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
關燈
小
中
大
霸了吧?”蘇代回答說:“不可能。
”燕王說:“為什麼呢?”蘇代回答說:“齊王不信任他的臣子。
”于是,燕王專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讓給子之,燕國因此大亂。
齊國趁機攻打燕國,殺了燕王哙和子之。
燕國擁立昭王即位,而蘇代、蘇厲就再不敢回到燕國來,最後都歸附了齊國,齊王友好地對待他們。
蘇代經過魏國,魏國替燕國拘捕了蘇代。
齊王派人去對魏王說:“齊國想要把宋地分封給秦王的弟弟泾陽君,秦王一定不肯接受。
秦王并不是不願齊國的協助而奪取宋國的土地,而是他不相信齊王和蘇先生。
如今齊國和魏國矛盾已經達到如此嚴重的地步,那麼齊國就不會去欺騙秦國。
秦國也會相信齊國,齊、秦聯合起來,泾陽君就會得到宋國的土地,這就不是一件有利于魏國的事了。
所以大王不如讓蘇先生東歸齊國,秦王一定會懷疑齊王,而又不相信蘇先生了。
齊、秦不能聯合,天下的局勢就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動,攻打齊國的形勢就形成了。
”于是魏國釋放了蘇代,蘇代到了宋國,宋王友好地對待他。
齊國攻打宋國,宋國危急,蘇代就寫了一封信緻送燕昭王,說: 燕國是列入萬乘的大國,卻向齊國派遣了人質,名聲卑下而權力低微;奉獻出衆多軍隊幫助齊國攻打宋國,使得百姓勞困而财力消費;即便打敗宋國,殘害楚國的淮北,隻能壯大齊國,幫助仇敵日益強大而殘害了自己的國家;這三方面都是對燕國很不利的事。
雖然如此,可是大王還在繼續這樣幹下去,是為了取得齊國的信任。
齊國對大王更加不信任,而且對燕國的忌恨越來越深,這就說明大王的策略是錯誤的。
把宋國和楚國淮北加在一起,抵得上一個強大的萬乘國家,而齊國吞并了它,就等于使齊國得益于一倍的國力。
北夷縱橫七百裡,再把魯國和衛國加上,又抵得上一個強大的萬乘國家。
齊國吞并了它們,這就等于使齊國得益于二倍的國力。
一個強大的齊國,燕國就憂慮重重而不能支持,如今把三個齊國那麼強大的力量壓到燕國頭上,那個災禍必然很嚴重了。
雖然如此,但是一個明智的人做事,能夠利用災禍變為吉祥,把失敗轉化為成功。
齊國的紫布,本來是破舊的白缯染成的,卻能夠提高十倍的價錢;越王勾踐被困栖身在會稽山上,卻又擊敗了強大的吳國而稱霸天下;這都是利用災禍變為吉祥,把失敗轉化為成功的事例啊。
如今,假若大王想把災禍變為吉祥,把失敗轉化為成功,莫如慫恿各國尊奉齊國為霸主,派遣使臣到周王室去公然結盟,燒毀秦國的信符,宣告說:“最高明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國;其次是一定要永遠排斥它。
”秦國遭到各國共同的排斥面臨被攻破的威脅,秦王必定為此而憂慮。
秦國連續五代都主動攻打各諸侯國,如今卻屈居齊國之下,按照秦王的意志,如果能迫使齊國走投無路,就不怕拿整個國家作賭注以求得成功。
既然如此,那麼大王何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勸說秦王:燕、趙攻破宋國,都壯大了齊國,大家尊崇他,作他的下屬。
燕、趙并沒有得到好處。
燕、趙得不到好處而又一定這麼幹的原因,那就在于不相信秦王。
既然如此,那麼大王何不派可信賴的人勾通燕國和趙國,讓泾陽君、高陵君先到燕國,趙國去呢?如果秦國背信棄義,就用他們做人質,這樣燕國和趙國就相信秦國了。
這樣一來,秦國在西方稱帝,燕國在北方稱帝,趙國在中部稱帝,樹立起三個帝王在天下發号施令。
假如韓國、魏國不服從,那麼,秦國就出兵攻打它,齊國不服從,那麼,燕國、趙國出兵攻打它,這樣一來,天下還有誰敢不服從呢?天下都服從了,就趁勢驅使韓、魏攻打齊國,說:‘必須交出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
交出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對燕國和趙國都是有利的事;并立三帝,也是燕、趙甘之如饴的事。
他們實際上得到了好處,名分上如願以償,那麼讓燕國和趙國抛棄齊國,就好像甩掉拖鞋一樣的容易。
現在如果您不去勾通燕、趙,那麼齊國稱霸的局勢一定會形成。
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唯獨您不服從,這就會遭到各國諸侯的讨伐;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您也服從它,這就會使你的聲望降低了。
如今,您勾通燕、趙,可使國家安定而聲望尊崇;不勾通燕、趙,國家就會危險而聲望就會降低。
抛棄名尊國安而選擇國危名卑,明智的人是不會這樣幹的。
”秦王聽完這些話,一定像匕首刺進他的心房一樣。
那麼大王為什麼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遊說秦王呢?秦王聽到了一定會采納,齊國一定會遭到讨伐。
結交秦國,是有利的外交;讨伐齊國,是正當的利益。
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追求正當的利益,是聖王所做的事業啊。
燕昭王認為他寫的這封信太好了,就說:“先王曾對蘇家有恩德,後來因為子之的亂子,蘇氏才離開了燕國,燕國要向齊國報仇,非得蘇氏不可。
”于是就召回蘇代,又很好地對待他,和他一塊兒策劃攻打齊國的事情。
終于打敗了齊國,迫使齊湣王逃離齊國。
過了很久,秦國邀請燕王,燕王就想前往,蘇代阻止燕王說:“楚國貪得了枳地而導緻國家危亡,齊國奪取了宋地而導緻國家破敗。
齊、楚不能因為擁有了枳、宋反而還要奉事秦國,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凡是成功的國家,都是秦國最忌恨的大敵。
秦國奪取天下,不是憑借着推行正義,而是施以暴力。
秦國施以暴力,是公開宣告于天下的。
他曾警告楚國說:‘蜀地的軍隊,坐着船漂浮在汶水之上,趁着夏季盛大的水勢而直下長江,五天就能抵達郢都。
漢中的軍隊,坐着船從巴江出發,趁着夏季盛漲的水勢而直下漢江,四天就能抵達五渚。
我親自在宛東集結軍隊,直下随邑,聰明才智的人來不及出謀獻策,勇武的人來不及發怒,我攻擊你們的行動就象射殺鷹隼一樣神速。
而楚王你還想等待天下各國一起來攻打函谷關,豈不是太遙遠了嗎?’楚王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十七年事奉秦國。
“秦國又嚴正地警告韓國說:‘我的軍隊從少曲出發,一天之内就能切斷太行山的通道。
我的軍隊從宜陽出發,直接攻擊平陽,兩天之内韓國各地的局勢就沒有不動搖的了。
我的軍隊穿過東西兩周攻擊新鄭,五天之内,我将攻克整個韓國。
’韓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秦國還嚴正地警告魏國說:‘我的軍隊攻克安邑,圍困女戟,韓國的太原就被切斷。
我的軍隊直下轵道,通過南陽,封鎖冀邑,包一皮一皮抄東西兩周,趁着夏季旺盛的水勢,駕着輕便的戰船,強勁的弓一弩一在前,鋒利的戈矛在後,掘開荥澤水口,魏國的大梁就會被洪水吞沒不複存在了;掘開白馬河的水口,魏國的外黃、濟陽也會被洪水吞沒不複存在了;掘開宿胥河的水口,魏國的虛地、頓丘也會被洪水淹沒不複存在了。
在陸地上作戰,就攻擊河内,利用水攻就可毀滅大梁。
’魏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秦國打算攻打安邑,擔心齊國救援它,就把宋地許給齊國。
說:‘宋王無道,做了個木頭人很象我,用箭射它的臉,我的國家和宋國路途隔絕,軍隊距宋太遠,不能直接攻打它。
齊王您如果能打敗宋國據為己有,那就象我自己占有它一樣高興。
’後來,秦國攻下了魏國的安邑,圍困了女戟,反而把攻破宋國作為齊國的罪過。
“秦國打算進攻韓國,擔心天下諸侯救援它,就把齊國許給天下諸侯去讨伐,說:“齊王四次和我訂立盟約,四次欺騙我,堅決地率領天下的軍隊進攻我國,就有多次。
隻要齊國存在,就沒有秦國,隻要有秦國的存在,就沒有齊國,一定要讨伐它,一定要毀滅它’。
等到秦國奪取了韓國的宜陽、少曲,攻克了蔺邑、離石,卻又把打敗齊國作為天下諸侯國的罪過。
“秦國打算進攻魏國,就先尊崇楚國,便把南陽許給楚國。
說:‘我本來就和韓國斷絕了關系。
摧毀均陵,圍困?,假如對楚國有利,那就像我占有它一樣高興’。
等到魏國抛棄了盟約的國家而與秦國聯合,秦國卻以圍困?作為楚國的罪名。
“秦國的軍隊被困在林中,就尊崇燕國和趙國,把膠東許給燕國,把濟西許給趙國。
等到秦國和魏國和解了,就把公子延作為人質,利用犀首連兵相續地攻打趙國。
“秦國的軍隊在谯石遭到重創,在陽馬又被打敗,就尊崇魏國,便把葉地和蔡地許給魏國。
等到他和趙國和解後,就威脅魏國而不肯依照約定分割土地。
秦軍陷入困境,就派太後的弟弟穰侯去講和,等他取得了勝利,連自己的舅舅和母親也都受到欺騙。
“秦國譴責燕國時說:‘是因為攻打膠東’,譴責趙國時說:‘是因為攻打濟西’,譴責魏國時說:‘是因為攻打葉、蔡’,譴責楚國時說:‘是因為圍困了?’,譴責齊國時說:‘是因為攻打宋地’。
這樣,他的外交辭令循環往複,用兵打仗如同刺殺蜚蟲那麼輕易。
秦王飛揚拔扈,即使他的母親都不能制止,他的舅舅更無法約束。
“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國所殺韓、趙、魏三國百姓有幾百萬,現在這三個國家還活着的人都是抗秦戰争中死者的遺孤。
西河以外,上洛地區,三川一帶經常遭受秦國的攻打,這是晉國的災難!秦國侵擾了韓、趙、魏的一半土地,秦國制造的災難是如此地嚴重啊!而燕、趙等國到秦國去遊說的人,卻争相以奉事秦國來勸說自己的國君,這是我非常憂慮的事啊。
” 燕昭王沒有去秦國,蘇代又被燕王所重用。
燕王派蘇代聯絡各國合縱相親,就如同蘇秦在世時一樣,諸侯們有的加入了聯盟,有的沒加入聯盟,而各國人士從此都尊崇蘇秦所倡導的合縱聯盟。
蘇代、蘇厲都壽終天年,他們的名聲在各諸侯國顯揚。
太史公說:“蘇秦兄弟三人,都是因為遊說諸侯而名揚天下,他們的學說擅長于權謀機變。
而蘇秦承擔着反間計的罪名被殺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諱忌研習他的學說。
然而社會上流傳的蘇秦事迹有許多差異,凡是不同時期和蘇秦相類的事迹,都附會到蘇秦身上。
蘇秦出身于民間,卻能聯合六國合縱相親,這正說明他的才智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經曆,按着正确的時間順序加以陳述,不要讓他隻蒙受不好的名聲。
【原文】【注解】 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
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
出遊數歲,大困而歸①。
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産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②。
今子釋本而事口舌③,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
曰:“夫士業已屈首受書④,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于是得周書《陰符》⑤,伏而讀之。
期年⑥,以出揣摩⑦,曰:“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求說周顯王。
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⑧,皆少之⑨。
弗信。
①困:窘迫,不如意。
②逐什二:從事工商獲十分之二的利潤。
③本:此指手工業、商業。
口舌:指遊說。
④屈首:低頭,埋頭。
受書:從師受教。
⑤《陰符》:古兵書名,《戰國策》謂為太公所著。
已佚。
今傳本《陰符經》舊題黃帝撰,有太公、範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六家注。
⑥期年:一周年。
⑦揣摩:此指悉心求其真意,以相比合。
後用為測度、估量或欣賞文字,加以效仿等意。
⑧素:平時,向來。
習:熟。
⑨少:輕視。
乃西至秦。
秦孝公卒。
說惠王曰:“秦四塞之國①,被山帶渭②,東有關河③,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④。
以秦士民之衆,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
”秦王曰:“一毛一羽未成,不可以高蜚⑤;文理未明⑥,不可以并兼。
”方誅商鞅,疾辯士⑦,弗用。
①四塞之國:秦國四面有山關之固,形勢險要,可為屏障,所以叫四塞之國。
②被山帶渭:謂秦國被群山所環抱,中有渭水流過。
被,同“披”。
帶,帶子。
流經,穿過的意思。
③關:函谷關。
河:黃河。
④天府:地勢險要,土地肥沃,物産豐富,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
府,府庫,倉庫。
⑤蜚:同“飛”。
⑥文理:指國家大政方針策略。
文,禮樂制度。
理,道理法則。
疾:憎惡、忌恨。
辯士:善于遊說的人。
乃東之趙。
趙肅候令其弟成為相,号奉陽君。
奉陽君弗說之①。
去遊燕,歲餘而後得見。
說燕文候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碣沱、易水,地方二千餘裡②,帶甲數十萬③,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
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于棗栗矣⑤。
此所謂天府者也。
①說:同“悅”。
②地方:縱橫面積。
③甲:披甲的士兵。
④佃作:耕作。
“夫安樂無事,不見覆軍殺将,無過燕者。
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①,以趙之為蔽其南也。
秦趙五戰,秦再勝而趙三勝。
秦趙相斃②,而王以全燕制其後,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且夫秦之攻燕也,逾雲中③、九原,過代、上谷,彌地數千裡④,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趙之攻燕也,發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軍軍于東垣矣⑤。
渡嘑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
故曰秦之攻燕也,戰于千裡之外;趙之攻燕也,戰于百裡之内。
夫不憂百裡之患而重千裡之外,計無過于此者。
是故願大王與趙從親⑥,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
” 文候曰:“子言則可,然吾國小,西迫強趙⑦,南近齊,齊、趙強國也。
子必欲合從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⑧。
①不犯寇:不被敵人侵犯。
被甲兵:指漕受戰禍。
被,遭,受。
甲,铠甲。
兵,武器。
“甲兵”,代指戰争。
②相斃:相互殘殺,彼此滅亡。
斃,滅亡。
此指秦趙互相殺傷,互相削弱。
③逾:越過,跨過。
④彌:曠遠,遠離。
⑤軍軍:前一“軍”,軍隊。
後一“軍”,駐紮,駐軍。
⑥從親:指齊、楚、燕、趙、韓、魏等形成南北統一聯盟,對抗強秦。
從,通“縱”。
⑦迫:一逼一十近。
⑧國從:傾國相從。
從,相從,聽從安排。
于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①。
而奉陽君已死,即因說趙肅候曰②:“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③,皆高賢君之行義④,皆願奉教陳忠于前之日久矣。
雖然⑤,奉陽君妒而君不任事,是以賓客遊士莫敢自盡于前者⑥。
今奉陽君捐館舍⑦,君乃今複與士民相親也,臣故敢進其愚慮。
①資:資助,給予。
②因:趁機,趁着。
③布衣之士:尚未做官的讀書人。
布衣,平民穿的衣服,用以為平民百姓的代稱。
④高:仰慕,推崇。
⑤雖然:雖然如此,那麼……。
⑥是以:因此。
自盡:暢所欲言。
⑦捐館舍:抛棄住所。
是死亡的委婉說法。
“竊為君計者①,莫若安民無事,且無庸有事于民也②。
安民之本,在于擇交,擇交而得則民安,擇交而不得則民終身不安。
請言外患:齊秦為兩敵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齊而民不得安,倚齊攻秦而民不得安。
故夫謀人之主,伐人之國,常苦出辭斷絕人之交也。
願君慎勿出于口。
請别黑白,所以異陰陽而已矣③。
君誠能聽臣,燕必緻旃裘狗馬之地④,齊必緻魚鹽之海,楚必緻桔柚之園,韓、魏、中山皆可使緻湯沐之奉⑤,而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候。
夫割地包一皮一皮利⑥,五伯之所以覆軍禽将而求也⑦;封候貴戚,湯武之所以放弑而争也⑧。
今君高拱而兩有之⑨,此臣之所以為君願也。
①竊:暗中,私下。
②無庸:不須,不必。
③以上兩句的意思是,權衡趙國的利害得失,如同黑白分明,陰陽差異。
④旃(zhān,沾):同“氈”。
⑤湯沐:沐浴。
這裡指湯沐邑,即天子賜給諸侯的一種封邑,邑内收入供諸侯湯沐之用。
湯,熱水,用以洗身。
沐,洗發。
奉,供給,供養。
⑥割地包一皮一皮利:獲取他國割讓的土地和貢品。
⑦五伯:即五霸。
春秋先後稱霸的五國諸侯。
說法不一,多以指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
禽:通“擒”。
⑧放弑:指商湯流放夏桀,武王伐纣,纣敗自一殺,武王又斬其頭事。
卷二《夏本紀》、卷三《殷本紀》。
放,放逐,流放。
弑,臣殺君。
⑨高拱:高拱兩手,安坐時的恣态。
意思是說安然就座,樂享其成。
“今大王與秦①,則秦必弱韓、魏②;與齊,則齊必弱楚、魏。
魏弱則割河外,韓弱則效宜陽③,宜陽效則上郡絕,河外割則道不通,楚弱則無援。
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計也④。
①與:親附,友好。
②弱:使……弱。
③效:獻納。
④孰計:仔細考慮。
孰,同“熟”。
仔細,周詳。
“夫秦下轵道,則南陽危;劫韓包一皮一皮圍,則趙氏自一操一兵;據衛取卷,則齊必入朝秦。
秦欲已得乎山東,則必舉兵而向趙矣。
秦甲渡河踰漳,據番吾,則兵必戰于邯鄲之下矣。
此臣之所為君患也①。
”燕王說:“為什麼呢?”蘇代回答說:“齊王不信任他的臣子。
”于是,燕王專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讓給子之,燕國因此大亂。
齊國趁機攻打燕國,殺了燕王哙和子之。
燕國擁立昭王即位,而蘇代、蘇厲就再不敢回到燕國來,最後都歸附了齊國,齊王友好地對待他們。
蘇代經過魏國,魏國替燕國拘捕了蘇代。
齊王派人去對魏王說:“齊國想要把宋地分封給秦王的弟弟泾陽君,秦王一定不肯接受。
秦王并不是不願齊國的協助而奪取宋國的土地,而是他不相信齊王和蘇先生。
如今齊國和魏國矛盾已經達到如此嚴重的地步,那麼齊國就不會去欺騙秦國。
秦國也會相信齊國,齊、秦聯合起來,泾陽君就會得到宋國的土地,這就不是一件有利于魏國的事了。
所以大王不如讓蘇先生東歸齊國,秦王一定會懷疑齊王,而又不相信蘇先生了。
齊、秦不能聯合,天下的局勢就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動,攻打齊國的形勢就形成了。
”于是魏國釋放了蘇代,蘇代到了宋國,宋王友好地對待他。
齊國攻打宋國,宋國危急,蘇代就寫了一封信緻送燕昭王,說: 燕國是列入萬乘的大國,卻向齊國派遣了人質,名聲卑下而權力低微;奉獻出衆多軍隊幫助齊國攻打宋國,使得百姓勞困而财力消費;即便打敗宋國,殘害楚國的淮北,隻能壯大齊國,幫助仇敵日益強大而殘害了自己的國家;這三方面都是對燕國很不利的事。
雖然如此,可是大王還在繼續這樣幹下去,是為了取得齊國的信任。
齊國對大王更加不信任,而且對燕國的忌恨越來越深,這就說明大王的策略是錯誤的。
把宋國和楚國淮北加在一起,抵得上一個強大的萬乘國家,而齊國吞并了它,就等于使齊國得益于一倍的國力。
北夷縱橫七百裡,再把魯國和衛國加上,又抵得上一個強大的萬乘國家。
齊國吞并了它們,這就等于使齊國得益于二倍的國力。
一個強大的齊國,燕國就憂慮重重而不能支持,如今把三個齊國那麼強大的力量壓到燕國頭上,那個災禍必然很嚴重了。
雖然如此,但是一個明智的人做事,能夠利用災禍變為吉祥,把失敗轉化為成功。
齊國的紫布,本來是破舊的白缯染成的,卻能夠提高十倍的價錢;越王勾踐被困栖身在會稽山上,卻又擊敗了強大的吳國而稱霸天下;這都是利用災禍變為吉祥,把失敗轉化為成功的事例啊。
如今,假若大王想把災禍變為吉祥,把失敗轉化為成功,莫如慫恿各國尊奉齊國為霸主,派遣使臣到周王室去公然結盟,燒毀秦國的信符,宣告說:“最高明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國;其次是一定要永遠排斥它。
”秦國遭到各國共同的排斥面臨被攻破的威脅,秦王必定為此而憂慮。
秦國連續五代都主動攻打各諸侯國,如今卻屈居齊國之下,按照秦王的意志,如果能迫使齊國走投無路,就不怕拿整個國家作賭注以求得成功。
既然如此,那麼大王何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勸說秦王:燕、趙攻破宋國,都壯大了齊國,大家尊崇他,作他的下屬。
燕、趙并沒有得到好處。
燕、趙得不到好處而又一定這麼幹的原因,那就在于不相信秦王。
既然如此,那麼大王何不派可信賴的人勾通燕國和趙國,讓泾陽君、高陵君先到燕國,趙國去呢?如果秦國背信棄義,就用他們做人質,這樣燕國和趙國就相信秦國了。
這樣一來,秦國在西方稱帝,燕國在北方稱帝,趙國在中部稱帝,樹立起三個帝王在天下發号施令。
假如韓國、魏國不服從,那麼,秦國就出兵攻打它,齊國不服從,那麼,燕國、趙國出兵攻打它,這樣一來,天下還有誰敢不服從呢?天下都服從了,就趁勢驅使韓、魏攻打齊國,說:‘必須交出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
交出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對燕國和趙國都是有利的事;并立三帝,也是燕、趙甘之如饴的事。
他們實際上得到了好處,名分上如願以償,那麼讓燕國和趙國抛棄齊國,就好像甩掉拖鞋一樣的容易。
現在如果您不去勾通燕、趙,那麼齊國稱霸的局勢一定會形成。
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唯獨您不服從,這就會遭到各國諸侯的讨伐;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您也服從它,這就會使你的聲望降低了。
如今,您勾通燕、趙,可使國家安定而聲望尊崇;不勾通燕、趙,國家就會危險而聲望就會降低。
抛棄名尊國安而選擇國危名卑,明智的人是不會這樣幹的。
”秦王聽完這些話,一定像匕首刺進他的心房一樣。
那麼大王為什麼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遊說秦王呢?秦王聽到了一定會采納,齊國一定會遭到讨伐。
結交秦國,是有利的外交;讨伐齊國,是正當的利益。
奉行有利的外交政策,追求正當的利益,是聖王所做的事業啊。
燕昭王認為他寫的這封信太好了,就說:“先王曾對蘇家有恩德,後來因為子之的亂子,蘇氏才離開了燕國,燕國要向齊國報仇,非得蘇氏不可。
”于是就召回蘇代,又很好地對待他,和他一塊兒策劃攻打齊國的事情。
終于打敗了齊國,迫使齊湣王逃離齊國。
過了很久,秦國邀請燕王,燕王就想前往,蘇代阻止燕王說:“楚國貪得了枳地而導緻國家危亡,齊國奪取了宋地而導緻國家破敗。
齊、楚不能因為擁有了枳、宋反而還要奉事秦國,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凡是成功的國家,都是秦國最忌恨的大敵。
秦國奪取天下,不是憑借着推行正義,而是施以暴力。
秦國施以暴力,是公開宣告于天下的。
他曾警告楚國說:‘蜀地的軍隊,坐着船漂浮在汶水之上,趁着夏季盛大的水勢而直下長江,五天就能抵達郢都。
漢中的軍隊,坐着船從巴江出發,趁着夏季盛漲的水勢而直下漢江,四天就能抵達五渚。
我親自在宛東集結軍隊,直下随邑,聰明才智的人來不及出謀獻策,勇武的人來不及發怒,我攻擊你們的行動就象射殺鷹隼一樣神速。
而楚王你還想等待天下各國一起來攻打函谷關,豈不是太遙遠了嗎?’楚王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十七年事奉秦國。
“秦國又嚴正地警告韓國說:‘我的軍隊從少曲出發,一天之内就能切斷太行山的通道。
我的軍隊從宜陽出發,直接攻擊平陽,兩天之内韓國各地的局勢就沒有不動搖的了。
我的軍隊穿過東西兩周攻擊新鄭,五天之内,我将攻克整個韓國。
’韓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秦國還嚴正地警告魏國說:‘我的軍隊攻克安邑,圍困女戟,韓國的太原就被切斷。
我的軍隊直下轵道,通過南陽,封鎖冀邑,包一皮一皮抄東西兩周,趁着夏季旺盛的水勢,駕着輕便的戰船,強勁的弓一弩一在前,鋒利的戈矛在後,掘開荥澤水口,魏國的大梁就會被洪水吞沒不複存在了;掘開白馬河的水口,魏國的外黃、濟陽也會被洪水吞沒不複存在了;掘開宿胥河的水口,魏國的虛地、頓丘也會被洪水淹沒不複存在了。
在陸地上作戰,就攻擊河内,利用水攻就可毀滅大梁。
’魏國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秦國打算攻打安邑,擔心齊國救援它,就把宋地許給齊國。
說:‘宋王無道,做了個木頭人很象我,用箭射它的臉,我的國家和宋國路途隔絕,軍隊距宋太遠,不能直接攻打它。
齊王您如果能打敗宋國據為己有,那就象我自己占有它一樣高興。
’後來,秦國攻下了魏國的安邑,圍困了女戟,反而把攻破宋國作為齊國的罪過。
“秦國打算進攻韓國,擔心天下諸侯救援它,就把齊國許給天下諸侯去讨伐,說:“齊王四次和我訂立盟約,四次欺騙我,堅決地率領天下的軍隊進攻我國,就有多次。
隻要齊國存在,就沒有秦國,隻要有秦國的存在,就沒有齊國,一定要讨伐它,一定要毀滅它’。
等到秦國奪取了韓國的宜陽、少曲,攻克了蔺邑、離石,卻又把打敗齊國作為天下諸侯國的罪過。
“秦國打算進攻魏國,就先尊崇楚國,便把南陽許給楚國。
說:‘我本來就和韓國斷絕了關系。
摧毀均陵,圍困?,假如對楚國有利,那就像我占有它一樣高興’。
等到魏國抛棄了盟約的國家而與秦國聯合,秦國卻以圍困?作為楚國的罪名。
“秦國的軍隊被困在林中,就尊崇燕國和趙國,把膠東許給燕國,把濟西許給趙國。
等到秦國和魏國和解了,就把公子延作為人質,利用犀首連兵相續地攻打趙國。
“秦國的軍隊在谯石遭到重創,在陽馬又被打敗,就尊崇魏國,便把葉地和蔡地許給魏國。
等到他和趙國和解後,就威脅魏國而不肯依照約定分割土地。
秦軍陷入困境,就派太後的弟弟穰侯去講和,等他取得了勝利,連自己的舅舅和母親也都受到欺騙。
“秦國譴責燕國時說:‘是因為攻打膠東’,譴責趙國時說:‘是因為攻打濟西’,譴責魏國時說:‘是因為攻打葉、蔡’,譴責楚國時說:‘是因為圍困了?’,譴責齊國時說:‘是因為攻打宋地’。
這樣,他的外交辭令循環往複,用兵打仗如同刺殺蜚蟲那麼輕易。
秦王飛揚拔扈,即使他的母親都不能制止,他的舅舅更無法約束。
“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莊之戰,秦國所殺韓、趙、魏三國百姓有幾百萬,現在這三個國家還活着的人都是抗秦戰争中死者的遺孤。
西河以外,上洛地區,三川一帶經常遭受秦國的攻打,這是晉國的災難!秦國侵擾了韓、趙、魏的一半土地,秦國制造的災難是如此地嚴重啊!而燕、趙等國到秦國去遊說的人,卻争相以奉事秦國來勸說自己的國君,這是我非常憂慮的事啊。
” 燕昭王沒有去秦國,蘇代又被燕王所重用。
燕王派蘇代聯絡各國合縱相親,就如同蘇秦在世時一樣,諸侯們有的加入了聯盟,有的沒加入聯盟,而各國人士從此都尊崇蘇秦所倡導的合縱聯盟。
蘇代、蘇厲都壽終天年,他們的名聲在各諸侯國顯揚。
太史公說:“蘇秦兄弟三人,都是因為遊說諸侯而名揚天下,他們的學說擅長于權謀機變。
而蘇秦承擔着反間計的罪名被殺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諱忌研習他的學說。
然而社會上流傳的蘇秦事迹有許多差異,凡是不同時期和蘇秦相類的事迹,都附會到蘇秦身上。
蘇秦出身于民間,卻能聯合六國合縱相親,這正說明他的才智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經曆,按着正确的時間順序加以陳述,不要讓他隻蒙受不好的名聲。
【原文】【注解】 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
東事師于齊,而習之于鬼谷先生。
出遊數歲,大困而歸①。
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産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②。
今子釋本而事口舌③,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
曰:“夫士業已屈首受書④,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于是得周書《陰符》⑤,伏而讀之。
期年⑥,以出揣摩⑦,曰:“此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求說周顯王。
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⑧,皆少之⑨。
弗信。
①困:窘迫,不如意。
②逐什二:從事工商獲十分之二的利潤。
③本:此指手工業、商業。
口舌:指遊說。
④屈首:低頭,埋頭。
受書:從師受教。
⑤《陰符》:古兵書名,《
已佚。
今傳本《陰符經》舊題黃帝撰,有太公、範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李筌六家注。
⑥期年:一周年。
⑦揣摩:此指悉心求其真意,以相比合。
後用為測度、估量或欣賞文字,加以效仿等意。
⑧素:平時,向來。
習:熟。
⑨少:輕視。
乃西至秦。
秦孝公卒。
說惠王曰:“秦四塞之國①,被山帶渭②,東有關河③,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④。
以秦士民之衆,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
”秦王曰:“一毛一羽未成,不可以高蜚⑤;文理未明⑥,不可以并兼。
”方誅商鞅,疾辯士⑦,弗用。
①四塞之國:秦國四面有山關之固,形勢險要,可為屏障,所以叫四塞之國。
②被山帶渭:謂秦國被群山所環抱,中有渭水流過。
被,同“披”。
帶,帶子。
流經,穿過的意思。
③關:函谷關。
河:黃河。
④天府:地勢險要,土地肥沃,物産豐富,自然條件優越的地方。
府,府庫,倉庫。
⑤蜚:同“飛”。
⑥文理:指國家大政方針策略。
文,禮樂制度。
理,道理法則。
疾:憎惡、忌恨。
辯士:善于遊說的人。
乃東之趙。
趙肅候令其弟成為相,号奉陽君。
奉陽君弗說之①。
去遊燕,歲餘而後得見。
說燕文候曰:“燕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碣沱、易水,地方二千餘裡②,帶甲數十萬③,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
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佃作而足于棗栗矣⑤。
此所謂天府者也。
①說:同“悅”。
②地方:縱橫面積。
③甲:披甲的士兵。
④佃作:耕作。
“夫安樂無事,不見覆軍殺将,無過燕者。
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①,以趙之為蔽其南也。
秦趙五戰,秦再勝而趙三勝。
秦趙相斃②,而王以全燕制其後,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
且夫秦之攻燕也,逾雲中③、九原,過代、上谷,彌地數千裡④,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
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今趙之攻燕也,發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數十萬軍軍于東垣矣⑤。
渡嘑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
故曰秦之攻燕也,戰于千裡之外;趙之攻燕也,戰于百裡之内。
夫不憂百裡之患而重千裡之外,計無過于此者。
是故願大王與趙從親⑥,天下為一,則燕國必無患矣。
” 文候曰:“子言則可,然吾國小,西迫強趙⑦,南近齊,齊、趙強國也。
子必欲合從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⑧。
①不犯寇:不被敵人侵犯。
被甲兵:指漕受戰禍。
被,遭,受。
甲,铠甲。
兵,武器。
“甲兵”,代指戰争。
②相斃:相互殘殺,彼此滅亡。
斃,滅亡。
此指秦趙互相殺傷,互相削弱。
③逾:越過,跨過。
④彌:曠遠,遠離。
⑤軍軍:前一“軍”,軍隊。
後一“軍”,駐紮,駐軍。
⑥從親:指齊、楚、燕、趙、韓、魏等形成南北統一聯盟,對抗強秦。
從,通“縱”。
⑦迫:一逼一十近。
⑧國從:傾國相從。
從,相從,聽從安排。
于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①。
而奉陽君已死,即因說趙肅候曰②:“天下卿相人臣及布衣之士③,皆高賢君之行義④,皆願奉教陳忠于前之日久矣。
雖然⑤,奉陽君妒而君不任事,是以賓客遊士莫敢自盡于前者⑥。
今奉陽君捐館舍⑦,君乃今複與士民相親也,臣故敢進其愚慮。
①資:資助,給予。
②因:趁機,趁着。
③布衣之士:尚未做官的讀書人。
布衣,平民穿的衣服,用以為平民百姓的代稱。
④高:仰慕,推崇。
⑤雖然:雖然如此,那麼……。
⑥是以:因此。
自盡:暢所欲言。
⑦捐館舍:抛棄住所。
是死亡的委婉說法。
“竊為君計者①,莫若安民無事,且無庸有事于民也②。
安民之本,在于擇交,擇交而得則民安,擇交而不得則民終身不安。
請言外患:齊秦為兩敵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齊而民不得安,倚齊攻秦而民不得安。
故夫謀人之主,伐人之國,常苦出辭斷絕人之交也。
願君慎勿出于口。
請别黑白,所以異陰陽而已矣③。
君誠能聽臣,燕必緻旃裘狗馬之地④,齊必緻魚鹽之海,楚必緻桔柚之園,韓、魏、中山皆可使緻湯沐之奉⑤,而貴戚父兄皆可以受封候。
夫割地包一皮一皮利⑥,五伯之所以覆軍禽将而求也⑦;封候貴戚,湯武之所以放弑而争也⑧。
今君高拱而兩有之⑨,此臣之所以為君願也。
①竊:暗中,私下。
②無庸:不須,不必。
③以上兩句的意思是,權衡趙國的利害得失,如同黑白分明,陰陽差異。
④旃(zhān,沾):同“氈”。
⑤湯沐:沐浴。
這裡指湯沐邑,即天子賜給諸侯的一種封邑,邑内收入供諸侯湯沐之用。
湯,熱水,用以洗身。
沐,洗發。
奉,供給,供養。
⑥割地包一皮一皮利:獲取他國割讓的土地和貢品。
⑦五伯:即五霸。
春秋先後稱霸的五國諸侯。
說法不一,多以指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
禽:通“擒”。
⑧放弑:指商湯流放夏桀,武王伐纣,纣敗自一殺,武王又斬其頭事。
卷二《夏本紀》、卷三《殷本紀》。
放,放逐,流放。
弑,臣殺君。
⑨高拱:高拱兩手,安坐時的恣态。
意思是說安然就座,樂享其成。
“今大王與秦①,則秦必弱韓、魏②;與齊,則齊必弱楚、魏。
魏弱則割河外,韓弱則效宜陽③,宜陽效則上郡絕,河外割則道不通,楚弱則無援。
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計也④。
①與:親附,友好。
②弱:使……弱。
③效:獻納。
④孰計:仔細考慮。
孰,同“熟”。
仔細,周詳。
“夫秦下轵道,則南陽危;劫韓包一皮一皮圍,則趙氏自一操一兵;據衛取卷,則齊必入朝秦。
秦欲已得乎山東,則必舉兵而向趙矣。
秦甲渡河踰漳,據番吾,則兵必戰于邯鄲之下矣。
此臣之所為君患也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