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列傳第八·《史記》白話文版
關燈
小
中
大
,尊崇有德之士,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
您還要貪圖商於的富有,以獨攬秦國的政教為榮一寵一,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棄賓客而不能當朝,秦國所要拘捕您的人難道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象擡起足來那樣迅速地到來。
”但商君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
五個月之後,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
公子虔一班人告發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
商君逃跑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
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說:“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證一件店主要連帶判罪。
”商君長長地歎息說:“唉呀!制定新法的遺害竟然到了這樣的地步!”離開秦國潛逃到魏。
魏國人怨恨他欺騙公子卬而打敗魏軍,拒絕收留他。
商君打算到别的國家。
魏國人說:“商君,是秦國的逃犯,秦國強大逃犯跑到魏國來,不送還,不行。
”于是把商君送回秦國。
商君再回到秦國後,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屬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謀求生路,秦國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殺死在鄭國黾池。
秦惠王把商君五馬分一屍一示衆,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于是就誅滅了商君全家。
太史公說:商君,他的天一性一就是個殘忍少恩的人,考察他當初用帝王之道遊說孝公,憑借着虛飾浮說,不是他自身的資質。
再說憑靠着國君一寵一臣太監的推薦,等到被任用,就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将公子卬,不聽趙良的規勸,足以證明商君殘忍少恩了。
我曾經讀過商君開塞耕戰的書籍,其内容和他本身的作為相類似。
但最終還是在秦國落得個謀反的惡名,這是有緣故的呀! 【原文】【注解】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①,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學②,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③。
會座病④,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⑤,将奈社稷何⑥?”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
”王嘿然⑦。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王許諾而去。
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⑧,王色不許我⑨。
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
王許我。
汝可疾去矣⑩,且見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①庶孽:旁支側出或妾生之子。
②刑名之學:戰國時以申不害為代表的法家一派。
主張循名責實,以推行法治,強化上下關系。
刑,通“形”。
指形體或事實。
名,指言論或主張。
③進:推薦、保舉。
④會:适逢,正趕上。
⑤有如不可諱:倘有不測。
不可諱,亦作“不諱”。
死亡的婉轉說法。
諱,忌諱,隐瞞。
⑥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國家怎麼辦呢?有托付何人的意思。
社稷:國家政權的代稱。
社,土地神。
稷,谷神。
以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故以代稱國家。
⑦嘿:同“默”。
⑧言:指推舉。
若:你。
⑨色:臉色,神情。
⑩疾:快,迅速。
?禽:同“擒”拘捕,捕捉。
?悖:荒唐,糊塗。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将修缪公之業①,東複侵地②,乃遂西入秦,因孝公一寵一臣景監以求見孝公。
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
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③。
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④,其志不開悟矣。
”後五日,複求見鞅⑤。
鞅複見孝公,益愈⑥,然而未中旨⑦。
罷而孝公複讓景監,景監亦讓鞅。
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⑧。
請複見鞅。
”鞅複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罷而去。
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
”鞅曰:“吾說公以霸道⑨,其意欲用之矣。
誠複見我,我知之矣。
”衛鞅複見孝公。
公與語,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⑩。
語數日不厭。
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
”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
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13)。
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14)。
” ①缪公之業:指秦穆公修德行武,開拓疆土,争霸諸侯的事業。
詳見卷五《秦本紀》“孝公元年令”。
缪,通“穆”。
②東複侵地:指原屬晉國的河西地區。
晉獻公死去以後,流亡在外的晉公子夷吾為了争奪君位“使人請秦,求入晉”,并表示“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
及夷吾立為晉君,“背約不與河西城”。
秦穆公十四年(前646),晉乘秦饑,興兵攻秦,結果晉惠公夷吾反被秦生擒,隻好與秦盟,“獻其河西地”。
後來“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複強”,把原先割讓給秦國的河西之地,又重新奪回。
見卷五《秦本紀》,參見卷三十九《晉世家》。
③讓:責備。
④說:規勸,勸說。
帝道:相傳為堯舜等五帝治理國家的方法。
⑤這一句的意思是景監再向孝公請求召見公孫鞅。
⑥益愈:反複前日之論,稍加修正。
由帝道漸入王道。
⑦未中旨:未能與孝公的心意相合。
⑧王道:即三王之道。
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之道。
⑨霸道:即五霸之道。
指以尊王攘夷為号召的齊桓、晉文之道。
五霸,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秦穆公、晉文公、齊桓公、宋襄公、楚莊王。
他們多憑借武力威勢治理國家,開拓疆土。
⑩厀之前于席:身上跪在席子上向前膝行。
厀,通“膝”。
古人席地而坐,膝蓋挨着席子。
?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邑邑:同“悒悒”。
郁悶不樂。
(13)說:同“悅”。
愉快,喜悅。
(14)比德:比量德行。
孝公既用衛鞅①,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
衛鞅曰:“疑行無名②,疑事無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于世③;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于民④。
愚者暗于成事⑤,知者見于未萌⑥。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⑦。
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衆。
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⑧;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
聖人不易民而教⑨,知者不變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⑩,吏習而民安之。
”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
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13);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14)。
”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15)。
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16)。
”孝公曰:“善。
”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①衛鞅:商鞅為衛國人,故稱。
下句“恐天下議己”,是說孝公欲從商鞅之言而變法,可是又怕天下議論他,不是說商鞅“恐天下議己”。
②疑:猶豫不定。
③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說,超出常人的人本來要被世俗非難的。
④敖:通“謷”。
嘲笑。
《商君書》或作“骜”,或作“訾”。
“骜”通“訾”。
“訾”,毀謗。
⑤暗:不清楚,不明白。
⑥知:通“智”。
未萌:未發露、察覺。
⑦慮:事先謀劃、創始。
⑧法:效法。
故:指成法。
⑨易民:改變民風民俗。
⑩緣:依照,沿襲。
?王:成王,統一天下。
?五伯:即五霸。
(13)制:被制約。
(14)不肖:不成材,沒出息。
(15)器:指古代标志名位、爵号的器物。
(16)多:推重,贊揚。
令民為什伍①,而相牧司連坐②。
不告一奸一者腰斬,告一奸一者與斬敵首同賞,匿一
您還要貪圖商於的富有,以獨攬秦國的政教為榮一寵一,聚集百姓的怨恨,秦王一旦舍棄賓客而不能當朝,秦國所要拘捕您的人難道能少嗎?您喪身的日子就象擡起足來那樣迅速地到來。
”但商君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
五個月之後,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
公子虔一班人告發商君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君。
商君逃跑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
旅店的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說:“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證一件店主要連帶判罪。
”商君長長地歎息說:“唉呀!制定新法的遺害竟然到了這樣的地步!”離開秦國潛逃到魏。
魏國人怨恨他欺騙公子卬而打敗魏軍,拒絕收留他。
商君打算到别的國家。
魏國人說:“商君,是秦國的逃犯,秦國強大逃犯跑到魏國來,不送還,不行。
”于是把商君送回秦國。
商君再回到秦國後,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和他的部屬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謀求生路,秦國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殺死在鄭國黾池。
秦惠王把商君五馬分一屍一示衆,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于是就誅滅了商君全家。
太史公說:商君,他的天一性一就是個殘忍少恩的人,考察他當初用帝王之道遊說孝公,憑借着虛飾浮說,不是他自身的資質。
再說憑靠着國君一寵一臣太監的推薦,等到被任用,就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将公子卬,不聽趙良的規勸,足以證明商君殘忍少恩了。
我曾經讀過商君開塞耕戰的書籍,其内容和他本身的作為相類似。
但最終還是在秦國落得個謀反的惡名,這是有緣故的呀! 【原文】【注解】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①,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學②,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
公叔座知其賢,未及進③。
會座病④,魏惠王親往問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諱⑤,将奈社稷何⑥?”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
”王嘿然⑦。
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王許諾而去。
公叔座召鞅謝曰:“今者王問可以為相者,我言若⑧,王色不許我⑨。
我方先君後臣,因謂王即弗用鞅,當殺之。
王許我。
汝可疾去矣⑩,且見禽?。
”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乎?”卒不去。
惠王既去,而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公孫鞅也,豈不悖哉?!” ①庶孽:旁支側出或妾生之子。
②刑名之學:戰國時以申不害為代表的法家一派。
主張循名責實,以推行法治,強化上下關系。
刑,通“形”。
指形體或事實。
名,指言論或主張。
③進:推薦、保舉。
④會:适逢,正趕上。
⑤有如不可諱:倘有不測。
不可諱,亦作“不諱”。
死亡的婉轉說法。
諱,忌諱,隐瞞。
⑥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國家怎麼辦呢?有托付何人的意思。
社稷:國家政權的代稱。
社,土地神。
稷,谷神。
以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故以代稱國家。
⑦嘿:同“默”。
⑧言:指推舉。
若:你。
⑨色:臉色,神情。
⑩疾:快,迅速。
?禽:同“擒”拘捕,捕捉。
?悖:荒唐,糊塗。
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将修缪公之業①,東複侵地②,乃遂西入秦,因孝公一寵一臣景監以求見孝公。
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
罷而孝公怒景監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監以讓衛鞅③。
衛鞅曰:“吾說公以帝道④,其志不開悟矣。
”後五日,複求見鞅⑤。
鞅複見孝公,益愈⑥,然而未中旨⑦。
罷而孝公複讓景監,景監亦讓鞅。
鞅曰:“吾說公以王道而未入也⑧。
請複見鞅。
”鞅複見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罷而去。
孝公謂景監曰:“汝客善,可與語矣。
”鞅曰:“吾說公以霸道⑨,其意欲用之矣。
誠複見我,我知之矣。
”衛鞅複見孝公。
公與語,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⑩。
語數日不厭。
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
”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
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13)。
然亦難以比德于殷周矣(14)。
” ①缪公之業:指秦穆公修德行武,開拓疆土,争霸諸侯的事業。
詳見卷五《秦本紀》“孝公元年令”。
缪,通“穆”。
②東複侵地:指原屬晉國的河西地區。
晉獻公死去以後,流亡在外的晉公子夷吾為了争奪君位“使人請秦,求入晉”,并表示“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
及夷吾立為晉君,“背約不與河西城”。
秦穆公十四年(前646),晉乘秦饑,興兵攻秦,結果晉惠公夷吾反被秦生擒,隻好與秦盟,“獻其河西地”。
後來“秦以往者數易君,君臣乖亂,故晉複強”,把原先割讓給秦國的河西之地,又重新奪回。
見卷五《秦本紀》,參見卷三十九《晉世家》。
③讓:責備。
④說:規勸,勸說。
帝道:相傳為堯舜等五帝治理國家的方法。
⑤這一句的意思是景監再向孝公請求召見公孫鞅。
⑥益愈:反複前日之論,稍加修正。
由帝道漸入王道。
⑦未中旨:未能與孝公的心意相合。
⑧王道:即三王之道。
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之道。
⑨霸道:即五霸之道。
指以尊王攘夷為号召的齊桓、晉文之道。
五霸,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秦穆公、晉文公、齊桓公、宋襄公、楚莊王。
他們多憑借武力威勢治理國家,開拓疆土。
⑩厀之前于席:身上跪在席子上向前膝行。
厀,通“膝”。
古人席地而坐,膝蓋挨着席子。
?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邑邑:同“悒悒”。
郁悶不樂。
(13)說:同“悅”。
愉快,喜悅。
(14)比德:比量德行。
孝公既用衛鞅①,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
衛鞅曰:“疑行無名②,疑事無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于世③;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于民④。
愚者暗于成事⑤,知者見于未萌⑥。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⑦。
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衆。
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⑧;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
聖人不易民而教⑨,知者不變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⑩,吏習而民安之。
”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
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13);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14)。
”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15)。
法古無過,循禮無邪。
”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16)。
”孝公曰:“善。
”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①衛鞅:商鞅為衛國人,故稱。
下句“恐天下議己”,是說孝公欲從商鞅之言而變法,可是又怕天下議論他,不是說商鞅“恐天下議己”。
②疑:猶豫不定。
③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說,超出常人的人本來要被世俗非難的。
④敖:通“謷”。
嘲笑。
《商君書》或作“骜”,或作“訾”。
“骜”通“訾”。
“訾”,毀謗。
⑤暗:不清楚,不明白。
⑥知:通“智”。
未萌:未發露、察覺。
⑦慮:事先謀劃、創始。
⑧法:效法。
故:指成法。
⑨易民:改變民風民俗。
⑩緣:依照,沿襲。
?王:成王,統一天下。
?五伯:即五霸。
(13)制:被制約。
(14)不肖:不成材,沒出息。
(15)器:指古代标志名位、爵号的器物。
(16)多:推重,贊揚。
令民為什伍①,而相牧司連坐②。
不告一奸一者腰斬,告一奸一者與斬敵首同賞,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