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

關燈
“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強于趙。

    趙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數年。

    西有常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

    燕固弱國,不足畏也。

    秦之所害于天下者莫如趙,然而秦不敢舉兵伐趙者,何也?畏韓、魏之議其後也②。

    然則韓、魏,趙之南蔽也。

    秦之攻韓、魏也,無有名山大川之限,稍蠶食之③,傅國都而止④。

    韓、魏不能支秦,必入臣于秦。

    秦無韓、魏之規⑤,則禍必中于趙矣⑥。

    此臣之所為君患也。

     ①為君患:替君憂慮。

    ②議:計算,暗算。

    ③蠶食:像蠶吃桑葉一樣,一點一點地侵占别國領土。

    ④傅:通“附”。

    附着,一逼一十近。

    ⑤規:通“窺”。

    窺測。

    ⑥中:指集中到,面臨。

     “臣聞堯無三夫之分①,舜無咫尺之地②,以有天下;禹無百人之聚,以王諸侯③;湯武之士不過三千,車不過三百乘,卒不過三萬,立為天子:誠得其道也。

    是故明主外料其敵之強弱,内度其士卒賢不肖④,不待兩軍相當而勝敗存亡之機固已形于胸中矣,豈揜于衆人之言而以冥冥決事哉!⑤ ①夫:古代井田,一夫受田百畝,故稱百畝為夫。

    ②咫:周制八寸為咫。

    以距離短比喻面積小。

    ③王:成就王業。

    ④度:推測,估計。

    ⑤揜(yǎn,掩):掩蓋,遮蔽。

    冥冥:晦暗,昏昧。

     “臣竊以天下之地圖案之①,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國為一,并力西鄉而攻秦②,秦必破矣。

    今西面而事之,見臣于秦。

    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臣人之與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論哉! ①案:通“按”。

    考察,考據。

    ②鄉同“向”。

     “夫衡人者①,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予秦。

    秦成,則高台榭②、美宮室,聽竽瑟之音③,前有樓阙軒轅④,後有長姣美人⑤,國被秦患而不與其憂。

    是故夫衡人日夜務以秦權恐愒諸侯以求割地⑥,故願大王孰計之也。

     ①衡人:指為秦國效力,主張連橫策略的遊說辯士。

    衡:通“橫”。

    ②榭: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

    ③竽:與笙相類的樂器。

    瑟:一種二十五弦的彈撥樂器。

    ④阙: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高建築物。

    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樓觀。

    因兩阙之間有空缺,故名阙或雙阙。

    軒轅:指高敞華麗的車子。

    ⑤姣:美好。

    ⑥恐愒:恐吓,恫吓。

     “臣聞明主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迹①,塞朋一黨一之門②,故尊主廣地強兵之計臣得陳忠于前矣③。

    故竊為大王計,莫如一韓、魏、齊、楚、燕、趙以從親④,以畔秦⑤。

    令天下之将相會于洹水之上,通質⑥,刳白馬而盟⑦。

    要約曰⑧:‘秦攻楚,齊魏各出銳師以佐之,韓絕其糧道,趙涉河漳,燕守常山之北。

    秦攻韓、魏,則楚絕其後,齊出銳師而佐之,趙涉河漳,燕守雲中。

    秦攻齊,則楚絕其後,韓守城臯,魏塞其道,趙涉河漳、博關,燕出銳師以佐之。

    秦攻燕,則趙守常山,楚軍武關,齊涉渤海,韓、魏皆出銳師以佐之。

    秦攻趙,則韓軍宜陽,楚軍武關,魏軍河外,齊涉清河,燕出銳師以佐之。

    諸侯有不如約者,以五國之兵共伐之。

    ’六國從親以賓秦⑨,則秦甲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東矣。

    如此,則霸王之業成矣。

    ” ①屏:亦作“摒”。

    除去,排除。

    ②朋一黨一:為私利目的相互勾結的同類。

    ③廣:使……廣。

    計臣:謀劃之臣,出主意獻策略的臣子。

    ④一:使……統一。

    ⑤畔:通“叛”。

    ⑥質:嫌隙。

    ⑦刳:宰殺。

    白馬:古代祭祀盟誓用的犧牲。

    ⑧要約:盟約。

    ⑨賓:通“擯”排斥,遣棄。

     趙王曰:“寡人年少,立國日淺,未嘗得聞社稷之長計也①。

    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諸侯,寡人敬以國從。

    ”乃飾車百乘,黃金千溢②,白璧百雙,錦繡千純③,以約諸侯。

     ①社稷:土、谷之神,以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後來即以指代國家政權。

    ②溢:通“镒”。

    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兩或二十四兩。

    ③純:捆,包一皮一皮。

    引申為絲綿布帛的計量單位。

    帛一段、一匹曰“純”。

     是時周天子緻文武之胙于秦惠王①。

    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龍賈,取魏之雕陰,且欲東兵②。

    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一張儀,入之于秦。

     ①胙:祭祀用的肉,祭後送給參與祭祀的人。

    ②東:向東。

     于是說韓宣王曰:“韓北有鞏、成臯之固,西有宜陽、商阪之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九百餘裡,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一弩一皆從韓出。

    谿子、少府時力、距來者①,皆射六百步之外。

    韓卒超足而射②,百發不暇止,遠者括蔽洞胸③,近者镝弇心④。

    韓卒之劍戟皆出于冥山,棠谿、墨陽、合赙、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牛馬,水截鹄雁⑤,當敵則斬,堅甲鐵幕⑥,革抉芮⑦,無不畢具。

    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一弩一⑧,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

    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西面事秦,交臂而服,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大于此者矣。

    是故願大王孰計之。

     ①谿子:強弓名。

    當時南方的少數民族善制柘一弩一和竹一弩一,此指韓國仿造的谿子一弩一。

    少府:韓國造械機構。

    時力、距來:均為少府所造一弩一名。

    ②超足:超騰舉腳。

    古代用腳踏、手扳發射強一弩一。

    ③括:箭的末端。

    蔽:疑為衍文。

    洞胸:穿透胸部。

    ④镝弇(yǎn,眼)心:箭射穿胸膛直至心髒。

    弇,覆蓋、遮蔽。

    ⑤鹄:即天鵝。

    ⑥鐵幕:鐵甲串成的護臂。

    ⑦革抉:射箭時套在左臂上的皮套。

    芮(fárul,伐銳):系盾絲帶。

    ⑧蹠:通“跖”。

    踏。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臯。

    今茲效之①,明年又複求割地。

    與則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而受後禍。

    且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結禍者也②,不戰而地已削矣。

    臣聞鄙諺曰:‘甯為雞口,無為牛後③。

    ’今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異于牛後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

    ” 于是韓王勃然作色,攘臂瞋目④,按劍仰天太息曰⑤:“寡人雖不肖,必不能事秦。

    今主君诏以趙王之教⑥,敬奉社稷以從。

    ” ①茲:年。

    效:呈獻,進獻。

    ②市怨:買怨,招怨。

    市,購買。

    ③甯為雞口,無為牛後:這是比拟之辭,是說雞口雖小是進食的地方、牛後雖大卻是排糞的地方。

    牛後,指牛的一肛一門。

    ④攘(rǎng壤):捋。

    瞋(chēn,嗔)目:發怒時瞪大眼睛。

    ⑤太息:出聲長歎。

    ⑥主君:對卿大夫的尊稱。

    這裡指蘇秦。

    诏:告、教誨。

     又說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鴻溝、陳、汝南、許、郾、昆陽、召陵、舞陽、新都、新郪,東有淮颍、煮棗、無胥,西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棗,地方千裡。

    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庑之數①,曾無所刍牧②。

    人民之衆,車馬之多,日夜行不絕,輷輷殷殷③,若有三軍之衆。

    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

    然衡人怵王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④,卒有秦患⑤,不顧其禍。

    夫挾強秦之勢以内劫其主,罪無過此者。

    魏,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

    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⑥,稱東藩⑦,築帝宮⑧,受冠帶⑨,祠春秋⑩,臣竊為大王恥之。

     ①廬庑:泛指房屋。

    廬,村屋或田間小屋。

    庑,大屋。

    數(cù,醋):密。

    ②無所刍牧:因為田地房屋稠密,連放牧牲畜的地方都沒有了。

    以此形容人口密集。

    刍牧,放牧牛羊。

    ③輷(hōng,轟)輷殷殷:象聲詞。

    很多車馬行走的聲音。

    ④怵:誘一惑,引一誘。

    ⑤卒:通“猝”。

    突然。

    ⑥西:向西。

    ⑦藩:屬國或屬地。

    ⑧築帝宮:指為秦王建造離宮,以備巡遊暫住。

    ⑨受冠帶:接受秦國的分封,采用秦國的冠服樣式,制度。

    ⑩祠春秋:貢獻财物,春秋為秦助祭。

     “臣聞越王勾踐戰敝卒三千人①,禽夫差于幹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車三百乘,制纣于牧野:豈其士卒衆哉,誠能奮其威也。

    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②,蒼頭二十萬③,奮擊二十萬④,厮徒十萬⑤,車六百乘,騎五千匹。

    比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矣,今乃聽于群臣之說而欲臣事秦。

    夫子秦必割地以效實⑥,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

    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一奸一人,非忠臣也。

    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時之功而不顧其後,破公家而成私門,外挾強秦之勢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願大王孰察之。

     ①敝卒:疲敝之卒。

    吳越夫椒之戰以後,越王勾踐以餘兵五千人保栖會稽。

    見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

    ②武士:勇士。

    ③蒼頭:用青布裹頭以異于衆的士兵。

    一說一精一銳敢死隊的稱号。

    ④奮擊:沖鋒陷陣的一精一銳部隊。

    ⑤厮徒:勤雜兵。

    ⑥效實:以割地之實,表示忠誠。

     “《周書》曰①:‘綿綿不絕,蔓蔓奈何?豪釐不伐,将用斧柯②。

    ’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将奈之何?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力一意,則必無強秦之患。

    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秦明約,在大王之诏诏之。

    ” ①《周書》:即《周逸書》,舊題《汲冢周書》。

    主要記錄周代政令。

    《漢書·藝文志》有《周書》七十一篇。

    ②四句引文自《周書·和寤解》。

    以草木作比,意思是說草木滋長出微弱的嫩枝時不去掉它,等長得粗一壯後再想去掉它,隻好用斧頭了。

    緜緜,微弱。

    蔓蔓,滋長延伸的樣子。

    毫釐,通“毫厘”。

    細微之意。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

    今主君以趙王之诏诏之,敬以國從。

    ” 因東說齊宣王曰:“齊南有泰山,東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謂四塞之國也。

    齊地方二千餘裡,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

    三軍之良①,五家之兵②,進如鋒矢③,戰如雷霆,解如風雨。

    即有軍役,未償倍泰山④,絕清河⑤,涉勃海也。

    臨菑中七萬戶,臣竊度之⑥,不下戶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于遠縣,而臨菑之卒固已二十一萬矣。

    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⑦,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⑧。

    臨菑之塗⑨,車毂擊⑩,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

    夫以大王之賢與齊之強,天下莫能當。

    今乃西面而事奉,臣竊為大王羞之。

     ①三軍:即全軍。

    周制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

    一軍為一萬二千五百人。

    齊國設上、中、下三軍。

    ②五家之兵:指齊桓公時管仲所定的兵制,每五家為一軌,一家出一丁,五人為一伍,由軌長率之。

    一說五家即五國。

    ③鋒矢:極言士兵勇一猛凡捷,如鋒如矢。

    《正義》雲:“齊軍之進,若鋒芒之刀,良弓之矢,用之有進無退。

    ”④倍泰山:《史記會注考證》雲:“征山南之兵也,是亦一部。

    ”⑤絕:橫渡。

    ⑥竊度:私下推測,估計。

    ⑦築:古弦樂器名。

    形如琴,十三弦。

    ⑧六博:古代一種博戲。

    蹋鞠:古代一種習武的遊戲。

    《集解》引劉向《别録》曰:“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而講練之。

    ”⑨塗:同“途”。

    ⑩毂:車軸兩端伸出車輪的部分。

    (11)連衽成帷:把衣襟連在一起形成帳幔。

    衽,衣襟。

    帷,帳幔。

    (12)袂:衣袖。

     “且夫韓、魏之所以重畏秦者,為與秦接境壤界也。

    兵出而相當,不出十月而戰勝存亡之機決矣。

    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境不守;戰而不勝,則國已危亡随其後。

    是故韓、魏之所以重與秦戰,而輕為之臣也。

    今秦之攻齊則不然。

    倍韓、魏之地①,過衛陽晉之道,徑乎亢父之險,車不得方軌②,騎不得比行③,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

    秦雖欲深入,則狼顧④,恐韓、魏之議其後也。

    是故恫疑虛猲⑤驕矜而不敢進,則秦之不能害齊亦明矣。

     ①倍:通“背”。

    背向。

    ②方軌:兩車并行。

    ③比行:兩馬齊進。

    比,并列。

    ④狼顧:狼一性一多疑,唯恐突襲,走路時常回顧。

    以比喻秦有後顧之憂。

    ⑤恫疑虛猲:虛張聲勢,恐吓威脅。

    猲通“喝”。

     夫不深料秦之無奈齊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計過也。

    今無臣事秦之名而有強國之實,臣是故願大王少留意計之。

    ” 齊王曰:“寡人不敏①,僻遠守海,窮道東境之國也,未嘗得聞餘教②。

    今足下以趙王诏诏之,敬以國從。

    ” 乃西南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

    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陉塞、郇陽,地方五千餘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

    此霸王之資也。

    夫以楚之強與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

    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西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

     ①不敏:不才。

    自謙詞。

    餘教:剩餘的教誨。

    敬重客氣之言。

     “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其勢不兩立。

    故為大王計,莫如從親以孤秦。

    大王不從〔親〕,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則鄢郢動矣。

     “臣聞治之其未亂也,為之其未有也。

    患後而後憂之,則無及已。

    故願大王蚤孰計之①。

    ” “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令山東之國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诏,委社稷,奉宗廟,練士厲兵②,在大王之所用之。

    大王誠能用臣之愚計,則韓、魏、齊、燕、趙、衛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宮,燕代橐駝良馬必實外廄③。

    故從合則楚王④,衡成則秦帝⑤。

    今釋霸王之業,而有事人之名,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

    秦,天下之仇雠也⑥。

    衡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奉雠者也。

    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顧其禍。

    夫外挾強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無過此者。

    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矣,二者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在大王诏之。

    ” 楚王曰:“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并漢中之心。

    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

    而韓、魏迫于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于秦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

    寡人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内與群臣謀,不足恃也。

    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⑧。

    今主君欲一天下⑨,收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 于是六國從合而并力焉。

    蘇秦為從約長,并相六國。

     ①蚤:通“早”。

    ②厲兵:磨砺兵器。

    厲,通“砺”。

    兵,兵器。

    ③橐:駱駝。

    廄:牲畜欄。

    ④王:統一天下,成就王業。

    ⑤帝:稱帝。

    ⑥雠:仇人,仇敵。

    ⑦反人:返回秦國并洩露消息的人。

    反同“返”。

    ⑧縣(xuán,玄)旌:懸挂在空中的旗子。

    縣,同“懸”。

    懸挂。

    旌,古代用五色羽一毛一裝飾的旗子。

    終薄:着落,安頓。

    ⑨一:統一。

     北報趙王,乃行過雒陽,車騎辎重,諸侯各發使送之甚衆,疑于王者①。

    周顯王聞之恐懼,除道,使人郊勞②。

    蘇秦之昆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③,俯伏侍取食。

    蘇秦笑謂其嫂曰:“何前倨而後恭也④?”嫂委蛇蒲服⑤,以面掩地而謝曰:“見季子位高金多也⑥。

    ”蘇秦喟然歎曰:“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衆人乎!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⑦,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賜宗族朋友。

    初,蘇秦之燕,貸人百錢為資,及得富貴,以百金償之。

    遍報諸所嘗見德者。

    其從者有一人獨未得報,乃前自言。

    蘇秦曰:“我非忘子。

    子之與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時,我困,故望子深⑧,是以後子。

    子今亦得矣。

    ” 蘇秦既約六國從親,歸趙,趙肅侯封為武安君,乃投從約書于秦。

    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⑨。

     ①疑(nl,你):通“拟”。

    比拟,拟比。

    ②郊勞:到郊外迎接、慰勞。

    昆弟:同母所生的兄弟。

    ④前倨而後恭:前時傲慢,後時恭敬。

    形容對人态度改變。

    倨,傲慢。

    ⑤委蛇:也作“逶迤”。

    伏地曲行而進。

    蒲服:同“匍匐”。

    伏地膝行。

    ⑥季子:其嫂呼小叔為季子。

    一說蘇秦的表字。

    ⑦負郭:靠近城郭。

    負,背倚。

    郭,外城。

    ⑧望:埋怨,責怪。

    ⑨窺:窺一探。

    十五年:卷七十《張儀列傳》載張儀說楚懷王謂秦“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齊、趙”,說趙武靈王亦謂“秦兵不敢出函谷關十五年”;卷七十九《範睢蔡澤列傳》載範睢說秦昭王亦雲“至今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于山東”或謂此皆策士遊說之辭,于史不合。

    按考之《秦本紀》及有關“世家”,秦與東方六國雖然也有戰争,但基本上無大的戰事,并非都是策士誇大之辭。

     其後秦使犀首欺齊、魏,與共伐趙,欲敗從約。

    齊、魏伐趙,趙王讓蘇秦①。

    蘇秦恐,請使燕,必報齊。

    蘇秦去趙而從約皆解。

     秦惠王以其女為燕太子婦。

    是歲,文侯卒,太子立,是為燕易王。

    易王初立,齊宣王因燕喪伐燕,取十城。

    易王謂蘇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資先生見趙②,遂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