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關燈
己,疾之③,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④,欲隐勿見⑤。

     ①能:才能,本領。

    ②陰:暗中,秘密地。

    ③疾:妒忌,忌恨。

    ④法刑:假借罪名處刑。

    黥,即墨刑。

    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額後塗以墨。

    ⑤見:同“現”,出現,顯現。

     齊使者如梁①,孫膑以刑徒陰見②,說齊使③。

    齊使以為奇④,竊載與之齊⑤。

    齊将田忌善而客待之⑥。

    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⑦。

    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⑧,馬有上、中、下輩。

    于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⑨,臣能令君勝。

    ”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

    及臨質⑩,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驷與彼上驷,取君上驷與彼中驷,取君中驷與彼下驷。

    ”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11),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進孫子于威王。

    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12)。

     ①如:往;到……去。

    ②刑徒:受過刑的人,即犯人。

    ③說(shuì稅):陳述己見,規勸對方,即遊說。

    ④奇:指難得的人才。

    ⑤竊:暗地裡,秘密地。

    ⑥善:賞識。

    客待之:像對待賓客一樣對待他。

    ⑦諸公子:貴族子弟。

    馳逐:指賽一馬。

    重射:押重金賭輸赢。

    ⑧馬足:馬的腳力,速度。

    ⑨弟:但,隻管。

    又寫作“第”。

    ⑩臨質:臨場比賽。

    質,對,評斷、評量。

    (11)再勝:兩次獲勝。

    (12)以為師:把孫膑當作老師。

     其後魏伐趙,趙急,請救于齊。

    齊威王欲将孫膑,膑辭謝曰:“刑餘之人不可①。

    ”于是乃以田忌為将軍,而孫子為師,居辎車中②,坐為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③,救鬥者不搏撠④,批亢搗虛⑤,形格勢禁⑥,則自為解耳。

    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⑦,老弱罷于内⑧。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⑨,據其街路,沖其方虛⑩,彼必釋趙而自救。

    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11)。

    ”田忌從之。

    魏果去邯鄲,與齊戰于桂陵,大破梁軍。

     ①刑餘之人:受過肉刑身一體不完整的人。

    ②辎車:帶有帷扒的車子。

    ③雜亂紛糾:事情好像糾纏在一起的亂絲,沒有頭緒。

    控卷(quán,拳):不能緊一握拳頭。

    控,控制,一操一縱,引申為握掌。

    卷,通“拳”。

    ④撠:刺。

    ⑤批亢搗虛:撇開敵人充實的地方,沖擊敵人空虛的地方。

    批,排除、撇開。

    亢,充滿。

    ⑥形格勢禁:(敵人)局勢發生了被阻遏的變化,對原來的進攻計劃必然有所顧忌。

    格,被阻遏。

    禁,顧忌。

    ⑦竭:一精一疲力盡。

    ⑧罷:通“疲”。

    疲勞,疲乏。

    ⑨疾:趕快。

    ⑩方虛:正當空虛處。

    (11)收弊于魏:坐收魏軍自行挫敗的效果。

    弊,敗。

     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于齊。

    齊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矣①。

    孫膑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②,素悍勇而輕齊③,齊号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④。

    兵法,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裡而趣利者軍半至⑤。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竈,明日為五萬竈,又明日為三萬竈。

    ”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⑥。

    ”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⑦。

    孫膑度其行⑧,暮當至馬陵。

    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⑨:“龐涓死于此樹之下”。

    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一弩一,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⑩。

    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11)。

    讀其書未畢(12),齊軍萬一弩一俱發,魏軍大亂相失(13)。

    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刭,曰:“遂成豎子之名(14)!”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

    孫膑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①既已過:已經越過齊國國境線。

    ②三晉之兵:這裡指魏國的士兵。

    春秋末年,三家分晉,成為戰國時的韓、趙、魏三國,史稱三晉。

    ③素:一向,向來。

    ④因其勢而利導之:順應魏兵認為齊兵膽怯的思想,讓齊兵僞裝膽怯逃亡,誘導魏軍深入。

    ⑤“百裡而趣利”二句,語見《孫子·軍争》,意思是說,用急行軍走百裡去争利的,就會和後續部隊脫節,可能犧牲上将軍;用急行軍走五十裡去争利的,因為前後不能接應,部隊隻有一半能夠趕到。

    與原文有出入。

    原文是“百裡而争利,則擒之将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裡而争利,則蹶上将軍,其法半至。

    ”趣,同“趨”。

    蹶:受挫折。

    ⑥亡:逃跑。

    ⑦倍日并行:兩天的路程一天走到。

    ⑧度(duó,奪):估計,揣測。

    ⑨白:刮去樹皮使白木露出。

    書:寫。

    ⑩期:約定。

    (11)鑽火燭之:取火照亮樹幹上的字。

    鑽,古時取火方法。

    燭,照,照亮。

    (12)書:字。

    (13)相失:因潰散,彼此不相照應。

    (14)豎子:小子。

    對人的蔑稱。

    按此段段首雲“後十三年”,系指齊魏桂陵之戰以後十三年。

    桂陵之戰在齊威王二十六年、梁惠王十七年,本段所記馬陵之戰在齊宣王二年、梁惠王三十年。

    由齊威王二十六年到齊王二年,或由梁惠王十七年到梁惠王三十年,均洽為十三年。

    而《索隐》引王邵按《紀年》計,則“相去無十三歲”。

    此蓋《紀年》與《史記》紀年有異所緻。

    這種情況,《史記》多有之。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

    嘗學于曾子①,事魯君。

    齊人攻魯,魯欲将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②,而魯疑之。

    吳起于是欲就名③,逐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④。

    魯卒以為将。

    将而攻齊,大破之。

     ①嘗:曾經。

    ②取:同“娶”。

    ③就名:成就名聲。

    就,完成。

    ④不與齊:不親附齊國。

    與,親附。

     魯人或惡吳起曰①:“起之為人,猜忍人也②。

    其少時,家累千金,遊仕不遂③。

    遂破其家。

    鄉一黨一笑之④,吳起殺其謗已者三十餘人,而東出衛郭門⑤。

    與其母訣⑥,齧臂而盟曰⑦:‘起不為卿相,不複入衛。

    ’遂事曾子。

    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

    曾子薄之⑧,而與起絕⑨。

    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

    魯君疑之,起殺妻以求将。

    夫魯小一柄一,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⑩。

    且魯衛兄弟之國也(11),而君用起,則是棄衛。

    ”魯君疑之,謝吳起(12)。

     ①或:有的人。

    惡:诋毀,說壞話。

    ②猜忍:猜疑而殘忍。

    ③遊仕:外出謀求作官。

    遂:遂心、如願。

    ④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