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之命皆懸于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後至者雲何?”對曰:“當斬。
”莊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
既往,未及反⑨,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⑩。
三軍之士皆振慄(11)。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節赦賈(12),馳入軍中。
穰苴曰:“将在軍,君令有所不受(13)。
”問軍政曰:“馳三軍法何?”正曰:“當斬。
”使者大懼。
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殺之。
”乃斬其仆,車之左驸(14),馬之左骖(15),以徇三軍。
遣使者還報,然後行。
士卒次舍井竈飲食問疾醫藥(16),身自拊循之(17)。
悉取将軍之資糧享士卒(18),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羸弱者(19)。
三日而後勒兵。
病者皆求行,争奮出為之赴戰。
晉師聞之,為罷去(20)。
燕師聞之,度水而解(21)。
于是追擊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歸(22)。
①旦日:明日。
日中:正午,中午。
軍門:軍營大門。
②立表:在陽光下豎一起木杆,根據陽光照射的影子的移動,來計算時間。
表,就指這木杆。
下漏:把銅壺下穿一小孔,壺中立箭,箭杆上刻有度數,然後銅壺蓄水,使之徐徐下漏,以箭杆顯露出來的刻度計算時間。
③左右:指親近的人。
④撲表:把計時的木杆打倒。
決漏:把壺裡的水放出。
⑤行軍勒兵:巡行軍營,指揮軍隊。
⑥期:約定的時間。
⑦不侫:不才,無才。
自謙詞。
⑧援:一操一起,拿起。
枹:鼓槌。
鼓:擊鼓。
⑨反:同“返”。
返回。
⑩徇:示衆。
三軍:泛指全軍。
大國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
(11)振慄:害怕得發一抖。
(12)節:符節。
傳達國君命令的信物。
(13)這二句的意思是說,将領在外邊率領部隊,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以免牽制軍隊,贻誤戰機。
(14)驸:通“輔”,夾車木。
(15)骖:古代用三匹或四匹馬拉車時,而兩邊的馬叫“骖”。
(16)次舍:宿營。
次,停留。
也指行軍一處停留三次以上。
《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舍,宿營地。
(17)拊循:慰問,安一撫。
(18)享:通“飨”。
供食款待。
(19)最比:特别照顧到。
最,特别,尤其。
比,及、到。
羸:瘦,弱。
(20)罷:撤退。
(21)解(xiè,懈):同“懈”。
松馳,懈怠。
(22)所亡:所失掉的。
封内故境:指封國之内曾經淪陷的土地。
未至國①,釋兵旅②,解約束,誓盟而後入邑。
景公與諸大夫郊迎,勞師成禮③,然後反歸寝。
既見穰苴,尊為大司馬④。
田氏日益尊于齊。
①國:指國都。
②釋兵旅:解除軍隊的戰備。
③成禮:按照一定的程式行完畢。
④尊:敬重、推崇地任命。
已而大夫鮑氏、高、國之屬害之①,谮于景公②。
景公退穰苴,苴發疾而死。
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國等。
其後及田常殺簡公,盡滅高子、國子之族。
至常曾孫和,因自立,為齊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③,而諸侯朝齊④。
①大夫鮑氏、高國之屬:指當時齊國掌握實權的卿大夫鮑牧、高眙子、國惠子一班人。
害,忌妒。
②谮:中傷,誣陷。
③放:通“仿”。
仿效,效法。
④朝:朝拜。
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馬穰苴兵法》①。
①《司馬穰苴兵法》:古代兵書名。
齊威王讓大夫整理《司馬兵法》時,把司馬穰苴的兵法附在其中,定名叫《司穰苴兵法》。
《漢書·藝文志》謂有百五十篇,今僅存五篇。
太史公曰:餘讀《司馬兵法》,闳廓深遠①,雖三代征伐②,未能竟其義③,如其文也,亦少褒矣。
若夫穰苴,區區為小一柄一行師,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④?世既多《司馬兵法》⑤,以故不論,著穰苴之列傳焉。
①闳廓:宏大廣博。
②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③竟:窮,盡。
④揖讓:賓主相見的禮儀,以示謙讓。
這裡引申為相提并論。
⑤多:推重,贊揚。
”莊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
既往,未及反⑨,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⑩。
三軍之士皆振慄(11)。
久之,景公遣使者持節赦賈(12),馳入軍中。
穰苴曰:“将在軍,君令有所不受(13)。
”問軍政曰:“馳三軍法何?”正曰:“當斬。
”使者大懼。
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殺之。
”乃斬其仆,車之左驸(14),馬之左骖(15),以徇三軍。
遣使者還報,然後行。
士卒次舍井竈飲食問疾醫藥(16),身自拊循之(17)。
悉取将軍之資糧享士卒(18),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羸弱者(19)。
三日而後勒兵。
病者皆求行,争奮出為之赴戰。
晉師聞之,為罷去(20)。
燕師聞之,度水而解(21)。
于是追擊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歸(22)。
①旦日:明日。
日中:正午,中午。
軍門:軍營大門。
②立表:在陽光下豎一起木杆,根據陽光照射的影子的移動,來計算時間。
表,就指這木杆。
下漏:把銅壺下穿一小孔,壺中立箭,箭杆上刻有度數,然後銅壺蓄水,使之徐徐下漏,以箭杆顯露出來的刻度計算時間。
③左右:指親近的人。
④撲表:把計時的木杆打倒。
決漏:把壺裡的水放出。
⑤行軍勒兵:巡行軍營,指揮軍隊。
⑥期:約定的時間。
⑦不侫:不才,無才。
自謙詞。
⑧援:一操一起,拿起。
枹:鼓槌。
鼓:擊鼓。
⑨反:同“返”。
返回。
⑩徇:示衆。
三軍:泛指全軍。
大國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
(11)振慄:害怕得發一抖。
(12)節:符節。
傳達國君命令的信物。
(13)這二句的意思是說,将領在外邊率領部隊,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以免牽制軍隊,贻誤戰機。
(14)驸:通“輔”,夾車木。
(15)骖:古代用三匹或四匹馬拉車時,而兩邊的馬叫“骖”。
(16)次舍:宿營。
次,停留。
也指行軍一處停留三次以上。
《
”舍,宿營地。
(17)拊循:慰問,安一撫。
(18)享:通“飨”。
供食款待。
(19)最比:特别照顧到。
最,特别,尤其。
比,及、到。
羸:瘦,弱。
(20)罷:撤退。
(21)解(xiè,懈):同“懈”。
松馳,懈怠。
(22)所亡:所失掉的。
封内故境:指封國之内曾經淪陷的土地。
未至國①,釋兵旅②,解約束,誓盟而後入邑。
景公與諸大夫郊迎,勞師成禮③,然後反歸寝。
既見穰苴,尊為大司馬④。
田氏日益尊于齊。
①國:指國都。
②釋兵旅:解除軍隊的戰備。
③成禮:按照一定的程式行完畢。
④尊:敬重、推崇地任命。
已而大夫鮑氏、高、國之屬害之①,谮于景公②。
景公退穰苴,苴發疾而死。
田乞、田豹之徒由此怨高、國等。
其後及田常殺簡公,盡滅高子、國子之族。
至常曾孫和,因自立,為齊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③,而諸侯朝齊④。
①大夫鮑氏、高國之屬:指當時齊國掌握實權的卿大夫鮑牧、高眙子、國惠子一班人。
害,忌妒。
②谮:中傷,誣陷。
③放:通“仿”。
仿效,效法。
④朝:朝拜。
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馬穰苴兵法》①。
①《司馬穰苴兵法》:古代兵書名。
齊威王讓大夫整理《司馬兵法》時,把司馬穰苴的兵法附在其中,定名叫《司穰苴兵法》。
《
太史公曰:餘讀《司馬兵法》,闳廓深遠①,雖三代征伐②,未能竟其義③,如其文也,亦少褒矣。
若夫穰苴,區區為小一柄一行師,何暇及《司馬兵法》之揖讓乎④?世既多《司馬兵法》⑤,以故不論,著穰苴之列傳焉。
①闳廓:宏大廣博。
②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③竟:窮,盡。
④揖讓:賓主相見的禮儀,以示謙讓。
這裡引申為相提并論。
⑤多:推重,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