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列傳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掉吳國。
”于是自刎而死,吳王聽到這番話,大發雷霆,就把伍子胥的一屍一體裝進皮革袋子裡,漂浮在江中。
吳國人同情他,在江邊給他修建了祠堂,因此,把這個地方命名叫胥山。
吳王殺了伍子胥後,就攻打齊國。
齊國鮑氏殺了他們的國君悼公輔佐陽生作國君。
吳王打算讨伐鮑氏,可是,沒有取得勝利,就撤兵回去了。
此後二年,吳王召集魯國、衛國的國君在橐臯會盟。
第二年,就勢北上,在黃池大會諸侯,來号令周天子。
這時,越王勾踐襲擊吳國,殺死吳太子,打敗吳國軍隊。
吳王聽到這個消息,就回國了,派出使者用豐厚貴重的禮物和越國媾和。
過後九年,越王勾踐終于滅掉吳國,殺死吳王夫差,又殺了太宰嚭,因為他不忠于他的國君,接受外國的貴重賄賂,私下親近越國。
當初,跟随伍子胥一塊逃亡在楚國原來的太子建的兒子勝,在吳國。
吳王夫差在位時,楚惠王要召勝回到楚國。
葉公規勸說:“勝一愛一好勇武而暗中尋訪敢死的勇士,大概有私心!”惠王不聽他的進谏,終于把勝召回來,讓他居住在楚國的邊邑鄢。
号稱白公。
白公回楚三年而吳王殺了伍子胥。
白公勝回楚國不久,怨恨鄭國殺死他的父親,于是暗地裡收養敢死的勇士向鄭國報仇。
回到楚國五年,請求楚王攻打鄭國,楚國令尹子西答應了他的要求。
可是,還沒發兵而晉國已經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派人到楚國請求救援,楚王派子西前往救鄭,和鄭國訂立了盟約才回國。
白公勝發怒說:“我的仇敵不是鄭國,我的仇敵是子西!”白公勝親自磨砺寶劍,有人問他:“用它幹什麼?”白公勝回答說:“要用它殺死子西。
”子西聽到這件事,笑着說:“白公勝如同鳥蛋,能有什麼作為呢?” 此後四年,白公勝和石乞在朝廷上突然刺殺了令尹子西及司馬一子綦。
石乞說:“不殺掉楚惠王,不行。
”于是,把楚惠王劫持到高府。
石乞的随從屈固背負着楚惠王逃到昭夫人住的宮室。
葉公聽說白公勝作亂,帶領着他封地的人攻打白公勝。
白公勝一夥人戰敗,白公勝逃到山裡自一殺了。
石乞被俘,審問他白公勝的一屍一首在哪裡,不說出來就要把他煮死。
石乞說:“事情成功了就做卿相,不成功就被煮死,本來是應盡的職分。
”最終不肯說出白公勝一屍一首在什麼地方。
于是,把石乞煮死了。
找回楚惠王,再立他為國君。
太史公說:怨毒對于人類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一柄一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何況地位相同的人呢!假使伍子胥追随他的父親伍奢一起死去,和蝼蟻又有什麼區别。
放棄小義,洗雪重大的恥辱,讓名聲流傳後世。
可悲啊!當伍子胥在江邊困窘危急的時候,在路上沿途乞讨的時候,他的心志難道曾經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嗎?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剛正有氣一性一的男子,誰能達到這種地步呢!白公如果不自立為王,他的功業和謀略恐怕是說也說不完啊! 【原文】【注解】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
員父曰伍奢。
員兄曰伍尚。
其先曰伍舉①,以直谏事楚莊王②,有顯③,故其後世有名于楚。
①先:祖先。
按據《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伍員之“先”,可推到其曾祖父伍參;伍舉即椒舉,乃其祖父也。
②“以直谏楚莊王”句恐失确。
按伍舉當康王、靈王時,其父伍參乃事莊王。
卷四十《楚世家》謂伍舉以隐語谏莊王亦誤。
《史記會注考證》謂“伍舉當作伍參”,是;又引張照語雲,伍舉直谏不見于《左傳》。
按伍參谏楚子,《左傳》固有之,然不及伍舉為多為直。
《國語·楚語》載,靈王為章華之台,與伍舉共登。
靈王曰:“台美夫?”伍舉對曰:“臣聞國君服一寵一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緻遠以為明,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雕镂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為樂;不聞其以觀大視侈一婬一色以為明,而以察清濁為聰。
……”此“谏”不可謂不“直”。
要之,太史公謂伍舉直谏不誤,而謂“以直谏楚莊王”則失确。
③顯:顯貴。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為太傅,費無忌為少傅①。
無忌不忠于太子建。
平王使無忌為太子取熬于秦②,秦女好③,無忌馳歸報平王曰:“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熬④。
”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一愛一幸之⑤,生子轸。
更為太子取熬。
①費無忌:卷四十《楚世家》亦作“費無忌”,《左傳》作“費無極”。
②取:同“娶”。
③好:絕美。
④更:改,另外。
⑤幸:龐一愛一。
按卷四十《楚世家》亦載其事,見《左傳·昭公十九年》所載稍略。
無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
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殺己,乃因讒太子建。
建母,蔡女也,于一寵一于平王。
平王稍益疏建①,使建守城父,備邊兵。
頃之,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無怨望②,願王少自備也。
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諸侯,且欲入為亂矣。
”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③。
伍奢知無忌讒太子于平王,因曰:“王獨奈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④?”無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
王且見禽⑤。
”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
行未至,奮揚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誅。
”太子建亡奔宋。
①稍:逐漸地,慢慢地。
②望:埋怨,怨恨。
③考問:審問。
④獨:豈,難道。
讒賊小臣:以讒言傷害人的小人之臣。
賊,敗壞,傷害。
⑤見禽:被擒,被捕。
禽,同“擒”。
捕捉。
無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
可以其父質而召之①,不然且為楚患。
”王使使謂伍奢曰:“能緻汝二子則生②,不能則死。
”伍奢曰:“尚為人仁,呼必來。
員為人剛戾忍訽③,能成大事,彼見來之并禽,其勢必不來。
”王不聽,使人召二子曰:“來,吾生汝父;不來,今殺奢也。
”伍尚欲往,員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後生患,故以父為質,詐召二子。
二子到,則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報耳。
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④,俱滅,無為也⑤。
”伍尚曰:“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
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
”謂員:“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仇,我将歸死⑥。
”尚既就執⑦,使者捕伍胥。
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⑧,使者不敢進,伍胥遂亡。
聞太子建之在宋,往從之。
奢聞子胥之亡也,曰:“楚國君臣且苦兵矣⑨。
”伍尚至楚,楚并殺奢與尚也。
①質:抵押,作人質。
②緻:招來,引來。
③剛戾忍訽:剛強猛烈,忍受恥辱。
戾,兇暴,猛烈。
訽:恥辱。
④雪:洗刷。
⑤無為:沒有意義。
⑥歸死:自願就死。
⑦執:捉拿,拘捕。
⑧貫(wān,彎)弓:彎弓,拉滿弓。
貫,通“彎”。
⑨苦兵:苦于戰争。
按本段所記史實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伍胥既至宋,宋有華氏之亂①,乃與太子建俱奔于鄭。
鄭人甚善之。
太子建又适晉②,晉頃公曰:“太子既善鄭,鄭信太子。
太子能為我内應,而我攻其外,滅鄭必矣。
滅鄭而封太子。
”太子乃還鄭。
事未會③,會自私欲殺其從者④,從者知其謀,乃告之于鄭。
鄭定公與子産誅殺太子建。
建有子名勝。
伍胥俱,乃勝俱奔吳。
到昭關,昭關欲執之。
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
追者在後。
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⑤,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
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⑥,以與父。
”父曰:“楚國之法⑦,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⑧,豈徒百金邪!”不受。
伍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乞食。
至于吳,吳王僚方用事⑨,公子光為将。
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五⑩。
①華氏之亂:指宋國大夫華、向二氏作亂事。
宋君公無信多私,又厭惡華、向二氏。
華定、華亥與向甯商量,決定先動手
”于是自刎而死,吳王聽到這番話,大發雷霆,就把伍子胥的一屍一體裝進皮革袋子裡,漂浮在江中。
吳國人同情他,在江邊給他修建了祠堂,因此,把這個地方命名叫胥山。
吳王殺了伍子胥後,就攻打齊國。
齊國鮑氏殺了他們的國君悼公輔佐陽生作國君。
吳王打算讨伐鮑氏,可是,沒有取得勝利,就撤兵回去了。
此後二年,吳王召集魯國、衛國的國君在橐臯會盟。
第二年,就勢北上,在黃池大會諸侯,來号令周天子。
這時,越王勾踐襲擊吳國,殺死吳太子,打敗吳國軍隊。
吳王聽到這個消息,就回國了,派出使者用豐厚貴重的禮物和越國媾和。
過後九年,越王勾踐終于滅掉吳國,殺死吳王夫差,又殺了太宰嚭,因為他不忠于他的國君,接受外國的貴重賄賂,私下親近越國。
當初,跟随伍子胥一塊逃亡在楚國原來的太子建的兒子勝,在吳國。
吳王夫差在位時,楚惠王要召勝回到楚國。
葉公規勸說:“勝一愛一好勇武而暗中尋訪敢死的勇士,大概有私心!”惠王不聽他的進谏,終于把勝召回來,讓他居住在楚國的邊邑鄢。
号稱白公。
白公回楚三年而吳王殺了伍子胥。
白公勝回楚國不久,怨恨鄭國殺死他的父親,于是暗地裡收養敢死的勇士向鄭國報仇。
回到楚國五年,請求楚王攻打鄭國,楚國令尹子西答應了他的要求。
可是,還沒發兵而晉國已經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派人到楚國請求救援,楚王派子西前往救鄭,和鄭國訂立了盟約才回國。
白公勝發怒說:“我的仇敵不是鄭國,我的仇敵是子西!”白公勝親自磨砺寶劍,有人問他:“用它幹什麼?”白公勝回答說:“要用它殺死子西。
”子西聽到這件事,笑着說:“白公勝如同鳥蛋,能有什麼作為呢?” 此後四年,白公勝和石乞在朝廷上突然刺殺了令尹子西及司馬一子綦。
石乞說:“不殺掉楚惠王,不行。
”于是,把楚惠王劫持到高府。
石乞的随從屈固背負着楚惠王逃到昭夫人住的宮室。
葉公聽說白公勝作亂,帶領着他封地的人攻打白公勝。
白公勝一夥人戰敗,白公勝逃到山裡自一殺了。
石乞被俘,審問他白公勝的一屍一首在哪裡,不說出來就要把他煮死。
石乞說:“事情成功了就做卿相,不成功就被煮死,本來是應盡的職分。
”最終不肯說出白公勝一屍一首在什麼地方。
于是,把石乞煮死了。
找回楚惠王,再立他為國君。
太史公說:怨毒對于人類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一柄一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何況地位相同的人呢!假使伍子胥追随他的父親伍奢一起死去,和蝼蟻又有什麼區别。
放棄小義,洗雪重大的恥辱,讓名聲流傳後世。
可悲啊!當伍子胥在江邊困窘危急的時候,在路上沿途乞讨的時候,他的心志難道曾經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嗎?所以,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剛正有氣一性一的男子,誰能達到這種地步呢!白公如果不自立為王,他的功業和謀略恐怕是說也說不完啊! 【原文】【注解】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員。
員父曰伍奢。
員兄曰伍尚。
其先曰伍舉①,以直谏事楚莊王②,有顯③,故其後世有名于楚。
①先:祖先。
按據《
襄公二十六年》,伍員之“先”,可推到其曾祖父伍參;伍舉即椒舉,乃其祖父也。
②“以直谏楚莊王”句恐失确。
按伍舉當康王、靈王時,其父伍參乃事莊王。
卷四十《楚世家》謂伍舉以隐語谏莊王亦誤。
《
按伍參谏楚子,《左傳》固有之,然不及伍舉為多為直。
《國語·楚語》載,靈王為章華之台,與伍舉共登。
靈王曰:“台美夫?”伍舉對曰:“臣聞國君服一寵一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緻遠以為明,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雕镂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嚣庶為樂;不聞其以觀大視侈一婬一色以為明,而以察清濁為聰。
……”此“谏”不可謂不“直”。
要之,太史公謂伍舉直谏不誤,而謂“以直谏楚莊王”則失确。
③顯:顯貴。
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為太傅,費無忌為少傅①。
無忌不忠于太子建。
平王使無忌為太子取熬于秦②,秦女好③,無忌馳歸報平王曰:“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為太子取熬④。
”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一愛一幸之⑤,生子轸。
更為太子取熬。
①費無忌:卷四十《楚世家》亦作“費無忌”,《左傳》作“費無極”。
②取:同“娶”。
③好:絕美。
④更:改,另外。
⑤幸:龐一愛一。
按卷四十《楚世家》亦載其事,見《左傳·昭公十九年》所載稍略。
無忌既以秦女自媚于平王,因去太子而事平王。
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殺己,乃因讒太子建。
建母,蔡女也,于一寵一于平王。
平王稍益疏建①,使建守城父,備邊兵。
頃之,無忌又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無怨望②,願王少自備也。
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諸侯,且欲入為亂矣。
”平王乃召其太傅伍奢考問之③。
伍奢知無忌讒太子于平王,因曰:“王獨奈何以讒賊小臣疏骨肉之親乎④?”無忌曰:“王今不制,其事成矣。
王且見禽⑤。
”于是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
行未至,奮揚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将誅。
”太子建亡奔宋。
①稍:逐漸地,慢慢地。
②望:埋怨,怨恨。
③考問:審問。
④獨:豈,難道。
讒賊小臣:以讒言傷害人的小人之臣。
賊,敗壞,傷害。
⑤見禽:被擒,被捕。
禽,同“擒”。
捕捉。
無忌言于平王曰:“伍奢有二子,皆賢,不誅且為楚憂。
可以其父質而召之①,不然且為楚患。
”王使使謂伍奢曰:“能緻汝二子則生②,不能則死。
”伍奢曰:“尚為人仁,呼必來。
員為人剛戾忍訽③,能成大事,彼見來之并禽,其勢必不來。
”王不聽,使人召二子曰:“來,吾生汝父;不來,今殺奢也。
”伍尚欲往,員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脫者後生患,故以父為質,詐召二子。
二子到,則父子俱死。
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報耳。
不如奔他國,借力以雪父之恥④,俱滅,無為也⑤。
”伍尚曰:“我知往終不能全父命。
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後不能雪恥,終為天下笑耳。
”謂員:“可去矣!汝能報殺父之仇,我将歸死⑥。
”尚既就執⑦,使者捕伍胥。
伍胥貫弓執矢向使者⑧,使者不敢進,伍胥遂亡。
聞太子建之在宋,往從之。
奢聞子胥之亡也,曰:“楚國君臣且苦兵矣⑨。
”伍尚至楚,楚并殺奢與尚也。
①質:抵押,作人質。
②緻:招來,引來。
③剛戾忍訽:剛強猛烈,忍受恥辱。
戾,兇暴,猛烈。
訽:恥辱。
④雪:洗刷。
⑤無為:沒有意義。
⑥歸死:自願就死。
⑦執:捉拿,拘捕。
⑧貫(wān,彎)弓:彎弓,拉滿弓。
貫,通“彎”。
⑨苦兵:苦于戰争。
按本段所記史實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伍胥既至宋,宋有華氏之亂①,乃與太子建俱奔于鄭。
鄭人甚善之。
太子建又适晉②,晉頃公曰:“太子既善鄭,鄭信太子。
太子能為我内應,而我攻其外,滅鄭必矣。
滅鄭而封太子。
”太子乃還鄭。
事未會③,會自私欲殺其從者④,從者知其謀,乃告之于鄭。
鄭定公與子産誅殺太子建。
建有子名勝。
伍胥俱,乃勝俱奔吳。
到昭關,昭關欲執之。
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
追者在後。
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⑤,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
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⑥,以與父。
”父曰:“楚國之法⑦,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⑧,豈徒百金邪!”不受。
伍胥未至吳而疾,止中道,乞食。
至于吳,吳王僚方用事⑨,公子光為将。
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見吳五⑩。
①華氏之亂:指宋國大夫華、向二氏作亂事。
宋君公無信多私,又厭惡華、向二氏。
華定、華亥與向甯商量,決定先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