委子⑩。
”對曰:“凡天下戰國七,燕處弱焉。
獨戰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
南附楚,楚重;西附秦,秦重;中附韓、魏,韓、魏重。
且苟所附之國重?,此必使王重矣。
今夫齊,長主而自用也?。
南攻楚五年,畜聚竭(13);西困秦三年,士卒罷敝(14);北與燕人戰,覆三軍,得二将。
然而以其餘兵南面舉五千乘之大宋(16),而包一皮一皮十二諸侯(17)。
此其君欲得,其民力竭,惡足取乎!且臣聞之,數戰則民勞,入師則兵敝矣(18)。
”燕王曰:“吾聞齊有清濟、濁河可以為固,長城、距防足以為塞,誠有之乎?”對曰:“天時不與,雖有清濟、濁河,惡足以為固!民力罷敝,雖有長城、距防,惡足以為塞!且異日濟西不師(19),所以備趙也;河北不師,所以備燕也。
今濟西河北盡已役矣,封内敝矣(20)。
夫驕君必好利,而亡國之臣必貪于财。
王誠能無羞從子母弟以為質(21),寶珠玉帛以事左右,彼将有德燕而輕亡宋,則齊可亡已。
”燕王曰:“吾終以子受命于天矣。
”燕乃使一子質于齊。
而蘇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
齊王怨蘇秦,欲囚蘇厲。
燕質子為謝,已遂委質為齊臣(22)。
①遂:這裡指功成名就,遂順心願。
②襲:因襲,繼承。
故事:舊事,舊業。
③耨(nòu):鋤草的農具。
幹:求,求取。
④绌(chù,處):不足,不如。
⑤負:擔負起,承擔起。
⑥務:必須,一定。
谒:說明,告訴,陳述。
⑧計過:策略的錯誤。
⑨子:您。
表示敬意。
⑩舉:全。
委:委托,托付。
?苟:如果,假如。
?長主:年高、位高或輩份高的君主。
自用:自以為是,固執自信,不考慮别人的意見。
(13)畜聚竭:積聚已盡。
畜,同“蓄”。
積聚,儲蓄。
(14)罷(pí,皮)敝:羸弱疲困。
罷,通“疲”。
疲乏、疲勞。
指士卒年老體弱。
(15)以上二句的意思是,齊覆滅三軍,而燕失二将。
(16)舉:此指大敗。
用“舉”字是誇張之言。
(17)包一皮一皮:吞并,囊括。
十二諸侯:指鄒、魯等小一柄一。
(18)入師:當作“久師”。
長時間作戰。
(19)異日:往日,從前。
不師:即不役。
每役免于征發。
(20)封内:封地境内。
(21)從子:侄子。
毋弟:同母所生的弟弟。
質:作為保證的人,即人質。
(22)委質:古人相見,必執贽為禮,如卿以羔,大夫以雁等。
一說“質”為形體。
委質,人臣拜見人君時屈膝委體于地。
燕相子之與蘇代婚,而欲得燕權,乃使蘇代侍質子于齊。
齊使代報燕,燕王哙問曰:“齊王其霸乎?”曰:“不能。
”曰:“何也?”曰:“不信其臣。
”于是燕王專任子之,已而讓位,燕大亂。
齊伐燕,殺王哙、子之。
燕立昭王,而蘇代、蘇厲遂不敢入燕,皆終歸齊,齊善待之。
蘇代過魏,魏為燕執代①。
齊使人謂魏王曰:“齊請以宋地封泾陽君,秦必不受。
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不信齊王與蘇子也。
今齊魏不和如此其甚,則齊不欺秦。
秦信齊,齊秦合,泾陽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
故王不如東蘇子②,秦必疑齊而不信蘇子矣。
齊秦不合,天下無變,伐齊之形成矣。
”于是出蘇代。
代之宋,宋善待之。
①執:拘捕。
②東蘇子:讓蘇代回東方去。
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①: 夫列在萬乘而寄質于齊②,名卑而權輕;奉萬乘助齊伐宋,民勞而實費;夫破宋,殘楚淮北,肥一大齊③,雠強而國害:此三者皆國之大敗也④。
然且王行之者,将以取信于齊也。
齊加不信于王,而忌燕愈甚,是王之計過矣。
夫以宋加之淮北,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一齊也⑤。
北夷方七百裡⑥,加之以魯、衛,強萬乘之國也,而齊并之,是益二齊也。
夫一齊之強,燕猶狼顧而不能支,今以三齊臨燕,其禍必大矣。
①遺:贈給,緻送。
②寄質于齊:燕前有一子質于齊。
③肥:壯,壯大。
④大敗:失大策,壞大事。
⑤益一齊:使齊國得益于一倍的國力。
⑥方:縱橫面積。
雖然,智者舉事,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齊紫①,敗素也②,而賈十倍③;越王勾踐栖于會稽,複殘強吳而霸天下:此皆因禍為福,轉敗為功者也。
①齊紫:齊國的紫衣。
當時齊桓公好紫服,一國盡服紫。
②敗素:破舊的白缯。
③賈十倍:商人為牟利,以破舊百缯染為紫色,可獲十倍之利。
賈,通“價”,價格。
今王若欲因禍為福,轉敗為功,則莫若挑霸齊而尊之①,使使盟于周室②,焚秦符③,曰“其大上計,破秦;其次,必長賓之④”。
秦挾賓以待破,秦王必患之。
秦五世伐諸侯,今為齊下,秦王之志苟得窮齊,不憚以國為功⑤。
然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言說秦王曰:“燕、趙破宋肥齊,尊之為之下者,燕、趙非利之也。
燕趙不利而勢為之者,以不信秦王也。
然則王何不使可信者接收燕、趙,令泾陽君、高陵君先于燕、趙?秦有變,因以為質,則燕、趙信秦。
秦為西帝,燕為北帝,趙為中帝,立三帝以令于天下。
韓、魏不聽則秦伐之,齊不聽則燕、趙伐之,天下孰敢不聽?天下服聽,因驅韓、魏以伐齊,曰‘必反宋地,歸楚淮北’。
反宋地,歸楚淮北,燕、趙之所利也;并立三帝,燕、趙之所願也。
夫實得所利,尊得所願,燕、趙棄齊如脫?矣⑥。
今不收燕、趙,齊霸必成。
諸侯贊齊而王不從,是國伐也⑦;諸侯贊齊而從之,是名卑也。
今收燕、趙,國安而民尊;不收燕、趙,國危而名卑。
夫去尊安而取危卑,智者不為也。
”秦王聞若說,必若刺心然。
則王何不使辯士以此若言說秦?秦必取,齊必伐矣。
夫取秦,厚交也;代齊,正利也。
尊厚交,務正利,聖王之事也。
①挑:挑一動,慫恿。
②周室:周王室。
室、朝廷。
③符: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
④賓:通“擯”。
遺棄,排斥。
⑤憚:害怕,畏懼。
⑥脫?(xǐ,喜)像脫掉無跟的鞋一樣方便。
?,古代一種拖鞋。
⑦國伐:國被攻伐。
燕昭王善其書,曰:“先人嘗有德蘇氏,子之之亂而蘇氏去燕。
燕欲報仇于齊,非蘇氏莫可。
”乃召蘇代,複善待之,與謀伐齊。
竟破齊,湣王出走。
久之,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蘇代約燕王曰①:“楚得枳而國亡,齊得宋而國亡,齊、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則有功者,秦之深雠也。
秦取天下,非行義也,暴也。
秦之行暴,正告天下②。
①約:阻止。
②正告:明白鄭重地告知。
“告楚曰:‘蜀地之甲①,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
漢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日而至五渚。
寡人積甲宛東下随,智者不及謀,勇士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②。
王乃欲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遠乎!’楚王為是故,十七年事秦。
①甲:古代士卒穿的革制護身衣,以此指代軍隊。
②射隼:比喻行動捷速。
隼,一種兇猛的鳥。
也叫鹘。
“秦正告韓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斷大行①。
我起乎宜陽觸平陽,二日而莫不盡繇②。
我離兩周而觸鄭③,五日而國舉④。
’韓氏以為然,故事秦。
①大(tài,态)行:即太行。
大,同“太”。
②繇:震撼,動搖。
③離:經曆。
此指通過,穿過。
④國舉:占領整個國家。
舉,攻克,奪取。
“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太原卷。
我下轵,道南陽,封冀,包一皮一皮兩周。
乘夏水,浮輕舟,強一弩一在前,锬戈在後①,決荥口,魏無大梁;決白馬之口,魏無外黃、濟陽;決宿胥之口,魏無虛、頓丘。
陸攻則擊河内,水攻則滅大梁。
’魏氏以為然,故事秦。
①锬(xiān,先)戈:鋒利兵器。
“秦欲攻安邑,恐齊救之,則以宋委于齊。
曰:‘宋王無道,為木人以(寫)〔象〕寡人,射其面。
寡人地絕兵遠①,不能攻也。
王苟能破宋有之,寡人如自得之。
’已得安邑,塞女戟,因以破宋為齊罪。
“秦欲攻韓,恐天下救之,則以齊委于天下,曰:‘齊王四與寡人約,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
有齊無秦,有秦無齊,必伐之,必亡之。
’已得宜陽、少曲,緻蔺、〔離〕石,因以破齊為天下罪。
“秦欲攻魏重楚②,則以南陽委于楚。
曰:‘寡人固與韓且絕矣。
殘均陵,塞?,苟利于楚,寡人如自有之。
’魏棄與國而合于秦,因以塞?為楚罪。
①絕:遙遠。
②重:敬重,推崇。
“兵困于林中,重燕、趙,以膠東委于燕,以濟西委于趙。
已得講于魏①,至公子延②,因犀首屬行而攻趙③。
“兵傷于谯石,而遇敗于陽馬,而重魏,則以葉、蔡委于魏。
已得講于趙,則劫魏,〔魏〕不為割。
困則使太後弟穰候為和,赢則兼欺舅與母④。
“适燕者曰‘以膠東’⑤,适趙者曰‘以濟西’,适魏者曰‘以葉、蔡’,适楚者曰‘以塞?’,适齊者曰‘以宋’。
此必令言如循環,用兵如剌蜚⑥,母不能制,舅不能約。
“龍賈之戰⑦,岸門之戰⑧,封陵之戰⑨,高商之戰⑩,趙莊之戰(11),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12),今其生者皆死秦之孤也⒀。
西河之外,上洛之地、三川晉國之禍,三晉之半,秦禍如此其大也。
而燕、趙之秦者,皆以争事秦說其主,此臣之所大患也。
” ①講:和解,媾和。
②至:當作“質”。
作人質。
③屬行:連兵相續。
屬,相連屬。
行,行列。
指軍隊。
④嬴:通“赢”。
獲勝。
舅與母:指穰候與宣太後。
⑤适(zh︽,哲):通“谪”。
譴責,懲罰。
⑥剌蜚:比喻用兵捷速,易于取勝。
蜚,小飛蟲。
一說當作“韭”、菜。
剌韭,猶如割菜。
⑦龍賈之戰:魏襄王五年(前314),秦惠王派公子卬攻魏,大敗龍賈軍于雕陰。
見卷四十四《魏世家》,卷五《秦本紀》。
⑧岸門之戰:秦惠文王更元後十一年(前314),秦在岸門大敗韓軍。
見卷五《秦本紀》、卷四十四《魏世家》。
⑨封陵之戰:魏哀王十六年(前303),在封陵,秦軍大敗魏軍。
《魏世家》略及其戰。
⑩高商之戰:戰事不詳。
《秦本紀》載有莊襄王三年攻魏高都并拔之事。
?趙莊之戰:卷五《秦本紀》載,秦惠文王更元後十二年(前313),庶長疾攻趙,虜趙将莊”。
卷四十三《趙世家》載,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攻占蔺,“虜将軍趙莊”,卷十五《六國年表》載同,在趙國欄。
而《趙世家》又載,趙肅候二十二年“趙疵與秦戰,敗,秦殺疵河西”,取趙蔺、離石。
《正義》在趙武靈王“十三年,秦拔我蔺,虜将軍趙莊”句下謂“本一作‘茈’”。
本傳《集解》取趙肅候二十二年載,謂“趙莊與秦戰敗,秦殺趙莊河西”。
綜此,“趙莊”之戰還須另考。
?三晉: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所分,各立為國,史稱三晉。
(13)死秦之孤:抗秦戰争中死者的遺孤。
燕昭王不行。
蘇代複重于燕。
燕使約諸侯從親如蘇秦時,或從或不①,而天下由此宗蘇氏之從約②。
代、厲皆以壽死,名顯諸侯。
①不:相當于“否”。
②宗:推重,尊崇。
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遊說諸侯以顯名,其術長于權變①。
而蘇秦被反間以死②,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③。
然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
夫蘇秦起闾閻④,連六國從親,此其智有過人者。
吾固列其行一事,次其時序,毋令獨蒙惡聲焉⑤。
①權變:機變,随機應變。
②反間:利用間諜離間敵人内部,使其落入自己的圈套。
③諱:回避,顧忌。
④闾閻:指民間。
⑤蒙:受,遭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