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關燈


    一般認為黃帝、颛顼、帝喾(kù,酷)、唐堯、虞舜。

    ⑨夷:誅殺。

    按《索隐》:“《左氏傳》無宰我與田常作亂之文,然有阚止字子我,而因争一寵一,遂為陳恒所殺。

    恐字與宰予相涉,因誤雲然。

    ”《索隐》之疑,是。

     端木賜,衛人,字子貢。

    少孔子三十一歲。

     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①。

    問曰:“汝與回也孰愈②?”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 子貢既已受業,問曰:“賜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③。

    ” 陳子禽問子貢曰④:“仲尼焉學?”文武之道未墜于地⑤,在人,賢者識其大者⑥,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又問曰:“孔子适是國必聞其政。

    求之與?抑與之與⑦?”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⑧。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也⑨。

    ” 子貢問曰:“富而無驕,貧而無谄,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⑩ ①黜:廢止,反駁。

    ②愈:更加,勝過。

    按孔子此問與下文子貢所答見于《論語·公冶長》。

    ③瑚琏:瑚、琏都是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的器皿,因其貴重,常用來比喻堪當大任的、有才能的人。

    按此問答見于《論語·公冶長》。

    ④陳子禽在《論語》中出現兩次,向子貢提出兩個關于孔子的問題,但并未問及“仲尼焉學”。

    問及這個問題的是衛國人公孫朝,見于《子張》篇。

    太史公誤。

    ⑤文武道: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國的思想。

    ⑥識:記住。

    大:根本、重要。

    ⑦抑:還是。

    ⑧溫:溫和。

    良:善良。

    恭:恭敬。

    儉:儉樸,不放縱。

    讓:謙讓。

    ⑨其者:或許。

    按此問此答見于《論語·學而》。

    ⑩此問此答亦見于《論語·學而》。

     田常欲作亂于齊,憚高、國、鮑、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魯。

    孔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一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②?”子路請出,孔子止之。

    子張、子石請行,孔子弗許。

    子貢請行,孔子許之③。

     遂行,至齊,說田常曰:“君之伐魯過矣。

    夫魯,難伐之國,其城薄以卑④,其地狹以洩⑤,其君愚而不仁,大臣僞而無用,其士民又惡甲兵之事⑥,此不可與哉。

    君不如伐吳。

    夫是,城高以厚,地廣以深⑦,甲堅以新,士選以飽,重器一精一兵盡在其中⑧,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

    ”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難,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難。

    而以教常,何也?”子貢曰:“臣聞之,憂在内者攻強,憂在外者攻弱。

    今君憂在内。

    吾聞君三封而三不成者⑨,大臣有不聽者也。

    今君破魯以廣齊,戰勝以驕主,破國以尊臣,而君之功不與焉⑩,則交日疏于主。

    是君上驕主心,下恣群臣(11),求以成大事,難矣。

    夫上驕則恣,臣驕則争,是君上與主有郤(12),下與大臣交争也。

    如此,則君之立于齊危矣。

    故曰不如伐吳。

    伐吳不勝,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無強臣之敵,下無民人之過,孤主制齊者唯君也。

    ”田常曰:“善。

    雖然,吾兵業已加便矣(13),去而之吳,大臣疑我,奈何?”子貢曰:“君按兵無伐,臣請往使吳王,令之救魯而伐齊,君因以兵迎之。

    ”田常許之,使子貢南見吳王。

     ①憚:害怕,畏懼。

    高、鮑、晏:齊國握有實權的卿大夫。

    ②二三子:諸位、諸君。

    多用于年長或位尊者對關系較近的年輕人的稱呼。

    ③以上“田常欲作亂于齊”段。

    《史記會注考證》在“故移其兵欲以伐魯”句下引蘇轍曰:“齊之伐魯,本于悼公之怒季姬,而非陳恒(按即田常);吳之伐齊,本怒悼公之反複,而非子貢。

    吳齊之戰,陳乞(按即陳恒之父)猶在,而恒未任事。

    所記皆非,蓋戰國說客設為子貢之辭,以自托于孔氏,而太史公信之耳。

    ”按蘇轍語不為無察。

    但《史記》全書類似這種采自傳聞的材料非止一端。

    ④卑:低。

    與高相對。

    ⑤其地狹以洩:《史記會注考證》引王念孫曰:《越絕書》、《吳越春秋》并“地”作“池”,“洩”作“淺”,下文“廣以深”正與“狹以淺”相對。

    按王說是。

    池,護城河。

    ⑥甲兵:铠甲和兵器。

    借指戰争。

    ⑦地廣以深:參見注⑤,應為“池廣以深”。

    ⑧重器:寶器。

    比喻可貴的人才。

    ⑨三封:三次受封。

    ⑩不與:不在其中。

    (11)恣:放縱,無拘束。

    (12)郤:通“隙”。

    比喻感情上的裂痕。

    (13)業已:已經。

    業,既,已。

     說曰①:“臣聞之,王者不絕世②。

    霸者無強敵③,千鈞之重加铢兩而移④。

    今以萬乘之齊而私千乘之魯,與吳争強,竊為王危之。

    且夫救魯,顯名也;伐齊,大利也。

    以撫泗上諸侯,誅暴齊以服強晉⑤,利莫大焉。

    名存亡魯,實困強齊,智者不疑也。

    ”吳王曰:“善。

    雖然,吾嘗與越戰,栖之會稽⑥。

    越王苦身養士,有報我心。

    子待我伐越而聽了。

    ”子貢曰:“越之勁不過魯,吳之強不過齊,王置齊而伐越,則齊已平魯矣。

    且王方以存亡繼絕為名⑦,夫伐小越而畏強齊,非勇也。

    夫勇者不避難,仁者不窮約⑧,智者不失時,王者不絕世,以立其義。

    今存越示諸侯以仁,救魯伐齊,威加晉國,諸侯必相率而朝吳,霸業成矣。

    且王必惡越,臣請東見越王,令出兵以從,此實空越,名從諸侯以伐也。

    ”吳王大說⑨,乃使子貢之越。

     ①說:遊說,勸說。

    ②王者:施行王道的人。

    儒家稱以仁義治天下為王道。

    ③霸者:施行霸道的人。

    憑借武力治天下為霸道。

    ④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在極沉重的物體上,再加上輕微的分量也可能産生移位。

    以比喻暗示吳王,一旦齊國占領了魯國,吳國的優勢可能變為劣勢。

    千鈞,極言沉重。

    铢兩,極言輕微。

    ⑤誅:讨伐。

    ⑥栖之會稽:前494年,吳王夫差大敗越軍于夫椒,乘勝攻破越都,越王勾踐“乃以甲兵五千人栖于會稽”。

    見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⑦存亡繼絕:使滅亡之國複存,使斷絕之嗣得續。

    ⑧窮約:困窘。

    暗示吳王援救因窘中的魯國。

    ⑨說:同“悅”。

    喜歡、高興。

     越王除道郊迎①,身禦至舍而問曰②:“此蠻夷之國③,大夫何以俨然辱而臨之④?”子貢曰:“今者吾說吳王以救魯伐齊,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

    且無無報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報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⑤;事未發而先聞,危也。

    三者舉事之大患。

    ”勾踐頓首再拜曰⑥:“孤嘗不料力,乃與吳戰,困于會稽,痛入于骨髓⑦,日夜焦唇幹舌,徒欲與吳王接踵而死⑧,孤之願也。

    ”遂問子貢。

    子貢曰:“吳王為人猛暴,群臣不堪⑨;國家敝以數戰,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變;子胥以谏死⑩,太宰嚭用事(11),順君之過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12)。

    今王誠發士卒佐之以徼其志(13),重寶以說以心,卑辭以尊其禮,其伐齊必也。

    彼戰不勝,王之福矣。

    戰勝,必以兵臨晉,臣請北見晉君,令共攻之,弱吳必矣。

    其銳兵盡于齊,重甲困于晉,而王制其敝,此滅吳必矣。

    ”越王大說,許諾。

    送子貢金百镒(14),劍一,良矛二。

    子貢不受,遂行。

     ①除道:清掃道路。

    ②身禦:親身駕馭車子。

    ③蠻夷:古代泛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用此謙稱本國偏遠落後。

    ④俨然:矜持莊重的樣子。

    辱:屈辱。

    ⑤殆:危險,不安全。

    ⑥頓首:周禮九拜之一。

    頭叩地而拜。

    ⑦痛:恨。

    ⑧接踵:足踵相接,連續不斷。

    這裡有一塊兒,一道兒,相繼的意思。

    踵,腳後跟。

    ⑨堪:經得起,忍受。

    ⑩子胥以谏死:伍子胥多次進谏吳王伐越,停止伐齊,吳王聽信太宰嚭讒言,賜劍子胥自一殺。

    事詳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

    按《索隐》引王邵曰:“《家語》、《越絕》并無此五字,是時子胥未死。

    ”梁玉繩《史記志疑》亦雲:“子胥死于艾陵戰後,是時尚未賜屬镂。

    ”此二說固當。

    本傳後文謂“子貢去而之魯。

    吳王果與齊人戰于艾陵,大破齊師”,這說明子貢這番遊說活動是在艾陵之戰以前,而此戰以前子胥固在焉。

    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雲:“七年,吳王夫差聞景公死而大臣争一寵一,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

    ”子胥谏勿務齊,“吳王不聽,遂北伐齊,敗齊師于艾陵”。

    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雲:“吳王将伐齊。

    子胥谏曰:‘未可。

    ……願王釋齊先越。

    ’吳王弗聽,遂伐齊,敗之艾陵,虜齊高、國以歸。

    讓子胥。

    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一殺,王聞而止之。

    ”由于太宰嚭一再讒毀子胥,“王乃使子胥于齊”,“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镂劍以自一殺”。

    又卷六十六《伍子胥列傳》對此戰雖未明确地系在何年,但從有明确系年的吳越夫湫之戰往後推,也恰在吳王夫差七年。

    此傳又謂,艾陵之戰後四年吳王再次“北伐齊,越王勾踐用子貢之謀,乃率其衆以助吳”,子胥也再一次谏吳王勿伐齊,“而吳王不聽,使子胥于齊”,子胥“還報吳”,吳王聽信太宰嚭的讒言,賜死子胥。

    此吳王夫差十一年(前485)事,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明确記載,是年吳“與魯伐齊救陳,誅伍員”。

    綜此,則子貢去吳之越說勾踐時,子胥固未死也。

    《左傳》雖把艾陵之戰系于魯哀公十一年(前486),但記吳王賜子胥屬镂劍以死事,也是在子胥使齊還吳以後。

    (11)用事:執政,當權。

    (12)殘國:殘害國家。

    (13)徼:通“邀”,求取。

    (14)镒:古代重量單位。

    一镒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

     報吳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①,越王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抵罪于吳②,軍敗身辱,栖于會稽,國為虛莽③,賴大王之賜,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④,死不敢忘,何謀之敢慮!’”後五日,越使大夫種頓首言于吳王曰:“東海役臣孤勾踐使者臣種⑤,敢修下吏問于左右⑥,今竊聞大王将興大義,誅強救弱,困暴齊而撫周室,請悉起境内士三千人,孤請自被堅執銳⑦,以先受矢石。

    因越賤臣種奉先人藏器⑧,甲十二領⑨,?屈盧之矛⑩,步光之劍(11),以賀軍吏。

    ”吳王大說,以告子貢曰:“越王欲身從寡人伐齊,可乎?”子貢曰:“不可。

    夫空人之國,悉人之衆,又從其君,不義。

    君受其币(12),許其師,而辭其君。

    ”吳王許諾,乃謝越王。

    于是吳王乃遂發九郡兵伐齊。

     ①敬:不怠慢,敬重。

    ②抵:觸犯,沖撞。

    ③虛莽:荒涼的廢墟。

    虛,同“墟”。

    莽,草叢④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禮器。

    俎,置肉的幾。

    豆,盛幹肉之類的器皿。

    修祭祀,祭神和祭祖。

    ⑤役臣:供人役使的臣子。

    ⑥修:修好,親善。

    ⑦被(pī,披)堅執銳:穿着堅固的铠甲,拿着銳利的武器。

    被,同“披”。

    穿。

    ⑧藏器:珍藏的寶器、重器。

    ⑨領:衣領。

    引申為件、套。

    ⑩?:斧。

    按此字疑衍。

    屈盧:古代造矛良匠名,借以指代良矛。

    (11)步光:古代劍名。

    (12)币:古人用作緻送禮物的絲織品,泛指用作禮物的玉、馬、皮、帛等。

     子貢因去之晉,謂晉君曰:“臣聞之,慮不先定不可以應卒①,兵不先辨不可以勝敵②。

    今夫齊與吳将戰,彼戰而不勝,越亂之必矣;與齊戰而勝,必以其兵臨晉。

    ”晉君大恐,曰:“為之奈何?”子貢曰:“修兵休卒以待之。

    ”晉君許諾。

     ①卒:通“猝”。

    突然,倉猝。

    ②辨:同“辦”。

    治理,整頓。

     子貢去而之魯。

    吳王果與齊人戰于艾陵①,大破齊師,獲七将軍之兵而不歸②,果以兵臨晉,與晉人相遇黃池之上③。

    吳晉争強。

    晉人擊之,大敗吳師。

    越王聞之,涉江襲吳,去城七裡而軍。

    吳王聞之,去晉而歸,與越戰于五湖。

    三戰不勝,城門不守,越遂圍王宮,殺夫差而戮其相④。

    破吳三年,東向而霸⑤。

     故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

    子貢一使,使勢相破⑥,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①與齊人戰于艾陵:吳救魯伐齊,在艾陵大敗齊軍。

    此役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系于吳王夫差七年(前489),《左傳》則載于魯哀公十一年(前485)。

    參見前注。

    ②獲七将軍:《左傳》謂獲齊将國書等五人,非七将。

    ③與晉人相遇黃池之上:艾陵之戰以後,吳王夫差與晉定公争奪霸主,在黃池大會諸侯,史稱“黃池之會”。

    這次會盟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和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系在吳王夫差十四年(前482)。

    按吳、晉在黃池并未交戰。

    ④殺夫差而戮其相: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2)越王勾踐滅吳,欲遷吳王夫差到甬東島,夫差自缢身亡。

    相,指太宰嚭。

    ⑤東向而霸:勾踐平吳之後率兵渡過黃河,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成為東方霸主。

    見卷四十一《越王勾踐世家》。

    ⑥使勢相破:讓各國形勢發生相應的變化。

     子貢好廢舉①,與時轉貨赀②。

    喜揚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③。

    常相魯、衛④,家累千金,卒終于齊。

     ①廢舉:或作“廢居”,猶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之“廢著”。

    廢,指賣出。

    舉,通“居”;著,通“貯”。

    居、貯,都是積貯的意思。

    “好廢舉”,就是好買進賣出的意思,亦即好做買賣、好經商的意思。

    《貨殖列傳》有子貢傳,言之較詳。

    ②與時:逐時。

    有抓時機的意思。

    轉貨:指賤買貴賣,使貨物不斷流通的意思。

    赀:通“資”。

    資财、錢财。

    ③匿:隐藏。

    過:過失,過錯。

    ④常相魯、衛:謂子貢曾經仕于魯、衛。

    常,通“嘗”。

    相,輔助。

    卷一百二十九《貨殖列傳》謂“子贛”(按即子貢)既學于仲尼,退而仕于衛”,有《左傳·哀公二十六年》所記情事可證:衛出公自城?使以弓問子贛,且曰:‘吾其入乎?’子贛稽首受弓,對曰:‘臣不識也。

    ’私于使者曰:‘……今君再在孫矣,内不聞獻之親,外不聞成之卿,則賜不識所由入也。

    ……若得其人,四方以為主,而國于何有?’”一個流亡的國君,能不能回國,要問及子貢,則子貢在衛國的地位自然不同一般。

    這是子貢曾仕于衛的明證。

    另據《左傳》,定公十五年春,“邾隐公來朝,子貢觀焉”;哀公七年夏,“公會吳于鄫,吳來征百牢,”,“康子使子貢辭”;哀公十二年“公會吳于橐臯。

    吳子使太宰嚭請尋盟。

    公不欲,使子貢對”,“乃不尋盟”;哀公十五年冬,“子服景伯如齊,子贛為介。

    ”(上二事,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均及之);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己醜,孔丘卒。

    公誅之”,子贛曰:“……生不能用,死而誅之,非禮也。

    稱一人,非名也。

    君兩失之”。

    這都是子貢仕于魯的明證。

     言偃,吳人,字子遊。

    少孔子四十五歲。

     子遊既已受業,為武城宰。

    孔子過,聞弦歌之一聲①。

    孔子莞爾而笑曰②:“割雞焉用牛刀③?”子遊曰:“昔者偃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一愛一人④,小人學道則易使⑤。

    ”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

    ”⑥孔子以為子遊習于文學。

     ①弦歌:彈琴吟詩。

    是古代一種讀書方法,将詩填譜成曲,用樂器伴奏而歌。

    ②莞爾:微笑。

    ③割雞焉用牛刀:比喻辦小事情,用不着花大力氣。

    ④道:指儒術,儒家政治思想。

    ⑤使:驅使,役使。

    ⑥這段文字見于《論語·陽貨》。

     蔔商字子夏。

    少孔子四十四歲。

     子夏問:“‘巧笑倩兮,美一目盼兮①,素以為絢兮②’,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③。

    ”曰:“禮後乎④?”孔子曰:“商始可與言《詩》已矣。

    ” 子貢問:“師與商孰賢?”子曰:“師也過⑤,商也不及⑥,”“然則師愈與⑦?”曰:“過猶不及⑧。

    ” 子謂子夏曰:“汝為君子儒⑨,無為小人儒。

    ”⑩ 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

    其子死,哭之失明。

     ①巧笑倩兮,美一目盼兮:語見《詩經·衛風·碩人》。

    倩,美好。

    盼,眼睛裡黑白分明。

    ②素以為絢兮:這一句是逸詩。

    素,白色。

    絢,有文采。

    ③繪事後素:《集解》引鄭玄曰:“繪,畫文也。

    凡畫繪先布衆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間以成其文,喻美一女雖有倩盼美質,亦需禮以成也。

    ”素,喻禮。

    ④禮後:意思是禮産生在仁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