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是派子貢到越國去。
越王清掃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貢,親自駕馭着車子到子貢下榻的館舍緻問說:“這是個偏遠落後的國家,大夫怎麼屈辱自己莊重的身份光臨到這裡來了!”子貢回答說:“現在我已勸說吳王援救魯國攻打齊國,他心裡想要這麼做卻害怕越國,說:‘等我攻下越國才可以’。
像這樣,攻破越國是必然的了。
況且要沒有報複人的心志而使人懷疑他,太拙劣了;要有報複人的心志又讓人知道他,就不安全了;事情還沒有發動先叫人知道,就太危險了。
這三種情況是辦事的最大禍患。
”勾踐聽罷叩頭到地再拜說:“我曾不自量力,才和吳國交戰,被圍困在會稽,恨入骨髓,日夜唇焦舌燥,隻打算和吳王一塊兒拼死,這就是我的願望。
”于是問子貢怎麼辦。
子貢說:“吳王為人兇猛殘暴,大臣們難以忍受;國家多次打仗,弄得疲憊衰敗,士兵不能忍耐;百姓怨恨國君,大臣内部發生變亂;伍子胥因谏诤被殺死,太宰嚭執政當權,順應着國君的過失,用來保全自己的私利:這是殘害國家的政治表現啊。
現在大王果真能出兵輔佐吳王,以投合他的心志,用重金寶物來獲取他的歡心,用謙卑的言辭尊他,以表示對他的禮敬,他一定會攻打齊國。
如果那場戰争不能取勝,就是大王您的福氣了。
如果打勝了,他一定會帶兵一逼一十近晉國,請讓我北上會見晉國國君,讓他共同攻打它,一定會削弱吳國的勢力。
等他們的一精一銳部隊全部消耗在齊國,重兵又被晉國牽制住,而大王趁它疲憊不堪的時候攻打它,這樣一定能滅掉吳國。
”越王非常高興,答應照計行動。
送給子貢黃金百镒,寶劍一把,良矛二支。
子貢沒有接受,就走了。
子貢回報吳王說:“我鄭重地把大王的話告訴了越王,越王非常惶恐,說:‘我很不走運,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又不自量力,觸犯吳國而獲罪,軍隊被打敗,自身受屈辱,栖居在會稽山上,國家成了荒涼的廢墟,仰賴大王的恩賜,使我能夠捧着祭品而祭祀祖宗,我至死也不敢忘懷,怎麼另有其他的打算!’”過了五天,越國派大夫文種以頭叩地對吳王說:“東海役使之臣勾踐謹派使者文種,來修好您的屬下近臣,托他們向大王問候。
如今我私下聽說大王将要發動正義之師,讨伐強一暴,扶持弱小,困扼殘暴的齊國而安一撫周朝王室,請求出動越國境内全部軍隊三千人,勾踐請求親自披挂铠甲、拿着銳利的武器,甘願在前面去冒箭石的危險。
因此派越國卑賤的臣子文種進獻祖先珍藏的寶器,铠甲十二件,斧頭、屈盧矛、步光劍、用來作貴軍吏的賀禮。
”吳王聽了非常高興,把文種的話告訴子貢說:“越王想親自跟随我攻打齊國,可以嗎?”子貢回答說:“不可以。
使人家國内空虛,調動人家所有的人馬,還要人家的國君跟着出征,這是不道義的。
你可接受他的禮物,允許他派出軍隊,辭卻他的國君随行。
”吳王同意了,就辭謝越王。
于是吳王就是調動了九個郡的兵力去攻打齊國。
子貢因而離開吳國前往晉國,對晉國國君說:“我聽說,不事先謀劃好計策,就不能應付突然來的變化,不事先治理好軍隊,就不能戰勝敵人。
現在齊國和吳國即将開戰,如果那場戰争吳國不能取得勝利,越國必定會趁機擾亂它;和齊國一戰取得了勝利,吳王一定會帶他的軍隊一逼一十近晉國。
”晉非常恐慌,說:“那該怎麼辦呢?”子貢說:“整治好武器,休養士卒,等着吳軍的到來。
”晉君依照他的話做了。
子貢離開晉國前往魯國。
吳王果然和齊國人在艾陵打了一仗,把齊軍打得大敗,俘虜了七個将軍的士兵而不肯班師回國,果然帶兵一逼一十近晉國,和晉國人在黃池相遇。
吳晉兩國争雄,晉國人攻擊吳國,大敗吳軍。
越王聽到吳軍慘敗的消息,就渡過江去襲擊吳國,直打到離吳國都城七裡的路程才安營紮寨。
吳王聽到這個消息,離開晉國返回吳國,和越國軍隊在五湖一帶作戰。
多次戰鬥都失敗了,連城門都守不住了,于是越軍包一皮一皮圍了王宮,殺死了吳王夫差和他的國相。
滅掉吳國三年後,越國稱霸東。
所以,子貢這一出行,保全了魯國,擾亂了齊國,滅掉了吳國,使晉國強大而使越國稱霸。
子貢一次出使,使各國形勢發生了相應變化,十年當中,齊、魯、吳、晉、越五國的形勢各自有了變化。
子貢擅長囤積居奇,賤買貴賣,随着供需情況轉手謀取利潤。
他喜歡宣揚别人的長處,也不隐瞞别人的過失。
曾出任過魯國和衛國的國相,家産積累千金,最終死在齊國。
言偃,是吳國人,字子遊。
比孔子小四十五歲。
子遊受業以後,出任武城的長官。
孔子路過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
孔子微微地笑了,說:“殺雞何必用宰牛刀呢?”子遊說:“從前我聽先生說過:‘有才德的人學了禮樂,就會涵養仁心,一愛一護人民;普通人學了禮樂,就會謹守法規,容易使喚。
’”孔子對随行的學生們說:“諸位,言偃的話是對的。
我剛才說的那句話不過是開玩笑罷了。
”孔子認為子遊熟習文章博學。
蔔商,字子夏。
比孔子小四十四歲。
子夏問道:“‘姣美的笑容妩媚動人啊,明沏的眼珠流動生輝啊,信佛潔白的生绡染上了絢爛的文彩’,這三句詩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繪畫要先有潔白的底子,然後再彩飾圖畫。
”子夏說:“是不是禮樂的産生在仁義之後呢?”孔子說:“蔔商啊,現在可以和你讨論《詩經》了。
” 子貢問道:“颛孫師和蔔商那一位更強些?”孔子說:“師麼,有些過分,商麼,有些趕不上。
”子貢說:“那麼颛孫師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趕不上同樣是不完美的。
”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立志作個有才德的讀書人,不要作淺薄不正派的讀書人。
孔子逝世後,子夏定居河西教授學生,成了魏文侯的教師。
子夏的兒子死了,把眼睛都哭瞎了。
颛孫師,是陳國人,字子張。
比孔子小四十八歲。
子張向孔子學習求取辟職俸祿的方法。
孔子說:“多聽人家說,對疑難未解的,不要妄加評論,其餘有把屋的要謹慎地說出,能少犯錯誤;多看人家行一事,對疑難未解的,不要妄加行動,其餘有把握的要謹慎地行動,能減少懊悔。
說話的錯誤少、行動的懊悔少,你要求取的官職俸祿就在裡面了。
” 有一天子張跟随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被圍困,子張問怎樣才能處處行得通。
孔子說:“說話要忠誠信實,行為要真誠恭敬,即使在南蠻北狄也行得通;說話不忠誠信實,行為不真誠恭敬,即使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着的時候,就象‘忠信笃敬’幾個字呈現在眼前;坐在車上,就象‘忠信笃敬’幾個字挂在車前的橫木上,做到這種地步之後,就到處行得通了。
”子張就把這些話寫在束腰的大帶子上。
子張問:“讀書人怎樣做才可以叫通達了呢?”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是指的什麼呢?”子張回答說:“在諸侯的邦國中一定要有聲望,在卿大夫家裡也一定要有聲譽。
”孔子說:“這是聲望,不是通達。
所謂通達,應當是立身正直而好義,審度别人的言論,觀察别人的表情,時常想着謙恭退讓,這樣,在諸侯的邦國和卿大夫的封地一定能夠通達。
所說的聲望,外表上好象追求仁德的樣子,而實際行動上卻違背仁德,自己要安然處之,毫不懷疑,這樣的人在諸侯的邦國和卿大夫的封地一定能取得名望。
” 曾參,是南武城人,字了輿,比孔子小四十六歲。
孔子認為他能通達孝道,所以傳授他學業。
他撰寫了一部《孝經》。
他死在魯國。
澹台滅明,是武城人,字子羽。
比孔子小三十九歲。
他的體态相貌很醜陋。
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認為他資質低下。
從師學習以後,回去就緻力于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來不去會見公卿大夫。
他往南遊曆到長江,追随他的學生有三百人,他獲取、給予離棄、趨就都完美無缺,他的聲譽傳遍了四方諸侯。
孔子聽到這些事,說:“我隻憑言辭判斷人,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單從相貌上判斷人,對子羽的判斷就錯了。
” 宓不齊,字子賤。
比孔子小三十歲。
孔子談論宓子賤,說:“子賤真是個君子啊!假如魯國沒有君子,這個人又從哪兒學到這種好品德呢?” 子賤出任單父地方長官,回來向孔子報告,說:“這個地方有五個人比我賢能,他們教給我施政治民的方法。
”孔子說:“可惜呀!不齊治理的地方太小了,要是治理的地方大就差不多了。
” 原憲,字子思。
子思問什麼是恥辱。
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可以做官領取俸祿,卻不能有所見樹。
國家政治黑暗,做官領取俸祿,卻不能獨善其身,就是恥辱。
子思說:“好勝、自我誇耀、怨恨、貪欲都沒有顯現出來,可以算是做到了仁了嗎?”孔子說:“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了,是否算是做到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 孔子逝世以後,原憲就跑到低窪積水、野草叢生的地方隐居起來。
子貢做了衛國的國相,出門車馬接連不斷,排開叢生的野草,來到偏遠簡陋破敗的小屋,前去看望原憲。
原憲整理好破舊的衣帽,會見子貢。
子貢見狀替他感到羞恥,說:“難道你很困窘嗎?”原憲回答說:“我聽說,沒有财産的叫做貧窮,學習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做困窘。
像我,貧窮,不是困窘啊。
”子貢感到很慚愧,不高興地離去了,一輩子都為這次說錯了話感到羞恥。
公冶長,是齊國人,字子長。
孔子說:“公冶長,可以把女兒嫁給他,即使他在囚禁之中,并不是他的罪過。
”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南宮括,字子容。
南宮括問孔子說:“羿擅長射箭,奡擅長蕩舟,他們都不能夠善終;禹、稷親自耕種而為什麼能得到天下呢?”孔子不回答。
南子容退出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啊!這個人崇尚道德啊!”孔子評論他說:“國家政治清明,他會被任用;國家政治黑暗,他也不會遭受刑罰”。
他把“白珪之玷”的幾句詩再三吟誦,孔子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公皙哀,字季次。
孔子說:“天下的讀書人沒有善行,大多數作了卿大夫們的家臣,在都邑作官,隻有季次不曾出來作官。
” 曾蒧,字皙。
他陪着孔子,孔子說:“談談你的志趣。
”曾蒧說:“穿着剛做好的春裝,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在沂水裡洗個澡,在祈雨台上吹吹風,唱着歌回來。
”孔子聽了,長長地歎息說:“我贊成曾蒧的志趣啊!” 顔無繇,字路。
顔路,是顔回的父親,父子倆曾先後在孔子門下求學。
顔回死了,顔路貧窮,請求孔子把車子賣掉安葬顔回。
孔子說:“孔鯉不論是有才華或沒有才華,但對我們來說都是自己的兒子。
孔鯉死了,隻有内棺,沒有外椁,我不能賣掉車子徒步走路給他買椁,因為我曾經位居大夫行列,那是不可以徒步行走的。
” 商瞿,是魯國人。
字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
孔子把《易經》傳授給商瞿,商瞿傳給楚國人?臂子弘,子弘傳給江東人矯子庸疵,庸疵傳給燕國人周子家豎,周豎傳給淳于人光子乘羽,光羽傳給齊國人田子莊何,田何傳給東武人王子中同,中同傳給菑川人楊何。
楊何在漢武元朔年間,因為研究《易經》出任子當朝的中大夫。
高柴,字子羔。
比孔子小三十歲。
子羔的身長不足五尺,在孔子門下學習,孔子認為他很愚笨。
子路派子羔擔任費邑的長官。
孔子說:“這是殘害人家的子弟!”子路說:“那裡有人民百姓。
有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廟宇,為什麼一定要讀書才叫做學問呢?”孔子說:“所以我厭惡用花言巧語谄媚的人”。
漆雕開,字子開。
孔子叫子開去做官,子開回答說:“我對作官還沒有信心。
”孔子聽了很高興。
公伯缭,字子周。
子周在季孫面前說子路的壞話,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并且說:“季孫本來就有了疑心,可是我還有力量殺死公伯缭,把他的一屍一體陳放在街頭示衆。
”孔子說:“正道能夠行得通,那是天意,正道廢棄不能施得,也是天意,公伯缭對天意又能怎麼樣呢?” 司馬耕,字子牛。
子牛話多而一性一情急躁。
他向孔子問仁德,孔子說:“有仁德的人,說話很謹慎。
”子牛又問:“說話很謹慎,這就可以算是仁德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謹慎嗎!” 子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一個君子既不憂愁,也不畏懼。
”他接着問:“不憂愁,不畏懼,這就可以算是君子嗎?”孔子說:“自我反省,内心無愧,有什麼憂愁,有什麼畏懼的呢!” 樊須,字子遲。
比孔子小三十六歲。
樊須向孔子請求學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民。
”又請求學種疏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
”樊遲退出後,孔子說:“樊須,是個志向淺薄的小人啊!統治者提倡禮義,百姓就沒有人敢不敬;統治者誠懇信實,百姓就沒有人敢不說真情實話。
如果能這樣,那麼四方的百姓就會背負着包一皮一皮裹一着的孩子前來投奔,哪裡用得着自己種莊稼。
樊遲問什麼是仁德,孔子說:“一愛一所有的人!”又問什麼智慧,孔子說:“了解人。
” 有若,比孔子小四十三歲。
有若說:“禮的應用,以恰到好處為可貴。
過去聖明的君王治理國家的辦法,最高明的地方就在這裡;小事大事都按照這一條原則去理,有時就行不通;但是隻知道和的重要而一味地追求和,而不用禮去節制它,也是不可行的。
”有若又說:“所守的信約要符合于義,這約言就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恭敬要符合禮,就能避免恥辱;依傍那些不失為親近的人,也就可靠了。
” 孔子逝世以後,學生們都很懷念他。
有若長得很象孔子,學生們共同擁戴他當教師,就象當年侍奉孔子一樣對待他。
有一天,學生進來問他說:“從前先生正要出行,就叫同學們帶好雨具,不久果真下起雨來。
同學們請教說:‘先生怎麼知道要下雨呢?’先生回答說:‘《詩經》裡不是說了嗎:月亮依附于畢星的位子上,接着就會下大雨。
昨天夜裡月亮不是宿在畢星的位子上嗎?’有一天,月亮又宿在畢星的位了上,卻沒有下雨。
商瞿年紀大了還沒有兒子,他的母親要替他另外娶妻。
孔子派他到齊國去,商瞿的母親請求不要派他。
孔子說:‘不要擔憂,商瞿四十歲以後會有五個男孩子。
’過後,果真是這樣的。
請問先生當年怎麼能夠預先知道是這樣的呢?”有若沉默無以回答。
學生們站起來說:“有先生,你躲開這兒吧,這個位子不是您能坐的啊!” 公西赤,字子華。
比孔子小四十二歲。
子華出使去齊國,冉有為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糧食。
孔子說:“給他一釜。
”冉有請求增加,孔子說:“那就給他一庾。
”,冉有給了她五秉糧食。
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坐的是肥馬拉的車子,穿的是又輕又暖的裘皮衣裳。
我聽說,君子救濟緊急需要的窮人而不是為他增加财富。
巫馬施,字子旗,比孔子小三十歲。
陳司敗問孔子說:“魯昭公懂禮嗎?”孔子說:“懂禮。
”孔子出去後,陳司敗向巫馬旗作了個揖說:“我聽說君子是不偏私袒護的,莫非君子也會偏私袒護?魯昭公娶來吳女作夫人,給她起名叫她孟子。
孟子本姓姬,避忌稱呼同姓,所以叫她吳孟子。
魯君要是懂得禮儀,那還有誰不懂得禮節呢?”巫馬施把這些話轉告給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如果有了過失,人家一定會知道。
作臣子的不能說國君的過錯的,替他避忌的人,就是懂禮啊。
” 梁鳣,字叔魚,比孔子小二十九歲。
顔幸,字子柳,比孔子小四十六歲。
冉儒,字子魯,比孔子小五十歲。
曹,字子循,比孔子小五十歲。
伯虔,字子析,比孔子小五十歲。
公孫龍,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歲。
從子石以上三十五人,他們的年齡、姓名和受業經過、
越王清掃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貢,親自駕馭着車子到子貢下榻的館舍緻問說:“這是個偏遠落後的國家,大夫怎麼屈辱自己莊重的身份光臨到這裡來了!”子貢回答說:“現在我已勸說吳王援救魯國攻打齊國,他心裡想要這麼做卻害怕越國,說:‘等我攻下越國才可以’。
像這樣,攻破越國是必然的了。
況且要沒有報複人的心志而使人懷疑他,太拙劣了;要有報複人的心志又讓人知道他,就不安全了;事情還沒有發動先叫人知道,就太危險了。
這三種情況是辦事的最大禍患。
”勾踐聽罷叩頭到地再拜說:“我曾不自量力,才和吳國交戰,被圍困在會稽,恨入骨髓,日夜唇焦舌燥,隻打算和吳王一塊兒拼死,這就是我的願望。
”于是問子貢怎麼辦。
子貢說:“吳王為人兇猛殘暴,大臣們難以忍受;國家多次打仗,弄得疲憊衰敗,士兵不能忍耐;百姓怨恨國君,大臣内部發生變亂;伍子胥因谏诤被殺死,太宰嚭執政當權,順應着國君的過失,用來保全自己的私利:這是殘害國家的政治表現啊。
現在大王果真能出兵輔佐吳王,以投合他的心志,用重金寶物來獲取他的歡心,用謙卑的言辭尊他,以表示對他的禮敬,他一定會攻打齊國。
如果那場戰争不能取勝,就是大王您的福氣了。
如果打勝了,他一定會帶兵一逼一十近晉國,請讓我北上會見晉國國君,讓他共同攻打它,一定會削弱吳國的勢力。
等他們的一精一銳部隊全部消耗在齊國,重兵又被晉國牽制住,而大王趁它疲憊不堪的時候攻打它,這樣一定能滅掉吳國。
”越王非常高興,答應照計行動。
送給子貢黃金百镒,寶劍一把,良矛二支。
子貢沒有接受,就走了。
子貢回報吳王說:“我鄭重地把大王的話告訴了越王,越王非常惶恐,說:‘我很不走運,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又不自量力,觸犯吳國而獲罪,軍隊被打敗,自身受屈辱,栖居在會稽山上,國家成了荒涼的廢墟,仰賴大王的恩賜,使我能夠捧着祭品而祭祀祖宗,我至死也不敢忘懷,怎麼另有其他的打算!’”過了五天,越國派大夫文種以頭叩地對吳王說:“東海役使之臣勾踐謹派使者文種,來修好您的屬下近臣,托他們向大王問候。
如今我私下聽說大王将要發動正義之師,讨伐強一暴,扶持弱小,困扼殘暴的齊國而安一撫周朝王室,請求出動越國境内全部軍隊三千人,勾踐請求親自披挂铠甲、拿着銳利的武器,甘願在前面去冒箭石的危險。
因此派越國卑賤的臣子文種進獻祖先珍藏的寶器,铠甲十二件,斧頭、屈盧矛、步光劍、用來作貴軍吏的賀禮。
”吳王聽了非常高興,把文種的話告訴子貢說:“越王想親自跟随我攻打齊國,可以嗎?”子貢回答說:“不可以。
使人家國内空虛,調動人家所有的人馬,還要人家的國君跟着出征,這是不道義的。
你可接受他的禮物,允許他派出軍隊,辭卻他的國君随行。
”吳王同意了,就辭謝越王。
于是吳王就是調動了九個郡的兵力去攻打齊國。
子貢因而離開吳國前往晉國,對晉國國君說:“我聽說,不事先謀劃好計策,就不能應付突然來的變化,不事先治理好軍隊,就不能戰勝敵人。
現在齊國和吳國即将開戰,如果那場戰争吳國不能取得勝利,越國必定會趁機擾亂它;和齊國一戰取得了勝利,吳王一定會帶他的軍隊一逼一十近晉國。
”晉非常恐慌,說:“那該怎麼辦呢?”子貢說:“整治好武器,休養士卒,等着吳軍的到來。
”晉君依照他的話做了。
子貢離開晉國前往魯國。
吳王果然和齊國人在艾陵打了一仗,把齊軍打得大敗,俘虜了七個将軍的士兵而不肯班師回國,果然帶兵一逼一十近晉國,和晉國人在黃池相遇。
吳晉兩國争雄,晉國人攻擊吳國,大敗吳軍。
越王聽到吳軍慘敗的消息,就渡過江去襲擊吳國,直打到離吳國都城七裡的路程才安營紮寨。
吳王聽到這個消息,離開晉國返回吳國,和越國軍隊在五湖一帶作戰。
多次戰鬥都失敗了,連城門都守不住了,于是越軍包一皮一皮圍了王宮,殺死了吳王夫差和他的國相。
滅掉吳國三年後,越國稱霸東。
所以,子貢這一出行,保全了魯國,擾亂了齊國,滅掉了吳國,使晉國強大而使越國稱霸。
子貢一次出使,使各國形勢發生了相應變化,十年當中,齊、魯、吳、晉、越五國的形勢各自有了變化。
子貢擅長囤積居奇,賤買貴賣,随着供需情況轉手謀取利潤。
他喜歡宣揚别人的長處,也不隐瞞别人的過失。
曾出任過魯國和衛國的國相,家産積累千金,最終死在齊國。
言偃,是吳國人,字子遊。
比孔子小四十五歲。
子遊受業以後,出任武城的長官。
孔子路過武城,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
孔子微微地笑了,說:“殺雞何必用宰牛刀呢?”子遊說:“從前我聽先生說過:‘有才德的人學了禮樂,就會涵養仁心,一愛一護人民;普通人學了禮樂,就會謹守法規,容易使喚。
’”孔子對随行的學生們說:“諸位,言偃的話是對的。
我剛才說的那句話不過是開玩笑罷了。
”孔子認為子遊熟習文章博學。
蔔商,字子夏。
比孔子小四十四歲。
子夏問道:“‘姣美的笑容妩媚動人啊,明沏的眼珠流動生輝啊,信佛潔白的生绡染上了絢爛的文彩’,這三句詩是什麼意思?”孔子回答說:“繪畫要先有潔白的底子,然後再彩飾圖畫。
”子夏說:“是不是禮樂的産生在仁義之後呢?”孔子說:“蔔商啊,現在可以和你讨論《詩經》了。
” 子貢問道:“颛孫師和蔔商那一位更強些?”孔子說:“師麼,有些過分,商麼,有些趕不上。
”子貢說:“那麼颛孫師好一些嗎?”孔子說:“過分和趕不上同樣是不完美的。
”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立志作個有才德的讀書人,不要作淺薄不正派的讀書人。
孔子逝世後,子夏定居河西教授學生,成了魏文侯的教師。
子夏的兒子死了,把眼睛都哭瞎了。
颛孫師,是陳國人,字子張。
比孔子小四十八歲。
子張向孔子學習求取辟職俸祿的方法。
孔子說:“多聽人家說,對疑難未解的,不要妄加評論,其餘有把屋的要謹慎地說出,能少犯錯誤;多看人家行一事,對疑難未解的,不要妄加行動,其餘有把握的要謹慎地行動,能減少懊悔。
說話的錯誤少、行動的懊悔少,你要求取的官職俸祿就在裡面了。
” 有一天子張跟随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被圍困,子張問怎樣才能處處行得通。
孔子說:“說話要忠誠信實,行為要真誠恭敬,即使在南蠻北狄也行得通;說話不忠誠信實,行為不真誠恭敬,即使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着的時候,就象‘忠信笃敬’幾個字呈現在眼前;坐在車上,就象‘忠信笃敬’幾個字挂在車前的橫木上,做到這種地步之後,就到處行得通了。
”子張就把這些話寫在束腰的大帶子上。
子張問:“讀書人怎樣做才可以叫通達了呢?”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是指的什麼呢?”子張回答說:“在諸侯的邦國中一定要有聲望,在卿大夫家裡也一定要有聲譽。
”孔子說:“這是聲望,不是通達。
所謂通達,應當是立身正直而好義,審度别人的言論,觀察别人的表情,時常想着謙恭退讓,這樣,在諸侯的邦國和卿大夫的封地一定能夠通達。
所說的聲望,外表上好象追求仁德的樣子,而實際行動上卻違背仁德,自己要安然處之,毫不懷疑,這樣的人在諸侯的邦國和卿大夫的封地一定能取得名望。
” 曾參,是南武城人,字了輿,比孔子小四十六歲。
孔子認為他能通達孝道,所以傳授他學業。
他撰寫了一部《孝經》。
他死在魯國。
澹台滅明,是武城人,字子羽。
比孔子小三十九歲。
他的體态相貌很醜陋。
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認為他資質低下。
從師學習以後,回去就緻力于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來不去會見公卿大夫。
他往南遊曆到長江,追随他的學生有三百人,他獲取、給予離棄、趨就都完美無缺,他的聲譽傳遍了四方諸侯。
孔子聽到這些事,說:“我隻憑言辭判斷人,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單從相貌上判斷人,對子羽的判斷就錯了。
” 宓不齊,字子賤。
比孔子小三十歲。
孔子談論宓子賤,說:“子賤真是個君子啊!假如魯國沒有君子,這個人又從哪兒學到這種好品德呢?” 子賤出任單父地方長官,回來向孔子報告,說:“這個地方有五個人比我賢能,他們教給我施政治民的方法。
”孔子說:“可惜呀!不齊治理的地方太小了,要是治理的地方大就差不多了。
” 原憲,字子思。
子思問什麼是恥辱。
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可以做官領取俸祿,卻不能有所見樹。
國家政治黑暗,做官領取俸祿,卻不能獨善其身,就是恥辱。
子思說:“好勝、自我誇耀、怨恨、貪欲都沒有顯現出來,可以算是做到了仁了嗎?”孔子說:“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了,是否算是做到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 孔子逝世以後,原憲就跑到低窪積水、野草叢生的地方隐居起來。
子貢做了衛國的國相,出門車馬接連不斷,排開叢生的野草,來到偏遠簡陋破敗的小屋,前去看望原憲。
原憲整理好破舊的衣帽,會見子貢。
子貢見狀替他感到羞恥,說:“難道你很困窘嗎?”原憲回答說:“我聽說,沒有财産的叫做貧窮,學習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做困窘。
像我,貧窮,不是困窘啊。
”子貢感到很慚愧,不高興地離去了,一輩子都為這次說錯了話感到羞恥。
公冶長,是齊國人,字子長。
孔子說:“公冶長,可以把女兒嫁給他,即使他在囚禁之中,并不是他的罪過。
”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南宮括,字子容。
南宮括問孔子說:“羿擅長射箭,奡擅長蕩舟,他們都不能夠善終;禹、稷親自耕種而為什麼能得到天下呢?”孔子不回答。
南子容退出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啊!這個人崇尚道德啊!”孔子評論他說:“國家政治清明,他會被任用;國家政治黑暗,他也不會遭受刑罰”。
他把“白珪之玷”的幾句詩再三吟誦,孔子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公皙哀,字季次。
孔子說:“天下的讀書人沒有善行,大多數作了卿大夫們的家臣,在都邑作官,隻有季次不曾出來作官。
” 曾蒧,字皙。
他陪着孔子,孔子說:“談談你的志趣。
”曾蒧說:“穿着剛做好的春裝,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在沂水裡洗個澡,在祈雨台上吹吹風,唱着歌回來。
”孔子聽了,長長地歎息說:“我贊成曾蒧的志趣啊!” 顔無繇,字路。
顔路,是顔回的父親,父子倆曾先後在孔子門下求學。
顔回死了,顔路貧窮,請求孔子把車子賣掉安葬顔回。
孔子說:“孔鯉不論是有才華或沒有才華,但對我們來說都是自己的兒子。
孔鯉死了,隻有内棺,沒有外椁,我不能賣掉車子徒步走路給他買椁,因為我曾經位居大夫行列,那是不可以徒步行走的。
” 商瞿,是魯國人。
字子木,比孔子小二十九。
孔子把《易經》傳授給商瞿,商瞿傳給楚國人?臂子弘,子弘傳給江東人矯子庸疵,庸疵傳給燕國人周子家豎,周豎傳給淳于人光子乘羽,光羽傳給齊國人田子莊何,田何傳給東武人王子中同,中同傳給菑川人楊何。
楊何在漢武元朔年間,因為研究《易經》出任子當朝的中大夫。
高柴,字子羔。
比孔子小三十歲。
子羔的身長不足五尺,在孔子門下學習,孔子認為他很愚笨。
子路派子羔擔任費邑的長官。
孔子說:“這是殘害人家的子弟!”子路說:“那裡有人民百姓。
有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廟宇,為什麼一定要讀書才叫做學問呢?”孔子說:“所以我厭惡用花言巧語谄媚的人”。
漆雕開,字子開。
孔子叫子開去做官,子開回答說:“我對作官還沒有信心。
”孔子聽了很高興。
公伯缭,字子周。
子周在季孫面前說子路的壞話,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并且說:“季孫本來就有了疑心,可是我還有力量殺死公伯缭,把他的一屍一體陳放在街頭示衆。
”孔子說:“正道能夠行得通,那是天意,正道廢棄不能施得,也是天意,公伯缭對天意又能怎麼樣呢?” 司馬耕,字子牛。
子牛話多而一性一情急躁。
他向孔子問仁德,孔子說:“有仁德的人,說話很謹慎。
”子牛又問:“說話很謹慎,這就可以算是仁德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謹慎嗎!” 子牛問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一個君子既不憂愁,也不畏懼。
”他接着問:“不憂愁,不畏懼,這就可以算是君子嗎?”孔子說:“自我反省,内心無愧,有什麼憂愁,有什麼畏懼的呢!” 樊須,字子遲。
比孔子小三十六歲。
樊須向孔子請求學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民。
”又請求學種疏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
”樊遲退出後,孔子說:“樊須,是個志向淺薄的小人啊!統治者提倡禮義,百姓就沒有人敢不敬;統治者誠懇信實,百姓就沒有人敢不說真情實話。
如果能這樣,那麼四方的百姓就會背負着包一皮一皮裹一着的孩子前來投奔,哪裡用得着自己種莊稼。
樊遲問什麼是仁德,孔子說:“一愛一所有的人!”又問什麼智慧,孔子說:“了解人。
” 有若,比孔子小四十三歲。
有若說:“禮的應用,以恰到好處為可貴。
過去聖明的君王治理國家的辦法,最高明的地方就在這裡;小事大事都按照這一條原則去理,有時就行不通;但是隻知道和的重要而一味地追求和,而不用禮去節制它,也是不可行的。
”有若又說:“所守的信約要符合于義,這約言就能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恭敬要符合禮,就能避免恥辱;依傍那些不失為親近的人,也就可靠了。
” 孔子逝世以後,學生們都很懷念他。
有若長得很象孔子,學生們共同擁戴他當教師,就象當年侍奉孔子一樣對待他。
有一天,學生進來問他說:“從前先生正要出行,就叫同學們帶好雨具,不久果真下起雨來。
同學們請教說:‘先生怎麼知道要下雨呢?’先生回答說:‘《詩經》裡不是說了嗎:月亮依附于畢星的位子上,接着就會下大雨。
昨天夜裡月亮不是宿在畢星的位子上嗎?’有一天,月亮又宿在畢星的位了上,卻沒有下雨。
商瞿年紀大了還沒有兒子,他的母親要替他另外娶妻。
孔子派他到齊國去,商瞿的母親請求不要派他。
孔子說:‘不要擔憂,商瞿四十歲以後會有五個男孩子。
’過後,果真是這樣的。
請問先生當年怎麼能夠預先知道是這樣的呢?”有若沉默無以回答。
學生們站起來說:“有先生,你躲開這兒吧,這個位子不是您能坐的啊!” 公西赤,字子華。
比孔子小四十二歲。
子華出使去齊國,冉有為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糧食。
孔子說:“給他一釜。
”冉有請求增加,孔子說:“那就給他一庾。
”,冉有給了她五秉糧食。
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坐的是肥馬拉的車子,穿的是又輕又暖的裘皮衣裳。
我聽說,君子救濟緊急需要的窮人而不是為他增加财富。
巫馬施,字子旗,比孔子小三十歲。
陳司敗問孔子說:“魯昭公懂禮嗎?”孔子說:“懂禮。
”孔子出去後,陳司敗向巫馬旗作了個揖說:“我聽說君子是不偏私袒護的,莫非君子也會偏私袒護?魯昭公娶來吳女作夫人,給她起名叫她
孟子本姓姬,避忌稱呼同姓,所以叫她吳孟子。
魯君要是懂得禮儀,那還有誰不懂得禮節呢?”巫馬施把這些話轉告給孔子,孔子說:“我真幸運,如果有了過失,人家一定會知道。
作臣子的不能說國君的過錯的,替他避忌的人,就是懂禮啊。
” 梁鳣,字叔魚,比孔子小二十九歲。
顔幸,字子柳,比孔子小四十六歲。
冉儒,字子魯,比孔子小五十歲。
曹,字子循,比孔子小五十歲。
伯虔,字子析,比孔子小五十歲。
公孫龍,字子石,比孔子小五十三歲。
從子石以上三十五人,他們的年齡、姓名和受業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