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關燈
即攻打韓國。

    起初韓王不重用韓非,等到情勢吃緊,才派遣韓非出使秦國。

    秦王很喜歡他,還沒被信用。

    李斯、姚賈嫉妨他,在秦王面前底毀他說:“韓非,是韓國貴族子弟。

    現在大王要吞并各國,韓非到頭來還是要幫助韓國而不幫助秦國,這是人之常情啊。

    如今大王不任用他,在秦國留的時間長了,再放他回去,這是給自己留下的禍根啊。

    不如給他加個罪名,依法處死他。

    ”秦王認為他說的對,就下令司法官吏給韓非定罪。

    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了毒一藥,叫他自一殺。

    韓非想要當面向秦王陳述是非,又不能見到。

    後來秦王後悔了,派人去赦免他,可惜韓非已經死了。

     申子、韓子都著書立說,留傳到後世,學者大多有他們的書,我唯獨悲歎韓非撰寫了《說難》而本人卻逃脫不了遊說君主的災禍。

     太史公說:老子推重的“道”,虛無,順應自然,以無所作為來适應各種變化,所以,他寫的書很多措辭微妙不易理解。

    莊子宣演道德,縱意推論,其學說的要點也歸本于自然無為的道理。

    申子勤奮自勉,推行于循名責實。

    韓子依據法度作為規範行為的繩墨,決斷事情,明辨是非,用法嚴酷苛刻,絕少施恩。

    都原始于道德的理論,而老子的思想理論就深邃曠遠了。

     【原文】【注解】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①。

     ①藏室:國家的藏書室。

    即圖書館。

     孔子适周①,将問禮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②,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時則駕③,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④。

    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⑤,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态色與一婬一志⑥,是皆無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罔⑦,遊者可以為綸⑧,飛者可以為矰⑨。

    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①适:往,到……去。

    ②子:古時對男子的尊稱。

    ③時:機會,時運。

    駕:坐車,引申為外出去做官。

    ④蓬累而行:像飛蓬飄轉流徙而行,轉停皆不由已。

    蓬,一種根葉俱細的小草,風吹根斷,随風飄轉。

    累,轉行的樣子。

    ⑤賈:商人,古代指坐商。

    深藏若虛:隐藏其貨,不讓别人知道,好像空虛無物地樣子。

    比喻有真才實學的人,不露鋒芒。

    ⑥态色:情态神色。

    一婬一志:過大志向。

    一婬一,過分。

    ⑦罔:捕具。

    同“網”。

    ⑧綸:釣魚的絲線。

    ⑨矰:系有絲繩,用以射鳥的短箭。

     老子修道德①,其學以自隐無名為務②。

    居周之久,見周之衰,迺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強為我著書③。

    ”于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④。

     ①道德:此指道家學派的術語。

    道,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宇宙的一精一神的本原。

    德,宇宙萬物所含有的特殊規律或特殊一性一質。

    ②自隐:隐匿聲迹,不顯露。

    無名:不求聞達。

    務:宗旨。

    ③強:勉力。

    ④莫:沒有人。

     或曰①: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②,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③。

     ①或曰:有的人說。

    ②有:又。

    ③養壽:修養身心以求長壽。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①。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②。

    老子,隐君子也。

     ①“始秦與周合”三句:《索引》按周秦二本紀并雲“始周與秦國合而别,别五百載又合,合七十歲而霸王者出”。

    然與此傳離合正反,尋其意義,亦并不相違。

    ②然:是,是這樣。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将,封于段幹。

    宗子注,注子一宮,宮玄孫假①,假仕于漢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②。

     ①玄孫:曾孫的兒子。

    ②家:居住。

     世之學老子者則绌儒學①,儒學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為謀”②,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③。

     ①绌:通“黜”,貶斥。

    ②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主張、原則不同,彼此不相商議、合作。

    語見《論語·衛靈公》。

    ③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語本《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王弼注本《老子道德經》第五十七章,魏源《老子本義》本第五十章)。

    這是主張緩和社會矛盾,讓事物保持原狀的保守思想。

    無為,一任自然,無所作為。

    清靜,内心清虛明靜,無所索求。

     莊子者,?人也,名周。

    周嘗為?漆園吏①,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其學無所不窺②,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③。

    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④。

    作《漁父》、《盜跖》、《胠箧》⑤,以诋訿孔子之徒⑥,以明老子之術。

    《畏累虛》、《亢桑子》之屬⑦,皆空語無事實。

    然善屬書離辭⑧,指事類情⑨,用剽剝儒、墨⑩,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11)。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已(12),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13)。

     ①嘗:曾經。

    ②窺:從小孔或縫隙裡看。

    此引申為涉獵、研究。

    ③要:要旨。

    本:根本、源頭。

    ④大抵:大略。

    率:通常。

    寓言: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

    《釋文》,“寓,寄也。

    以人不信已,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見信也。

    ”⑤《漁父》、《盜跖》、《胠(qū,區)箧(qiè,怯)》;均為《莊子》中的篇名。

    ⑥诋訿(dǐzǐ,底子):毀辱,诽謗。

    ⑦《畏累虛》、《亢桑子》:均為《莊子》中的篇名。

    ⑧屬書:連綴文辭。

    離辭:猶“摛辭”,鋪陳辭藻。

    ⑨類情:描摹情狀。

    ⑩剽剝:攻擊,駁斥。

    儒、墨:春秋戰國時期兩大著名學派,儒家和墨家。

    (11)宿學:博學、飽學之士。

    (12)洸洋:猶“汪洋”。

    水勢浩大、浩渺無際的樣子。

    這裡形容文辭宏瞻,議論恣肆。

    恣:放縱無羁。

    适己:适合自己的一性一情。

    (13)器之:使用他,利用他。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币迎之①,許以為相。

    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②?養食之數歲③,衣以紋繡④,以入大廟⑤。

    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⑥,豈可得乎?子亟去⑦,無污我。

    我甯遊戲污渎之中自快⑧,無為有國者所羁⑨,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 ①使使:前一“使”為派遣,後一“使”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