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關燈
事迹都能明顯地見麼文字記載。

    其餘的四十二人,沒有年齡可考,也沒有文字記載的記在下面: 冉季,字子産。

     公祖名茲,字子之。

     秦祖,字子南。

     漆雕哆,字子斂。

     顔高,這字驕。

     漆雕徒父。

     壤驷赤,字子徒。

     商澤。

     石作蜀,字子明。

     任不齊,字選。

     公良儒,字子正。

     後處,字子裡。

     秦冉,字開。

     公夏首,字乘。

     奚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字子中。

     顔祖,字襄。

     鄡單,字子家。

     句井疆。

     罕父黑,字子索。

     秦商,字子丕。

     申一黨一,字周。

     顔之仆,字叔。

     榮旗,字子祈。

     縣成,字子祺。

     左人郢,字行。

     燕伋,字思。

     鄭國,字子徒。

     秦非,字子之。

     施之常,字子恒。

     顔哙,字子聲。

     步叔乘,字子車。

     原亢,字籍。

     樂欬,字子聲。

     廉絜,字庸。

     叔仲會,字子期。

     顔何,字冉。

     狄黑,字皙。

     邦巽,字子斂。

     孔忠。

     公西輿如,字子上。

     公西葳,字子上。

     太史公說:“後世學者們都稱述孔子門下七十位門徒,贊譽他們的人,有的超過了他們的實際,诋毀他們的人,有的損害了他們的真實形象。

    ”總之,誰都沒有看到他們的真實相貌,而議論品評。

    孔門弟子的生平事迹還是孔氏古文接近真相,關于孔子門下弟子們的名字、姓氏、言行等情況,我全部取自《論語》的弟子問答,編次成篇,有疑問的地方就空缺着。

     【原文】【注解】 孔子曰:“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①,皆異能之士也。

    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政事:冉有、季路。

    言語:宰我、子貢。

    文學②:子遊、子夏。

    師也辟③,參也魯④,柴也愚⑤,由也喭⑥,回也屢空⑦。

    賜不受命而貨殖焉⑧,億則屢中⑨。

     ①受業身通者:接受教育身通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的人。

    受業,從師學習。

    七十有七人:即七十七人。

    有,用在整數與零數之間,相當于“又”。

    ②文學:指文獻,是孔門四科之一。

    ③辟:偏激。

    ④魯:遲鈍。

    ⑤愚:愚笨,憨直。

    ⑥喭(yàn,雁):粗一魯,鹵莽。

    ⑦屢空:經常空匮,貧窮得一無所有。

    ⑧不受命:不相信什麼天命。

    貨殖:經商。

    ⑨億:同“臆”。

    推測,揣度。

    中(zhòng,仲):符合,适合。

    按從“德行”到段末,見于《論語·先進》,唯句序略有不同。

     孔子之所嚴事①:于周則老子;于衛,蘧伯玉;于齊,晏平仲;于楚,老萊子;于鄭,子産;于魯,孟公綽。

    數稱臧文仲②、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後之,不并世③。

     ①所嚴事:所禮敬的人。

    嚴,禮敬。

    事,奉事。

    ②數:屢次。

    稱:稱頌,贊許。

    ③不并世:不在同一時代。

     顔回者,魯人也,字子淵。

    少孔子三十歲①。

     顔淵問仁②,孔子曰:“克已複禮③,天下歸仁焉④。

    ” ①少:年紀輕。

    這裡是“小于”的意思。

    ②仁:古代儒家一種含義廣泛的道德範疇。

    孔子言“仁”,包一皮一皮括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其核心是指人與人的關系問題;要親善,要一愛一人。

    這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準。

    ③克已複禮:約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禮。

    複,返。

    ④歸仁:稱之為仁。

    歸,稱贊,稱許。

    仁,仁德,仁人。

    按“顔淵問仁”見于《論語·顔淵》。

     孔子曰:“賢哉問也!一箪食①,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②,回也不改其樂。

    ”“回也如愚③;退而省其私④,亦足以發⑤,回也不愚。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①箪(dān,丹):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

    ②堪:忍受,經得起。

    按“賢哉回也”雲雲見于《論語·雍也》。

    ③回也如愚:顔回聽孔子授業,沉默而思考,象個愚笨的人。

    ④省:察看,考察,猶今語之“反思”。

    ⑤發揮,闡發。

    按“回也如愚”雲雲見于《論語·為政》。

    與原文微有不同。

     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①。

    孔子哭之恸②,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

    ”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餅③。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④。

    ” ①蚤:通“早”。

    ②恸:極度悲哀。

    《論語·先進》篇雲:“顔淵死,子哭之恸。

    ”③貳餅:再犯同一過失。

    貳,再,重複。

    ④亡:通“無”。

    按“魯哀公問”雲雲見于《論語·雍也》,唯“今也則亡”後省“聞好學者也”句。

    又《先進》篇有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事,孔子回答倒與此同。

     闵損字子骞。

    少孔子十五歲。

     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①。

    ”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②。

    “如有複我者,必在汶上矣。

    ”③ ①間:離間。

    這裡是挑剔、非議的意思。

    昆弟:同母所生的兄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别人對于他父母兄弟誇贊他的話都無可非議。

    這說明闵子骞确實是孝,所以孔子才稱許他“孝哉”。

    這兩句話見于《論語·雍也》。

    ②仕:做官。

    祿:俸祿,即古代官吏薪金。

    ③“如有複我者”兩句也見于《論語·雍也》。

    原文說季氏想讓闵子骞出任他的采邑費(bì,必)地的長官,于是闵子骞對來者說:“善為我辭焉!如有複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

    ”意思是說,你好好地替一我辭掉吧!要是再來找我的話,那我一定要逃到汶水之北(即齊地)去了。

    太史公把這件事作為闵骞“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祿”的佐語。

    複我,即再來召我,亦即再來強我所難的意思。

     冉耕字伯牛。

    孔子以為有德行。

     伯牛有惡疾,孔子往問之,自牖執其手①,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②,命也夫!” ①自牖(yǒu,有)執其手:伯牛因有惡疾,不得見,孔子從窗戶伸進手去握住他的手。

    牖,窗戶。

    ②斯:這。

    按“伯牛有疾,子問之”事見于《論語·雍也》。

    但原文未及“惡”字,蓋太史公以意度之,故增此字。

     冉雍字仲弓。

     仲弓問政,孔子曰:“出門如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在邦無怨①,在家無怨②。

    ” 孔子以仲弓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③。

    ” 仲弓父,賤人④。

    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⑤,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⑥?” ①邦:諸侯的封國。

    怨:結怨。

    ②家:卿大夫的領地。

    按此段見于《論語·雍也》。

    原文作“仲弓問仁”,“在邦無怨”句前尚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句。

    ③可使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

    天子、諸侯、卿大無坐堂聽政都是面向南。

    此句意思是說可以做卿大夫一類的官。

    南面,面向南。

    按此句見于《論語·雍也》。

    ④賤人:地位卑微的人。

    ⑤犁牛:雜色生。

    犁,雜紋。

    骍:赤色牲畜,用于祭祀。

    角:指牛角長的周正。

    這是設比,意思是說,父親雖然地位卑微,并不影響兒子前途。

    ⑥舍:同“捨”。

    放棄,不要。

    按“犁牛”雲雲見于《論語·雍也》。

     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歲。

    為季氏宰①。

     季康子問孔子曰:“冉求仁乎?”曰:“千室之邑②,百乘之家③,求也可使治其賦④。

    仁則吾不知也。

    ”複問:“子路仁乎?”孔子對曰:“如求。

    ” 求問曰:“聞斯行諸⑤?”子曰:“行之。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子華怪之⑥,“敢問問同而答異?”孔子曰:“求也退⑦,故進之⑧。

    由也兼人⑨,故退之⑩。

    ” ①宰:作為一種職分,有時指邑宰,即一邑的長官,猶後世的縣長、縣令;有時指卿大夫的家臣,猶近世之家庭總管。

    這裡就是後一種意思,“季氏宰”即季氏家的總管。

    ②邑:古代卿大夫由國家封以一定的地方,由受封者派人治理并收享該地的租稅,這種地方便叫做采邑地,有時也泛稱封吧,常略稱吧。

    ③乘:古代一車四馬叫“乘”,常用作計量兵車的單位,而擁有兵車的多少又往往成為統治地位的一種标志,按禮法規定,天子萬乘,諸侯千乘,有封國的卿大夫百乘。

    家:在奴隸制時代,凡諸侯統治的地方稱國,而由卿大夫統治的地方則稱家。

    這裡與上句的“邑”相互為文,也上泛指卿大夫的封邑的。

    ④賦:兵賦,即交納的兵甲車馬等。

    這裡泛指軍政事物。

    按這段記述購于《論語·公治長》,原文是孟武伯問孔子,而且是先問“子路仁乎”,後問“求也何如”,孔子的答語與此段所記略異。

    ⑤斯:就,則。

    ⑥怪之:對問同答異感到廳怪。

    ⑦退:畏縮多慮。

    ⑧進:促進,激勵。

    ⑨兼人:猶超人,勇為好勝。

    ⑩退:抑制。

    按這段記述見于《論語·先進》,原文是子路先問,冉有後問,公西華援疑問的話也與此處所記有異。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歲。

     子路一性一鄙①,好勇力,志伉直②,冠雄雞③,佩豭豚④,陵暴孔子⑤。

    孔子設禮稍誘子路⑥,子路後儒服委質⑦,因門人請為弟子⑧。

     子路問政,孔子曰:“先之⑨,勞之⑩。

    ”請益(11)。

    曰:“無倦。

    ” 子路問:“君子尚勇乎(12)?”孔子曰:“義之為上(13)。

    君子好勇而無義則亂,小人好勇而無義則盜。

    ”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14),唯恐有聞。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15),其由也與!”“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16)。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7)。

    ”“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18),其由也與!”“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19)。

    ” 季康子問(20):“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不知其仁。

    ” 子路喜從遊,遇長沮、桀溺、荷?丈人(21)。

     子路為季氏宰,季孫問曰:“子路可謂大臣與?”孔子曰:“可謂具臣矣(22)。

    ” 子路為蒲大夫,辭孔子。

    孔子曰:“蒲多壯士,又難治。

    然吾語汝:恭以敬,可以執勇(23);寬以正,可以比衆(24);恭正以靜,可以報上。

    ” ①鄙:粗樸。

    ②伉直:剛強直爽。

    ③冠:戴……帽子。

    ④豭(jiā,加)豚:豬。

    豭,公豬。

    豚,小豬。

    指以豭豚皮裝飾的劍。

    ⑤陵暴:欺淩,施暴。

    ⑥稍:慢慢地,漸漸地。

    ⑦委質:學生初次拜見教師,緻送禮物。

    委,交付,托付。

    質,通“贽”,禮物。

    ⑧因:經由,通過。

    ⑨先之:凡是要百姓做的,做在百姓前面,也就是給百姓帶個頭。

    ⑩勞之:使百姓勤勞地工作。

    (11)益:進一步,增加。

    按這段話見于《論語·子路》。

    (12)尚:崇尚。

    按子路此問見于《論語·陽貨》。

    (13)上:通“尚”。

    (14)未之能行:即未能行之。

    按這行文字見于《論語·公冶長》。

    (15)片言:原告或被告一面之辭,古人也稱之為“單辭”。

    折獄:決斷訴訟案件。

    折,斷,決斷。

    按處理訴訟案件,原告、被告的話都要聽一聽,才能做出判決。

    而子路隻根據一方面的言辭就能判決案件,是因為他為人誠實正直,無論原告還是被告,都能如實反映情況、交待問題,不肯欺騙他。

    按此話見于《論語·顔淵》。

    (16)材:通“哉”。

    按這兩句話也見于《論語·公冶長》。

    (17)不得其死:不得以壽終,即得不到好死。

    按此話見于《論語·先進》。

    (18)衣:穿。

    缊袍:用舊絮亂綿絮的袍子。

    缊,舊絮亂綿。

    按此話見于《論語·子罕》。

    (19)這二句的意思是比喻子路學習雖有成就,但還需要更進一步。

    堂,正廳。

    室,内室。

    先升堂而後才能入室。

    按此話見于《論語·先進》。

    (20)《論語》是孟武伯問而非季康子。

    已見前注。

    (21)荷:扛,提。

    ?:古代竹制除草農具。

    丈人:古時對老年人尊稱。

    按此行提到的這三個人,《論語·微子》曾及之,《史記》卷四十八《孔子世家》亦及之,可參見。

    (22)具臣:備位充數、不稱職守之臣。

    按這段話見于《論語·先進》。

    原文作“季子然問”,且兼及仲由、冉求二人。

    他們是季氏的家臣,可是對季氏的許多僭越行為及其他孔子認為不合禮義的言行,都不加以勸止,所以孔子說了種語帶雙敲的話,既批評了他的學生,也流露了對季氏的不滿。

    《先進》篇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篇載,季氏将伐颛臾,他們跑到老師那裡通風報信,孔子嚴厲地批評了他們:“求!無乃爾是過與?”冉有還狡辯說:“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很氣憤地指責他們說:“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扶,則将焉用彼相矣?”又說:“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幹戈于邦内!”如果聯系原文“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句的上文“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那麼,這種批評和不滿的意味就更清楚了。

    (23)執:控制,駕馭。

    (24)比:使親近。

     初,衛靈公有一寵一姬曰南子。

    靈公太子蒉聩得過南子①,懼誅出奔。

    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

    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

    ”于是衛立辄為君,是為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

    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

    蒉聩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

    出公奔魯,而蒉聩入立,是為莊公。

    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

    遇子羔衛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②。

    ”子路曰:“食其者不避其難③。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④,蒉聩與孔悝登台。

    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

    ”蒉聩弗聽。

    于是子路欲燔台⑤,蒉聩懼,乃下石乞、壺黡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⑥。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結纓而死。

     孔子聞衛亂,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⑦。

    ”是時子貢為魯使于齊⑧。

     ①得過:得罪。

    其事詳見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

    ②空:白白地。

    ③食:吃。

    食:糧食、食物。

    ④造:往,到……去。

    ⑤燔:焚燒。

    ⑥纓:系在颔下的冠帶。

    以情事參見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左傳·哀公十五年》。

    系年當以《左傳》為是。

    ⑦“惡言”句:因為子路勇一猛,就沒有人敢對孔子出惡言了。

    ⑧子貢為魯使齊,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系于魯哀公十五年。

     宰矛字子我。

    利口辯辭。

    既受業,問:“三年之喪不已久乎①?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為樂,樂必崩。

    舊谷既沒,新谷既升②,鑽燧改火③,期可已矣④。

    ”子曰:“于汝安乎?”曰:“安。

    ”“汝安則為之。

    君子居喪,食旨不甘⑤,聞樂不樂,故弗為也。

    ”宰我出,子曰:“予之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于父母一之懷⑥。

    夫三年喪,天下之通義也。

    ” 宰予晝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⑦。

    ” 宰我問五帝之德⑧,子曰:“予非其人也。

    ” 宰我為臨菑大夫,與田常作亂,以夷其族⑨,孔子恥之。

     ①三年之喪:臣為君、子為父、妻為夫要謝絕人事,為官者要解除官職,在家居喪三年。

    已:太。

    ②升:成熟。

    ③鑽燧改火:最古的鑽木取火法。

    因四季不同,而改用不同的木材,稱為改火。

    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燧,取火之具。

    分陽燧、木燧,木燧用以鑽木取火。

    ④期(jī,及):一整年。

    已:止。

    ⑤旨:味美食物。

    ⑥免:脫離,離開。

    按宰予問三年之喪見于《論語·陽貨》。

    文字略異。

    ⑦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腐穢的土做成的牆壁沒法而進行粉刷。

    這是比喻宰予難以造就。

    糞土,腐土,穢土。

    圬,泥瓦工人用的抹子。

    引申為抹灰等泥瓦工作。

    按宰予晝寝見于《論語·公冶長》。

    ⑧五帝:相傳古代的五位帝王,其說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