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列傳第九·白話史記 在線閱讀

關燈
了。

    ” 魏王說:“我沒有出息,從沒聽說過如此賢明的指教,如今您奉趙王的使命來指教我,我将嚴肅地率領全國民衆聽從您的安排。

    ” 接着,蘇秦又向東方遊說齊宣王,說:“齊國南面有泰山,東面有瑯邪山,西面有清河,北面有渤海,這可說是四面都有天險的國家了。

    齊國的土地縱橫兩千餘裡,武裝部隊幾十萬人,糧食堆積得象山丘一樣高大。

    三軍一精一良,聯合起五家的兵卒,進攻如同鋒芒之刀刃、良弓之矢那樣勇一猛捷速,打起仗來好象雷霆震怒一樣猛烈,撤退好象風雨一樣快地消散。

    自有戰役以來,從未征調過泰山以南的軍隊,也不曾渡過清河,涉過渤海去征調這二部的士兵。

    光是臨淄就有居民七萬戶,我私下估計,每戶不少于三個男子,三七二十一萬,用不着征集遠處縣邑的兵源,光是臨淄的士兵本來就夠二十一萬了。

    臨淄富有而殷實,這裡的居民沒有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下棋踢球的。

    臨淄的街道上車子擁擠得車軸互相撞擊,人多得肩膀相互磨一擦,把衣襟連接起來,可以形成圍幔,舉起衣袖,可以成為遮幕,大家揮灑的汗水,就象下雨一樣,家家殷實,人人富足,志向高遠,意志飛揚。

    憑借着大王的賢明和齊國的強盛,天下沒有那個國家能夠比得上。

    如今您卻要向西去奉事秦國,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恥。

     “況且韓、魏之所以非常畏懼秦國,是因為他們和秦國的邊界相接壤,假如雙方派出軍隊交戰,不出十天,勝敗存亡的局勢就決定了。

    如果韓、魏戰勝了秦國,那麼自己的兵力要損失一半,四面的國境無法保衛;如果作戰不能取勝,那麼國家接着就陷入危亡的境地。

    這就是韓、魏把和秦國作戰看得那麼重要,而很輕易地想要向秦國臣服的原因。

    現在,秦國攻打齊國的情況就不同了,秦國背靠着韓、魏的土地,要經過衛國陽晉的要道,穿過齊國亢父的險塞,戰車不能并駛,戰馬不能并行,隻要有一百人守在險要之處,就是有一千人也不敢通過,即使秦國軍隊想要深入,就像狼一樣疑慮重重,時常回顧,生怕韓、魏在後面暗算它。

    所以它虛張聲勢,恐吓威脅。

    它雖然驕橫矜誇卻不敢冒險進攻,那麼秦國不能危害齊國的形勢也就相當明了啦。

     “不能深刻地估計到秦國根本對齊國無可奈何的實情,卻想要向西而奉事秦國,這是群臣們策略上的錯誤。

    現在,齊國還沒有向秦國臣服的醜名卻有強大的國家實力,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慮一下,以便決定對策。

    ” 齊王說:“我不是一個聰明的人,居住在偏僻遙遠、緊一靠大海、道路絕盡、地處東境的國家,從未聽到過您高明的教誨。

    如今您奉趙王的使命來指教我,我将嚴肅地率領全國民衆聽從您的安排。

    ” 于是,蘇秦又向西南去遊說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強大的國家;大王,是天下賢明的國王。

    楚國西邊有黔中、巫郡,東邊有夏州、海陽,南邊有洞庭、蒼梧,北邊有徑塞、郇陽,土地縱橫五千多裡,武裝部隊一百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存糧足夠支用十年。

    這是建立霸業的資本啊。

    憑借着楚國的強大和大王的賢明,天下沒有哪個國家能比得上。

    如今您卻想向西侍奉秦國,那麼,天下就再沒有哪個諸侯不向西面拜服在秦國的章台宮下了。

     “秦國最大的憂患沒有比得上楚國的,楚國強大,那麼秦國就會弱小;秦國強大,那麼楚國就會弱小。

    從這種情勢判斷,兩國不能同時并存。

    所以,我勸大王策劃,不如合縱相親,來孤立秦國。

    如果大王不采納合縱政策,秦國一定會出動兩支軍隊,一支從武關出擊,一支直下黔中,那麼鄢郢的局勢就動搖了。

     “我聽說在未發生動亂之前,就應該治理它,在禍患沒有降臨之前,就要采取行動。

    要等到禍患臨頭,再去憂慮它,那就來不及了。

    所以希望大王能早作仔細的打算。

    大王果真能聽從我的建議,我能山東使各國向您奉獻四時的禮物,接受你英明的指教,把國家委托給您,奉獻宗廟請您保護,訓練士兵,磨砺兵器,聽任大王的指揮。

    大王果真能采納我這不成熟的計策,那麼,韓、魏、齊、燕、趙、衛等國動聽的音樂和美麗的女子,一定會充滿您的後宮。

    燕國、代地所産的駱駝、良馬一定會充滿您的畜圈。

    所以,合縱成功了,楚國就能稱王。

    連衡成功了,秦國就能稱帝。

    如今您要放棄稱王稱霸的功業,蒙受侍奉别人的醜名,我私下認為大王這種做法不可取。

     “秦,是虎狼一樣兇惡的國家,還有吞并天下的野心。

    秦國也是天下各諸侯的共同仇敵。

    凡主張連衡的人都想分割各諸侯的土地奉獻給秦國,這就叫做供養仇人和敬奉仇敵啊。

    做為人家的臣子,卻要分割自己國君的土地,用來和如狼似虎的強秦相交往,侵擾天下,而自己的國家突然遭受秦國的侵害,他們卻不顧及這些災禍。

    對外依仗着強秦的威勢,用來在内部劫持自己的君主,索取邦地,是最大的叛逆,最大的不忠,沒有比這更嚴重的罪過了。

    所以,合縱相親,各諸侯就會割讓土地奉事楚國,連衡成功,楚國就要割讓土地奉事秦國,這兩種策略相差太遠了,這二者,大王要處于哪一方的立場呢?所以敝國趙王派我來奉獻這不成熟的策略,奉上詳明的公約,全靠大王曉喻衆人了。

    ” 楚王說:“我國西邊和秦國接壤,秦國有奪取巴、蜀并吞漢中的野心。

    秦,是虎狼一樣兇惡的國家,是不可以親近的。

    韓、魏經常遭受秦國侵害的威脅,不可以和他們作深入地策劃。

    假如和他們深入地策劃,恐怕有叛逆的人洩露給秦國,以緻計劃還沒施行,而國家就面臨危險了。

    我自己估計,拿楚國對抗秦國,不一定取得勝利;在朝廷内和群臣謀劃,他們又不可信賴。

    我躺在一床一上睡不安穩,吃東西也感覺不到香甜,心神恍恍惚惚,好像挂在空中的旗子,始終沒有個着落。

    現在您打算使天下統一,一團一結諸侯,使處于危境的國家保存下來,我願意恭恭敬敬地把整個國家托付給您,聽從您的安排。

    ” 于是,六國合縱成功,同心協力了。

    蘇秦做了合縱聯盟的盟長,并且擔任了六國的國相。

     蘇秦北上向趙王複命,途中經過洛陽,随行的車輛馬匹滿載着行裝,各諸侯派來送行的使者很多,氣派比得上帝王。

    周顯王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害怕,趕快找人為他清除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勞。

    蘇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擡頭看他,都俯伏一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飯。

    蘇秦笑着對嫂子說:“你以前為什麼對我那麼傲慢,現在卻對我這麼恭順呢?”他的嫂子趕緊伏俯在地上,彎曲着身一子,匍匐到他面前,臉貼着地面請罪說:“因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顯貴,錢财多啊。

    ”蘇秦感慨地歎息說:“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就輕視我。

    何況一般人呢!假使我當初在洛陽近郊有二頃良田,如今,我難道還佩帶得上六個國家的相印嗎?”當時他就散發了千金,賞賜給親戚朋友。

    當初,蘇秦到燕國去,向人家借過一百錢做路費,現在富貴了,就拿出一百金(一百萬錢)償還那個人。

    并且報答了以前所有對他有恩德的人。

    他的随從人員中,唯獨有一個人沒得到報償,就上前去自己申說。

    蘇秦說:“我不是忘了您,當初您跟我到燕國去,在易水邊上,您再三要離開我,那時正當我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責怪您,所以把您放在最後,您現在也可以得到賞賜了。

    ” 蘇秦約定六國聯盟之後,回到趙國,趙肅侯封他為武安君,于是,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

    從此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長達十五年之久。

     後來秦國派使臣犀首欺騙齊國和魏國,和它們聯合起來攻打趙國,打算破壞合縱聯盟。

    齊、魏攻打趙國,趙王就責備蘇秦。

    蘇秦害怕,請求出使燕國,一定要向齊國報複。

    蘇秦離開趙國以後,合縱盟約便瓦解了。

     秦惠王把他的女兒嫁給燕國太子做妻子。

    這一年,燕文侯去世,太子即位,這就是燕易王。

    易王剛剛登位,齊宣王趁着燕國發喪之機,攻打燕國,一連攻克了十座城池。

    易王對蘇秦說:“從前先生到燕國來,先王資助您去見趙王,于是才約定六國合縱。

    如今齊國首先進攻趙國,接着又打到燕國,因為先生的緣故被天下人恥笑,先生能替燕國收複侵占的國土嗎?”蘇秦感到非常慚愧,說:“請讓我替大王把失地收回來。

    ” 蘇秦見到齊王,拜了兩拜,彎下腰去,向齊王表示慶賀;仰起頭來,又向齊王表示哀悼。

    齊王說:“為什麼慶賀和哀悼相繼這麼快呢?”蘇秦說:“我聽說饑餓的人,甯願饑餓而不吃烏頭這種有毒植物的原因,是因為它越是能填滿肚子就和餓死的災禍越是沒有區别啊。

    現在,燕國雖然弱小,但燕王卻是秦王的小女婿。

    大王占了他十座城池的便宜卻長久地和強秦結成仇怨。

    如今,使弱小的燕國像大雁一樣相繼飛行,強大的秦國跟在它的後面做掩護,從而招緻天下的一精一銳部隊攻擊你,這和吃烏頭是相類似的啊。

    ”齊王的臉色一下子變得凄怆而嚴肅,說:“既然如此,那怎麼辦呢?”蘇秦說:“我聽說古代善于處理事情的人,能夠把災禍轉化為吉祥,通過失敗變為成功。

    大王果真能聽從我的計策,立即歸還燕國的十座城池。

    燕國白白地收回十城,一定很高興。

    秦王知道因為他的關系而歸還燕國的十城,也一定很高興。

    這就叫做放棄仇恨而得到牢不可破的友誼。

    燕國、秦國都來奉事齊國,那麼大王對天下發出的号令,沒有敢不聽的。

    這就等于用虛誇不實地依附秦國,實際上卻以十城的代價取得天下,這是稱霸天下的功業啊。

    ”齊王說:“好”。

    于是就歸還了燕國的十座城池。

     有毀謗蘇秦的人說:“蘇秦是個左右搖擺、出賣國家、反複無常的臣子,将要引起亂子。

    ”蘇秦生怕獲罪,回到燕國,而燕王卻不給他官職。

    蘇秦求見燕王說:“我是東周一個鄙陋的人,沒有一點功勞,而大王卻在宗廟裡授與我官職,在朝廷上以禮相待。

    如今,我為大王說退了齊國的軍隊,又收回了十座城池,應該對我越發地親近。

    如今我回到燕國而大王不授與我官職,一定有人以不忠實的罪名在您面前中傷我。

    其實我的‘不忠實’,正是大王的福氣啊。

    我聽說忠誠信實的人,一切都為着自己的目的;奮發進取的人,一切都為着别人去努力。

    況且我遊說齊王,也沒有欺騙他啊。

    我把老母抛在東周,本來就不打算為自己樹立忠信的名聲,而決心幫助别人求得進取。

    現在,假如有像曾參一樣孝順,像伯夷一樣廉潔,像尾生一樣信實的人,讓這樣三種人去奉事大王,您認為怎樣?”燕王回答說:“足夠了。

    ”蘇秦說:“像曾參一樣孝順,為盡孝道,決不離開父母在外面過上一一夜。

    像這樣您又怎麼能讓他步行千裡,來到弱小的燕國,侍奉處在危困中的國君呢?像伯夷一樣的廉潔,堅守正義,不願作孤竹君的繼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賜爵封侯而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下。

    像他這樣廉潔,大王又怎麼能讓他步行千裡到齊國幹一番事業取回十座城池呢?像尾生那樣城信,和女子相約在橋下幽會,女子如期沒來,洪水來了也不離去,緊抱橋柱被水淹死。

    像這樣的誠信,大王又怎麼能讓他步行千裡退去齊國強大的軍隊呢?我正是以所謂的忠誠信實在國君面前獲罪的呀。

    ”燕王說:“你自己不忠誠信實罷了,難道還有因為忠誠信實而獲罪的嗎?”蘇秦說:“不是這樣的。

    我聽說有一個人在很遠的地方作官,他的妻子和别人私通,她的丈夫快要回來時,和她私通的人就憂慮,妻子說:‘你不要擔心,我已經作好了毒酒等着他呢。

    ’過了三天,她丈夫果然到了,妻子讓侍妾端着有毒的酒給他喝,侍妾想告訴他酒中有毒,又恐怕他把主母趕走;可是不告訴他吧,又恐怕她的毒酒害死了主父,于是她假裝跌倒,把酒潑在地上。

    主父大發雷霆之怒,将她打了五十竹闆。

    所以侍妾一跌倒而潑掉了那杯毒酒,在上保存了主父,在下保存了主母,可是自己卻免不掉挨竹闆子,怎麼能說忠誠信實就不能獲罪呢?不幸的是我的罪過跟侍妾的遭遇相類似啊!”燕王說:“先生恢複原來的官職吧。

    ”從此燕王愈發優厚地對待他。

     燕易王的母親,是燕文侯的夫人。

    與蘇秦私通。

    燕易王知道這件事,卻對蘇秦的待遇更加優厚。

    蘇秦恐怕被殺,就勸說燕王:“我留在燕國,不能使燕國的地位提高,假如我在齊國,就一定能提高燕國的地位。

    ”燕王說:“一切聽任先生去做吧。

    ”于是,蘇秦假裝得罪了燕王而逃跑到齊國。

    齊宣王便任用他為客卿。

     齊宣王去世,湣王繼位,蘇秦就勸說湣王把葬禮辦得鋪張隆重,用來表明自己的孝道,高高地建築宮室,大規模地開辟園林,以表明自己得志,其實蘇秦打算使齊國破敗,從而有利于燕國。

    燕易王去世,燕哙登基做了國君。

    此後,齊國大夫中有許多人和蘇秦争奪國君的一寵一信,因而派人刺殺蘇秦,蘇秦當時沒死,帶着緻命的傷逃跑了。

    齊王派人捉拿兇手,然而沒有抓到。

    蘇秦将要死去,便對齊王說:“我馬上就要死了,請您在人口集中的街市上把我五馬分一屍一示衆,就說:‘蘇秦為了燕國在齊國謀亂’,這樣做,刺殺我的兇手一定可以抓到。

    ”當時,齊王就按照他的話做了,那個刺殺蘇秦的兇手果然自動出來了,齊王因而就把他殺了。

    燕王聽到這個消息說:“齊國為蘇先生報仇,作法也太過份啦。

    ” 蘇秦死後不久,他為燕國破壞齊國的大量事實洩露出來。

    後來,齊國聽到這些秘密,就把惱恨遷怒燕國。

    燕王很害怕。

    蘇秦的弟弟叫蘇代,代的弟弟叫蘇厲,他們看到哥哥功成名就,遂順心願,也都發奮學習縱橫之術。

    等到蘇秦死了,蘇代就去求見燕王,打算承襲蘇秦的舊業。

    他對燕王說:“臣,是東周鄙陋的人。

    私下聽說大王德行很高,鄙人很愚笨,放棄農具來求見大王。

    到了趙國邯鄲,所看到的情況遠不如我在東周聽到的,我私下決定擔負起為您做一番事業的志向。

    等到了燕國朝廷,遍觀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最賢明的國君啊。

    ”燕王說:“您所說的賢明的國君是什麼樣的呢?”蘇代回答說:“我聽說賢明的國君一定願聽到别人指出他的過失,而不希望隻聽到别人稱贊他的優點,請允許讓我說明大王的過失。

    齊國和趙國,是燕國的仇敵,楚國和魏國,是燕國的後援國家。

    如今,大王卻去奉承仇敵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國家,這對燕國是沒有好處的。

    請大王自己想一想,這是策略上的失誤,不把這種失誤講給您聽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說:“齊國本來就是我的仇敵,是要讨伐的國家,隻是擔心國家衰弱,沒有足夠的力量。

    假如您能以燕國現有的力量讨伐齊國,那麼,我願把整個國家托付給您。

    ”蘇代回答說:“天下能夠互相征戰的國家共有七個,而燕國處于弱小的地位。

    單獨作戰不能取得勝利,然而隻要有所依附,那麼就沒有不提高聲威的。

    向南依附楚國,楚國的聲威提高;向西依附秦國,秦國的聲威提高。

    中部依附韓國、魏國,韓國、魏國的聲威提高。

    假如所依附的國家聲威提高了,這樣也就一定能使您的聲威提高啊。

    如今齊國的國君,年紀大而固執自信,聽不進别人的意見。

    他向南攻打楚國長達五年之久,積聚的财富也消耗盡了;西邊被秦國困擾了多年,士兵們已疲憊衰敗;向北和燕國人作戰,以三軍覆沒的代價,僅僅俘虜了兩名将領。

    然而,還要發動剩餘的兵力向南攻打擁有五千輛戰車的宋國,吞并十二個小諸侯國。

    這是他們國君的欲一望,可是他們的民力已經枯竭了,怎麼能夠辦得到呢?況且我聽說過,連續打仗,百姓就疲困勞乏,戰争持續太久,士兵就疲憊不堪。

    ”燕王說:“我聽說齊國據有清濟、濁河可以用來固守,長城、钜防足以作為要塞,果真是這樣嗎?”蘇代回答說:“天時不給他有利的機會,即使有清濟、濁河怎麼能夠固守呢?百姓已經疲困勞乏,即使有長城、钜防,怎麼能夠成為要塞呢?況且,以前不征發濟州以西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趙國的入侵,不征發漯河以北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燕國的入侵。

    如今,濟西、河北的兵力都被征發參戰了,境内的防衛力量已很薄弱了。

    驕橫的國君一定好利,亡國的臣子一定貪财。

    大王如果能夠不因為以侄兒弟弟做為人質而感到羞恥,用寶珠、美玉、布帛去賄賂齊王的親信,那麼齊王就會友好地對待燕國,而輕率地出兵去消滅宋國,那麼,這樣一來,齊國就可以滅掉了。

    ”燕王說:“我終于憑借着您而承受滅亡齊國的天命了。

    ”燕國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齊國充當人質。

    蘇厲也借着燕國派人質的機會求見齊王。

    齊王怨恨蘇秦,打算把蘇厲囚禁起來。

    燕國質子替他在齊王面前請罪,随後蘇厲就委身做了齊國的臣子。

     燕國的宰相子之與蘇代結為姻親,子之想奪取燕國的政權,就派蘇代到齊國去侍奉做人質的那位公子。

    齊王派遣蘇代回燕國複命,燕王哙問道:“齊王可能要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