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世家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傳中稱《三王世家》文辭可觀,求其世家終不能得。
竊從長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書,編列其事而傳之,令後世得觀賢主之指意①。
①指意:即旨意,意圖。
指,通“旨”。
蓋聞孝武帝之時,同日而俱拜三子為王:封一子于齊,一子于廣陵,一子于燕。
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剛柔①,人民之輕重②,為作策以申戒之③。
謂王:“世為漢藩輔,保國治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夫賢主所作,固非淺聞者所能知,非博聞強記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④。
至其次序分絕⑤,文字之上下,簡之參差長短⑥,皆有意,人莫之能知。
謹論次其真草诏書⑦,編于左方,令覽者自通其意而解說之。
①剛柔:指貧瘠和肥沃。
②輕重:輕浮和莊重。
③申:告誡。
④究竟:終極,窮盡。
⑤分絕:劃分隔斷,即分段。
⑥簡:書簡。
此指策文。
⑦草:本稿。
草,初稿。
王夫人者,趙人也,與衛夫人并幸武帝,而生子闳。
闳且立為王時①,其母病,武帝自臨問之。
曰:“子當為王,欲安所置之?”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
”帝曰:“雖然,意所欲,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願置之雒陽。
”武帝曰:“雒陽有武庫敖倉②,天下沖厄③,漢國之大都也。
先帝以來,無子王于雒陽者。
去雒陽,餘盡可。
”王夫人不應。
武帝曰:“關東之國無大于齊者。
齊東負海而城郭大,古時獨臨菑中十萬戶,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齊者矣。
”王夫人以手擊頭,謝曰:“幸甚。
”王夫人死而帝痛之,使使者拜之曰:“皇帝謹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④,賜夫人為齊王太後。
”子闳王劉,年少,無有子,立,不幸早死,國絕,為郡。
天下稱齊不宜王雲。
①且:将。
②敖倉:秦代在敖山上所置谷倉。
故址在今河南鄭州西北邙山上。
中原漕糧集中于此,再西運關中,北輸邊塞,是當時最重要的糧倉。
漢魏均因仍之。
③厄:阻塞,險要的(地勢)。
④奉:兩手捧着。
所謂“受此土”者,諸候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社,歸立之以為國社,以歲時祠之①。
《春秋大傳》曰:“天子之國有泰社②。
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黃。
”故将封于東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取白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封于上方者取黃土。
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為社。
此始受封于天子者也。
此之為主土。
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
“朕承祖考”,祖者先也,考者父也。
“維稽古”,維者度也,念也,稽者當也,當順古之道也。
①祠:祭祀。
②泰社:由帝王為百官和兆民所立祭祀土神的地方。
也作“大社”、“太社”。
齊地多變詐,不習于禮義,故戒之曰“恭朕之诏,唯命不可為常。
人之好德,能明顯光。
不圖于義,使君子怠慢。
悉若心①,信執其中②,天祿長終。
有過不善,乃兇于而國,而害于若身。
”齊王之國③,左右維持以禮義,不幸中年早夭。
然全身無過,如其策意。
①若:你。
②信:的确,确實。
③之:往……,到……。
傳曰:“青采出于藍,而質青于藍”者①,教使然也。
遠哉賢主,昭然獨見:誡齊王以慎内;誡燕王以無作怨,無俷德;誡廣陵王以慎外,無作威與福。
①傳:指有關文字記載。
青:靛(diàn,店)青,一種染料。
藍:草名,指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按,《荀子·勸學》有“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句。
夫廣陵在吳越之地①,其民一精一而輕,故誡之曰“江湖之間,其人輕心。
楊州葆疆②,三代之時,迫要使從中國俗服③,不大及以政教,以意禦之而已。
無侗好佚,無迩宵人,維法是則。
無長好佚樂馳騁弋獵一婬一康④,而近小人。
常念法度,則無羞辱矣。
”三江⑤、五湖有魚鹽之利,銅山之富,天下所仰。
故誡之曰“臣不作福”者,勿使行财币,厚賞賜,以立聲譽,為四方所歸也。
又曰“臣不作威”者,勿使因輕以倍義也⑥。
①吳越:指春秋時的吳國與越國。
②葆:通“保”。
③要:要挾,迫使。
④長:疑為衍文。
一本無該字。
一婬一:過度。
康:安樂。
⑤三江:指吳淞江、錢塘江、浦陽江。
一說泛指許多江河。
⑥倍:背向,背着。
這裡是“違背”的意思。
會孝武帝崩,孝昭帝初立,先朝廣陵王胥,厚賞賜金錢财币,直三千餘萬①,益地百裡,邑萬戶。
會昭帝崩,宣帝初立,緣恩行義②,以本始元年中③,裂漢地,盡以封廣陵王胥四子:一子為朝陽候;一子為平曲候;一子為南利候;最一愛一少子弘,立以為高密王。
①直:同“值”。
②緣:因。
③本始元年:前73年。
本始,漢宣帝第一個年号(前73—前70)。
其後胥果作威福,通楚王使者①。
楚王宣言曰:“我先元王②,高帝少弟也。
封三十二城。
今地邑益少,我欲與廣陵王共發兵雲。
[立]廣陵王為上,我複王楚三十二城,如元王時。
”事發覺,公卿有司請行罰誅。
天子以骨肉之故,不忍緻法于胥,下诏書無治廣陵王,獨誅首惡楚王。
傳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與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③。
其後胥複祝詛謀反④,自一殺,國除。
①楚王:劉延壽。
②元王:楚元王劉交。
③教化:環境影響。
④祝詛:祈神降殃禍于人。
燕土?埆①,北迫匈奴,其人民勇而少慮②,故誡之曰“葷粥氏無有孝行而禽一獸心,以竊盜侵犯邊民。
朕诏将軍往征其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君皆來,降旗奔師。
葷粥徙域遠處,北州以安矣。
”“悉若心,無作怨”者,勿使從俗以怨望也。
“無俷德”者,勿使(上)[王]背德也。
“無廢備”者,無乏武備,常備匈奴也。
”“非教士不得從征”者,言非習禮義不得在于側也。
①?埆(qiāoquè,敲卻)土地瘠薄。
②慮:謀略,謀劃。
會武帝年老長,而太子不幸薨,未有所立,而旦使來上書,請身入宿衛于長安①。
孝武見其書,擊地,怒曰:“生子當置之齊魯禮義之鄉,乃置之燕趙,果有争心,不讓之端見矣②。
”于是使使即斬其使者于阙下③。
①宿衛:在宮禁中值宿警衛。
②端:苗頭。
③阙下:宮阙之下。
阙,皇宮前兩邊的樓台式建築物,以中間有道路,故稱“阙”。
會武帝崩,昭帝初立,旦果作怨而望大臣①。
自以長子當立,與齊王子劉澤等謀為叛逆②,出言曰:“我安得弟在者!今立者乃大将軍子也。
”欲發兵。
事發覺,當誅。
昭帝緣恩寬忍,抑案不揚。
公卿使大臣請③,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禦史二人,偕往使燕,風喻之④。
到燕,各異日,更見責王。
宗正者,主宗室諸劉屬籍⑤,先見王,為列陳道昭實武帝子狀。
待禦史乃複見王,責之以正法,問:“王欲發兵罪名明白,當坐之⑥。
漢家有正法,王犯纖介小罪過⑦,即行法直斷耳,安能寬王。
”驚動以文法。
王意益下,心恐。
公戶滿意習于經術⑧,最後見王,稱引古今通義⑨,國家大禮,文章爾雅⑩。
謂王曰:“古者天子必内有異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異族也。
周公輔成王,誅其兩弟,故治。
武帝在時,尚能寬王。
今昭帝始立,年幼,富于春秋,未臨政(11),委任大臣。
古者誅罰不阿親戚(12),故天下治。
方今大臣輔政,奉法直行,無敢所阿,恐不能寬王。
王可自謹,無自令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于是燕王旦乃恐懼服罪,叩頭謝過。
大臣欲和合骨肉,難傷之以法。
①望:埋怨,責恨。
②齊王:此指以前的齊懿王劉壽。
③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稱。
泛指朝廷大臣。
④風喻:諷勸曉谕。
風,通“諷”。
⑤屬籍:家族的名冊。
⑥坐:因犯……罪(或錯誤)。
⑦纖介:細微。
⑧經術:猶經學,即研究經書,為其訓诂,或發揮經中義理的學問。
⑨通義:謂适用于一般的道理與法則。
⑩文章:此指言辭。
爾:華麗。
雅:正,合乎規範。
(11)臨政:親自掌政。
(12)阿:偏袒。
其後旦複與左将軍上官桀等謀反,宣言曰:“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當立,大臣共抑我”雲雲。
大将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議曰:“燕王旦不改過悔正,行惡不變。
”于是修法直斷,行罰誅。
旦自一殺,國除,如其策指。
有司請誅旦妻子。
孝昭以骨肉之親,不忍緻法,寬赦旦妻子,免為庶人①。
傳曰“蘭根與白芷②,漸之滫③可,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者④,所以漸然也。
①庶人:平民。
②蘭根、白芷:均香草名。
③漸:浸染。
滫(xiǔ,朽):淘米水,引申為髒水、臭水。
④服:佩帶。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盡按封燕王旦兩子:一子為安定候;立燕故太子建為廣陽王,以奉燕王祭祀。
竊從長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書,編列其事而傳之,令後世得觀賢主之指意①。
①指意:即旨意,意圖。
指,通“旨”。
蓋聞孝武帝之時,同日而俱拜三子為王:封一子于齊,一子于廣陵,一子于燕。
各因子才力智能,及土地之剛柔①,人民之輕重②,為作策以申戒之③。
謂王:“世為漢藩輔,保國治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夫賢主所作,固非淺聞者所能知,非博聞強記君子者所不能究竟其意④。
至其次序分絕⑤,文字之上下,簡之參差長短⑥,皆有意,人莫之能知。
謹論次其真草诏書⑦,編于左方,令覽者自通其意而解說之。
①剛柔:指貧瘠和肥沃。
②輕重:輕浮和莊重。
③申:告誡。
④究竟:終極,窮盡。
⑤分絕:劃分隔斷,即分段。
⑥簡:書簡。
此指策文。
⑦草:本稿。
草,初稿。
王夫人者,趙人也,與衛夫人并幸武帝,而生子闳。
闳且立為王時①,其母病,武帝自臨問之。
曰:“子當為王,欲安所置之?”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
”帝曰:“雖然,意所欲,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願置之雒陽。
”武帝曰:“雒陽有武庫敖倉②,天下沖厄③,漢國之大都也。
先帝以來,無子王于雒陽者。
去雒陽,餘盡可。
”王夫人不應。
武帝曰:“關東之國無大于齊者。
齊東負海而城郭大,古時獨臨菑中十萬戶,天下膏腴地莫盛于齊者矣。
”王夫人以手擊頭,謝曰:“幸甚。
”王夫人死而帝痛之,使使者拜之曰:“皇帝謹使使太中大夫明奉璧一④,賜夫人為齊王太後。
”子闳王劉,年少,無有子,立,不幸早死,國絕,為郡。
天下稱齊不宜王雲。
①且:将。
②敖倉:秦代在敖山上所置谷倉。
故址在今河南鄭州西北邙山上。
中原漕糧集中于此,再西運關中,北輸邊塞,是當時最重要的糧倉。
漢魏均因仍之。
③厄:阻塞,險要的(地勢)。
④奉:兩手捧着。
所謂“受此土”者,諸候王始封者必受土于天子之社,歸立之以為國社,以歲時祠之①。
《春秋大傳》曰:“天子之國有泰社②。
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方黃。
”故将封于東方者取青土,封于南方者取赤土,封于西方者取白土,封于北方者取黑土,封于上方者取黃土。
各取其色物,裹以白茅,封以為社。
此始受封于天子者也。
此之為主土。
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
“朕承祖考”,祖者先也,考者父也。
“維稽古”,維者度也,念也,稽者當也,當順古之道也。
①祠:祭祀。
②泰社:由帝王為百官和兆民所立祭祀土神的地方。
也作“大社”、“太社”。
齊地多變詐,不習于禮義,故戒之曰“恭朕之诏,唯命不可為常。
人之好德,能明顯光。
不圖于義,使君子怠慢。
悉若心①,信執其中②,天祿長終。
有過不善,乃兇于而國,而害于若身。
”齊王之國③,左右維持以禮義,不幸中年早夭。
然全身無過,如其策意。
①若:你。
②信:的确,确實。
③之:往……,到……。
傳曰:“青采出于藍,而質青于藍”者①,教使然也。
遠哉賢主,昭然獨見:誡齊王以慎内;誡燕王以無作怨,無俷德;誡廣陵王以慎外,無作威與福。
①傳:指有關文字記載。
青:靛(diàn,店)青,一種染料。
藍:草名,指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按,《
夫廣陵在吳越之地①,其民一精一而輕,故誡之曰“江湖之間,其人輕心。
楊州葆疆②,三代之時,迫要使從中國俗服③,不大及以政教,以意禦之而已。
無侗好佚,無迩宵人,維法是則。
無長好佚樂馳騁弋獵一婬一康④,而近小人。
常念法度,則無羞辱矣。
”三江⑤、五湖有魚鹽之利,銅山之富,天下所仰。
故誡之曰“臣不作福”者,勿使行财币,厚賞賜,以立聲譽,為四方所歸也。
又曰“臣不作威”者,勿使因輕以倍義也⑥。
①吳越:指春秋時的吳國與越國。
②葆:通“保”。
③要:要挾,迫使。
④長:疑為衍文。
一本無該字。
一婬一:過度。
康:安樂。
⑤三江:指吳淞江、錢塘江、浦陽江。
一說泛指許多江河。
⑥倍:背向,背着。
這裡是“違背”的意思。
會孝武帝崩,孝昭帝初立,先朝廣陵王胥,厚賞賜金錢财币,直三千餘萬①,益地百裡,邑萬戶。
會昭帝崩,宣帝初立,緣恩行義②,以本始元年中③,裂漢地,盡以封廣陵王胥四子:一子為朝陽候;一子為平曲候;一子為南利候;最一愛一少子弘,立以為高密王。
①直:同“值”。
②緣:因。
③本始元年:前73年。
本始,漢宣帝第一個年号(前73—前70)。
其後胥果作威福,通楚王使者①。
楚王宣言曰:“我先元王②,高帝少弟也。
封三十二城。
今地邑益少,我欲與廣陵王共發兵雲。
[立]廣陵王為上,我複王楚三十二城,如元王時。
”事發覺,公卿有司請行罰誅。
天子以骨肉之故,不忍緻法于胥,下诏書無治廣陵王,獨誅首惡楚王。
傳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與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③。
其後胥複祝詛謀反④,自一殺,國除。
①楚王:劉延壽。
②元王:楚元王劉交。
③教化:環境影響。
④祝詛:祈神降殃禍于人。
燕土?埆①,北迫匈奴,其人民勇而少慮②,故誡之曰“葷粥氏無有孝行而禽一獸心,以竊盜侵犯邊民。
朕诏将軍往征其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君皆來,降旗奔師。
葷粥徙域遠處,北州以安矣。
”“悉若心,無作怨”者,勿使從俗以怨望也。
“無俷德”者,勿使(上)[王]背德也。
“無廢備”者,無乏武備,常備匈奴也。
”“非教士不得從征”者,言非習禮義不得在于側也。
①?埆(qiāoquè,敲卻)土地瘠薄。
②慮:謀略,謀劃。
會武帝年老長,而太子不幸薨,未有所立,而旦使來上書,請身入宿衛于長安①。
孝武見其書,擊地,怒曰:“生子當置之齊魯禮義之鄉,乃置之燕趙,果有争心,不讓之端見矣②。
”于是使使即斬其使者于阙下③。
①宿衛:在宮禁中值宿警衛。
②端:苗頭。
③阙下:宮阙之下。
阙,皇宮前兩邊的樓台式建築物,以中間有道路,故稱“阙”。
會武帝崩,昭帝初立,旦果作怨而望大臣①。
自以長子當立,與齊王子劉澤等謀為叛逆②,出言曰:“我安得弟在者!今立者乃大将軍子也。
”欲發兵。
事發覺,當誅。
昭帝緣恩寬忍,抑案不揚。
公卿使大臣請③,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禦史二人,偕往使燕,風喻之④。
到燕,各異日,更見責王。
宗正者,主宗室諸劉屬籍⑤,先見王,為列陳道昭實武帝子狀。
待禦史乃複見王,責之以正法,問:“王欲發兵罪名明白,當坐之⑥。
漢家有正法,王犯纖介小罪過⑦,即行法直斷耳,安能寬王。
”驚動以文法。
王意益下,心恐。
公戶滿意習于經術⑧,最後見王,稱引古今通義⑨,國家大禮,文章爾雅⑩。
謂王曰:“古者天子必内有異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異族也。
周公輔成王,誅其兩弟,故治。
武帝在時,尚能寬王。
今昭帝始立,年幼,富于春秋,未臨政(11),委任大臣。
古者誅罰不阿親戚(12),故天下治。
方今大臣輔政,奉法直行,無敢所阿,恐不能寬王。
王可自謹,無自令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于是燕王旦乃恐懼服罪,叩頭謝過。
大臣欲和合骨肉,難傷之以法。
①望:埋怨,責恨。
②齊王:此指以前的齊懿王劉壽。
③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稱。
泛指朝廷大臣。
④風喻:諷勸曉谕。
風,通“諷”。
⑤屬籍:家族的名冊。
⑥坐:因犯……罪(或錯誤)。
⑦纖介:細微。
⑧經術:猶經學,即研究經書,為其訓诂,或發揮經中義理的學問。
⑨通義:謂适用于一般的道理與法則。
⑩文章:此指言辭。
爾:華麗。
雅:正,合乎規範。
(11)臨政:親自掌政。
(12)阿:偏袒。
其後旦複與左将軍上官桀等謀反,宣言曰:“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當立,大臣共抑我”雲雲。
大将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議曰:“燕王旦不改過悔正,行惡不變。
”于是修法直斷,行罰誅。
旦自一殺,國除,如其策指。
有司請誅旦妻子。
孝昭以骨肉之親,不忍緻法,寬赦旦妻子,免為庶人①。
傳曰“蘭根與白芷②,漸之滫③可,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者④,所以漸然也。
①庶人:平民。
②蘭根、白芷:均香草名。
③漸:浸染。
滫(xiǔ,朽):淘米水,引申為髒水、臭水。
④服:佩帶。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盡按封燕王旦兩子:一子為安定候;立燕故太子建為廣陽王,以奉燕王祭祀。