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王淑豔譯注
【說明】
這是仲尼弟子的一篇多人合傳。
在這篇列傳中,有的人記述較詳,洋洋灑灑一大篇;有的人記述簡略,隻有兩個字的人名。
本傳主要記述了仲尼及其弟子的言語和行一事。
仲尼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雖然他“述而不作”,但他總結了前人的文化遺産并傳授給學生,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得以弟子三千,育有大賢七十。
本傳在記述之中,仍然保留了孔子與弟子的問答形式。
《仲尼弟子列傳》主要取材于《論語》,并參以《春秋左氏傳》等古籍。
而《論語》是仲尼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而成,有的一篇包一皮一皮括若幹章,有的一章隻記一件事或幾句話,多是三言兩語,點滴事件,沒有繁複的文辭,很少有嚴整的結構;編纂語錄并無倫次,更不着眼于人物、人物描寫和一性一格特征。
而《春秋左氏傳》乃是編年之史,依時記事,人物事迹也必散漫于各處,支離破碎,難以集中。
太史公囊括史料,分别為傳,使其人物的一精一神面貌、一性一格特征赫然鮮明,人物事迹的來龍去脈亦清晰集中了。
譬如,子路的一愛一好、志氣、一性一格、穿戴、為人,及其事迹,都集于一篇,使讀者對該人的形象,從逞勇、淩人轉變為懂禮、守義,從學習到出任地方長官,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特别是子路聽到蒉聩與孔悝作亂,“聞之而馳往”。
為平息暴亂,結纓而死的前後,突現了子路“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的一性一格。
子貢的傳記是一篇大文章。
不僅事迹集中,而且形象刻劃得鮮明生動,更富于文學色彩。
田常作亂,子貢出遊,指陳利害,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
然後往返吳越之間,出謀劃策,之晉,返魯。
所謂“子貢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充分展現了子貢口齒伶利,巧于辭令,胸中韬略和遊說的才能。
子貢此傳,盡避被人指責為“與夫儀、秦、轸、代無以異也”、“遷之言、華而少實哉”,“迹近戰國策士之風”,正說明了子貢出遊的作用與價值。
所謂的“華”,和“近戰國策之風”,正說明本傳的文彩,體現了太史公駕馭語言的功底。
田常作亂,為轉移視線,欲移兵伐魯,孔子曰:“魯,墳墓所處,父母一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三言兩語,就突出孔子為保衛祖國,号召、激勵弟子為國排憂解難的動人形象。
而子貢的說辭,大起大落,縱橫捭阖,語意貫通,間或排句、對偶、比喻、成語,如同長江大河,一瀉千裡,使子貢的形象鮮明生動。
【譯文】 孔子說:“跟着我學習而一精一通六藝的弟子有七十七人”,他們都是具有奇異才能的人。
德行方面突出的: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擅長處理政事的:冉有,季路。
語言方面的:宰我,子貢。
文章博學方面的:子遊,子夏。
颛孫師偏激,曾參遲鈍,高柴愚笨,仲由粗一魯,顔回經常貧窮無所有。
端木賜不接受命運的擺一布而去經營商業,不過他推測的行情經常是準确的。
孔子所禮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衛國是蘧伯玉;在齊國是晏仲平;在楚國是老萊子;在鄭國是子産;在魯國是孟公綽。
他也經常稱頌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出生的時間比他們都晚,不是同一時代的人。
顔回,是魯國人,字子淵。
比孔子小三十歲。
顔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使你的言行符合于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是有仁德的人了。
” 孔子說:“顔回!多麼德的人啊!吃的是一小竹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胡同裡,一般人忍受不了這種困苦,顔回卻也不改變自己的樂趣。
聽我授業時,顔回象個蠢笨的人,下課後考察他私下的言談,也能夠刻意發揮,顔回實在不笨。
”“任用你的時候,就匡時救世,不被任用的時候,就藏道在身,隻有我和你才有這樣的處世态度吧!” 顔回才二十九歲,頭發就全白了,過早的死去。
孔子哭得特别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顔回,學生們越來越和我親近。
”魯哀公問:“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習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顔回的人最好學習,從不把怒火轉移到别人身上,不再犯同樣的過失。
不幸的是壽命很短,死了,現在就沒有這樣的人了。
” 闵損,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歲。
孔子說:“闵子骞太孝順啦!他侍奉父母,順從兄弟,别人對他的父母兄弟誇贊他都沒有非議的閑話。
”他不做大夫的家臣,不要昏君的俸祿。
所以他說:“如果有人再來召我,我一定逃到汶水以北了。
” 冉耕,字伯牛。
孔子認為他有德行。
伯牛得了難治的病,孔子前去問候他,從窗戶裡握手住他的手,說:“這是命啊!這樣好的人卻得了這樣的病,這是命啊!” 冉雍,字仲弓。
仲弓問如何處理政事,孔子說:“出門做事如同接待貴賓一樣謙恭有禮,使用百姓如同承辦隆重的祭典一樣虔誠謹慎。
這樣,在諸侯的封國裡任職,就沒人怨恨你,在卿大夫的家邑裡任職也不會有人怨恨你。
” 孔子認為仲弓在德行方面有成就,說:“冉雍啊,可以讓他作個卿大夫一樣的大官。
” 仲弓的父親,是個地位卑微的人。
孔子打比方說:“雜色牛生出紅色的小牛,兩角長得周正,即便你不想用它作祭品,山川的神靈難道會舍棄它嗎?”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歲。
作李氏家臣之長。
季康了問孔子說:“冉求有仁德嗎?”孔子回答說:“有千戶人家的城邑,有百輛兵車的采邑,冉求能夠把那裡的軍政事物管理好。
至于他仁德不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季康子又問:“子路有仁德嗎?”孔子回答說:“象冉求一樣。
” 冉求問孔子說:“聽到應做的事情就立刻行動嗎?”孔子回答說:“立刻行動。
”子路問孔子說:“聽到應做的事就應該立刻行動嗎?”孔子回答說:“有父親兄長在,怎麼聽到就能立刻行動呢?”子華感到這件事很奇怪,不解地說:“我大膽地問問,為什麼問同樣的問題而回答卻不一樣呢?”孔子回答說:“冉求做事畏縮多慮,所以我激勵他。
仲由做事有兩個人的膽量,所以我要抑制他。
”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
比孔子小九歲。
子路一性一情粗樸,喜歡逞勇鬥力,志氣剛強,一性一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佩戴着公豬皮裝飾的寶劍,曾經欺淩孔子。
孔子用禮樂慢慢地誘導他,後來,子路穿着儒服,帶着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作孔子的學生。
子路問如何處理政事,孔子說:“自己先給百姓作出榜樣,然後才能使百姓辛勤地勞作。
”子路請求進一步講講。
孔子說:“持久不懈。
” 子路問:“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最崇尚的是義。
君子隻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叛逆作亂。
小人隻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做強盜。
” 子路要聽到什麼道理,沒有馬上行動,隻怕又聽到别的道理。
孔子說:“隻聽單方面言辭就可以決斷案子的,恐怕隻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過我之所用,就不适用了。
”象仲由這種一性一情,不會得到善終。
”“穿着用亂麻絮做的破舊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羞愧的,恐怕隻有仲由吧!”“仲由的學問好象登上了正廳,可是還沒能進入内室呢。
” 季康子問道:“仲由有仁德嗎?”孔子答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管理軍政事務,至于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 子路喜歡跟随孔子出遊,曾遇到過長沮、桀溺、扛着農具的老人等隐士。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孫問孔子說:“子路可以說是人臣了嗎?”孔子回答說:“可以說是備位充數的臣子了。
”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辭行。
孔子說:“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
可是,我告訴你:恭謹謙敬,就可以駕馭勇武的人;寬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親近;恭謹清正而社會安靜,就可以用來報效上司了。
” 當初,衛靈公有位一寵一姬叫作南子。
靈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過她,害怕被謀殺就逃往國外。
等到靈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
公子郢不肯接受,說:“太子雖然逃亡了,太子的兒辄還在。
”于是衛國立了辄為國君,這就是衛出公。
出公繼位十二年,他的父親蒉聩一直留在國外,不能夠回來。
這時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采邑的長官。
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悝家,就和他的一黨一徒去襲擊衛出公。
出公逃往魯國,蒉聩進宮繼位,這就衛莊公。
當孔悝作亂時,子路還有事在外,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
子羔從衛國城門出來,正好相遇,對子路說:“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為他遭受禍殃。
”子路說:“吃着人家的糧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災難。
”子羔終于離去了。
正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跟了進去。
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
子路說:“大王為什麼要任用孔悝呢?請讓我捉住他殺了。
”蒉聩不聽從他的勸說。
于是子路要放火燒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壺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斬斷了子路的帽帶。
子路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
”說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聽到衛國發生暴亂的消息,說:“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傳來了他的死訊。
所以孔子說:“自從我有子仲由,惡言惡語的話再也聽不到了。
”這時,子貢正為魯國出使到了齊國。
宰予,字子我。
他口齒伶俐,擅長辭辯。
拜在孔子門下以後,問道:“一個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時間不是太長了嗎?君子三年不習禮,禮義必定會毀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敗環。
一年間,陳舊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鑽木取火的木材換遍了,守喪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說:“隻守喪一年,你内心安不安呢?”宰我回答說:“心安。
”孔子說:“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這樣做吧。
君子守孝期間,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覺不到甜美,聽到動聽的音樂也感覺不到高興,所以君子才不這樣做呀。
”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說:“宰予不是個仁人君子啊!孩子生下來三年,才能脫離母親的懷抱。
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禮儀啊。
” 宰予白天睡大覺。
孔子說:“腐朽了的木頭是不能雕刻器物的,腐穢的牆壁是不能夠粉刷的。
” 宰我詢問五帝的德行,孔子回答說:“你不是問這種問題的人。
” 宰我做齊國臨菑的大夫,和田常一起同謀作亂,因此被滅族,孔子為他感到羞恥。
端木賜,是衛國人,字子貢。
比孔子小三十一歲。
子貢口齒伶俐,巧于辭令,孔子常常駁斥他的言辭。
孔子問子貢說:“你和顔回比,誰更加出色?”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指望跟顔回相比呢?顔回聽知一個道理,能夠推知十個道理,我聽說一個道理,也不過推導出兩個道理。
” 子貢拜在孔子門下求學以後,問道:“我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你象個有用器物。
”子貢說:“什麼樣的器物呀?”孔子說:“宗廟裡的瑚琏呀。
” 陳子禽問子貢說:“仲尼在哪裡得來這麼廣博的學問啊?”子貢說:“文王、武王的治國思想并沒有完全丢掉,還在人間流傳,賢能人記住它重要的部分,不賢的人隻記住了它細枝末節,無處不有文王、武王的思想存在着。
先生在哪裡不能學習,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陳子禽又問道:“孔子每到一個國家,一定了解到這個國家的政事。
這是請求人家告訴他的呢,還是人家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先生憑借着溫和、善良、恭謹、儉樸、謙讓的美德得來的。
先生這種求得的方式,或許與别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
” 子貢問孔子說:“富有而不驕縱,貧窮而不谄媚,這樣的人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不過,不如即使貧窮樂于恪守聖賢之道,雖然富有卻能處事謙恭守禮。
” 田常想要在齊國叛亂,卻害怕高昭子,國惠子,鮑牧,晏圉的勢力,所以想轉移他們的軍隊去攻打魯國。
孔子聽說這件事,對門下弟子們說:“魯國,是祖宗墳墓所在的地方,是我們出生的國家,我們的祖國危險到這種地步,諸位為什麼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請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
子張、子石請求前去救魯,孔子也不答應。
子貢請求前去救魯,孔子答應他。
子貢就出發了,來到齊國,遊說田常說:“您攻打魯國是錯誤的。
魯國,是難攻打的國家,它的城牆單薄而矮小,它的護城河狹窄而水淺,它的國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們虛僞而中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厭惡打仗的事,這樣的國家不可以和它交戰。
您不如去攻打吳國。
吳國,它的城牆高大而厚實,護城河寬闊而水深,铠甲堅固而嶄新,士卒經過挑選而一精一神飽滿,可貴的人才、一精一銳的部隊都在那裡,又派英明的大臣守衛着它,這樣的國家是容易攻打的。
”田常頓時忿怒了,臉色一變說:“你認為難,人家認為容易;你認為容易的,人家認為是難的。
用這些話來指教我,是什麼用心?”子貢說:“我聽說,憂患在國内的,要去攻打強大的國家;憂患在國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國家。
如今,您的憂患在國内。
我聽說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為朝中大臣的有反對你的呀。
現在,你要攻占魯國來擴充齊國的疆域,若是打勝了,你的國君就更驕縱,占領了魯國土地,你國的大臣就會更尊貴,而您的攻勞都不在其中,這樣,您和國君的關系會一天天地疏遠。
這是您對上使國君産生驕縱的心理,對下使大臣們放縱無羁,想要因此成就大業,太困難啦。
國君驕縱就要無所顧忌,大臣驕縱就要争權奪利,這樣,對上您與國君感情上産生裂痕,對下您和大臣們相互争奪。
象這樣,那您在齊國的處境就危險了。
所以說不如攻打吳國。
假如攻打吳國不能取得勝利,百姓死在國外,大臣率兵作戰朝廷勢力空虛,這樣,在上沒有強臣對抗,在下沒有百姓的非難,孤立國君****齊國的隻有您了。
”田常說:“好。
雖然如此,可是我的軍隊已經開赴魯國了,現在從魯國撤軍轉而進兵吳國。
大臣們懷疑我,怎麼辦?”子貢說:“您按兵不動,不要進攻,請讓我為您出使去見吳王,讓他出兵援助魯國而攻打齊國,您就趁機出兵迎擊它。
”田常采納了子貢的意見,就派他南下去見吳王。
子貢遊說吳王說:“我聽說,施行王道的不能讓諸侯屬國滅絕,施行霸道的不能讓另外的強敵出現,在千鈞重的物體上,再加上一铢一兩的分量也可能産生移位。
如今,擁有萬輛戰車的齊國再獨自占有千輛戰車的魯國,和吳國來争高低,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險。
況且去援救魯國,是顯揚名聲的事情;攻打齊國,是能獲大利的事情。
安一撫泗水以北的各國諸侯,讨伐強一暴的齊國,用來鎮服強大的晉國,沒有比這樣做獲利更大的了。
名上保存危亡的魯國,實際上阻阨了強齊的擴張,這道理,聰明人是不會疑的。
”吳王說:“好。
雖然如此,可是我曾經和越國作戰,越王退守在會稽山上栖身,越王自我刻苦,優待士兵,有報複我的決心。
您等我攻打越國後再按您的話做罷。
”子貢說:“越國的力量超不過魯國,吳國的強大超不過齊國,大王把齊國擱置在一邊,去攻打越國,那麼,齊國早已平定魯國了,況且大王正借着”使滅亡之國複存,使斷絕之嗣得續“的名義,卻攻打弱小的越國而害怕強大的齊國,這不是勇敢的表現。
勇敢的人不回避艱難,仁慈的人不讓别人陷入困境。
聰明的人失掉時機,施行王道的人不會讓一個國家滅絕,憑借這些來樹立你們的道義。
現在,保存越國向各國諸侯顯示您的仁德,援助魯國攻打齊國,施加晉國以威力,各國諸侯一定會競相來吳國朝見,稱霸天下的大業就成功了。
大王果真畏忌越國,我請求東去會見越王,讓他派出軍隊追随您,這實際上使越國空虛,名義上追随諸侯讨伐齊國。
”吳王特别高興,于
在這篇列傳中,有的人記述較詳,洋洋灑灑一大篇;有的人記述簡略,隻有兩個字的人名。
本傳主要記述了仲尼及其弟子的言語和行一事。
仲尼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雖然他“述而不作”,但他總結了前人的文化遺産并傳授給學生,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得以弟子三千,育有大賢七十。
本傳在記述之中,仍然保留了孔子與弟子的問答形式。
《仲尼弟子列傳》主要取材于《
而《論語》是仲尼弟子和再傳弟子輯錄而成,有的一篇包一皮一皮括若幹章,有的一章隻記一件事或幾句話,多是三言兩語,點滴事件,沒有繁複的文辭,很少有嚴整的結構;編纂語錄并無倫次,更不着眼于人物、人物描寫和一性一格特征。
而《春秋左氏傳》乃是編年之史,依時記事,人物事迹也必散漫于各處,支離破碎,難以集中。
太史公囊括史料,分别為傳,使其人物的一精一神面貌、一性一格特征赫然鮮明,人物事迹的來龍去脈亦清晰集中了。
譬如,子路的一愛一好、志氣、一性一格、穿戴、為人,及其事迹,都集于一篇,使讀者對該人的形象,從逞勇、淩人轉變為懂禮、守義,從學習到出任地方長官,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特别是子路聽到蒉聩與孔悝作亂,“聞之而馳往”。
為平息暴亂,結纓而死的前後,突現了子路“食其食者,不避其難”的一性一格。
子貢的傳記是一篇大文章。
不僅事迹集中,而且形象刻劃得鮮明生動,更富于文學色彩。
田常作亂,子貢出遊,指陳利害,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
然後往返吳越之間,出謀劃策,之晉,返魯。
所謂“子貢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充分展現了子貢口齒伶利,巧于辭令,胸中韬略和遊說的才能。
子貢此傳,盡避被人指責為“與夫儀、秦、轸、代無以異也”、“遷之言、華而少實哉”,“迹近
所謂的“華”,和“近戰國策之風”,正說明本傳的文彩,體現了太史公駕馭語言的功底。
田常作亂,為轉移視線,欲移兵伐魯,孔子曰:“魯,墳墓所處,父母一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三言兩語,就突出孔子為保衛祖國,号召、激勵弟子為國排憂解難的動人形象。
而子貢的說辭,大起大落,縱橫捭阖,語意貫通,間或排句、對偶、比喻、成語,如同長江大河,一瀉千裡,使子貢的形象鮮明生動。
【譯文】 孔子說:“跟着我學習而一精一通六藝的弟子有七十七人”,他們都是具有奇異才能的人。
德行方面突出的: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擅長處理政事的:冉有,季路。
語言方面的:宰我,子貢。
文章博學方面的:子遊,子夏。
颛孫師偏激,曾參遲鈍,高柴愚笨,仲由粗一魯,顔回經常貧窮無所有。
端木賜不接受命運的擺一布而去經營商業,不過他推測的行情經常是準确的。
孔子所禮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衛國是蘧伯玉;在齊國是晏仲平;在楚國是老萊子;在鄭國是子産;在魯國是孟公綽。
他也經常稱頌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出生的時間比他們都晚,不是同一時代的人。
顔回,是魯國人,字子淵。
比孔子小三十歲。
顔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約束自己,使你的言行符合于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是有仁德的人了。
” 孔子說:“顔回!多麼德的人啊!吃的是一小竹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胡同裡,一般人忍受不了這種困苦,顔回卻也不改變自己的樂趣。
聽我授業時,顔回象個蠢笨的人,下課後考察他私下的言談,也能夠刻意發揮,顔回實在不笨。
”“任用你的時候,就匡時救世,不被任用的時候,就藏道在身,隻有我和你才有這樣的處世态度吧!” 顔回才二十九歲,頭發就全白了,過早的死去。
孔子哭得特别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顔回,學生們越來越和我親近。
”魯哀公問:“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習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顔回的人最好學習,從不把怒火轉移到别人身上,不再犯同樣的過失。
不幸的是壽命很短,死了,現在就沒有這樣的人了。
” 闵損,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歲。
孔子說:“闵子骞太孝順啦!他侍奉父母,順從兄弟,别人對他的父母兄弟誇贊他都沒有非議的閑話。
”他不做大夫的家臣,不要昏君的俸祿。
所以他說:“如果有人再來召我,我一定逃到汶水以北了。
” 冉耕,字伯牛。
孔子認為他有德行。
伯牛得了難治的病,孔子前去問候他,從窗戶裡握手住他的手,說:“這是命啊!這樣好的人卻得了這樣的病,這是命啊!” 冉雍,字仲弓。
仲弓問如何處理政事,孔子說:“出門做事如同接待貴賓一樣謙恭有禮,使用百姓如同承辦隆重的祭典一樣虔誠謹慎。
這樣,在諸侯的封國裡任職,就沒人怨恨你,在卿大夫的家邑裡任職也不會有人怨恨你。
” 孔子認為仲弓在德行方面有成就,說:“冉雍啊,可以讓他作個卿大夫一樣的大官。
” 仲弓的父親,是個地位卑微的人。
孔子打比方說:“雜色牛生出紅色的小牛,兩角長得周正,即便你不想用它作祭品,山川的神靈難道會舍棄它嗎?”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歲。
作李氏家臣之長。
季康了問孔子說:“冉求有仁德嗎?”孔子回答說:“有千戶人家的城邑,有百輛兵車的采邑,冉求能夠把那裡的軍政事物管理好。
至于他仁德不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季康子又問:“子路有仁德嗎?”孔子回答說:“象冉求一樣。
” 冉求問孔子說:“聽到應做的事情就立刻行動嗎?”孔子回答說:“立刻行動。
”子路問孔子說:“聽到應做的事就應該立刻行動嗎?”孔子回答說:“有父親兄長在,怎麼聽到就能立刻行動呢?”子華感到這件事很奇怪,不解地說:“我大膽地問問,為什麼問同樣的問題而回答卻不一樣呢?”孔子回答說:“冉求做事畏縮多慮,所以我激勵他。
仲由做事有兩個人的膽量,所以我要抑制他。
”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
比孔子小九歲。
子路一性一情粗樸,喜歡逞勇鬥力,志氣剛強,一性一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佩戴着公豬皮裝飾的寶劍,曾經欺淩孔子。
孔子用禮樂慢慢地誘導他,後來,子路穿着儒服,帶着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作孔子的學生。
子路問如何處理政事,孔子說:“自己先給百姓作出榜樣,然後才能使百姓辛勤地勞作。
”子路請求進一步講講。
孔子說:“持久不懈。
” 子路問:“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最崇尚的是義。
君子隻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叛逆作亂。
小人隻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做強盜。
” 子路要聽到什麼道理,沒有馬上行動,隻怕又聽到别的道理。
孔子說:“隻聽單方面言辭就可以決斷案子的,恐怕隻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過我之所用,就不适用了。
”象仲由這種一性一情,不會得到善終。
”“穿着用亂麻絮做的破舊袍子和穿着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羞愧的,恐怕隻有仲由吧!”“仲由的學問好象登上了正廳,可是還沒能進入内室呢。
” 季康子問道:“仲由有仁德嗎?”孔子答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管理軍政事務,至于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 子路喜歡跟随孔子出遊,曾遇到過長沮、桀溺、扛着農具的老人等隐士。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孫問孔子說:“子路可以說是人臣了嗎?”孔子回答說:“可以說是備位充數的臣子了。
”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辭行。
孔子說:“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
可是,我告訴你:恭謹謙敬,就可以駕馭勇武的人;寬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親近;恭謹清正而社會安靜,就可以用來報效上司了。
” 當初,衛靈公有位一寵一姬叫作南子。
靈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過她,害怕被謀殺就逃往國外。
等到靈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
公子郢不肯接受,說:“太子雖然逃亡了,太子的兒辄還在。
”于是衛國立了辄為國君,這就是衛出公。
出公繼位十二年,他的父親蒉聩一直留在國外,不能夠回來。
這時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采邑的長官。
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悝家,就和他的一黨一徒去襲擊衛出公。
出公逃往魯國,蒉聩進宮繼位,這就衛莊公。
當孔悝作亂時,子路還有事在外,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
子羔從衛國城門出來,正好相遇,對子路說:“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為他遭受禍殃。
”子路說:“吃着人家的糧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災難。
”子羔終于離去了。
正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跟了進去。
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
子路說:“大王為什麼要任用孔悝呢?請讓我捉住他殺了。
”蒉聩不聽從他的勸說。
于是子路要放火燒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壺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斬斷了子路的帽帶。
子路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
”說完系好帽子就死了。
孔子聽到衛國發生暴亂的消息,說:“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傳來了他的死訊。
所以孔子說:“自從我有子仲由,惡言惡語的話再也聽不到了。
”這時,子貢正為魯國出使到了齊國。
宰予,字子我。
他口齒伶俐,擅長辭辯。
拜在孔子門下以後,問道:“一個人的父母死了,守孝三年,時間不是太長了嗎?君子三年不習禮,禮義必定會毀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敗環。
一年間,陳舊的谷子吃完了,新的谷子又成熟了,鑽木取火的木材換遍了,守喪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說:“隻守喪一年,你内心安不安呢?”宰我回答說:“心安。
”孔子說:“你既然感到心安理得,你就這樣做吧。
君子守孝期間,即使吃美味的食品,也感覺不到甜美,聽到動聽的音樂也感覺不到高興,所以君子才不這樣做呀。
”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說:“宰予不是個仁人君子啊!孩子生下來三年,才能脫離母親的懷抱。
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禮儀啊。
” 宰予白天睡大覺。
孔子說:“腐朽了的木頭是不能雕刻器物的,腐穢的牆壁是不能夠粉刷的。
” 宰我詢問五帝的德行,孔子回答說:“你不是問這種問題的人。
” 宰我做齊國臨菑的大夫,和田常一起同謀作亂,因此被滅族,孔子為他感到羞恥。
端木賜,是衛國人,字子貢。
比孔子小三十一歲。
子貢口齒伶俐,巧于辭令,孔子常常駁斥他的言辭。
孔子問子貢說:“你和顔回比,誰更加出色?”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指望跟顔回相比呢?顔回聽知一個道理,能夠推知十個道理,我聽說一個道理,也不過推導出兩個道理。
” 子貢拜在孔子門下求學以後,問道:“我是什麼樣的人?”孔子說:“你象個有用器物。
”子貢說:“什麼樣的器物呀?”孔子說:“宗廟裡的瑚琏呀。
” 陳子禽問子貢說:“仲尼在哪裡得來這麼廣博的學問啊?”子貢說:“文王、武王的治國思想并沒有完全丢掉,還在人間流傳,賢能人記住它重要的部分,不賢的人隻記住了它細枝末節,無處不有文王、武王的思想存在着。
先生在哪裡不能學習,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陳子禽又問道:“孔子每到一個國家,一定了解到這個國家的政事。
這是請求人家告訴他的呢,還是人家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先生憑借着溫和、善良、恭謹、儉樸、謙讓的美德得來的。
先生這種求得的方式,或許與别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
” 子貢問孔子說:“富有而不驕縱,貧窮而不谄媚,這樣的人怎麼樣?”孔子說:“可以了;不過,不如即使貧窮樂于恪守聖賢之道,雖然富有卻能處事謙恭守禮。
” 田常想要在齊國叛亂,卻害怕高昭子,國惠子,鮑牧,晏圉的勢力,所以想轉移他們的軍隊去攻打魯國。
孔子聽說這件事,對門下弟子們說:“魯國,是祖宗墳墓所在的地方,是我們出生的國家,我們的祖國危險到這種地步,諸位為什麼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請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
子張、子石請求前去救魯,孔子也不答應。
子貢請求前去救魯,孔子答應他。
子貢就出發了,來到齊國,遊說田常說:“您攻打魯國是錯誤的。
魯國,是難攻打的國家,它的城牆單薄而矮小,它的護城河狹窄而水淺,它的國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們虛僞而中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厭惡打仗的事,這樣的國家不可以和它交戰。
您不如去攻打吳國。
吳國,它的城牆高大而厚實,護城河寬闊而水深,铠甲堅固而嶄新,士卒經過挑選而一精一神飽滿,可貴的人才、一精一銳的部隊都在那裡,又派英明的大臣守衛着它,這樣的國家是容易攻打的。
”田常頓時忿怒了,臉色一變說:“你認為難,人家認為容易;你認為容易的,人家認為是難的。
用這些話來指教我,是什麼用心?”子貢說:“我聽說,憂患在國内的,要去攻打強大的國家;憂患在國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國家。
如今,您的憂患在國内。
我聽說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為朝中大臣的有反對你的呀。
現在,你要攻占魯國來擴充齊國的疆域,若是打勝了,你的國君就更驕縱,占領了魯國土地,你國的大臣就會更尊貴,而您的攻勞都不在其中,這樣,您和國君的關系會一天天地疏遠。
這是您對上使國君産生驕縱的心理,對下使大臣們放縱無羁,想要因此成就大業,太困難啦。
國君驕縱就要無所顧忌,大臣驕縱就要争權奪利,這樣,對上您與國君感情上産生裂痕,對下您和大臣們相互争奪。
象這樣,那您在齊國的處境就危險了。
所以說不如攻打吳國。
假如攻打吳國不能取得勝利,百姓死在國外,大臣率兵作戰朝廷勢力空虛,這樣,在上沒有強臣對抗,在下沒有百姓的非難,孤立國君****齊國的隻有您了。
”田常說:“好。
雖然如此,可是我的軍隊已經開赴魯國了,現在從魯國撤軍轉而進兵吳國。
大臣們懷疑我,怎麼辦?”子貢說:“您按兵不動,不要進攻,請讓我為您出使去見吳王,讓他出兵援助魯國而攻打齊國,您就趁機出兵迎擊它。
”田常采納了子貢的意見,就派他南下去見吳王。
子貢遊說吳王說:“我聽說,施行王道的不能讓諸侯屬國滅絕,施行霸道的不能讓另外的強敵出現,在千鈞重的物體上,再加上一铢一兩的分量也可能産生移位。
如今,擁有萬輛戰車的齊國再獨自占有千輛戰車的魯國,和吳國來争高低,我私下替大王感到危險。
況且去援救魯國,是顯揚名聲的事情;攻打齊國,是能獲大利的事情。
安一撫泗水以北的各國諸侯,讨伐強一暴的齊國,用來鎮服強大的晉國,沒有比這樣做獲利更大的了。
名上保存危亡的魯國,實際上阻阨了強齊的擴張,這道理,聰明人是不會疑的。
”吳王說:“好。
雖然如此,可是我曾經和越國作戰,越王退守在會稽山上栖身,越王自我刻苦,優待士兵,有報複我的決心。
您等我攻打越國後再按您的話做罷。
”子貢說:“越國的力量超不過魯國,吳國的強大超不過齊國,大王把齊國擱置在一邊,去攻打越國,那麼,齊國早已平定魯國了,況且大王正借着”使滅亡之國複存,使斷絕之嗣得續“的名義,卻攻打弱小的越國而害怕強大的齊國,這不是勇敢的表現。
勇敢的人不回避艱難,仁慈的人不讓别人陷入困境。
聰明的人失掉時機,施行王道的人不會讓一個國家滅絕,憑借這些來樹立你們的道義。
現在,保存越國向各國諸侯顯示您的仁德,援助魯國攻打齊國,施加晉國以威力,各國諸侯一定會競相來吳國朝見,稱霸天下的大業就成功了。
大王果真畏忌越國,我請求東去會見越王,讓他派出軍隊追随您,這實際上使越國空虛,名義上追随諸侯讨伐齊國。
”吳王特别高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