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關燈
王學孟譯注 【說明】 這是一篇關于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傳記。

    太史公将老莊申韓合為一傳,代表了漢人對道家與法術家關系的重要看法。

    漢人直承晚周,認為老子之言“君人南面之術”,而莊子祖述老子。

    韓非《解老》、《喻老》亦從法術家角度言“道德”之意。

    太史公作四人合傳,在當時來說,确實是胸羅道德,縱橫概括,指點評說,是一篇很有氣魄的雄文,非大家不能。

     然而,今天看來,太史公如此處理,也不盡妥當。

    老子書以無為而有為,多言有無之辯。

    誠如太史公所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于無為”,正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莊子書:“天道無為而自然”,“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

    其思想體系雖本歸于老子之言,但主要是進一步的發展。

    特别是莊子本人則純是無為。

    申子言“術”,旨在“因術而授官,循名而責實,一操一生殺之一柄一,課群臣之能”(《韓非子·定法》),是一整套控馭臣下的統治術。

    韓子言“法”,是在申子“術”治基礎上,參合商鞅的“法”治、慎到的“勢”治,提出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三而一的統治術,都以處勢為前提,他們的學說雖有聯系,但主要是不同。

     老子本傳以“未知其然否”作結,誠為科學态度。

    雖然如此,本傳仍記述了關于老子的重要資料,如“周守藏室之史”、“隐君子”等。

     莊子亦一隐君子。

    隐君子則是對現實取不合作态度,雖然不是有力的反抗,卻可以是強烈的不滿。

    莊子之避世源于憤此。

    申、韓殘酷少恩,而韓子尤甚。

    韓子書不胫而走,且為秦王所贊賞,原因無他,“兼并者高詐術”也。

     韓子死秦獄中,于傳後太史公録《說難》全文,可見痛惜之意。

    韓子善為文,思維嚴密,邏輯一性一強,論證有力,且語言犀利,銳不可當。

    《說難》可見其一斑。

     【譯文】 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

    姓李,名耳,字聃,做過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請教禮的學問。

    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隻有他的言論還在。

    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着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随風飄轉。

    我聽說,善于經商的人把貨物隐藏起來,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

    抛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一望,抛棄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于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

    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

    ”孔子離去以後,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遊;獸,我知道它能跑。

    會跑的可以織網捕獲它,會遊的可制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它是駕着風而飛騰升天的。

    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 老子研究道德學問,他的學說以隐匿聲迹,不求聞達為宗旨。

    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見周朝衰微了,于是就離開周都。

    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隐居了,勉力為我們寫一本書吧。

    ”于是老子就撰寫了本書,分上下兩篇,闡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後才離去,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闡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

     據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的人說活了二百多歲,這是因為他能修道養心而長壽的啊。

     孔子死後一百二十九年,史書記載周太史儋會見秦獻公時,曾預言說:“當初秦國與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開了,分開七十年之後,就會有稱霸稱王的人出現。

    ”有的人說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說不是,世上沒有人知道哪種說法正确。

    總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兒子叫李宗,做過魏國的将軍,封地在段幹。

    李宗的兒子叫李注,李注的兒子叫李宮,李宮的玄孫叫李假,李假在漢文帝時做過官。

    而李假的兒子李解擔任過膠西王劉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齊地。

     社會上信奉老子學說的人就貶斥儒學,信奉儒家學說的人也貶斥老子學說“主張不同的人,彼此說不到一塊去”,難道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嗎?老子認為,無為而治,百姓自然趨于“化”;清靜不撓,百姓自然會歸于“正”。

     莊子是?地人,叫周。

    他曾經擔任過?地漆園的小吏,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代的人。

    他學識淵博,涉獵、研究的範圍無所不包一皮一皮,他的中心思想卻本源于老子的學說。

    他撰寫了十餘萬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詞寄意的寓言。

    他寫的《漁父》、《盜跖》、《胠箧》是用來诋毀孔子學派的人。

    而表明老子學說為目的的。

    《畏累虛》、《亢桑子》一類的,都空設言語,沒有實事。

    可是莊子善于行文措辭,描摹事物的情狀,用來攻擊和駁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當世博學之士,也難免受到他的攻擊。

    他的語言汪洋浩漫,縱橫恣肆,以适合自己的一性一情,所以從王公大人起,都無法利用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遣使臣帶着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答應他出任曹國的宰相。

    莊周笑着對楚國使臣說:“千金,确是厚禮;卿相,确是尊貴的高位。

    您難道沒見過祭祀天地用的牛嗎?喂養它好幾年,給它披上帶有花紋的綢緞,把它牽進太廟去當祭品,在這個時候,它即使想做一頭孤獨的小豬,難道能辦得到嗎?您趕快離去,不要玷污了我。

    我甯願在小水溝裡身心愉快地遊戲,也不願被國君所束縛。

    我終身不做官,讓自己的心志愉快。

    ” 申不害是京邑人,原先是鄭國的低級官吏。

    後來研究了刑名法術學問,向韓昭候求官,昭候任命他作了宰相。

    他對内修明政教,對外應對諸候,前後執政十五年。

    一直到申子逝世,國家安定,政治清明,軍隊強大,沒有哪個國家敢于侵犯韓國。

     申不害的學說本源黃帝和老子而以循名責實為主,他的著作有兩篇,叫作《申子》。

     韓非,是韓國的貴族子弟。

    他一愛一好刑名法術學問。

    他學說的理論基礎來源于黃帝和老子。

    韓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善于講話,卻擅長于著書立說。

    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學生,李斯自認為學識比不上韓非。

     韓非看到韓國漸漸衰弱下去,屢次上書規勸韓王,但韓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當時韓非痛恨治理國家不緻力于修明法制,不能憑借君王掌握的權勢用來駕馭臣子,不能富國強兵尋求任用是賢能之士,反而任用誇誇其談、對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