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關燈
,而滅其所醜③。

    彼自知其計④,則毋以其失窮之⑤;自勇其斷,則毋以其敵怒之;自多其力⑥,則毋以其難概之⑦。

    規異事與同計⑧,譽異人與同行者⑨,則以飾之無傷也⑩。

    有與同失者,則明飾其無失也。

    大忠無所拂悟(11),辭言無所擊排(12),迺後申其辯知焉(13)。

    此所以親近不疑,知盡之難也。

    得曠日彌久(14),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交争而不罪,迺明計利害以緻其功(15),直指事非以飾其身(16),以此相持(17),此說之成也。

     ①務:要旨。

    ②飾:粉飾,美化。

    ③滅:遮掩、掩蓋。

    ④自知:自己認為高明。

    知,通“智”。

    ⑤窮之:指使君主困窘、難堪。

    ⑥多:推崇,贊美。

    ⑦概之:壓抑、限制他。

    概,古代量谷物時,用以刮平鬥斛的器一具。

    《管子·樞言篇》“釜鼓滿,則人概之”。

    此是引申義。

    ⑧異事:他事,另一件事。

    同計:與君主謀劃相同。

    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謀劃另一件事與君主計策相同,謀劃他事等于謀劃此事,可以不犯揚己之嫌,不掠君主之美。

    ⑨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另一個人與君主同德行,稱贊那個人等于稱贊君主,可以不露阿谀君主之迹。

    ⑩無傷:沒有害處。

    (11)拂悟:違逆,抵觸。

    悟,通“牾”。

    (12)擊排:攻擊,排斥。

    (13)申:同“伸”。

    舒展,伸直。

    引申為施展。

    (14)曠日彌久:猶今語“曠日持久”,即多費時日,拖得很久。

    曠,荒廢,費。

    彌久,很久。

    (15)明計:明白權衡剖析。

    緻:達,得到。

    (16)直指:直陳,講話無顧慮。

    飾其身:正其身。

    飾,修治,整治。

    (17)相持:指君信臣,臣忠君。

     伊尹為庖①,百裡奚為虜②,皆所由幹其上也③。

    故此二子者,皆聖人也,猶不能無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污也④,則非能仕之所設也⑤。

     ①伊尹為庖的故事見《韓非子·難言》,說他為了遊說商湯,“身執鼎俎為庖宰,昵近習親,而湯乃僅知其賢而用之”。

    《墨子·尚賢中篇》也提到這個故事,說伊尹是“有莘氏女之私臣,親為庖人,湯得之,舉以為相”。

    《史記》卷三《殷本紀》則謂伊尹想求得商湯的任用而無由,于是就做了随同有莘氏女出嫁的“媵臣”。

    說他親“負鼎俎,以滋味說湯,緻于王道”。

    ②虜:奴隸。

    百裡奚為虜的故事,《韓非子·難言》,又《難一》、《難二》,均及之,但語焉不詳。

    《史記》卷五《秦本紀》說他原為虞國人,晉獻公滅虞以後,他被俘虜,做了秦穆公夫人即晉公子夷吾的姐姐的陪嫁臣到了秦國,後亡秦走宛,被楚國人捉住。

    秦穆公知其賢,便用五張黑公羊皮把他贖回來,與語國事三日,秦穆公大悅,于是“授之國政”。

    卷之十九《晉世家》亦略及其事。

    ③由:經由,經此。

    幹:求取。

    上:君主。

    ④役身:自身做賤役。

    涉世:涉足社會。

    ⑤非能仕之所設也:當依《韓非子》作“非能仕之所恥”。

    能仕,智能之士。

    仕,通“士”。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

    其子曰:“不築且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①,暮而果大亡其财②,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鄰人之父③。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迺以其子妻之④。

    因問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關其思曰:“胡可伐。

    ”迺戮關其思,曰:“胡,兄弟之國也⑤,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而不備鄭。

    鄭人襲胡,取之。

    此二說者,其知皆當矣,然而甚者為戮⑥,薄者見疑⑦。

    非知之難也,處之則難矣。

     ①父:老者,老人。

    亡:丢失、被竊。

    ③知其子:以其子為智。

    ④子:指女兒。

    古代男、女都稱子。

    妻之:嫁給胡君為妻。

    ⑤兄弟之國:親戚的通稱。

    春秋戰國時,兩國雖非同姓,但有婚姻關系也叫“兄弟之國”。

    ⑥甚者:重的。

    ⑦薄者:輕的。

    以上兩句謂,言重則被殺,言輕則見疑。

    按此段文字與諸本《韓非子》多有不同。

     昔者彌子瑕見一愛一于君。

    衛國之法,竊駕君車者罪至刖①。

    既而彌子之母病,人聞,往夜告之,彌子矯駕君車而出②。

    君聞之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一之故而犯刖罪!”與君遊果園,彌子食桃而甘③,不盡而奉君。

    君曰:“一愛一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彌子色衰而一愛一弛④,得罪于君。

    君曰:“是嘗矯駕吾車,又嘗食我以其餘桃⑤。

    ”故彌子之行未變于初也,前見賢而後獲罪者,受憎之至變也⑥。

    故有一愛一于主,則知當而加親;見憎于主,則罪當而加疏。

    故谏說之士不可不察一愛一憎之主而後說之矣。

     ①刖:斷足酷刑。

    ②矯:擅稱君命。

    ③甘:感到甜美。

    ④弛:松緩,松懈。

    這裡有疏淡、減退的意思。

    ⑤食:給吃。

    餘桃:咬剩下的桃子。

    ⑥至變:最大的改變。

    至,最、極。

     夫龍之為蟲也①,可擾狎而騎也②。

    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人有嬰之③,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之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④。

     ①龍之為蟲:古人認為龍屬蟲類。

    ②擾狎:馴熟。

    擾,馴養。

    狎,親近,戲一弄。

    ③嬰:碰,觸犯。

    ④幾:近,近于善谏。

     人或傳其書至秦①。

    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②,死不恨矣③!”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

    ”秦因急攻韓。

    韓王始不用非,及急,迺遣非使秦。

    秦王驚之,未信用。

    李斯、姚賈害之④,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

    今王欲并諸侯⑤,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

    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⑥。

    ”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遺非藥⑦,使自一殺。

    韓非欲自陳⑧,不得見。

    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韓子皆著書,傳于後世,學者多有。

    餘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①或:有的。

    ②遊:結交,交往。

    ③恨:遺憾。

    ④害:嫉妒。

    ⑤并:吞并、兼并。

    ⑥過法誅之:加以罪名,依法處死他。

    過,硬加罪過。

    ⑦遺:送給。

    ⑧自陳:當面剖白。

     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①,因應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

    莊子散道德②,放論③,要亦歸之自然。

    申子卑卑④,施之于名實。

    韓子引繩墨⑤,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⑥。

    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①虛無:指道的本體無所不在,而又無形可見。

    ②散:散布,這裡有推演、宣演的意思。

    ③放論:猶“放言”,即縱意随心地發表議論,不受約束。

    ④卑卑:勤奮自勉。

    ⑤繩墨:木工用以正曲直的墨線。

    引申為規範,法制。

    ⑥慘礉(hé,核):慘酷苛刻。

    礉,核實。

    引申為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