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列傳第六

關燈
王學孟譯注 【說明】 在這篇列傳中,作者着重記述了伍子胥為報殺父子之仇,棄小義而滅大恨的事迹。

    昭關受窘,中途乞讨,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負重、艱苦卓絕,終于複仇雪恥,名留後世。

     一篇大傳,以吳國、楚國為主,兼涉魯、晉、鄭、秦諸多國家,諸多重大曆史事件;以伍子胥為主,又兼涉太子建、白公勝、太宰嚭、申包一皮一皮胥、夫概等諸多人物。

    其中光殺父之仇就有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的一對不解之仇;伍子胥與平王的一對深仇大恨;鄖公與平王的殺父之仇;白公與鄭王、子西的生死之恨,相互穿插,節奏緊湊,有條不紊。

    誠如太史公所說,怨毒對于人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

     人物刻畫,多神來之筆。

    尤其是伍子胥的形象。

    作者飽蘸筆墨,略貌取神,立體化地突出了他的一精一神風貌。

    很多段落成為後來故事、小說和戲曲的傳統題材,家喻戶曉,為人樂道。

    伍子胥過昭關,前臨大江,後有追兵,與太子勝各自隻身徒步逃跑的慌恐,危急之中偶遇漁父的緊張場面,都很富于戲劇一性一,簡直像小說的情節描寫。

    攻克郢都,沒有找到昭王,竟“掘楚平王之墓,出其一屍一,鞭三百,然後已。

    ”的瘋狂了的複仇火焰,不是把他多年來忍辱負重,壓抑在内心的深仇大恨,突然迸發出來的烈火般的感情,都表現在字裡行間了嗎?其人物的個一性一特征,又是多麼鮮明深刻啊! 伍子胥的一性一格是通過多角度刻畫的。

    他頭腦清楚,看問題尖銳,深知應父之召必然俱死,故棄小義而雪大恥。

    他有張弓拒捕,桀骜不馴的一面;也有忍辱負重,含辛茹苦,雖困病交加、中途乞讨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有把自己唯一的寶劍送給漁父的感恩報德的一面;也有因時機不成熟,到鄉下種地以韬光養晦的一面。

    當然,他絲毫沒有忘卻複仇的心志,他向公子光推薦專諸就很說明問題。

     伍子胥是有政治眼光的。

    他多次規勸吳王伐越,分析形勢,指陳利害。

    雖遭伯嚭讒言誣害,但他的形象越顯得光明磊落了。

    伍子胥又是智勇雙全的人物。

    他為吳國率兵打仗,為吳王稱霸一時,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被賜死前對門客說的一番話,使伍子胥的形象達到新的高度。

    “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

    ”是預言,是現實,是政治遠見,是身遭誣害的憤概,也是對吳王昏庸的憎恨! 其他人物,如漁父、申包一皮一皮胥、夫概、勾踐、白公勝、石乞等人,或言或行,廖廖幾筆,形神俱備,為後世傳神寫照作出了典範。

     【譯文】 伍子胥,是楚國人,名員(yún,雲)。

    伍員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

    他的祖先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谏诤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楚平五有個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

    費無忌做他的少傅。

    費無忌對太子建不忠心。

    平王派無忌到秦國為大子建娶親。

    因為秦女長的姣美,無忌就急忙趕回來報告平王說:“這是個絕代美一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給太子另外娶個媳婦。

    ”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極度地一寵一愛一她,生了個兒子叫轸,另外給太子建娶了媳婦。

     費無忌用秦國美一女向楚平王獻媚以後,就趁機離開了太子去侍奉平王。

    又擔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繼位殺了自己,竟因此诋毀太子建。

    太子建的母親,是蔡國人,楚平王不一寵一愛一她。

    平王也越來越疏遠太子建,派太子建駐守城父,防守邊疆。

     不久,無忌又沒日沒夜地在平王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他說:“太子因為秦女的原因,不會沒有怨恨情緒,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備着點。

    自從太子駐守城父以後,統率着軍隊,對外和諸侯交往,将要進入都城作亂了。

    ”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來審問。

    伍奢知道無忌在平王面前說了太子的壞話,因此說:“大王怎麼能僅僅憑撥一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壞話,就疏遠骨肉至親呢?”無忌說:“大王現在不制止,他們的陰謀就要得逞,大王将要被逮捕了!”于是平王發怒,把伍奢囚禁起來,同時命令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

    還沒走到,奮揚派人提前告訴太子:“太子趕快離開,要不然,将被殺死。

    ”于是太子建逃到宋國去了。

     無忌對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賢能,不殺掉他們,将成為楚國的禍害。

    可以用他父親作人質,把他們召來,不這樣将成為楚國的後患。

    ”平王就派使臣對伍奢說:“能把你兩個兒子叫來,就能活命,不叫來,就處死。

    ”伍奢說:“伍尚為人寬厚仁慈,叫他,一定能來;伍員人桀骜不訓,忍辱負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來了一塊被擒,勢必不來。

    ”平王不聽,派人召伍奢兩個兒子,說:“來,我使你父親活命;不來,現在就殺死伍奢。

    ”伍尚打算前往,武員說:“楚王召我們兄弟,并不打算讓我們父親活命,擔心我們逃跑,産生後患,所以,用父親作人質,欺騙我們。

    我們一到,就要和父親一塊處死。

    對父親的死有什麼好處呢?去了,就叫我們報不成仇了。

    不如逃到别的國家去,借助别國的力量洗雪父親的恥辱。

    一塊去死,沒有意義呀。

    ”伍尚說:“我知道去了最後也不能保全父親的一性一命。

    可是隻恨父親召我們是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後又不能洗雪恥辱,終會被天下人恥笑。

    ”對伍員說:“你可以逃走,你能報殺父之仇,我将要就身去死。

    ”伍尚接受逮捕後,使臣又要逮捕伍王胥,伍子胥拉滿了弓,箭對準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

    他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前去追随他。

    伍奢聽說子胥逃跑了,說:“楚國君臣将要苦于戰火了。

    ”伍尚來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塊殺害了。

     伍子胥到宋國以後,正好遇上宋國華氏作亂,就和太子建一同逃到鄭國去。

    鄭國君臣對他們很友好。

    太子建又前往晉國,晉頃公說:“太子既然跟鄭國的關系友好,鄭國信任太子,太子要能給我們作内應,我們從外面進攻,一定能滅掉鄭國,滅掉鄭國,就把它分封給太子。

    ”于是太子回到鄭國。

    舉事的時機還沒成熟,正趕上太子因為個人私事打算殺掉一個跟随他的人,這個人知道太子的計劃,就把它告訴鄭國。

    鄭定公和子産殺死了太子建。

    建有個兒子叫勝。

    伍子胥害怕了,就和勝一同逃奔吳國。

    到了昭關,昭關的官兵要捉拿他們,于是,伍子胥和勝各自隻身徒步逃跑,差一點不能脫身。

    追兵在後。

    到江邊,江上有一個漁翁乘着船,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過江。

    伍子胥過江後,解下随身帶的寶劍說:“這把劍價值百金,把它送給你老人家。

    ”漁翁說:“按照楚國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賞給糧食五萬石,封給執珪的爵位,難道是僅僅值百金的寶劍嗎?”不肯接受。

    伍子胥還沒逃到吳國京城,就得了病,在中途停下來,讨飯吃。

    到達吳都,吳王僚剛剛當權執政,公子光做将軍。

    伍子胥就通過公子光的關系求見吳王。

     過了很久,楚平王因為楚國邊邑鐘離和吳國邊邑卑梁氏都養蠶,兩地的女子為争采桑葉相互撕打,就大發雷霆,以緻于兩國起兵相互攻打。

    吳國派公子光攻打楚國,攻克了楚國的鐘離、居巢就回去了。

    伍子胥勸說吳王僚說:“楚國是可以打敗的,希望再派公子去。

    ”公子光對吳王說:“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國殺死,勸大王攻打楚國,是為了報他的私仇。

    攻打楚國未必可以打敗它呀。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國内有野心,想殺死吳王僚而自立為君,不可以用對外的軍事行動勸說他,就向公子光推薦了專諸,離開朝廷,和太子建的兒子勝到鄉下種地去了。

     五年以後,楚平王死了。

    當初,平王從太子建那兒奪來的秦國美一女生了一個兒子叫轸,等平王一死,轸竟然繼平王即位,這就是昭王。

    吳王僚趁着楚國辦喪事,派燭庸、蓋餘二公子領兵襲擊楚國。

    楚國出兵切斷了吳國軍隊的後路,使吳軍不能回國。

    吳國國内空虛,公子光就命令專諸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