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傳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a>》。
⑤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享有一定參預議論國事權力的人。
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齊排行第三。
中子,就是次子。
⑥盍:何不。
⑦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⑧号:追谥的尊号。
⑨叩馬:勒緊馬缰繩。
叩,通“扣”,拉住,牽住。
⑩爰:于是就。
幹戈:古代常用兵器。
幹,盾。
戈,戟。
此處引申為戰争。
(11)弑(shì,士):古代下殺上稱之為弑。
如子女殺死父母,臣殺死君。
(12)左右:身旁的随從人員。
兵之:用武器殺掉他們。
(13)宗周:以周王室為宗主。
(14)恥之:以之為恥。
認為武王平暴,天下宗周是恥辱的事情。
(15)義:堅持仁義、氣節。
(16)薇:野豌豆,蕨類植物,草本,其葉與果可食。
(17)暴:前一“暴”指暴臣,後一“暴”指暴君。
易:換。
(18)适:往。
到……去。
(19)于(xū,虛)嗟:歎詞,表示驚異。
徂(cú,陽平,“粗”):通“殂”,死亡。
或曰①:“天道無親②,常與善人。
”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③!且七十子之徒④,仲尼獨薦顔淵為好學。
然回也屢空⑤。
糟糠不厭⑥,而卒蚤夭⑦。
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⑧,暴戾恣睢⑨,聚一黨一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⑩。
若至近世(11),一操一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
或擇地而蹈之(12),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13),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①或:有人,有的人。
②天道:指左右人類命運的天神意志。
無親:沒有私心,沒有親疏、厚薄之分。
③積仁潔行:積累仁德,使行為高潔。
④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七十,是舉整數而言。
⑤空:空乏、窮困。
⑥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
糟,釀酒剩的陳渣。
糠,糧食之皮。
不厭:吃不飽。
厭,寫作“餍”。
飽。
⑦卒蚤夭:終于早死。
蚤,通“早”。
夭,過早地死。
相傳顔淵二十九歲白發,三十二歲死去。
⑧肝人之肉:挖人肝髒當動物的肉吃。
按“盜跖”雲雲,均系當時對這位奴隸起義領袖的誣稱。
⑨暴戾(lì,力):粗一暴乖張,殘酷兇惡。
恣(zì,字)睢(suī,随):任意胡為。
⑩彰明較著:形容非常明顯,容易看清楚。
彰、明、較、著,都是明顯、顯著的意思。
(11)近世:實則當世,這是避免招緻災禍的措詞。
(12)擇地而蹈之:選好地方才肯邁步。
不敢輕舉妄動。
(13)行不由徑:不從小路行走,比喻光明正大。
徑,小路。
引申為邪路。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①。
”亦各從其志也。
故曰:“富貴如可求②,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③。
”舉世混濁,清士乃見④。
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⑤? ①這二句的意思是說,主張不同,彼此不相商議、合作。
語見《論語·衛靈公》。
為,與。
②語見《論語·述而》,原文作:富而可求也”。
③語見《論語·子罕》,原文“凋”,作“彫”。
句未有“也”字。
比喻隻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
④見:同“現”。
顯露。
⑤這兩句曆來解釋不一。
《索隐》認為伯夷讓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餓死之輕若此;又一說是一操一行不軌,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發憤而遇災禍,是其輕若此。
《正義》認為重為盜跖等,輕謂夷、齊、由、光等。
顧炎武則認為其重若彼,謂俗人之重富貴;其輕若此,謂清士之輕富貴。
而顧氏更貼近本文原意。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①。
”賈子曰:“貪夫徇财②,烈士徇名③,誇者死權④,衆庶馮生⑤。
”“同明相照,同類相求。
”“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⑥。
”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顔淵雖笃學,附骥尾而行益顯⑦。
岩一穴一之士⑧,趣舍有時若此⑨,類名堙滅而不稱⑩,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11),非附青雲之士(12),惡能施于後世哉(13)? ①語見《論語·衛靈公》。
疾,痛恨。
稱,稱頌,贊許。
②徇财:為了達到獲得财物的目的而犧牲一性一命。
徇,通“殉”。
為某種目的而死。
③烈士:有志于功業的人。
④誇者:矜誇的人。
死權:為權勢而死。
⑤衆庶:泛指百姓。
馮(píng,平):通“憑”,依靠,依據。
⑥“同明相照”五句,語見《易·乾·文言》,原文作“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說的是同類事物互相感應。
作,起,出現,著述。
睹,顯露,昭著。
⑦附骥尾:蒼蠅附骥尾而行千裡;比喻追随名人、受到名人的稱揚之後而成名。
骥,千裡馬。
⑧岩一穴一之士:在山野隐居的人。
⑨趣:趨向,向前,取。
舍:隐退。
⑩堙滅:埋沒。
(11)砥:磨刀石。
引申為磨勵,鍛煉。
(12)青雲之士:德隆望尊、地位顯赫的人。
(13)惡:怎,怎麼,哪。
施(yī,衣):延續、留傳。
⑤國人:指居住在國都,享有一定參預議論國事權力的人。
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排行第一,叔齊排行第三。
中子,就是次子。
⑥盍:何不。
⑦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⑧号:追谥的尊号。
⑨叩馬:勒緊馬缰繩。
叩,通“扣”,拉住,牽住。
⑩爰:于是就。
幹戈:古代常用兵器。
幹,盾。
戈,戟。
此處引申為戰争。
(11)弑(shì,士):古代下殺上稱之為弑。
如子女殺死父母,臣殺死君。
(12)左右:身旁的随從人員。
兵之:用武器殺掉他們。
(13)宗周:以周王室為宗主。
(14)恥之:以之為恥。
認為武王平暴,天下宗周是恥辱的事情。
(15)義:堅持仁義、氣節。
(16)薇:野豌豆,蕨類植物,草本,其葉與果可食。
(17)暴:前一“暴”指暴臣,後一“暴”指暴君。
易:換。
(18)适:往。
到……去。
(19)于(xū,虛)嗟:歎詞,表示驚異。
徂(cú,陽平,“粗”):通“殂”,死亡。
或曰①:“天道無親②,常與善人。
”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③!且七十子之徒④,仲尼獨薦顔淵為好學。
然回也屢空⑤。
糟糠不厭⑥,而卒蚤夭⑦。
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⑧,暴戾恣睢⑨,聚一黨一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⑩。
若至近世(11),一操一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
或擇地而蹈之(12),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13),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
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①或:有人,有的人。
②天道:指左右人類命運的天神意志。
無親:沒有私心,沒有親疏、厚薄之分。
③積仁潔行:積累仁德,使行為高潔。
④七十子:孔子受徒三千,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七十,是舉整數而言。
⑤空:空乏、窮困。
⑥糟糠:借指粗劣的食物。
糟,釀酒剩的陳渣。
糠,糧食之皮。
不厭:吃不飽。
厭,寫作“餍”。
飽。
⑦卒蚤夭:終于早死。
蚤,通“早”。
夭,過早地死。
相傳顔淵二十九歲白發,三十二歲死去。
⑧肝人之肉:挖人肝髒當動物的肉吃。
按“盜跖”雲雲,均系當時對這位奴隸起義領袖的誣稱。
⑨暴戾(lì,力):粗一暴乖張,殘酷兇惡。
恣(zì,字)睢(suī,随):任意胡為。
⑩彰明較著:形容非常明顯,容易看清楚。
彰、明、較、著,都是明顯、顯著的意思。
(11)近世:實則當世,這是避免招緻災禍的措詞。
(12)擇地而蹈之:選好地方才肯邁步。
不敢輕舉妄動。
(13)行不由徑:不從小路行走,比喻光明正大。
徑,小路。
引申為邪路。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①。
”亦各從其志也。
故曰:“富貴如可求②,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③。
”舉世混濁,清士乃見④。
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⑤? ①這二句的意思是說,主張不同,彼此不相商議、合作。
語見《論語·衛靈公》。
為,與。
②語見《論語·述而》,原文作:富而可求也”。
③語見《論語·子罕》,原文“凋”,作“彫”。
句未有“也”字。
比喻隻有經過嚴峻的考驗,才能看出一個人的品質。
④見:同“現”。
顯露。
⑤這兩句曆來解釋不一。
《索隐》認為伯夷讓德之重若彼,而采薇餓死之輕若此;又一說是一操一行不軌,富厚累代,是其重若彼,公正發憤而遇災禍,是其輕若此。
《正義》認為重為盜跖等,輕謂夷、齊、由、光等。
顧炎武則認為其重若彼,謂俗人之重富貴;其輕若此,謂清士之輕富貴。
而顧氏更貼近本文原意。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①。
”賈子曰:“貪夫徇财②,烈士徇名③,誇者死權④,衆庶馮生⑤。
”“同明相照,同類相求。
”“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⑥。
”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
顔淵雖笃學,附骥尾而行益顯⑦。
岩一穴一之士⑧,趣舍有時若此⑨,類名堙滅而不稱⑩,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11),非附青雲之士(12),惡能施于後世哉(13)? ①語見《論語·衛靈公》。
疾,痛恨。
稱,稱頌,贊許。
②徇财:為了達到獲得财物的目的而犧牲一性一命。
徇,通“殉”。
為某種目的而死。
③烈士:有志于功業的人。
④誇者:矜誇的人。
死權:為權勢而死。
⑤衆庶:泛指百姓。
馮(píng,平):通“憑”,依靠,依據。
⑥“同明相照”五句,語見《易·乾·文言》,原文作“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說的是同類事物互相感應。
作,起,出現,著述。
睹,顯露,昭著。
⑦附骥尾:蒼蠅附骥尾而行千裡;比喻追随名人、受到名人的稱揚之後而成名。
骥,千裡馬。
⑧岩一穴一之士:在山野隐居的人。
⑨趣:趨向,向前,取。
舍:隐退。
⑩堙滅:埋沒。
(11)砥:磨刀石。
引申為磨勵,鍛煉。
(12)青雲之士:德隆望尊、地位顯赫的人。
(13)惡:怎,怎麼,哪。
施(yī,衣):延續、留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