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傳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地死去了。
天道對好人的報償又是怎樣的呢?盜跖成天殺無辜的人,烤人的心肝當肉吃,兇殘放縱,聚集一黨一徒幾千人在天下橫行,竟然長壽而終。
這是遵循的什麼道德呢?這是極大而又顯著的事啊。
至于說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專門違法犯禁的人,卻能終生安逸享樂,過着富裕優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斷絕。
而有的人,選好地方才肯邁步,适宜的機會才肯說話,走路,不敢經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決不發憤去做,像這樣小心審慎而遭禍災的人,數都數不過來。
我深感困惑不解。
倘若有所謂天道,那麼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說:“思想不一緻的人,不能相互商量。
”也隻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一事。
所以他又說:“假如富貴是可以尋求得到的話,即使作個卑賤的趕車人,我也願去做;假如尋求不到,那還是依照自己的一愛一好去做。
”“到了嚴寒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整個社會混亂污濁的時候,品行高潔的人才會顯露出來。
這難道不是因為有的人把富貴安樂看得那麼重,才顯得另一些人把富貴安樂看得那麼輕嗎? 孔子說:“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稱述。
”賈誼說:“貪财的人為财而死,重義輕生的人為名而獻身,矜誇而貪圖權勢的人為争權而喪生,平民百姓則貪生而惡死。
”《易經》上說:“同樣明亮的東西,就會相互映照,同屬一類的事物,自然相互感應。
”“彩雲随着龍吟飛騰,谷風随着虎嘯而興起,聖人述作,才使萬物本來的面目顯露出來。
”伯夷、叔齊雖然有賢德,隻有得到孔子的稱贊,名聲才愈加顯赫。
顔淵專心好學,也隻是因為追随孔子,他的德行才更加顯著。
岩居一穴一處的隐士,或名聲曉達,或湮沒無聞,有時也是這樣的,像這樣的人如果名聲埋沒得不到稱揚,多麼可惜啊!窮鄉僻壤的士人要砥勵德行,樹立名聲,如果不依靠德隆望尊的人,怎麼能揚名後世呢! 【原文】【注解】 夫學者載籍極博①,猶考信于《六藝》②。
《詩》、《書》雖缺③,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④。
堯将遜位⑤,讓于虞舜。
舜禹之間,嶽牧鹹薦⑥,乃試之于位,典職數十年⑦,功用既興⑧,然後授政。
示天下重器⑨,王者大統⑩,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而說者曰(11):“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隐。
及夏之時,有卞随、務光者。
此何以稱焉(12)?太史公曰: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13)。
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
餘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14),何哉? ①載籍:書籍。
②《六藝》:即《六經》。
指《詩》、《書》、《禮》、《樂》、《易》、《春秋》。
③《詩》、《書》雖缺:相傳孔子曾經删定《詩經》、《尚書》,經秦始皇楚書後,多有缺亡。
④虞、夏之文:指《尚書》中的《堯典》、《舜典》、《大禹谟》,其中詳細記載了虞夏禅讓的經過。
⑤遜位:這裡指讓位。
遜,讓,退位。
⑥鹹:全,都。
⑦典職:任職。
此指代理職務。
典,主持。
⑧功用:業績,成就。
⑨重器:寶器。
此處用以象征國家政權。
⑩大統:帝位。
(11)說者:指諸子雜記。
(12)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許由、卞随、務光雖見于諸子雜說,而《六經》中未曾言及,又根據什麼稱說呢?稱,贊許,表揚。
(13)冢:墳墓。
(14)其文辭:指《詩》、《書》裡記載的文字。
少:稍微,略微。
概:梗概。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①。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餘悲伯夷之意②,睹轶詩可異焉③。
其傳曰④: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國人立其中子⑤。
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⑥。
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⑦,号為文王⑧,東伐纣。
伯夷、叔齊叩馬而谏曰⑨:“父死不葬,爰及幹戈⑩,可謂孝乎?以臣弑君(11),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12)。
太公曰:“此義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13),而伯夷、叔齊恥之(14),義不食周粟(15),隐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16)。
及餓且死,作歌。
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17),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适歸矣(18)?于嗟徂兮(19),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①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
意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
用,因。
是,此。
希,同“稀”。
稀少。
②悲:此處引申為悲憐、歎服、同情。
轶詩:指下文《采薇》詩,該詩未收入《詩經》,所以稱之為轶詩。
轶,通“逸”、“佚”,散失。
可異焉:着實奇怪。
因為前文《論語·述而》說過“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歌辭中又有“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這種表示怨氣的話,所以感到着實奇怪。
④其傳:《索隐》按其傳,蓋指《韓詩外傳》及《呂氏春秋
天道對好人的報償又是怎樣的呢?盜跖成天殺無辜的人,烤人的心肝當肉吃,兇殘放縱,聚集一黨一徒幾千人在天下橫行,竟然長壽而終。
這是遵循的什麼道德呢?這是極大而又顯著的事啊。
至于說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專門違法犯禁的人,卻能終生安逸享樂,過着富裕優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斷絕。
而有的人,選好地方才肯邁步,适宜的機會才肯說話,走路,不敢經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決不發憤去做,像這樣小心審慎而遭禍災的人,數都數不過來。
我深感困惑不解。
倘若有所謂天道,那麼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說:“思想不一緻的人,不能相互商量。
”也隻有各人按着自己的意志行一事。
所以他又說:“假如富貴是可以尋求得到的話,即使作個卑賤的趕車人,我也願去做;假如尋求不到,那還是依照自己的一愛一好去做。
”“到了嚴寒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整個社會混亂污濁的時候,品行高潔的人才會顯露出來。
這難道不是因為有的人把富貴安樂看得那麼重,才顯得另一些人把富貴安樂看得那麼輕嗎? 孔子說:“君子所怕的是一直到死而名不被稱述。
”賈誼說:“貪财的人為财而死,重義輕生的人為名而獻身,矜誇而貪圖權勢的人為争權而喪生,平民百姓則貪生而惡死。
”《易經》上說:“同樣明亮的東西,就會相互映照,同屬一類的事物,自然相互感應。
”“彩雲随着龍吟飛騰,谷風随着虎嘯而興起,聖人述作,才使萬物本來的面目顯露出來。
”伯夷、叔齊雖然有賢德,隻有得到孔子的稱贊,名聲才愈加顯赫。
顔淵專心好學,也隻是因為追随孔子,他的德行才更加顯著。
岩居一穴一處的隐士,或名聲曉達,或湮沒無聞,有時也是這樣的,像這樣的人如果名聲埋沒得不到稱揚,多麼可惜啊!窮鄉僻壤的士人要砥勵德行,樹立名聲,如果不依靠德隆望尊的人,怎麼能揚名後世呢! 【原文】【注解】 夫學者載籍極博①,猶考信于《六藝》②。
《詩》、《書》雖缺③,然虞、夏之文可知也④。
堯将遜位⑤,讓于虞舜。
舜禹之間,嶽牧鹹薦⑥,乃試之于位,典職數十年⑦,功用既興⑧,然後授政。
示天下重器⑨,王者大統⑩,傳天下若斯之難也。
而說者曰(11):“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隐。
及夏之時,有卞随、務光者。
此何以稱焉(12)?太史公曰:餘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13)。
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
餘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14),何哉? ①載籍:書籍。
②《六藝》:即《六經》。
指《詩》、《書》、《禮》、《樂》、《易》、《春秋》。
③《詩》、《書》雖缺:相傳孔子曾經删定《詩經》、《尚書》,經秦始皇楚書後,多有缺亡。
④虞、夏之文:指《尚書》中的《堯典》、《舜典》、《大禹谟》,其中詳細記載了虞夏禅讓的經過。
⑤遜位:這裡指讓位。
遜,讓,退位。
⑥鹹:全,都。
⑦典職:任職。
此指代理職務。
典,主持。
⑧功用:業績,成就。
⑨重器:寶器。
此處用以象征國家政權。
⑩大統:帝位。
(11)說者:指諸子雜記。
(12)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許由、卞随、務光雖見于諸子雜說,而《六經》中未曾言及,又根據什麼稱說呢?稱,贊許,表揚。
(13)冢:墳墓。
(14)其文辭:指《詩》、《書》裡記載的文字。
少:稍微,略微。
概:梗概。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①。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餘悲伯夷之意②,睹轶詩可異焉③。
其傳曰④: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
國人立其中子⑤。
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⑥。
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⑦,号為文王⑧,東伐纣。
伯夷、叔齊叩馬而谏曰⑨:“父死不葬,爰及幹戈⑩,可謂孝乎?以臣弑君(11),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12)。
太公曰:“此義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13),而伯夷、叔齊恥之(14),義不食周粟(15),隐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16)。
及餓且死,作歌。
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17),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适歸矣(18)?于嗟徂兮(19),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①怨是用希:即“怨用是希”。
意思是怨恨因此就少了。
用,因。
是,此。
希,同“稀”。
稀少。
②悲:此處引申為悲憐、歎服、同情。
轶詩:指下文《采薇》詩,該詩未收入《詩經》,所以稱之為轶詩。
轶,通“逸”、“佚”,散失。
可異焉:着實奇怪。
因為前文《
④其傳:《索隐》按其傳,蓋指《韓詩外傳》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